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深處那一抹舊綠(第三期)】我的老鄰居老驥 <p class="ql-block"> 昵稱 老驥</p><p class="ql-block"> 美篇號 11250158</p> <p class="ql-block">本文獲得了卓越獎</p> <p class="ql-block">本篇獲月度雙精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現(xiàn)在年近古稀,家已經(jīng)搬了好幾次,鄰居換了的好幾撥,在我記憶深處最難忘的還是我童年和少年時期的老鄰居。這真是我記憶深處的一抹舊綠,記憶的閘門一旦被打開,立即就能感受到昔日的溫暖和美好。</b></p> <p class="ql-block"> 那時候的家(正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時候我家住在鐵路家屬區(qū),那是一棟L型3層蘇式樓房,6個單元(門),一共有36套房子,但是住戶不止是36戶,因為也有兩家人住在同一套房子里面的。</b></p> <p class="ql-block">雞公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家在那棟樓邊上,屋后緊靠在前進大隊(農(nóng)村)。天還朦朦亮,就能聽見家屬區(qū)外的土路上雞公車碾壓著地面發(fā)出的吱吱嘎嘎的聲響,那是農(nóng)民們開始了一天的勞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剛到天明,樓下“倒捅子”(農(nóng)民收尿水)的吆喝聲能喚醒睡夢中的我。</b></p> <p class="ql-block">叉頭掃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未早上家屬委員郭媽媽在樓下亮著嗓子幾聲大喊“掃地啦”,家家戶戶紛紛非常自覺自愿的拿起竹制的叉頭掃把下樓把大院掃的干干凈凈。這就是那個年代城市早上的市井煙火氣。</b></p> <p class="ql-block">石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記得鄰居們自愿集資買了石磨,每逢春節(jié)前家家戶戶都需要用磨子把糯米磨成湯圓粉,先提前一天用水泡上糯米,磨成粉后用布口袋控水一夜,初一正好用來包湯圓。推磨的時候,家里的大人小孩一起上,節(jié)日氣氛馬上拉滿!而且這一切都是非常有序的,一家接著一家的磨著,沒有掐位(加塞)的事情發(fā)生。</b></p> <p class="ql-block">打乒乓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這個門差不多大的孩子有十幾個,一樓楊家的圓形飯桌是放置在她家大屋里的,屋子有20平方米,這飯桌就成了我們的乒乓球桌,經(jīng)常好幾個孩子圍著桌子,中間放個竹竿當網(wǎng)子,一打就是很久。先規(guī)定到一次打幾個,輸家下場,贏家接著“戰(zhàn)斗”。結(jié)果這張“球桌”在我們中間打出了兩個學(xué)校校乒乓球??隊的隊員。也正是有了這張“乒乓球桌”,培養(yǎng)了我對乒乓球的愛好!老年去異地旅居,居然有剛認識的朋友來預(yù)約我打球。雖然只是業(yè)余愛好,但是乒乓球帶給我了許多歡樂。</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8大杠自行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父親有輛28圈的自行車,由于父親在外地工作,自行車長期放在三樓的樓梯平臺處,我和弟弟同時發(fā)力才能搬到樓下,整個過程是我們姐弟倆齊心協(xié)力:通常是我弟弟手扶自行車龍頭,我在后面一手拉住樓梯扶手(怕力量不夠,車一下滑下樓梯),另一只手抓住自行車行李架,一步一步往下挪。下樓之后和其他鄰居孩子一起學(xué)騎車,規(guī)定是一個人騎幾圈換人,我們從“滑”開始,然后蹬“拐子”,再到騎“大杠”,一個孩子騎在車上,一群孩子跟在后面充當著“保護者”,跟著自行車跑著……那時候個子太矮騎不上去,到最后我們就連騎車帶人都很溜了。</b></p> <p class="ql-block">家屬區(qū)的游泳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時候家屬區(qū)還沒有游泳池,我第一次去游泳是跟著比我年長兩歲的鄰居楊姐姐去西北河游野泳,那時在西北河游泳的孩子不少,當然都是瞞著家長和學(xué)校的。