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送我去上學山水閑人 <p class="ql-block"> 半個世紀前(是不是覺得很悠久很悠久,很久很久以前?嗯,若換一種表述,那是跨越兩個世紀、整整50年以前的事了),1974年8月25日,我離開那個只有2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 ,寶石大隊三隊——22屯,到40里地外的公社所在地讀書(去公社有三條路。推車騎車、趕牛車走八里地大嶺,冬季走不足三十里路的十五東溝,春夏秋步行可走約二十里路的十五大嶺)。</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15周歲。距家2里地的大隊學校,只能讀到六年級(初一),七年級只能去公社中學(全稱石頭河子公社五七中學)。</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的農(nóng)村,至少我們家那個大隊,比較貧困。多數(shù)人家,讓孩子讀到三年四年,認識幾個字就行了。失學兒童或閑散在家,或去生產(chǎn)隊當“半拉子”掙工分。最多是讀完六年級就算了。我們六年級時的20名同學,八月開學到公社中學報到的只有5人(到11月底就只有我一個人在讀了)。其中一個和我同歲的男同學,當年就結(jié)婚了。</p><p class="ql-block"> 那個年代,我們村和公社之間,沒有公路,也沒有公共交通工具,更沒有出租車了。路是由一段在用集材路、一段廢棄集材路、翻山土路和一段公社自修的土路組成。路面就是就地取材的風化料鋪成。鐵篐木鼓牛車的碾壓、凍融翻漿、雨水沖刷以及失修,溝坑遍布,勉強叫路。中間一段翻越八虎嶺,一上一下約4里路。在干爽的時候,人通行,除翻越八虎嶺那段騎自行車通行,或者推獨輪山地車通過,都可以。雨天或雨后,鞋子會粘著很多粘性的土 尤其是自行車、推車 輪子上粘的泥使車輪不能轉(zhuǎn)動,需不斷地刮泥 甚至不如扛著車走。</p><p class="ql-block"> 也不知道爸爸媽媽怎么想的,在那個真實看不出讀書有什么用的年代,在那個學校叫五七中學、學工學農(nóng)并不學書的年代 ,在那個貧窮的只求一家人能吃飽飯的年代,他們竟讓我去公社中學讀書。</p><p class="ql-block"> 是媽媽親自送我去報到的。一早趁涼爽,媽媽把行李、一袋玉米面(自帶糧食換食堂飯票)裝在獨輪推車上,備了一根帶掛鉤的輔助拉繩。媽媽推著車,我跟著媽媽,我們出發(fā)去公社中學。到八虎嶺腳下,我用輔助拉繩助力。好像走了五六個小時,我們才到中學。公社是一個通火車的地方。算是山外了。自從媽媽送我出來讀書,山里那個小屯和大隊,除了每周回小屯一次、寒暑假回去 ,駐足最長的一次,就是1977年7月高中(九年級)畢業(yè)到1978年3月底這一段務農(nóng)的時光了。</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后知后話。 就在送我出來讀書那年六月(農(nóng)歷五月),我的媽媽剛過了她36歲本命年生日(過了生日,不是做生日,是時間上經(jīng)歷了。在那個物資貧乏的年代,父母自己不做生日,只在孩子生日那天早上,給過生日的孩子一個煮雞蛋)。也就在媽媽生日那天,一個女嬰在800里之外的一個小縣城城郊呱呱落地了,她在十八年之后走進了我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媽媽推行李的獨輪車,結(jié)構(gòu)如圖?,F(xiàn)在已無法找到原型車。這圖片來自網(wǎng)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