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領域最高會議,為什么把這件事放在首位?張軒 <p class="ql-block">劉慈欣的短篇小說《鄉(xiāng)村教師》講述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神級”外星生命要清掃銀河系垃圾,因為意外發(fā)現地球上的幾個孩子懂得力學三定律,于是留下了這個已孕育出高級生命的星球。在無聲之中拯救全人類的,正是一位要求孩子硬背定律的鄉(xiāng)村教師。小說如果在這里結束,只會讓人感動,但劉慈欣接著揭示了一個讓人“震撼”的事實:由于不能遺傳記憶,人類實現文明代際傳承的方式其實效率很低,主要依靠口耳相傳。但就是用這么原始的方式,人類文明進化到了“3C”階段,而在代際之間承擔傳承文明重任的,正是教師。在科幻小說的設定中,外星文明發(fā)達是因為他們可以無損耗地高效傳遞信息,比如下一代生來自動繼承母體記憶,兩個人對視一下就獲得彼此所有數據。人類與他們的區(qū)別在于我們要靠教育,而他們那種方式顯然不能稱為教育,勉強只能算作是“導數據”。人類的“原始”體現在這里,人類的高級也體現在這里。教育是個復雜的系統(tǒng),所謂“神級”文明其實只是著眼于知識傳遞這一點,這當然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面,但教育的復雜就在于人不是“操作系統(tǒng)”,人還有著情感和靈魂的一面,這就決定了人不可能只是存儲和傳遞知識的介質。教育首先需要關懷受教育者人格的健康成長,而健全的人性單靠書本知識灌輸是催生不出來的,它需要在全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下熏陶,也需要施教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去感染。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教育必須是人面對人,口耳相傳,只有這樣才是“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這不是“原始”,而是人性必需。提到老師,中國人能想到最早的老師是孔子。按理說,儒家作為一個學派其教材應該首推《禮記》,那里面講了很多“知識性”的東西,比如父母去世該如何發(fā)喪,下級見到上級該如何行禮。而《論語》里幾乎沒有講過什么知識,記錄的全部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舉止,但儒家影響力最大的課本卻正是這樣一本書。儒家文化的千年傳承,生動演繹了這樣一個教育學原理:對受教者而言,老師身上最具感召力的其實正是他的為人處事、是他的價值觀和精神力量。培養(yǎng)學生,也應該首先把這些品質傳承下去。而這些品質在傳統(tǒng)文化中被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德”。在近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朝著建成教育強國戰(zhàn)略目標扎實邁進?!傲⒌聵淙恕保梢哉f直擊這個時代教育的某些痛點,也指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們自古以來就重視教育,每個家庭都愿意在教育上傾注資源。但不可否認的是,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教育出現一種功利化傾向,學校和家長越來越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排名,在意孩子怎樣通過教育獲得更多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這種風氣一旦形成,家長們不得不被裹挾著加入“內卷”之中,學校里“減負”,就在課外高價補習。學校里的課程要“卷”,課外的特長班也要“卷”。孩子心靈是否健康完善,人格是否健全發(fā)展,反而被放在了次要位置上。長期處在壓力“過載”之中,孩子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p><p class="ql-block">在第四十個教師節(jié)之際,全國教育大會強調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這值得家長、學校、老師以及全社會一起深刻體會。奮斗拼搏這些精神任何時代都應該鼓勵,但這和無謂的“內卷”并不是一回事。教育應該摒棄功利主義傾向,回歸到關注人的德性和人格完善上來,這或許很難在朝夕之間完成,但這是我們真正建成教育強國必須通過的考試。今年教師節(jié)當晚,電視上播放了2024最美教師發(fā)布儀式。這些老師都很平凡,有幾位就像小說《鄉(xiāng)村教師》里的那位老師一樣,默默在最艱苦的地方耕耘一生。他們教授的“定律”或許并不足以拯救地球,但他們奉獻的一生就是最好的身教,知識會被遺忘,但這種精神力量會滋養(yǎng)學生一生。</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