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青春韶華時光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初,一個秋天的上午,在省城主干道一側的一棟蘇式建筑的寬闊的走廊里,進來了一位來自小鎮(zhèn)上的清瘦的年輕人,眉目之間略帶憂郁,給他自信的是他手中那一疊自己寫的已經發(fā)表過的文章的剪報,經自我介紹之后,總編從一堆文稿中抬起頭來,頗有興趣的接待了他,引起他注意的當然不是年輕人顯出的性格內斂,而是那本厚厚的剪報,他當即決定錄用這個年輕人。</p><p class="ql-block"> 這個年輕人是我,我來到的這家報社叫《江西工人報》。</p><p class="ql-block"> 九0年代,可以說是紙質媒體的黃金時代,一家省級報紙動輒發(fā)行百萬份,除黨政部門的報紙,具備一些資源的行業(yè)也紛紛辦報?!督鞴と藞蟆冯`屬于江西省總工會,讀者群體有各級工會組織工作人員及大量企事業(yè)單位職工,更是擁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p><p class="ql-block"> 但草創(chuàng)之初,我們只有一間辦公室,總編跟我們第一批采編人員四張桌子兩兩對坐,后來增加了一人,只是在靠門的地方再拼一張桌子,辦報條件甚是簡陋。在電腦還未普及的年代,每個人只是一本筆記本,一支筆,滿世界跑,采訪、寫稿、編輯,樣樣干,有點像農業(yè)文明之初的刀耕火種。與一些較有規(guī)模的大報比,我們確實比較原始,剛開始也沒有部門之分,總編安排好采訪任務,總編助理統(tǒng)籌稿件,總編最后終審。人員精干,職責分明。那時我和大家一樣,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采訪時一天跑三、四個地方是常態(tài)。</p><p class="ql-block"> 在那個英雄不問出處的年代,各個報社用各種方式籠絡人才,好的寫手可以采用借調、聘用的方式,快速到位,像我這樣一個終日在小鎮(zhèn)上晃悠的文學青年,便是抓住機會,找到了一個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更廣闊的平臺。</p><p class="ql-block"> 積累了兩年的辦報經驗,并擁有了一定的人才儲備之后,1993年《江西工人報》開始發(fā)力,大量推出社會熱點報道,我也有幸參與其中,或單獨,或先后我與涂遠、黃虹、江鴻合作,完成了《期貨進行曲》、《鋼城濁流》、《比金錢更珍貴的》、《招聘沖擊下的眾生相》、《人民幣如何走向世界》、《洪城'炒卡'瘋》、《巨獎激起一片喧嘩》、《為了重現(xiàn)的微笑》、《江西大'空戰(zhàn)'》等深度報道。其中與江鴻合作的一篇,關于南昌新機場選址各方爭奪的《江西大'空戰(zhàn)'》,被《江西日報》等多家媒體轉載,并得到了不茍言笑的總編的連連稱贊。</p><p class="ql-block"> 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能夠接觸到如此多的人和事,對自己是一筆財富。我在完成采訪任務之余,開始有意識的去接觸各行各業(yè)的精英人士,聽他們訴說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教訓。在采訪企業(yè)工會的同時,很自然可以采訪到企業(yè)老總,帶著問題去提問,總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回答,他們那里有太多的成功與失敗的故事,有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有對機會的把握,有大意失荊州,也有柳暗花明時。這為日后自己開公司,積累了不少第一手經驗。</p><p class="ql-block"> 后來的采訪,我開始捕捉名人尤其文體明星到訪我們這座城市的信息,雖然是一家行業(yè)報紙,但名人專訪可以提高我們的閱讀量以及自身報紙被關注的程度。我不知道當時的總編是什么想法,反正我是恨不得頭裝上天線,獲取一切他們的行蹤。那段期間我采訪過的名人或名星有:趙忠祥、馮鞏、李寧、童非、姜昆、楊瀾、解小東、石蘭等,有的我為他們寫過專訪,有的沒有形成文字。熱度正如日中天的明星們,可能沒有大塊的時間跟我說很多,但年輕的時候,可以跟他們面對面感受一下他們的氣場也很好,這可以讓我暫時跳出自己生活的平庸,借明星的光亮一掃自己心中的陰霾,在明星的余光中,讓生活在艱辛和一無所有中的自己,也有被關注和看重的感覺。這恐怕也是人的本能之一吧,被關注可以激發(fā)人的潛力,媒體本身也是如此,有哪家媒體會說我不想讓別人關注?</p><p class="ql-block"> 當然,在《江西工人報》印象最深的采訪還是企業(yè)家,在中國經濟剛剛開始提速的年代,有一大批的大小企業(yè)礪兵秣馬,把握時機,闖出一番天地。當時不少的報刊雜志用去不少的篇幅去報道他們、追蹤他們的步伐,在萬馬奔騰的年代,起到了擊鼓助威的作用。那時,我與報社的同仁們跑的最多的也是企業(yè),最了解的也是企業(yè)。正是因為有了企業(yè)的發(fā)展和工會組織的活力,才使我們報紙的版面豐富多彩。企業(yè)廣告的刋登,也使報社鳥槍換炮,逐步壯大。</p><p class="ql-block"> 回望青春,時常想起那些在報社工作的日日夜夜,風里雨里,甚至下雪天記者們也是在去采訪的路上,嚴寒時手凍得握不住筆時也在逐詞逐句的寫作。</p><p class="ql-block"> 回望青春,想念那些一起工作過的上司和同事,想念這份曾經與它共同成長過的《江西工人報》。</p><p class="ql-block"> 2024.9.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