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徐來—深切緬懷我的外公宦民 <p class="ql-block"> 外公是浙江紹興人,解放前是銀行家,解放后成舊職員,后又錯劃右派,流放勞改農(nóng)場,1980 年被平反。</p><p class="ql-block"> 著名詩人艾青曾經(jīng)寫過這樣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p><p class="ql-block"> 外公在他熱愛的土地上整整生活80年。他謀生、奮斗、輝煌、掙扎、失去、直至告別人生。</p><p class="ql-block"> 作為一名再平凡不過的外公,我確難在他一生的容器里,盛下世間所有最美好的詞語。然而,他的兒女們肯定認可我用“豁達、包容、樂觀、厚道、善行”這樣的詞語來贊美他。</p><p class="ql-block"> 2012 年, 在外公誕辰一百周年時,我滿懷深情,寫下一本幾十萬字的書籍,以此緬懷我的外公外婆。</p><p class="ql-block"> 本文是該書的“開頭話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58 年,外公外婆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的外公徐道咸先生,出生于民國元年農(nóng)歷七月十九日(1912年8月31日),仙逝于1992年4月2日,享年80歲。</p><p class="ql-block"> 2012年是外公誕辰100周年。我接受舅舅阿姨交給的一項重大家族任務:將外公的一些生活片段記述下來,以留作后人懷念。</p><p class="ql-block"> 我是外公第三個女兒的長子。我一歲被抱外公家,與外公相伴 32年,我的童年、少年、青年中的許多快樂記憶大多出自外公家。</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生命中,與外公還有兩個巧合。第一個巧合是我與外公同屬“鼠”;最令人不可思議的巧合是外公1958年3月22日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兩年后的同一天,我降臨人間。換句話說,我的出生日與外公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了巧合。</p><p class="ql-block"> 正因這些緣故,這本講述外公人生故事的書,大概命中注定理應由我來執(zhí)筆整理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外公的手跡</p> <p class="ql-block"> 其實,我早就在心里默默答應過外公,等我學會了寫字,一定要為他老人家寫點什么。</p><p class="ql-block"> 這些年,我努力向心愿靠近,時不時把外公的一些日常生活瑣事編成小故事,發(fā)表在報刊上或美篇里。</p><p class="ql-block"> 后來舅舅阿姨發(fā)現(xiàn)了我這一“專長”,給了我這個盡情發(fā)揮和在家族中露臉的絕好機會,他們期待我能把外公的往事匯編成冊。</p><p class="ql-block"> 舅舅阿姨的愿望正合我意。</p><p class="ql-block"> 可是,真動起手來卻又令我左右為難起來,覺得不是一件容易辦成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寫人物傳記,尤其是寫普通人的傳記,幾乎都會遇到一個難以逾越的怪圈:那就是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的優(yōu)秀品格、他們沁人心脾的一言一行,往往會被司空見慣的平凡小事所深深包裹著,使人很難察覺,讓人覺得無從下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外公的兄弟姐妹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在追思外公的人生軌跡時,并非沒故事可寫,而是遇到許多具體“技術”難題:素材如何收集?文章如何編排?采用何種敘述手法?他的往事又如何確保其真實性?尤其讓我犯難的是,外公的許多往事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考證;許多素材殘缺不全;許多歷史事件甚至“顛三倒四”。這就彷如埋藏地下深處的精美瓷器文物,被出土挖掘出來,總是支離破碎一般。編寫外公的這本書很像收集出土的古老瓷片,盡管瓷片不是瓷器,卻依然有其精美花紋,依然掛著神秘釉色。我有幸來做外公人生“瓷片”的收集工作并拼接粘合復原成為本來的模樣。 </p><p class="ql-block"> 瓷片是原有的,我只起一些粘合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85 年 11 月,我與外公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記得有人說過:“生命自有她的圖案,我們能做的唯有臨摹?!?</p><p class="ql-block"> 我能做的事情大概也僅可如此了。</p><p class="ql-block"> 我寫外公的舊事,對家人而言,具有無限溫馨的題材,對他人而言,無非是些平凡小事。</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在這里應舅舅阿姨之邀,又挑上這個題目來寫一些瑣碎的事,并不因為我妄想突破這一難以避免的境況,只是因為這些他人心目中的小事,在家人的生命中都意義非凡。