美國散記(十)——紀念碑谷淡定 <p class="ql-block"> 三億年來的地殼運動、風雨侵蝕,使美國科羅拉多的汪洋變成高原,再繼續(xù)活動、斷裂、擠壓,便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科羅拉多高原特有的地貌。這種變化雖然緩慢卻一直沒有停止,到將來,現(xiàn)在目之所及的一切又會以不同的面貌展示。</p><p class="ql-block"> 變化帶來的峽谷、臺地、孤峰、尖塔等地質(zhì)奇觀成為令人震撼的自然風景,科羅拉多大圓環(huán)包含了好幾個跨州的國家公園,去過大峽谷、馬蹄彎、拱門公園等,這次直奔紀念碑谷而去。</p><p class="ql-block"> 從紐約飛亞利桑那菲尼克斯機場,租車奔500公里外猶他州紀念碑谷。一路上,觀地貌變化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夏季的亞利桑那非常炎熱,但不缺綠色植物,沿途是各種類的仙人掌。</p> <p class="ql-block"> 逐漸,植物變得稀少,陽光下,富含氧化鐵的巖石呈現(xiàn)出自己鮮艷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成分含量不同,色彩層次便豐富。</p> <p class="ql-block"> 當?shù)缆繁M頭開始出現(xiàn)高聳的孤丘、尖塔時,紀念碑谷到了。</p> <p class="ql-block"> 美國原住民為印地安人,自1830年頒布《印地安遷移法案》后,印地安人便遷往西部“保留地”,共有275個保留地 。這里是最大的一塊保留地,跨亞利桑那、新墨西哥、猶他三州,面積六百多平方公里,是那瓦霍族生活的區(qū)域。</p> <p class="ql-block"> 可以看到這里無法進行農(nóng)耕,主要以畜牧、礦業(yè)為主,加上旅游業(yè)。這里地下有一些礦,美國最大鈾礦在這里,但開采權(quán)在聯(lián)邦政府手中。</p> <p class="ql-block"> 這里有些零散居住點沒有通水通電。</p> <p class="ql-block"> 自打被電影導(dǎo)演發(fā)現(xiàn)紀念碑谷后,這里成為西部片最好的“攝影棚”之一,第一部就是《關(guān)山飛渡》。周邊小店掛著西部片的海報,酒店晚上室外大銀幕放著老西部片。</p> <p class="ql-block"> 感覺有點西部片的味道了。</p> <p class="ql-block"> 落基山脈堆積物沉淀形成砂巖,當?shù)貙酉聣毫υ黾訒r,導(dǎo)致地表斷裂隆起,形成峽谷。</p> <p class="ql-block"> 巖石分三層,最底層是最軟易被侵蝕的頁巖,之上是較硬但仍易風化的砂巖,最上是較薄最堅硬的礫巖。桌山是公園內(nèi)體量最大的臺地。</p> <p class="ql-block"> 當臺地被侵蝕后,巖石成為孤立的小塊,即孤丘。東、西手套都是孤丘。</p> <p class="ql-block"> 孤丘進一步風化成為石柱(尖峰),左邊為三姐妹石柱,邊上緊挨的大象孤丘、駱駝孤丘,底部為一體。</p> <p class="ql-block"> 紀念碑谷瑰麗的日出。</p><p class="ql-block"> “西手套”、“東手套”、“梅里克”(300米高)三座孤峰是紀念碑谷的標志。</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手套</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連綿的雨神桌山,公園的地理中心。雨神是那瓦霍人儲水的神靈。</p> <p class="ql-block"> “圖騰柱”,130米。</p> <p class="ql-block"> 北窗</p> <p class="ql-block"> 夕陽西下,公園內(nèi)是又一種無法言說的美。</p> <p class="ql-block"> 落日打在巖石上呈現(xiàn)出迷人的玫瑰紅。</p> <p class="ql-block"> 紀念碑谷除了需要門票的中心園區(qū),周邊都屬于其范圍。比如這條因《阿甘正傳》最后的場景而著名的公路。</p> <p class="ql-block"> “墨西哥帽子”</p> <p class="ql-block"> 那么酷似墨西哥帽子的非人工雕鑿,完全是大自然的神作。</p> <p class="ql-block"> 象腿。</p> <p class="ql-block"> 這兩張貌似可以看出一點地貌成長過程。</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