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境甘南漫記之三:信仰臻子 <h1> 西北藏區(qū)</h1><h1> 吸引你前往的,</h1><h1> 不僅是如詩如畫的風景</h1><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 更有那</span>超越塵世力量的信仰</h1><h1> 那是藏民們的精神世界!</h1> <h1></h1><h1> 有人說,去藏地旅行,一半看風景、一半看人文,這里說的人文,指的就是藏傳佛教信仰。</h1><h1> 雖然我們這里也有很多人信仰佛教,大小寺廟也不少。但我們這里人對于佛教的信仰,那真的是無法與藏地民眾比虔誠的。</h1><h1> 藏民們的生活簡單而寧靜,沒有繁忙的城市喧囂,卻有大自然的靜謐和內(nèi)心的純凈。</h1><h1> 這里是佛教的圣地,寺廟和經(jīng)幡遍布山間。每年,成千上萬的信徒從各地前往朝拜,尋求心靈的寧靜和啟示。他們在寺廟里誦經(jīng)、叩拜,虔誠地祈禱著。這種宗教信仰給藏區(qū)增添了一種神秘的氛圍,讓人感受到一種超越塵世的力量。</h1><p> <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p> <h1></h1><h3> (這是青海最大的經(jīng)幡)</h3><h1> 經(jīng)幡,藏區(qū)獨特的一道風景</h1><h1> 是飄在風中的祈愿!</h1><h1> 是福運升騰的靈物,高原上永不凋零的鮮花,藏族人民神圣的信仰。</h1><h1> 哪里有經(jīng)幡,哪里就有善良與吉祥! </h1><p> </p> <div> </div> <h1></h1><h3> (這是甘南最長的經(jīng)幡)</h3><h1> 經(jīng)幡的每種顏色的經(jīng)幡都有特定的象征意義</h1><h1> 白色象征白云,寓意純潔善良</h1><h1> 紅色象征火焰,寓意興旺剛猛</h1><h1> 綠色象征水,寓意陰柔平和</h1><h1> 黃色象征土地,寓意仁慈博才</h1><h1> 藍色象征天空,寓意勇敢機智</h1><h1> 這些現(xiàn)象是生命賴以存在的物質(zhì)基礎(chǔ)。當自然界天平地安、風調(diào)雨順的時候,人間便是太平祥和幸福康樂。</h1><h1> </h1><h1><p><br></p><p><br></p></h1> <h1> 對佛教知識缺乏了解,對藏傳佛教更是知之甚少了。</h1><h1> 去西藏時遇到文旅局一個處長(他說他在西藏的導(dǎo)游培訓班兼職當老師)當導(dǎo)游,他給我們講了很多藏傳佛教的知識,可惜后來很快忘記了。</h1><h1> 此行導(dǎo)游楊云對藏傳佛教知識也有較高的造詣,表達能力也很好,給我們普及了很多藏傳佛教的知識,對我們參觀寺廟幫助很大。</h1><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 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二者同源共生,義理相同,佛法不二,均是佛教中國化的產(chǎn)物。其中,佛教從古印度和祖國內(nèi)地傳入西藏之后,經(jīng)過在西藏及附近地區(qū)的本土化發(fā)展,推進了其中國化進程,最終形成具有我國地域性特征、民族性特點、中華文化色彩、中國特色的藏傳佛教。</h1><h1> </h1> <h1></h1><h1> 藏傳佛教始于7世紀中葉,是在松贊干布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之后。 10世紀后半期,藏傳“佛教”形成。隨著“佛教”在西藏的發(fā)展,上層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權(quán)。</h1><h1> 在藏傳佛教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噶當派、格魯派五大支派。</h1><h1> 說實話,我也記不住這些派別,只認識格魯派的標志頭戴尖尖的黃帽,也稱黃教。 </h1><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h1><h1> </h1> <h1> 甘南、川西北這一帶的寺廟很多。