</p> <p class="ql-block">1969 年,部分家人與外公外婆在一起,前二排左一是我本人</p> <p class="ql-block"> 我看過很多人物傳記。有的令人血熱,有的讓人勵志,有的給人溫馨。我寫外公這些往事,除了企盼令人有所啟迪外,“家人看了感覺是這么回事兒,他人也能靜下心來閱讀五分鐘,"大概可以算作是我做這項工作的最大收獲了。 </p><p class="ql-block"> 仔細算算外公的過去,認真梳理外公的往事,能夠發(fā)覺他老人家是一位十分平和的人。他自然、寧靜、溫厚、隨遇而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姨年輕時的照片(1953 年)</p> <p class="ql-block"> 作為一名再平凡不過的人,我們確難在他一生的容器里,盛下世間所有最美好的詞語。然而,他的兒女們肯定認可我用“豁達、包容、樂觀、厚道、善行”這樣的詞語來贊美他。</p><p class="ql-block"> 外公一生傳奇。從而使他的身上又誕生出許多閃光點。他最大的閃光點就是把磨難當糖咽了。老人家80年的人生經(jīng)歷幾乎都在苦水中浸泡。他所遭的罪、坎坷與曲折,常人難以想象,更是我們這些后人們所無法承受。</p><p class="ql-block"> 而他面對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折磨,竟然全部如數(shù)“笑納”了。外公的另一個閃光點就是把獲得多少變成了給予多少。老人家把此當成了他生命中最大的快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外公外婆的子女</p> <p class="ql-block"> 回首外公一生,令人感覺彷如一陣陣清風緩緩吹來,而老人家一輩子心無芥蒂,光明磊落的品格,又使我不由得想起宋朝詩人程顥的詩:</p><p class="ql-block">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清一色秋。</p><p class="ql-block"> 阻隔紅塵三十里,白云紅葉兩悠悠。</p><p class="ql-block"> 事實上,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而人生的每條路都可能成為傳奇。但凡擁有一個但當?shù)男?敢于承諾,執(zhí)于堅持,勇于奉獻,平凡者亦是偉人。外公的一生,走過的是崢嶸歲月,留下的是清晰腳印,珍藏的是難忘記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82 年,我與外婆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們重溫外公坎坷歷史,我不能不順帶提及另一個人。她就是我親愛的外婆。</p><p class="ql-block"> 外婆姓崔,名思銓。生于民國三年農(nóng)歷9月23日(1914年11月10日),仙逝于2000年12月13日。享年86歲。</p><p class="ql-block"> 外婆是一個大戶人家的千金大小姐。</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22歲那年,就嫁過徐家來了。在以后的風風雨雨中,她整整陪伴外公56年,直至外公終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85 年,外公外婆與子女們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排左一為作者</p> <p class="ql-block"> 外婆是徐家的恩人。</p><p class="ql-block"> 在外公落難時,她動用崔家遺留下的家財救活了徐家的兒女并幫助外公度過難關。</p><p class="ql-block"> 在平常的日子里,她忙前忙后似乎沒有屬于自己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雖然她時常會稀里糊涂忘記自己孩兒們的生日,但她的母愛卻依然伴隨兒女們的出生而誕生起來。并從此開始了她的養(yǎng)育、守望、擔憂、欣慰以及離別的畏懼。這段漫長、艱辛而又偉大的歷程始終溢滿她的一生,融入在外公與子女們的生活之中。</p><p class="ql-block"> 我曾打趣問過外婆:“九個子女中,您最喜歡誰?”外婆脫口而出:“飯都吃不飽,那有哪個心思呀?”</p><p class="ql-block"> 外婆是真實的。為了維持生計,她整天猶如合唱團里忠于職守的后勤部長。她的任務就是讓合唱團里的每一位成員都有飯吃,然后好讓他們都精神抖擻去歌唱。所以,她的心思全然放在“米飯”上了。</p><p class="ql-block"> 外婆在特定環(huán)境下,以她特有的“不讓子女餓死"表達方式向全體子女釋放著她的母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外公外婆的家人</p> <p class="ql-block"> 外婆是徐家的功臣。</p><p class="ql-block"> 她為徐家養(yǎng)育了十一位兒女,盡管其中一位夭折,另一位長大后不慎落水身亡。老人家識字不多,沒有收入。