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遠(yuǎn)方——貴州行日記米子菜 <p class="ql-block"> 貴州很遠(yuǎn),那里有絕美的風(fēng)景 ,有原生態(tài)的村寨,有古樸的民風(fēng)民俗,幾年前跟旅游團(tuán)去過一回,坐了八九個小時的車到達(dá)目的地,幾天時間里,去看了黃果樹瀑布、 荔波小七孔 、西江千戶苗寨、肇興苗寨等等知名的景點,處處風(fēng)光無限好,卻也處處人擠著人,打個卡,照片里有好多人,這便是貴州的初始印象。 </p><p class="ql-block"> 8月底,霞姐邀我去貴州,說跟文化館的攝影師熊老師一起去。熊老師在銅鼓縣文化館專門從事攝影工作,出版了人文畫冊《花一樣的苗寨》,他對貴州有著別樣的情懷,每年都要去幾回,到各處偏遠(yuǎn)村寨拍攝人文照片,記錄民俗風(fēng)情。機(jī)會難得,可以跟老師一路學(xué)習(xí),我請好假,貴州之行開啟,向遠(yuǎn)方出發(f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天,9月7日,天氣晴朗。</p><p class="ql-block"> 早晨4:00起床,4:30司機(jī)王師傅一路接了海燕、我、霞姐、梅子、媚、熊老師、K總,5:00準(zhǔn)時上高速。7點到長沙吃早點,一路向西。中午在芷江高速路口午餐,吃了當(dāng)?shù)氐奶厣塑平?,好大一盆,味道不錯,就是稍咸了一點。</p> <p class="ql-block"> 一千多公里的車程,從江西橫穿湖南、貴州,我們坐了幾乎一天的車,晚上7點多到達(dá)貴州安順七眼橋鎮(zhèn)云峰屯堡,在路旁一家姐妹餐館吃的晚飯,晚上在本寨村屯堡云舍民宿入住。</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9月8日,陰雨。</p><p class="ql-block"> 一早大家都起來了,跟著熊老師在本寨隨意逛了逛。</p><p class="ql-block"> 據(jù)了解,本寨是一個保存完好的屯堡大本營,具有600多年的歷史。屯堡是明代調(diào)北征南和調(diào)北填南在安順一帶的漢族軍民后代經(jīng)過百年傳承、演變而形成的歷史文化遺存,是古代軍事防御體系的杰作。本寨的建筑主要以石頭為材料,用石頭砌的墻,用石頭壘的屋蓋,用石頭鋪的街道等,建筑風(fēng)格獨具特色,體現(xiàn)了屯堡文化,蘊含著歷史的厚重感。因為寨子正值國慶節(jié)前修整期間,寨子里只看見一些年邁的留守老人及寨子周邊一片靜謐的稻田,鮮見游客。</p> <p class="ql-block"> 早餐后,我們驅(qū)車到了不遠(yuǎn)的雷家屯屯堡。熊老師已請民宿的老板娘聯(lián)系了當(dāng)?shù)乇硌莸貞虻?名藝人,請他們協(xié)助我們拍攝。</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聽說地戲,臨時惡補(bǔ)了一下。地戲是貴州省安順市地方傳統(tǒng)戲劇,源自明清時進(jìn)入貴州的軍隊中,屬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独m(xù)修安順府志》記載:“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圍戰(zhàn)裙,戴假面于額前,手執(zhí)戈矛刀戟之屬,隨口而唱,應(yīng)聲而舞?!钡貞蛴址Q“跳神”,隨著江山日益穩(wěn)固 ,有識者想出了跳神戲的辦法,在跳神中演習(xí)武事,有寓兵于農(nóng)之意。屯堡人的身份是亦民亦兵,戰(zhàn)時為兵,平時為民。</p><p class="ql-block"> 4名藝人按約而來,戴上各色臉譜,著好袍裙,裝上靠旗、雉尾,手把劍、矛、戟等兵器盛裝而列,氣勢逼人。