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二)秋月 <p class="ql-block">“薩卡拉的秘密”專題館:</p><p class="ql-block">?薩卡拉是埃及最古老的都城孟菲斯最重要的墓區(qū)。這里有埃及歷史上第一座金字塔—喬賽爾梯形金字塔,以及3至13王朝的15座金字塔和眾多不同時期的貴族墓地、動物木乃伊。自2018年以來,埃及考古隊在薩卡拉不斷有重大發(fā)現(xiàn),它是近年來舉世矚目的考古遺址。</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文物包裹原狀</p> <p class="ql-block">彩繪神龕上的鷹神像:</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年-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薩卡拉考古遺址</p> <p class="ql-block">貓和其它動物的木乃伊</p> <p class="ql-block">彩繪木制方尖碑:</p><p class="ql-block">木、顔料,</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薩卡拉考古遺址,</p><p class="ql-block">作為古埃及最知名的紀(jì)念物之一,方尖碑通常以石材建造。這件展品更可能是做成方尖碑形狀的儀式用品。上面以綠色顏料繪制了頭頂紙草的伊西斯女神形象。伊西斯腳下是象征神廟圍墻的圖案,表明女神正站在神廟之巔。一旁的文字大意為:伊西斯,神之母,吾乃汝之姊妹,汝所愛之人。</p> <p class="ql-block">巴斯秦特立像:</p><p class="ql-block">青銅,</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紅陶香水瓶:</p><p class="ql-block">紅陶,</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薩卡拉考古遺址</p> <p class="ql-block">金字塔錐是古埃及金字塔的頂石或方尖碑的最頂端。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它被稱作“奔奔特”,象征神話中的原始山丘“奔奔石”,表明其神圣地位。古王國時期,它們通常由閃長巖、花崗巖或一種精細(xì)的石灰石制成,然后在上面覆蓋金或銀。到了金字塔時代晚期則以花崗巖為主要材質(zhì),并刻有文字和符號。新王國以降,一些貴族墓中也出現(xiàn)了放置于墓室頂端的金字塔錐,相比早期的用途,此時的金字塔錐發(fā)揮的更多是象征意義。</p> <p class="ql-block">各色壺與罐</p> <p class="ql-block">彩繪人形棺:</p><p class="ql-block">木、顏料,</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薩卡拉考古遺址,</p><p class="ql-block">人形棺是中王國晚期以來最為常見的棺槨形制,這件薩卡拉地區(qū)新近出土的“綠臉”棺即其中之一。死者臉部呈現(xiàn)的綠色象征著傳說中死而復(fù)活的奧賽里斯,同時也代表泛濫的尼羅河,是將神話元素以具象化的方式予以展現(xiàn)。除了綠色皮膚和假胡須外,死者還佩戴了尼美斯頭巾和寬項(xiàng)圈,均是有意將其刻畫為奧賽里斯神,象征其死后成神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彩繪人形棺:</p><p class="ql-block">木、顏料,</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薩卡拉考古遺址,</p><p class="ql-block">與通體涂為黃底的慣用手法不同,本件棺槨的下半部借用了木材本身的顏色,并直接在其上書寫銘文。這種手法顯然與棺槨主人的喜好或經(jīng)濟(jì)狀況密切相關(guān),也影響了文字的保存狀況。</p><p class="ql-block">銘文大意:</p><p class="ql-block">杰迪蒙伊烏方赫之女,由“房屋的女主人”、正直的伊西斯梅赫所生的,帕伊梅麗特?薇扎伊西斯之言:向你致敬。</p><p class="ql-block">正義之主,遠(yuǎn)離邪惡,永生于生命之中,直至永恒。你為我開啟了土地。</p><p class="ql-block">我在你的形象中轉(zhuǎn)化,我在這魔法中強(qiáng)大。</p><p class="ql-block">請從這雙瑪阿特之地中的鱷魚手中拯救我。愿你賜予我嘴,使我能夠用它說話。</p> <p class="ql-block">人形棺以紅、金、黑三色為主色調(diào),描繪出死者理想化的形象和穿越冥世時所需的咒語。死者頭頂繪有奈莫西斯女神,女神垂下的雙翼圍繞著胸部,象征庇護(hù)和祝福。