一路上,不時地會有金頂寺廟閃過,即使小村寨也會有寺廟,阿壩縣城的則有好幾座大型寺廟。</h1><h1> 這次行程中選了供參觀的五座寺廟,都很有特色。</h1><h1> 參觀的第一座寺廟是合作市附近的米拉日巴佛閣。</h1><h1> 這座寺廟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原建樓閣已毀于上世紀60年代?,F(xiàn)存建筑重建于1988年5月,歷時四年落成。</h1><h1> 米拉日巴佛閣是藏區(qū)少的九層碉樓式佛閣建筑,是藏傳佛教噶舉派寺院,主要供奉藏區(qū)注明的米拉日巴尊者及其弟子為主的藏傳佛教各派開宗祖師。是藏傳佛教噶舉派在安多藏區(qū)的代表寺院。佛閣共9層,每一層供奉著不同的主供,而佛閣的第九層則是繪制在第八層頂部的壇城。</h1><h1> </h1> <h1> 這門廳的榫卯結(jié)構(gòu)工藝做的真精致,彩色高翹的屋檐華麗程度不亞于宮殿。</h1> <h1></h1><h1> 我們脫去鞋子,穿著薄薄的絲襪走進去,地上冰涼的。</h1><h1> 佛閣的一層處供奉著一座巨大的強巴佛像(即彌勒佛),而兩側(cè)的雕像是藏族歷史上的名人,有歷代的藏王,還有藏族文字、藏戲的創(chuàng)始人等。佛閣的二到五層則分層供奉了藏傳佛教各大教派的代表人物,每一層都代表著一個教派。佛閣的六到八層供奉的是藏傳佛教密宗的法王和尊者,有馬頭明王、大黑天等塑像。第九層是八層屋頂?shù)囊环鶋钱嬒?,壇城是指高僧大德在修行過程中腦中會出現(xiàn)的佛國的形象。</h1><h1> 里面不能拍照,沒人講解也看不太懂,但我們都虔誠地登上了最高層,感受佛的慈祥與力量。</h1> <h1> 這佛閣,里外都是富麗堂皇的。</h1> <h1> 在墻外打個卡</h1> <h1> 第一張合影</h1> <h1> 距阿壩縣城13公里的一個鎮(zhèn)子上,有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寺廟(占地18000平方米)~各莫寺。</h1><h1> 這是此行所看到的最華麗的一座寺廟,卻不收門票。</h1><h1> 各莫寺又稱慧園寺,為四川省阿壩州藏傳佛教三大格魯派寺院之一,是黃教六大寺之拉卜楞寺的分寺之一。各莫寺以其宏大的寺廟建筑、大佛塔和神秘的藏秘修煉而著稱。</h1><h1> </h1> <h1> 各莫寺始建于清乾隆56年(1790年),由拉卜楞寺大赤巴貢卻德慶按第二世嘉木祥大活佛之意創(chuàng)建的。寺廟建在一個大草壩子上,建筑精美華貴,寺旁還建有各莫寺顯密講修院。</h1><h1> 有一次在一個視頻中看到過這座寺廟,于是這次在尋找旅行線路時就將這個寺廟作為一個重要目的地之一來尋找。</h1> <h1> 我們到的時候是晴天,大殿參觀出來卻下雨了。 </h1> <h1> 赭色的高墻更顯肅穆</h1> <h1> 低調(diào)的大門</h1> <h1> 這是一座低調(diào)的寺廟。不在路邊,很多人即使走過這條路也不知道去寺廟參觀。</h1><h1> 大門口處的房子很一般,并不顯眼,進入大門后,穿過長長的寺內(nèi)道路,拐過幾個彎才來到主殿前。</h1> <h1> 我們被眼前的寺廟建筑震撼了!寺廟的這座法喜苑五座高樓連為一體,真的是氣勢恢宏!</h1><h1> 導(dǎo)游告訴我們,這座寺廟獲得了“中國最大的連體佛殿建筑”和“中國最高的彌勒佛坐像(室內(nèi))”兩項世界基尼斯紀錄。</h1><h1> 法喜苑以彌勒大佛殿為中心主體,東西對稱布局建有阿底峽尊者殿,連體佛殿長226.24米,寬93.35米,高87米。</h1><h1> “中國最高的彌勒佛坐像(室內(nèi))”是另一項世界基尼斯紀錄。它高為37米,該彌勒佛坐像選用黃銅鑄造,蓮座到頂髻凈高37米,佛身最寬處20.672米,總重約332噸,由于寺廟內(nèi)部不能拍照,我們只能到那里用眼睛去欣賞和感受了。</h1> <h1> 走到門廳,兩排十六跟柱子很是引人注目,后排吧根大柱是沒有加工的金絲楠木,要兩人拉手才能合圍。導(dǎo)游告訴聞名,這是從非洲進口的據(jù)說是有1300年樹齡非洲千年楠木,一根價值600萬;一排是8根石柱,也是整石砌成,也是價值不菲。</h1><h1> 這般的富麗堂皇廟宇極為罕見。</h1> <h1> 門廳上精美的壁畫。</h1> <h1><p> </p></h1><h1> 我們走進室內(nèi)參觀。游客不多,導(dǎo)游可以向我們作介紹。