熊老師、k總精心挑選好了幾個拍攝點,然后是站位、姿勢、煙霧等等一系列操作,有條不紊,大家各角度拍攝了2小時左右結(jié)束。</p><p class="ql-block"> 我與其中一名藝人閑聊,他說地戲一般是過年和七月半或者一些重要活動時會組織表演,現(xiàn)在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沒有人愿意學(xué)這些,他今年八十多歲了,仍然在扛著,對地戲的傳承語氣里透出憂慮。</p> <p class="ql-block"> 拍完地戲,我們回到姐妹餐館吃午飯,準(zhǔn)備去阿西里西韭菜坪看韭菜花。韭菜坪由大韭菜坪和小韭菜坪組成,大韭菜坪地處畢節(jié)市赫章縣,為國家4A景區(qū),小韭菜坪位于六盤水大灣鎮(zhèn),為國家3A景區(qū),因山上長著成片的野韭菜故得名,其主峰海拔2900.6米,為貴州境內(nèi)最高峰,有“貴州屋脊”之稱。</p><p class="ql-block"> 車子在盤山公路盤旋,我們向位于六盤水大灣鎮(zhèn)的小韭菜坪出發(fā),計劃去拍落日。一路暈暈乎乎在下午3點到達(dá)。不巧,山上霧氣很大,還隱隱飄著毛毛雨,氣溫驟降。我們沿著游步道爬了一段山路,山上遍野開滿了紫紅色的韭菜花,在繚繞的云霧間,團(tuán)團(tuán)簇簇,若隱若現(xiàn),煞是好看。我們邊走邊看邊等著云開霧散,等待落日余暉中的大美風(fēng)景,可云霧遲遲不散,還有凝聚之勢,于是大家只好提前下山,來到畢節(jié)市赫章縣阿西里西大韭菜坪附近的民宿住下,準(zhǔn)備第二天去大韭菜坪看日出。</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9月9日,陰雨天氣。</p><p class="ql-block"> 因頭晚向景區(qū)進(jìn)行了咨詢,答復(fù)山上霧大,無日出,我們早上就多休息了一會,8點趕到大韭菜坪。買好門票、纜車票,進(jìn)入景區(qū)。坐了20多分鐘纜車到達(dá)山頂。</p><p class="ql-block"> 四周是白茫茫一片,能見度大概只有四五十米,且風(fēng)大,氣溫低,好多人都穿上了羽絨服,我們預(yù)判2000多米高的地方一定很冷,也都帶了罩衣、雨衣。見茫茫大霧,想著既來之,則安之,就沿著棧道慢慢前行。大韭菜坪遍野的韭菜花開得正艷,比小韭菜坪氣勢更為壯闊,間或云開霧散,花兒就如紫紅色的地毯絢麗多彩鋪展開來。忽而霧氣又迎面撲來,夾帶著細(xì)雨,把一切都籠罩在迷茫之中。我們在一觀景亭躲雨,遇見一個景區(qū)工作的小哥,大家東一句西一句閑聊著,這時又霧去天明,我爬到亭外去拍照,小哥剛開始沒說什么,任我們拍了一陣,后來聽到他叫著:“快出來,已監(jiān)控到你們了,圖片傳到我手機(jī)上了,不然不讓坐纜車下山了?!庇谑俏覀冓s緊走出了花地,上了游步道。謝謝小哥的寬容,讓我們與韭菜花有了親密接觸,留下了美好記憶。</p><p class="ql-block"> 迷霧中我們東游西逛,遇見了一位老人,他用手機(jī)抓拍了一張霞姐的照片,很有意境,他還講解了圖片的構(gòu)圖等等,一看就是一個老法師,于是請他幫我們拍了好多照片。雖然霧氣彌漫,但霧里的景象別具一格,象一首詩,朦朧,憂傷 ,氛圍感滿滿。</p> <p class="ql-block"> 等到10點多,霧仍然很大,沒有散去的跡象,我們便下山了。下一站丹寨縣,此間四百多公里路程,一路上時而大雨瓢潑,云山霧罩,時而天空晴朗,陽光燦爛,真真是十里不同天,風(fēng)景變化多端 ,還看到了美麗的彩虹,引得大家陣陣驚呼。</p> <p class="ql-block"> 下午5點多到達(dá)丹寨,我們?nèi)タ戳烁咭萏铩T诟吒叩挠^景臺,只見對面山腰一片片房屋依山而建,千畝梯田圍繞著房屋順著山勢,從山頂一直延伸至山腳。田里稻子黃黃綠綠一片,<span style="font-size:18px;">層層疊疊,好似一幅立體畫卷。</span>但天氣陰沉沉的,少了光影,感覺總有些遺憾。