人形棺中央是展開雙翼的天空女神努特,她手持象征正義的羽毛和驅(qū)散邪惡的叉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薩布提俑:</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 <p class="ql-block">彩繪人形棺:</p><p class="ql-block">木、顏料,</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薩卡拉考古遺址,</p><p class="ql-block">木棺以金色為主色調(diào),除了些許紅色外,幾乎不使用其他顏色,風(fēng)格上與新王國中后期盛行的“單色墓”技法如出一轍。</p><p class="ql-block">銘文大意:</p><p class="ql-block">國王給予德普的領(lǐng)導(dǎo)者、偉大的神、天空和墓地之主(?奧賽里斯),愿他給予?啤酒、牛肉、禽肉,一切美好的、純潔的、永恒的供品,一位神靈賴以生存的供品,為了舍赤查迪的卡。</p><p class="ql-block">偉大的神,天空之主哈比,</p><p class="ql-block">偉大的神,天空之主艾姆謝特,</p><p class="ql-block">偉大的神,天空之主克貝克塞努弗,</p><p class="ql-block">偉大的神,天空之主多姆泰夫</p> <p class="ql-block">刻有人名的容器蓋:</p><p class="ql-block">雪花石膏,</p><p class="ql-block">古王國時期(公元前2686一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薩卡拉考古遺址</p> <p class="ql-block">哈托爾叉鈴殘片:</p><p class="ql-block">費(fèi)昂斯,</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 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叉鈴是哈托爾崇拜中最重要的樂器之一,一般用于舞蹈或儀式唱誦,在神像的巡游中,女祭司也使用叉鈴來演奏音樂。叉鈴的聲音由上半部分的金屬片發(fā)出,在古埃及人眼中,這種聲音能使神靈感到愉悅,也能召喚死者前來加入歡慶的行列,同時也能驅(qū)逐邪惡,帶來神的祝福和庇佑。</p> <p class="ql-block">“圖坦卡蒙的時代”專題館:</p><p class="ql-block">1922年,國王圖坦卡蒙的陵墓在底比斯帝王谷被考古學(xué)家發(fā)現(xiàn)。墓中出士了近五千件珍貴文物,奢華壯觀,引發(fā)了“埃及熱”。圖坦卡蒙所處的18王朝,古埃及正在發(fā)生什么樣的轉(zhuǎn)型?為何在此時的埃及出現(xiàn)了“一神崇拜”?是什么力量,讓一個少年法老完成了對傳統(tǒng)的回歸?</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圣甲蟲:</p><p class="ql-block">費(fèi)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銘文節(jié)選:</p><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底比斯的統(tǒng)治者,賜予他生命活力!</p><p class="ql-block">偉大的王后泰伊,愿她永生!</p><p class="ql-block">她的父親名為尤亞,她的母親名為圖雅。她是強(qiáng)大國王的妻子。他的領(lǐng)土南至卡洛伊(第四瀑布附近的努比亞地區(qū)),北至米坦尼(美索不達(dá)米亞的古國)</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頭像:</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期(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頭像的平頂冠及兩側(cè)殘存的雙羽飾表明它來自一尊阿蒙神像。阿蒙起初是底比斯的地方神,其名字在埃及語中的含義為“隱藏“或“不可見”。從中王國時期開始,他的地位迅速上升。到了新王國時期,阿蒙成為整個國家的至高神,甚至披稱為“眾神之王”,埃及人為他修建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神廟。</p><p class="ql-block">阿蒙通常表現(xiàn)為戴著王冠的男性形象,王冠上插有兩根長長的羽毛。他也會以公羊頭人身的形象出現(xiàn),獅子、巨蛇和埃及雁時常被作為阿蒙的象征物。</p> <p class="ql-block">帶有阿蒙荷太普三世王名的塞赫邁特坐像:</p><p class="ql-block">紅花崗巖,</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卡納克的穆特神廟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的法老阿蒙荷太普三世為塞赫邁特建造了大量神像,學(xué)者認(rèn)為這是為了安撫女神,平息她的怒火,同時召喚她作為保護(hù)神的積極力量。</p><p class="ql-block">雕像出土于卡納克穆特神廟的第一庭院。女神左手持象征生命的安卡符號,頭頂?shù)奶枅A盤和圣蛇徽標(biāo)則象征其神性和危險性。座椅側(cè)面刻有代表北方的紙莎草和代表南方的睡蓮,二者之間是象征上下埃及統(tǒng)一的心肺符號。