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城遺址攬勝牧羊女 <p class="ql-block">額濟(jì)納旗黑城遺址位于內(nèi)蒙古額濟(jì)納旗達(dá)來呼布鎮(zhèn)東南25公里處,是古絲綢之路上現(xiàn)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遺址。這是一座四四方方邊角上聳立著佛塔的古城,它的價值不在于它的外觀,而在于埋藏其地下的珍貴文物。西夏文書正是在這里首次出土的,因此這里成為國內(nèi)外文物考古界關(guān)注的熱點遺址,有著極高的考古價值,2001年06月25日,黑城遺址作為西夏至元時期建筑,被國務(wù)院批準(zhǔn)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名單,歸入居延遺址項中。黑城遺址也是阿拉善盟額濟(jì)納旗最著名的旅游景點。</p> <p class="ql-block">記不清拍過多少次黑城了,反正每年去額旗看胡楊都會順便去趟黑城。感覺黑城遺址特別不好拍,對光影的要求極高。黑城遺址就是一段殘垣斷壁的土墻再加幾座塔。除了土色基本上沒什么色彩。白天正常光線下拍,片子十有八九就是灰突突的土色,平淡無奇。拍過N多次,滿意的時候不多。只有一次傍晚時分,光線看上去非常柔和,為黑城鍍上了一層暖色調(diào),而且當(dāng)天還有云彩,還是薄云遮日,光影非常漂亮。分享我拍的一組還算滿意的黑城遺址片子。</p> <p class="ql-block">黑城蒙古語為哈日浩特,意即“黑城”?,F(xiàn)存城墻為元代擴(kuò)筑而成。平面為長方形,周長約1公里,東西434米,南北384米,周圍約1600米,最高達(dá)10米,東西兩面開設(shè)城門,并加筑有甕城。城墻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約13米的覆缽式塔一座,城內(nèi)的官署、府第、倉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遺跡仍依稀可辨。城外西南角有伊斯蘭教拱北一座,巍然聳立地表。</p> <p class="ql-block">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蒙古軍第四次南征攻破黑城,1286年元世祖在此設(shè)“亦集乃路總管府”,這里成為中原到漠北的交通樞紐,馬克波羅就是沿著這條古道走進(jìn)了東方天堂。</p> <p class="ql-block">1372年,明朝征西將軍馮勝攻破黑城后明朝隨即放棄了這一地區(qū),此后黑城便在塵封的歷史里沉睡了近700年。</p> <p class="ql-block">1886年,俄國學(xué)者波塔寧在額濟(jì)納考察時發(fā)現(xiàn)了黑城。1908年4月,俄國探險家科茲洛夫在這里掘得大量西夏文物,其中包括珍貴的漢文、夏文對照的《番漢合時掌中珠》及《音同》、《文海》等古籍,這一重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掠奪行徑轟動考古界和史學(xué)界。</p> <p class="ql-block">走進(jìn)這座滿目荒涼,殘垣頹壁的古城遺址,斑駁的墻體隨處可見,流沙已經(jīng)把古城掩埋了一半,歲月的剝蝕使土坯建筑的古城墻滿目瘡痍、斑駁陸離,更有了滄桑凝重的歷史感。</p> <p class="ql-block">走近古城可以看到西北角的城墻上竟然聳立著5座寶瓶似的佛塔,雖然殘缺不全,但依然像是守城的衛(wèi)士肅然而立,雖然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fēng)沙的侵襲,土坯壘成的佛塔依然高高聳立,看起來是那么古樸、圓潤,具有一種神秘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我們沿著古城邊走邊看邊聽,導(dǎo)游為我們講解一個關(guān)于黑城的悲壯歷史傳說。當(dāng)年明朝大將馮勝兵臨城下,斷水、破城,守城的蒙古族將軍哈日巴特爾誓死不降,率軍從城中突圍來到距離黑城不遠(yuǎn)處的一片茂密的胡楊林,西邊滔滔的弱水河擋住了他們的去路,一場惡戰(zhàn)在胡楊林里展開,場面非常慘烈,守城的英雄們?nèi)垦獞?zhàn)陣亡。眾將士不死的靈魂和尸骨,化作了一片“怪樹林”至今聳立在那里,千年不倒。</p> <p class="ql-block">如今那一片怪樹林也成為額旗的一大著名景點。這些枯死的胡楊的樣子確實很奇特,或仰天長嘯,或俯身頷首,或直立向天,或東倒西歪,或如動物的遺骨,顯露出樹木原始的紋理,觸目驚心,令人震撼。請分享我關(guān)于黑城遺址的介紹和一組原創(chuàng)<span style="font-size:18px;">片子。</span></p> <p class="ql-block">謝謝謝您的賞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