陸陸續(xù)續(xù)有前來觀看的路人離開了,我們也正準(zhǔn)備上車,突然遠(yuǎn)處天空有陽光透進(jìn)來,且越來越亮,一會兒功夫,云散開了,碧藍(lán)的天空下,落日余暉溫柔地灑在大地上,高要梯田一片金黃色,展現(xiàn)出豐收的喜慶,光影交織著,分外<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麗</span>。大家趕緊拿出相機(jī)、飛機(jī)噠噠噠掃個不停,直至夕陽西下,梯田里籠上一層暗調(diào),黯然失色,我們才意猶未盡上車趕路……</p><p class="ql-block"> 這一晚我們住在丹寨縣賓館。</p> <p class="ql-block"> 第四天,9月10日,晴天。</p><p class="ql-block"> 早上在街邊一家桂林米粉店吃粉,和銅鼓的米粉不同,形狀寬寬的,像米面,做法差不多,開水泡好撈起,放上幾片炸肉,加一個流心蛋,自己再加點蔥姜蒜末,醬醋油辣椒,酸豆角等,最后澆一勺高湯,然后慢慢地美美地享用,不知不覺一大碗就見底了,于是元氣滿滿開始了新征程……</p> <p class="ql-block"> 離開丹寨 ,我們向從江縣停洞鎮(zhèn)出發(fā)。據(jù)熊老師介紹,那里是一個原生態(tài)的鎮(zhèn)子,居民多是苗族侗族,那里的朝天小辣椒是地方特產(chǎn),辣椒豐收了 ,家家戶戶曬辣椒的場景很有特色。車子開在盤旋狹窄的山路上,不知道轉(zhuǎn)了多少彎,終于看到了山里人家,沿途家家戶戶門口曬著長長的土布,間或掛了幾串辣椒,路旁的阿婆阿嫂都穿著相似的少數(shù)民族服飾,或帶孩子,或曬著布,或勞作著,個個皮膚黝黑。在路旁發(fā)現(xiàn)一處土包插滿彩旗,熊老師說,這里埋著斗牛比賽被斗死的牛,本地人把戰(zhàn)死的牛當(dāng)成勇士埋葬,并插滿旗幟以示尊敬。腦海中便浮現(xiàn)出兩個生靈在眾目睽睽中自相殘殺,總感覺斗牛比賽太血腥,太殘忍,作為看客他們是什么心理,是否也會閃過一絲憐憫之心?我庸人自擾之。</p><p class="ql-block"> 車子終于在一處房屋較集中,場地寬敞的地方停下了。停車的屋旁便曬了一篙的布,青藍(lán)色,布匹紋理很細(xì)膩,用手摸一下,硬硬的,想必是漿洗了的,這大概便是苗家女子為了給家人制作御寒保暖的衣裳手工織出的土家布,顏色含蓄又充滿深情。跟著熊老師,我們?nèi)チ艘粦羧思遥葑邮悄景宸?,雖然大晴天,屋內(nèi)還是很暗淡,小心翼翼走上屋內(nèi)的木樓梯,二樓靠窗的墻上掛滿了紅辣椒,一小把一小把,像掛著一串串紅鈴鐺,仿佛能聽到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幕仨?。地上放著幾盆扎好的辣椒,像盛開的鮮花,紅彤彤的,煞是喜人。</p><p class="ql-block"> 拍完紅椒,大家到屋外,一位阿婆正在曬谷子,又是一陣搶拍,灼熱的太陽把曬得大家滿頭大汗,衣背都濕透了,依然堅持著,這便是攝影人的忘我和執(zhí)著精神吧。</p> <p class="ql-block"> 我們原路返回,在從江縣都柳江旁一個飯店吃中飯,又驅(qū)車400多公里,在崎嶇的山路上奔馳,于下午2:30到達(dá)貴州省黔東南從江縣西部月亮山腹地的加榜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加榜鄉(xiāng)的梯田總面積近1萬畝,是中國最美梯田之一,分布在25公里長的公路兩側(cè)。我們從山下來到山上,突然眼前豁然開朗,高山仰止,山谷幽深,屋舍儼然,良田層疊,往來種作,男女悉如外人,仿佛<span style="font-size:18px;">進(jìn)入世外桃源,</span>加榜梯田如壁掛一般驚現(xiàn)眼前。</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山上民宿住下了,計劃下午看日落,明早看日出,行程安排得妥妥的。時間尚早,我們到各個觀景臺看多角度不一樣的梯田。