</p><p class="ql-block">左側(cè)銘文:善神,儀式之主,涅布瑪特拉,被畏懼之主塞赫邁特所愛,賦予永生。</p><p class="ql-block">右側(cè)銘文:拉神之子,阿蒙荷太普,底比斯的統(tǒng)治者,被畏懼之主塞赫邁特所愛,賦予永生。</p> <p class="ql-block">飾有黃金、象牙和斐昂斯的木箱:</p><p class="ql-block">帶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王名:</p><p class="ql-block">木、費(fèi)昂斯、金、象牙、烏木,</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46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這只木箱出自泰伊王后的父母尤亞和圖雅的墓葬,出土?xí)r內(nèi)部還裝有藍(lán)色圓棒(因裝飾物丟失而功能不明)和黃金制作的哈托爾女神頭像。木箱制作工藝極其考究,帶有國王阿蒙荷太普三世和王后泰伊的名字,因此很可能由王家工坊制造,是國王夫婦送給王后父母的禮物。</p><p class="ql-block">帶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名字的鑲嵌象牙小木匣:</p><p class="ql-block">木、象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期(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這件小木匣制作于阿蒙荷太普三世統(tǒng)治時期。阿蒙荷太普三世是古埃及歷史上最富有、且最有權(quán)力的法老之一,他統(tǒng)治的時期常被稱為埃及的“黃金時代”。木匣上精心鑲嵌了小塊象牙作為裝飾,象牙在當(dāng)時是一種象征財富和地位的珍貴材料。阿蒙霍特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名字出現(xiàn)在木匣上,表明這只盒子可能專門為王室成員定制,用于存儲珍貴的珠寶飾品,或是在宮</p><p class="ql-block">廷典儀中使用。</p> <p class="ql-block">泰伊王后站像:</p><p class="ql-block">花崗閃長巖,</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 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泰伊是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妻子,是埃赫納吞的母親、圖坦卡蒙的祖母。她出身于上埃及的非王室家庭,這在以母系血緣決定王位繼承(即以迎娶嫡公主為先決條件)的古埃及是非常罕見的。泰伊王后在國王心中有著重要地位,二人的名字和形象幾乎一起出現(xiàn)在當(dāng)時所有的紀(jì)念碑上,她也享有極高的政治地位,活躍于帝國的外交事務(wù)中,在埃赫納吞統(tǒng)治早期也具有相當(dāng)?shù)挠绊懥Α?lt;/p><p class="ql-block">王后雕像身著貼身長袍,頭戴假發(fā),手持蠅拂。蠅拂通常由羽毛、象牙等精細(xì)材料制成,兼具實(shí)用功能和象征意義,它代表著權(quán)威、聲望以及神的眷顧。揮舞蠅拂的動作象征著統(tǒng)治者在天地兩界維持秩序和掌控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帶有貝斯神形象的木椅:</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6-1295年),</p><p class="ql-block">木椅出自泰伊王后的父母尤亞和圖雅的墓葬。在圖坦卡蒙墓被發(fā)現(xiàn)之前,尤亞和圖雅墓(KV46)堪稱帝王谷中保存最為完好、隨葬品最精美豐富的墓葬。在椅背的圖案中,侏儒模樣的貝斯神站在兩位持刀的塔沃瑞特女神之間。貝斯是家庭的保護(hù)神,也司掌音樂和舞蹈。塔沃瑞特則通常被刻畫成雙足具有貓科動物特征的雌河馬。雌性河馬因其兇猛的護(hù)崽行為而被古埃及人尊為家庭的保護(hù)神。塔沃瑞特與貝斯兩位神祇具有相似的職能,因此通常一起出現(xiàn)。</p> <p class="ql-block">繪有植物和鳥類的地磚:</p><p class="ql-block">石膏、顏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阿瑪爾納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瑪爾納時期因18王朝晚期國王埃赫納吞遷都“阿赫塔吞”、即今天中埃及的阿瑪爾納而得名,這一時期始于埃赫納吞的宗教改革,終結(jié)于圖坦卡蒙繼位后對原有多神信仰的恢復(fù)。伴隨著宗教改革的進(jìn)行,傳統(tǒng)的藝術(shù)準(zhǔn)則被打破,新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誕生。阿瑪爾納時期的藝術(shù)傾向于以自然主義的方式描繪自然萬物與生活場景,動植物成為重要題材。宗教改革失敗后,阿瑪爾納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依然有一部分保留了下來,并影響了后來的埃及藝術(shù)。