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人闖去來的寶慶碼頭定滔 <p class="ql-block">在武漢漢正街附近的寶慶碼頭,如果你遇見說著一口湖南話的老人,不用感到意外,他們身上流淌著19世紀(jì)那個血色時代新化人的碼頭血液。寶慶是邵陽地區(qū)明清時期的歷史稱謂,下轄邵陽、新化、武岡、新寧、城步5州縣,盛產(chǎn)杉木、煤炭、土紙和筍等土特產(chǎn)。新化人以杉木造船載特產(chǎn)順?biāo)轿錆h三鎮(zhèn)內(nèi),在漢江邊建立專用碼頭寶慶碼頭,演繹著新化人文爭武斗的歷史,見證著新化人敢為人先的沖天豪氣。</p> <p class="ql-block">漢口寶慶碼頭其實是由二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河邊碼頭。當(dāng)時在漢口沿河大道30余個碼頭中,寶慶碼頭是鼎鼎有名的。第二部分是指緊接碼頭的住宅區(qū),即寶慶街,包括漢正街的板廠、寶慶、永寧三個社區(qū)。從河岸向陸地縱深半里,上下一華里,包括寶慶正街、寶慶二街、寶慶三街,永寧街,和寶慶一巷至九巷,板廠一巷至九巷,二九一十八條巷子,在解放前統(tǒng)一叫“寶慶碼頭”。寶慶碼頭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特殊產(chǎn)物。以前,寶慶碼頭上有上萬戶住戶,百分之八十至九十都是新化人。到了寶慶碼頭,到處聽到的都是新化話,就像到了新化縣城一樣。不僅如此,寶慶碼頭只準(zhǔn)許寶慶府的船停泊,外幫的船只在特殊的情況下才可在碼頭上靠岸,這更是其他碼頭沒有的特殊現(xiàn)象。因此,寶慶碼頭曾被稱為新化的一塊“飛地”。</p> <p class="ql-block">到抗戰(zhàn)爆發(fā),寶慶幫人口已達5萬,而當(dāng)時新化縣城才3萬人,寶慶碼頭人口和地盤皆超出新化縣城,因此稱寶慶碼頭為“新化第一縣城”。</p> <p class="ql-block"> 拆遷前的寶慶社區(qū)</p> <p class="ql-block">直到2013年,漢口“寶慶碼頭”的居民區(qū)還依舊繁華。走在街巷中,人們聽到的還是濃濃的新化口音,寶慶三街的菜場里,新化風(fēng)味的白辣椒、臘肉和豬血丸子還是賣得很俏。但從2014年開始,這里成了武漢的重點拆建區(qū):房屋已經(jīng)拆得七零八落;里面居民正陸續(xù)地被動員搬遷至郊區(qū)居?。辉瓉砜v向的四街一十八條巷子將徹底改變,甚至連“寶慶碼頭”的名字都不再使用……根據(jù)規(guī)劃,寶慶碼頭這一帶今后將建成別樣的寺廟文化區(qū)。寶慶碼頭演繹的是新化人文爭與武斗的歷史,也是昔日新化人敢為人先豪氣沖天的歷史見證。</p> <p class="ql-block"> 老明信片上的碼頭</p> <p class="ql-block">但今天,“寶慶碼頭”將徹底消失了!</p><p class="ql-block">當(dāng)年碼頭周邊都是市民乘涼的竹床陣,江面停有駁船,寶慶碼頭不時有貨物起運。提起武漢的碼頭文化,寶慶碼頭是繞不過的。理發(fā)匠用腳贏得碼頭碼頭的地位尤為重要,城市的興起和發(fā)展就是由碼頭開始的。有了碼頭,就少不了爭斗。在舊社會,碼頭之間的械斗,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情。漢口的寶慶碼頭,就是湖南的寶慶幫在清末硬是用武力打出來的。據(jù)記載,清嘉慶初年,包括徽州幫在內(nèi)的各大幫派,都在爭搶漢口碼頭和漢正街, 為寶慶幫贏得碼頭歸屬權(quán)的是一位理發(fā)匠。</p> <p class="ql-block"> 舊碼頭上的搬運工和船只</p> <p class="ql-block">長時間的碼頭幫派爭斗最終驚動官府,當(dāng)時官府提出一個極為殘忍的手段來分配所有權(quán):</p><p class="ql-block">找來一雙燒得通紅的軍用鐵靴,并說,“你們誰能夠穿上這雙靴,走上三步!不多,只要三步!這碼頭就歸哪個幫派?!闭f完只見提著鐵靴的人,汗水滴在靴上,滋的一聲,瞬間沸騰揮發(fā)消失。就在大家面面相覷不知所措時,寶慶幫有個理發(fā)匠,站了出來,“我來!”理發(fā)匠穿上鐵靴走了五步后倒下,這一舉使寶慶幫獲得了碼頭的所有權(quán),并正式命名寶慶碼頭。</p> <p class="ql-block"> 拆遷前的寶慶碼頭</p> <p class="ql-block">寶慶幫能在湖北人地界打下碼頭跟他們身上的這這股子狠勁是分不開的。武漢解放前的140多年間,寶慶人憑借武力不惜手段,交通官府維護其利益,還建立寶慶會館,甚至把漢陽鸚鵡洲和武昌白沙洲等地的寶慶人居住區(qū)也算碼頭范圍?!邦^頂太陽,眼眸邵陽,腳踏益陽,身落漢陽,尾擺長江掀巨浪,手搖槳樁游四方?!边@段民謠說的就是寶慶幫。</p> <p class="ql-block"> 寶慶碼頭的舊照</p> <p class="ql-block">到抗戰(zhàn)爆發(fā),武漢的寶慶人口達到5萬,以新化縣人居多,當(dāng)時新化縣</p><p class="ql-block">城才3萬人,寶慶碼頭人口和地盤超出新化縣城,因此人們稱寶慶碼頭為“新化第一縣城”。過去各個碼頭被行幫及封建把頭占領(lǐng),集家嘴下碼頭,主要起運煤炭、石灰,頭佬是李大漢。</p> <p class="ql-block">”寶慶碼頭”已失去了當(dāng)年的繁華</p> <p class="ql-block">流通巷主要起運食油和皮油,頭佬有劉文雄等“八大羅漢”。</p><p class="ql-block">沈家廟主要起運藥材和酒壇,頭佬是胡玉清。</p><p class="ql-block">大水巷碼頭起運棉花,頭佬是楊花子。</p><p class="ql-block">碼頭之間,搬扛貨物、起坡下坡,自有規(guī)矩,不得有一點超越,否則就會釀成流血械斗。解放后,政府對碼頭統(tǒng)一管理,“打碼頭”之風(fēng)才漸漸消失。</p><p class="ql-block">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wǎng)絡(luò)新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