</p><p class="ql-block"> 正值初秋時節(jié),群山環(huán)抱著一片片屋舍和梯田,田里的水稻已陸續(xù)成熟,青黃相間,層層疊疊的梯田好似一圈圈漣漪在山間蕩漾,空氣中氤氳著清新的稻香。道路兩旁也都曬著金黃的谷子。很敬佩勤勞的苗鄉(xiāng)人民對土地的熱愛和對糧食的珍惜,他們歷經(jīng)千難萬苦,順山開墾出一片片耕地,連小小的一塊土地都不愿浪費,祖祖輩輩用辛勤的汗水澆灌,自給自足,豐衣足食,留下這片片令人嘆為觀止的加榜梯田,如海洋一般。因地域限制,苗民們至今還沿用古老的種植、收割翻曬等方式。至傍晚時分,一路看到好多阿婆阿嫂阿妹阿哥在收曬在道路兩旁的谷子,我跟他們打招呼,他們還我一個微笑,附和道:“收谷子啰?!毙r猶帶苗家香,那一張張黢黑的臉龐,一個個微彎的腰身,一雙雙滿是繭子的手,生生透出勞動的本色,純樸中帶著堅韌與執(zhí)著。</p><p class="ql-block"> 因為高山環(huán)抱,太陽早早被大山遮擋了,落日余暉,把目光從山里,從層層梯田上一點一點隱去,戀戀不舍,念去去,暮靄沉沉。此時,梯田中散落的屋舍已有炊煙裊裊升起,隱隱有雞犬聲相聞,這人間煙火好似一首小曲,在大山深處輕輕唱起……</p> <p class="ql-block"> 第五天,9月11日,晴天。</p><p class="ql-block"> 5點多起床,6點半我們趕到附近的6號觀景臺看日出。山上人不是很多,大家靜靜地等候著。只見四周白茫茫一片,山中漂浮著一層云霧,房子、稻田影影綽綽,時隱時現(xiàn),仙境一般。但因云層太厚,我們還是錯過了日出,于是又一起趕到1號觀景臺 ,此時太陽漸漸升起,山谷之中仍然飄浮著淡淡的薄霧,眼前的大片梯田已經(jīng)收割,田里蓄滿了水,在陽光的照映下,好似一塊塊不規(guī)則的玻璃鏡子,反射著耀眼的光芒,自上而下,有一瀉千里之勢。忽然,山下有噠噠聲響起,尋聲望去,原來農(nóng)人們開始打谷子了,有用鐮收割的,有腳踏打谷機(jī)打谷的,有用袋子裝谷子的,還是原始的農(nóng)耕方式,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大家興奮地拿出飛機(jī)、相機(jī),直拍得日上三竿,手臉灼燒才作罷。</p><p class="ql-block"> 上午10點,告別了加榜,我們往東趕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隆里古城。熊老師說,隆里古城是此次貴州行的重點之一,他和k總已謀劃了3年,要到隆里拍攝花臉龍,因此非常期待。</p><p class="ql-block"> 為解除長時間坐車勞頓,我們在途中的黎平古城翹街休整了半個小時,4點多趕到隆里古城,在預(yù)先訂好的來龍客棧住下。</p> <p class="ql-block"> 第六天,9月12日,晴天。</p><p class="ql-block"> 隆里古城是一座亦兵亦農(nóng)、能戰(zhàn)能防的軍事城堡。<span style="font-size:18px;">1358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楨為鎮(zhèn)壓古州吳勉起義,調(diào)集江南九省官軍,在隆里設(shè)千戶所,同時興建古城,</span>迄今已<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600多年歷史,</span>是貴州省重點建設(shè)的文化古村鎮(zhèn)之一,是省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省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熊老師安排7點半早餐,8點開始畫花臉,9點開拍。</span>我和霞姐、海燕<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為對古建筑的喜愛,</span>5點多就起床,6點出門,趕在早餐前逛逛古街。