</p><p class="ql-block">這件彩繪地磚來自阿瑪爾納的“南宮”,即埃赫納吞為其長女梅麗塔吞建造的宮殿“瑪汝阿吞”(Maru-Aten)。彩繪中的沼澤畫面里有蘆葦、紙莎草和蓮花等水生植物以及一只正要起飛的野鴨。</p><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沼澤既象征世界原初的混沌,也因其豐富的物產(chǎn)而成為豐饒和收獲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納吞)巨像:</p><p class="ql-block">砂巖、顏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公元前1353一前1335年)在其執(zhí)政的第四年改名為埃赫納吞,意為“阿吞神的阿赫”,并大力推行以日輪之神阿吞為中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舉措。</p><p class="ql-block">這座埃赫納吞巨像是一組造型相同的雕像的其中之一。這組國王巨像高約四米,曾矗立于卡納克神廟東側(cè)的一座阿吞神廟中。不同于傳統(tǒng)國王雕像英武健美的風(fēng)格,埃赫納吞的形象陰柔,有著狹長的雙眼和下巴。巨像的手腕和手臂上刻有埃赫納吞宗教的禱文:萬歲!</p><p class="ql-block">在地平線上歡慶的拉-荷拉克提!如阿吞的光芒一樣!</p> <p class="ql-block">納芙蒂蒂頭像:</p><p class="ql-block">石英巖,</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這件雕像最初被記錄為“第18王朝末期一位英俊國王的頭像”,后來被確認(rèn)屬于納芙蒂蒂王后,可能曾是一座組合雕像的頭部。</p><p class="ql-block">納芙蒂蒂是埃赫納吞的王后,雕像刻畫了她的優(yōu)雅容貌,細(xì)節(jié)寫實(shí),線條柔美,具有阿瑪爾納時期藝術(shù)的特點(diǎn)。</p> <p class="ql-block">01埃赫納吞及家人浮雕:</p><p class="ql-block">方解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第18王明(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這塊石灰?guī)r板曾用于裝飾通往阿赫塔吞(阿瑪爾納)王宮中央大廳的坡道。浮雕畫面中,埃赫納吞及其家人正在為阿吞神舉行儀式,阿吞神呈現(xiàn)為日輪的形式,其光線末端化作一只只人手,代表將神的恩賜傳遞給國王一家。這些光線帶來生命、歡樂與繁盛,照耀著人間的每個角落。</p><p class="ql-block">阿瑪爾納時期,阿吞被升格為唯一的造物主,象征著光和生命的源泉,而埃赫納吞宣稱自己是阿吞之子,也是人與神之間的唯一媒介,因而只有王室成員能參與儀式并與阿吞神互動。阿吞神廟在建筑形式方面也與傳統(tǒng)神廟不同,它沒有屋頂,完全散開在蒼穹之下,使阿吞神的光芒能照射到神廟的任何角落。</p><p class="ql-block">02納芙蒂蒂浮雕:</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板正面是納美蒂蒂的頭像浮雕,背面是一名呈跪姿的貴族女性形象,可能是某位王后或公主。</p><p class="ql-block">阿瑪爾納時期初期,由于宗教改革下藝術(shù)風(fēng)格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無論是學(xué)生還是經(jīng)驗(yàn)豐富的雕刻家都必須迅速調(diào)整自己的技藝。戴爾?埃爾-麥迪納工匠村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類似的習(xí)作。</p><p class="ql-block">03公主形象草圖:</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顏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草圖中的小公主梳著兒童特有的側(cè)辮發(fā)型,正悠閑:地吃著手中的烤肉。與古埃及藝術(shù)中常見的宗教和儀式主題不同,在阿瑪爾納時期的藝術(shù)中,富有生活趣味的</p><p class="ql-block">畫面大量出現(xiàn),人物的姿態(tài)也更加閑適,呈現(xiàn)出一種更加生活化和人性化的觀察視角。</p> <p class="ql-block">圖坦卡蒙巨像:</p><p class="ql-block">被埃耶和赫倫布挪用,</p><p class="ql-block">石英巖、顏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盧克索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埃赫納吞死后,年幼的圖坦卡蒙在孟菲斯接受了加冕,但實(shí)權(quán)顯然掌握在他的大臣埃耶和將軍赫倫布手中。在繼位的第二年,圖坦卡蒙及其王后就將名字中帶有“阿吞”的部分改為了“阿蒙”,標(biāo)志著傳統(tǒng)信仰的全面回歸。