</h1><h1> 剛走進一樓主殿就讓我們發(fā)出輕聲的“哇”聲,這也太富麗堂皇、美輪美奐!</h1><h1> 主殿三層挑空,供奉著極其雄偉的四尊主佛,亦可容納近千人同時頌經(jīng)的大型場所,經(jīng)堂的半空中以及立柱上懸掛著100多幅唐卡,經(jīng)堂內(nèi)繪制有以佛像為主的精美壁畫。</h1><p><br></p> <h1> 漢傳佛教的彌勒佛像。</h1><h1> 彌勒佛,藏語稱為強巴佛。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佛中的未來佛。彌勒佛身份地位特殊,既是未來佛,又是八大菩薩之一。</h1><h1> 彌勒佛被尊稱為未來佛,是因為他將在未來降臨世間,成為下一位佛陀,度化眾生。信徒們向彌勒佛祈求庇佑和幫助,希望能夠獲得他的慈悲和智慧,以便在修行上獲得更好的進展。彌勒佛作為未來佛的形象,也代表著希望和救贖,讓信徒們在面對人生中的挫折和苦難時,能夠保持信念,堅定前行。</h1><h1> 藏傳佛教中的彌勒佛的造像與漢傳佛教截然不同,我們這邊的彌勒佛都是笑瞇瞇的大肚子模樣,和藹可親的,藏傳佛教的彌勒佛像則親切中帶著些許威嚴。</h1><h1> </h1> <h1> 室內(nèi)不能拍照,上面一張和下面兩張照片是從網(wǎng)上下載來的,可以看出內(nèi)部裝飾的考究和華麗。</h1> <h1></h1><h1> 在車上時導(dǎo)游就告訴我們,各莫寺七樓有博物館,但看管的師傅是兼職,不能做到天天開門的,能否看到只能憑你們的運氣了。</h1><h1> 我們的福氣很好,上了電梯,走到博物館門口,大門敞開著。我們穿上鞋套,輕輕的走進這佛界的寶藏世界。</h1><h1> 法喜苑連體殿內(nèi)的博物館真讓人驚嘆,鎮(zhèn)館之寶是三枚舍利:一枚是佛陀的真身舍利,兩枚是肩胛骨舍利。一個寺廟供奉有三枚舍利,這可能也算得上中國之最了吧?</h1><h1> 博物館內(nèi)還藏有清朝金粉手書的《甘珠爾》《丹珠爾》全套經(jīng)書、康熙手抄后用金粉描成的《金剛經(jīng)》等經(jīng)書,有很多各個朝代的寶物,居然看到了家鄉(xiāng)龍泉哥窯的青瓷瓶。 </h1> <h1> 細節(jié)處都很講究。</h1><h1> 這座頗具現(xiàn)代成分的寺廟,雖然有200多年的歷史,但卻是新建的。</h1><h1> 因為寺廟的很多建筑在上世紀60年代被毀。后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與地方各級黨政部門的關(guān)心和支持,在短時間內(nèi)將已毀的各莫寺恢復(fù)重建。</h1><h1> 2011年6月,各莫寺總法臺聯(lián)波活佛組織修建的僧人公寓完成主體建設(shè);四棟新建的僧人公寓坐落于各莫寺西側(cè);公寓主體設(shè)施和內(nèi)部裝修基本完工。2012年3月,各莫寺法喜苑開始動工,歷經(jīng)五年建造。在2017年7月,各莫寺法喜苑竣工落成。</h1><h1> 難怪這里的室內(nèi)裝飾甚至超過拉薩的布達拉宮。</h1> <h1> 虔誠 </h1> <h1> 附近也有一座寺廟,應(yīng)該也屬于各莫寺吧</h1> <h1> 這里游客不多,十分安靜。但前來參觀的僧人卻不少。</h1> <h1> 出來時,正好是寺廟僧人們下班的時候。</h1><h1> 其實,我們也只是參觀了寺廟中很小的一部分。</h1> <h1> 從阿壩縣到郎木寺鎮(zhèn),用了大半天的時間。</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一天很有意思,我們從四川省的阿壩縣出發(fā),經(jīng)過甘肅省瑪曲縣的阿萬倉濕地草原,穿過青海省久治縣,最后到四川與甘肅兩省的交界處郎木寺鎮(zhèn),一天時間在三省之間穿行。</span></h1> <h1> 阿萬倉濕地是中國最美五大草原濕地之一,位于甘南瑪曲縣,是一片廣袤無垠、水草豐美的草原濕地。</h1><h1> 阿萬倉濕地公園又稱貢賽爾喀木道,藏語意為貢曲、賽爾曲、道吉曲三條河流與黃河匯流之地。這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牛羊成群,以高原特有的黑珍珠牦牛為最多。</h1> <h1> 我們沒有在這里停留,只在車上欣賞了這片美麗的濕地,拍了一些照片。