</p><p class="ql-block"> 古城建筑有著明顯的徽派特點,白墻黛瓦 ,飛檐翹角。房屋之間相對排列整齊有序,每家每戶前有清一色的幾階青石臺基排列,大門上掛有標(biāo)志著屋主籍貫、身份的匾額,如“關(guān)西第”、“科甲第”、“書香第”等,大門外墻呈“八字”結(jié)構(gòu),門墻上繪著各種花草動物圖畫,極具江南特色。這里的居民多為明代屯軍士兵的后裔,其祖先大多來自江南,帶來的漢文化與當(dāng)?shù)氐拿缍蔽幕蝗冢纬闪霜毺氐穆±镂幕?,是少?shù)民族地區(qū)的漢文化典型代表,余秋雨稱之為“文化孤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 ,隨君直到夜郎西…… ”路過龍標(biāo)書院,只見街邊一戶人家一老一小坐在門口,老人一邊喂孩子吃面條,一邊口里念叨著李白這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 》,這才恍然,龍標(biāo)書院便是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被貶隆里后創(chuàng)建的。</p><p class="ql-block"> 走在用鵝卵石鋪成的背形花街路面,穿行在青磚黛瓦,屋舍儼然的古街,古風(fēng)古韻迎面撲來,讓我們穿越時空,與歷史相融相惜……</p> <p class="ql-block"> 催我們吃早點的電話鈴聲驟然響起,我們匆匆趕到早餐點,漂亮的阿妹已煎好燒餅,熬好稀飯 ,煮好米面。在這古城里,吃著熱騰騰的早餐,別有一番滋味 。 </p><p class="ql-block"> 客棧里,請來的師傅在給梅子和司機(jī)王師傅畫花臉,他倆臉上畫了藍(lán)黑、藍(lán)紅相間的花臉譜,頭上扎著桿繩,一個上身盤旋著一條同色系的龍 ,一個胸前畫了個大大的紅色臉譜,散發(fā)出濃郁的鄉(xiāng)土民俗趣味。</p><p class="ql-block"> 隆里民間花臉龍自北宋以來,已有1000余年歷史,明代屯軍時由隆里先民帶入,清代臻于成熟。“花臉龍”是在扛龍人的臉上,用顏色畫上五彩臉譜,生、旦、凈、末、丑盡全。<span style="font-size:18px;">據(jù)說是從宋朝宋太祖趙匡胤建功立業(yè)后“藍(lán)季子會大哥” 一則戲的傳統(tǒng)故事演化而來。</span></p><p class="ql-block"> 為了體驗一下隆里的鄉(xiāng)俗文化,我們幾個女同胞也畫了一個簡約的花臉,畫師根據(jù)我們的衣服色彩,三筆兩筆每人臉上就有了一只蝴蝶和一朵小花 。這時又進(jìn)來兩位身著戲服的老人,一文一武打扮,<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們也來畫花臉,</span>原來他們是特意請來協(xié)助我們拍攝的。 在事先踩好的點 ,熊老師精心安排每個模特的站姿、排位、表情、動作等等,營造出花臉龍遠(yuǎn)古凝重的氛圍感……</p><p class="ql-block"> 還是用圖片說話吧。</p> <p class="ql-block"> 貴州之行到此結(jié)束。熊老師說 ,此行是最艱苦的一次 ,而我恰好遇上了,但苦中卻有樂。那遠(yuǎn)方,我們避開了那些人潮洶涌的景區(qū),到原生態(tài)的村落、古城去,領(lǐng)略了大山里的大美風(fēng)景,體驗了不一樣的民俗風(fēng)情 ,品嘗了鄉(xiāng)間特色美食,現(xiàn)場學(xué)習(xí)了拍照修圖等知識,還有同行的小伙伴們一路傾情相伴,收獲滿滿。其實人生就是一次旅行,有風(fēng)雨,也有彩虹,有快樂,也會有遺憾,重要的是懷著一顆平常的心,遇山則爬,遇水則涉,有花看花,有霧觀霧,那么風(fēng)雨、遺憾也是一道別樣的風(fēng)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