</p><p class="ql-block">1931年春,芝加哥考古隊在盧克索發(fā)現(xiàn)了一座由埃耶(約公元前1327—前1323年)建造、赫倫布(約公元前1323一前1295年)完成的祭廟。遺址中出土了兩座紅色石英巖雕像,其中一座相對完整,收藏于埃及國家博物館,另一座出土?xí)r破損嚴(yán)重,修復(fù)后藏于芝加哥大學(xué)東方研究所。</p><p class="ql-block">在埃及國家博物館的這座雕像上,埃耶的名字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赫倫布的名字,說明后者挪用了前者的雕像,但雕像描繪的顯然不是上了年紀(jì)的埃耶。面容的細(xì)節(jié)顯示,雕像所刻畫的是年輕的國王圖坦卡蒙。他以儀式性的姿態(tài)站立,戴著寬項(xiàng)圈和尼美斯頭巾、穿著象征王室的短裙,流暢的身體線條以及面部與肢體的細(xì)致刻畫,又凸顯了人物本身的自然特征。</p> <p class="ql-block">男性坐像</p> <p class="ql-block">女性坐像、男性站像孩兒像等</p> <p class="ql-block">赫倫布供奉凱普利碑:</p><p class="ql-block">赫倫布被認(rèn)為是新王國時期第19王朝的奠基人,因其恢復(fù)了被埃赫納吞改革中斷的阿蒙崇拜而贏得了后世的高度評價。</p><p class="ql-block">這塊石碑刻畫了赫倫布供奉圣甲蟲神凱普利的面面。凱音利象征初升的太陽、創(chuàng)造以及從無到有的轉(zhuǎn)化,也象征著太陽神的每日更替和生命的循環(huán)。供奉凱普利意味著原本并無王室血緣的赫倫布正式履行了國王的職責(zé),他獲得了神的眷顧,同時也擔(dān)當(dāng)起維護(hù)宇宙秩序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串珠項(xiàng)圈:</p><p class="ql-block">費(fèi)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同瑪爾納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這件項(xiàng)圈出土于阿瑪爾納的王宮附近,可能屬于埃赫納吞的某位女眷。它由七排制成蓮花花瓣形狀的費(fèi)昂斯串珠組成,串珠為明快的紅、黃、藍(lán)、綠、紫等顏色,不僅反映了珠寶匠人對自然世界的細(xì)心觀察,還象征著蓮花源源不斷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與兩女神像:</p><p class="ql-block">紅花 崗巖,</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059年),</p><p class="ql-block">科普托斯神廟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這件神像原本屬于中王國國王辛努塞爾特一世,后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拉美西斯二世右側(cè)為伊西斯,左側(cè)為哈托爾,國王頭戴尼美斯頭巾,女神們則頭戴三分式假發(fā),雕像背面和王座側(cè)面均刻有拉美西斯二世和兩位女神的名字及頭銜。</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他與赫梯帝國達(dá)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和平條約—卡疊什條約。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時期修建了大量紀(jì)念建筑,同時也將多位前任國王的紀(jì)念物挪為己用;這座雕像于1895年被納入埃及國家博物館的館藏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館大廳墻面裝飾</p> <p class="ql-block">文創(chuàng)“貓神”:</p> <p class="ql-block">上博本次舉辦的“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是有史以來全球最大規(guī)模、亞洲最高等級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匯集了492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時期的珍貴文物,其中95%以上的文物為首次來到亞洲。</p><p class="ql-block">展覽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面貌及其最新考古發(fā)現(xiàn),給觀眾提供了近距離認(rèn)識古埃及社會與文明發(fā)展史及中埃文明的互鑒機(jī)會。</p><p class="ql-block">對個人而言,在自己居住生活的城市,坐一輛地鐵,花大半天時間,到博物館,看一場來之遙遠(yuǎn)古國特別是最古老文明古國的文物展,不僅僅飽了眼福,也因此安撫了等待已久內(nèi)心難以言狀的那份小激動,這該是值得慶幸、記錄、收藏、回味與分享的一件美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