特別是在外公頭上扣著一頂右強帽子流放農(nóng)場,被剝奪養(yǎng)家權利的時候,我無法推斷出她是怎樣用孱弱身軀把十位嗷嗷待哺的兒女護在溫暖的懷里胸前,使得孩兒們一個不拉免受那狂風驟雨的侵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外公外婆與子女們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苦難的生活時常把她折磨得面容憔悴。她有過埋怨、嗔怪以及那徹夜滴落的淚水。然而,她依然堅強地拉扯著孩兒們長大成人。</p><p class="ql-block"> 我能夠想象出她經(jīng)受了怎樣的酷烈煎熬。</p><p class="ql-block"> 外婆出嫁前過著何等富裕優(yōu)越生活,嫁給外公竟如此受苦受難。她老人家與外公經(jīng)歷了那么多,戰(zhàn)亂、運動、富貴、貧窮、疾病、苦難……卻始終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真是難為外婆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外公外婆的部分孫輩們(2006 年)</p> <p class="ql-block"> 常言道:記錄一個生命是對另一個生命的啟示。</p><p class="ql-block"> 翻開外公這本厚重的書,從頭到尾瞧一瞧,始終覺得悲劇多于喜劇。如果這本書能讓看書的人淚中帶笑地完成一段文字旅程并得到某種釋懷與啟示,而且在釋然的同時,感覺到有細微的充實感由頭到腳升騰起來,那么,可以算作是外公后人們的一個最大心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外婆與我們兄妹在常州(1993 年)</p> <p class="ql-block"> 我們今天來寫外公,應該是一種心靈凈化。</p><p class="ql-block"> 外公是一個很淡定的人,他能做到寵辱不驚,令我欽佩不已。他活著時,一直在用心血書寫自己的人生。凡與外公接觸過的人都普遍說他是好人。我知道外公是好人,好人就應該是一本暢銷書。外公在他熱愛的土地上整整生活80年。他謀生、奮斗、輝煌、掙扎、失去、直至告別人生。這其中的每一個過程,老人家一定有自己的身世感懷,然而,他沒有寫下來,許多秘密和想法都被他帶走了。我無法追尋那些秘密,但我應該已經(jīng)領悟和讀懂了他想要告訴我們的話:無論世道如何、處境如何,都要堅守自己的底線,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厚道的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部分家人(2022 年)</p> <p class="ql-block"> 外公生前的每一個平凡故事,對我都是震撼的,比任何小說電影都感人肺腑,這成了推動我堅持寫下去的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 人可以窮可以富,可以細可以粗,可以雅可以俗,但“士不可不弘毅”。外公幫我解讀了總要對得起流金歲月,高天厚土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部分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曲共享歡樂,同熬艱辛的歌謠。外公用自己一生的踐行傾述給他的兒女們,舅舅阿姨又轉述給我,我通過長輩們的口述,記下這些東西。當然,由于年代久遠,外公這些往事的時間和事件順序有可能錯亂,況且舅舅阿姨們歲數(shù)都大了,記憶往往容易丟失。而早些時候,我們這些孩兒又沒有耐心聽長輩們講這些“陳芝麻爛谷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與媽媽在一起(2015 年)</p> <p class="ql-block"> 如今為了不再遺憾,我雜亂地用平白文字將它們記錄下來,沒有什么特殊目的,既不想尋根溯源,光宗耀祖,也不想夸張煽情。</p><p class="ql-block"> 1992年4月2日,牽著我長大的外公面帶微笑與我們永別。面對和自己最親近的人的離別,心有多么痛。一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向他傾訴心事,不能聽他教誨,便潸然淚下。但既然外公用自己一輩子的笑容化成了一種推動我們勇往直前的力量,那我們干嘛不用笑容來紀念他老人家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姨一家人(1977 年)</p> <p class="ql-block"> 紀念是為了繼承,傳承是一個生命的延續(xù),回憶是一種追思也是憧憬。一個民族和國家,必有一種精神和信念,一個家族同樣需要一種魂魄,魂魄是家風的靈魂,它在后人們的內(nèi)心蘊藏著,外化成為一種能量。它像看不見的火光,如地球深處涌動的巖漿,歷經(jīng)千萬年而不泯,為后人提供不竭的熱能。使得家族薪火不熄,代代相傳。</p><p class="ql-block"> 我今生今世能與外公祖孫一場,應是外公送給我的禮物。我愿意讓外公贈送給我的這份厚重禮物永遠流淌在我的血液里。</p><p class="ql-block"> 我抬頭凝視,照片上的外公微笑著望著我。他老人家仿佛在對我說:別忘記!</p><p class="ql-block"> 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將就此展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外公平反昭雪的原始材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