在我的記憶里,河水還是比較清澈的,我們在岸邊先脫下鞋子放在草坪上,再利用裙子做掩護,換好泳衣,最后把大花的裙子罩在衣物上,這樣即便在河里也很好辨識到自己的衣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來去了猛追灣游泳池,由于我們住在城市的西邊,而猛追灣游泳池在城市的東邊,兩地相距比較遠,家長一次給兩毛錢,我還得算著花錢:游泳票是6-8分錢,我們需要走一段才有公交車(成都劇場到猛追灣),要4分錢,冰糕:水果味的4分,牛奶味的5分,我們一般公交車坐個單程,游玩之后步行回家。一路上說說笑笑,也沒有感覺到路途遙遠,還能剩下幾分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后來人民公園也有了游泳池,記得一次到人民公園游泳池,游玩后跟著楊姐姐到她媽媽工作的地方(游泳池附近)休息,喝了楊媽媽自制的酸梅湯那味道酸酸甜甜,太好喝了!以至于我一直都不能忘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為了能多在泳池待上一會兒,我們都是未開池前,先進泳池附近的廁所換好泳衣,一開池迅速跳進泳池,到起池時還需要工作人員吆喝了才依依不舍的與游泳池告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時沒有教練,我們都是自己在水里悟出的游泳要領(lǐng),那時候猛追灣游泳池根據(jù)水的深度,分為:戲水池、少年池、乙池、甲池和跳水池,由于水深的原因,到甲池和跳水池游泳需要考取深水合格證,當年我就通過了這一考試。游泳也成了我一生愛好的運動。</b></p> <p class="ql-block">縫紉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貝媽媽家住在一樓,她老公是工程師,但去世比較早,還有一個輕度智障的女兒,生活相對比較困難,她家有縫紉機,會做衣服,很多鄰居小孩的衣服基本都在她家做,給貝媽媽一點手工費。二樓左側(cè)的胡老師家是我們單元里唯一一家用“方磚煤”的,這種煤不產(chǎn)生爐灰,她和貝媽媽經(jīng)常用廣東話聊個不停,我們都聽不懂,她對貝媽媽很是關(guān)照。二樓右側(cè)的李媽媽特別賢惠,總是一副慈祥的笑瞇瞇的模樣,家里一塵不染非常干凈整潔,夏季家里隨時都備有冷開水,我經(jīng)常在外面瘋玩的一頭汗水回家,先沖進李媽媽家討口冷開水喝。我家對面住著程婆婆,她家門上貼著“光榮之家”,因為她大兒子犧牲在朝鮮戰(zhàn)場,程爺爺是個工程師,同時也是個“右派”,長期住在工地。他們是河南人,餃子做的又快又好吃,我記得我第一次知道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在程婆婆那里,她先講了一遍原文,之后釋義,娓娓道來,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踏入了那個隱匿于塵世之外的桃花源。對面小屋住著張嬢嬢,她一個人帶著一雙漂亮且聰慧的兒女,我做的最拿手一道菜“魚香茄子”??,就是當年張嬢嬢“傳授”給我的手藝。</b></p> <p class="ql-block"> 我們房子的后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家只有一間20平方米的大屋,另一間11平方米的小屋(還帶個晾臺)住著另一戶段姓人家,兩家共用一個小飯廳(只能放張飯桌),約5平方米,衛(wèi)生間和廚房合用,我們家4個姊妹,段家倆兄弟,兩家男主人都在野外工作,衛(wèi)生間鄰居讓給了我家,原本衛(wèi)生間就沒有馬桶、洗手池等設(shè)施,我家放了一張小床就已經(jīng)把這屋填滿了,后來衛(wèi)生間成了我的“臥室”,我還很高興,因為我擁有單獨的一方天地了。就這樣我們一套房子住著兩戶人家,6個年齡差距不大的孩子,大家都能和平相處,真是把“遠親不如近鄰”演繹的淋漓盡致!在我的記憶中,6個孩子從來沒有發(fā)生矛盾,有的是互相幫襯。</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那時候的鄰居稱得上是相鄰相守,大家都陪感親切,真是鄰里一家親!這段鄰里之情讓我現(xiàn)在都回味無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現(xiàn)在我們這幫鄰居已經(jīng)分散居住在城市不同的地方,我們的上一輩都已故去,那段鄰居之情已經(jīng)成為我記憶深處那一抹舊綠,永遠不會忘懷,不可復(fù)制,它將永遠留存留在我的記憶里。</b></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