</h1> <h1> 濕地內(nèi)大大小小的湖泊如珍珠般灑落在草原上,這片濕地,滋養(yǎng)著徑流這里的黃河流域,被稱之為“黃河之腎”。</h1> <h1> 汽車行駛在一望無垠的阿萬倉草地上,突然,一個碩大的轉(zhuǎn)經(jīng)筒出現(xiàn)在大家的視野里,這就是著名的娘瑪寺轉(zhuǎn)經(jīng)筒了。</h1><h1> </h1> <h1> 這里四周都是空曠的草原,這轉(zhuǎn)經(jīng)筒就顯得更加壯觀了!</h1><h1> 轉(zhuǎn)經(jīng)筒的起源歷史悠久,相傳當時藏民大多不識字,所以將經(jīng)文藏于經(jīng)筒中,每次轉(zhuǎn)動相當于誦讀一遍。轉(zhuǎn)經(jīng)筒邊信徒絡(luò)繹不絕,順時針繞,一邊輕聲念著“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一邊不斷轉(zhuǎn)動經(jīng)筒,仿佛在用另一種語言和佛祖溝通對話,訴說著對于平安圓滿的虔誠信仰。</h1> <h1> 娘瑪寺是甘肅省瑪曲縣阿萬倉鄉(xiāng)境內(nèi)寺廟,又稱努爾瑪寺,是藏傳佛教寧瑪派寺廟(紅教)。這里的寺廟沒有對外開放,但轉(zhuǎn)經(jīng)筒卻讓人免費參觀。</h1><h1> 2018年8月31日開光運行。 這轉(zhuǎn)經(jīng)筒就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單體轉(zhuǎn)經(jīng)筒,高約50米,重約300噸,需十多人合力才可轉(zhuǎn)動。</h1><h1> 這之前,世界最大的轉(zhuǎn)經(jīng)筒的稱號,歸屬于青海貴德縣的“中華福運輪”。中華福運輪整體高42米,其中底座15米余,筒身高26米余,直徑10米,重達240噸。它曾保有“世界第一大轉(zhuǎn)經(jīng)筒”的稱號六年。</h1><div> </div> <h1> 轉(zhuǎn)經(jīng)筒的頂部鑄有九條龍,謂“九龍至尊”。側(cè)壁刻有六字箴言:唵、嘛、尼、叭、彌、吽。</h1><h1> 據(jù)說,轉(zhuǎn)經(jīng)筒內(nèi)藏有經(jīng)書1008部,11萬冊,經(jīng)書的重量達86噸。筒身加上經(jīng)書,轉(zhuǎn)經(jīng)筒的總重量超過了300噸。轉(zhuǎn)經(jīng)筒的筒身部分用合金打造,周身遍布經(jīng)文和浮雕佛像,圖案由尼泊爾工匠手工雕刻。經(jīng)筒所貼的金箔,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用了60公斤黃金。</h1> <h1> 轉(zhuǎn)經(jīng)筒沒有任何內(nèi)部馬達,只能靠人力推動。</h1><h1> 轉(zhuǎn)經(jīng)筒下方齊腰一圈刻有12生肖圖騰。圖騰前后插有桿子,便于信眾和游人發(fā)力推動轉(zhuǎn)經(jīng)筒。據(jù)說站在自己屬相位置轉(zhuǎn)經(jīng)筒更靈驗。</h1><h1> 轉(zhuǎn)經(jīng)筒是藏傳佛教的重要法器。經(jīng)筒里一般都放有經(jīng)書,每轉(zhuǎn)動一圈,就等于誦經(jīng)文一遍,藏傳佛教在各地競相興建大型轉(zhuǎn)經(jīng)筒,據(jù)說是因為轉(zhuǎn)經(jīng)筒里裝的經(jīng)咒越多、轉(zhuǎn)一圈的周長越長,那么每圈積累的功德就越大。</h1> <h1> 跟著藏族大媽轉(zhuǎn)一轉(zhuǎn),轉(zhuǎn)來好運氣!</h1> <h1> 寺廟不對外開放,只能遠遠地拍了幾張照片。</h1> <h1> 這里背景那里的長房子是轉(zhuǎn)經(jīng)筒長廊。</h1> <h1> 再出發(fā),在瑪曲縣城吃了中飯。</h1><h1> 中餐點菜,與兩位姑娘拼餐。一位身材苗條、顏值很高,還很有才華,是外交學院研二的學生,剛從大溪地支教回國,她表妹則是今年剛參加了高考,在等通知書時兩姐妹結(jié)伴同游了。兩姐妹話語不多,有很好的素養(yǎng)。記得在阿壩酒店門口,臺階蠻高的,行李箱有點重我提不上去,正想叫人,那個妹妹一下幫我提上去了,讓人感動。</h1><h1> 在導(dǎo)游的推薦下,我平身第一次自己買了奶茶,味道真的蠻好的,但那天晚上吃了一顆安眠藥也睡不著,凌晨三點后才睡去,五點半鬧鈴響了又起床看晨景了。</h1> <h1> 從瑪曲出發(fā)去郎木寺鎮(zhèn),要經(jīng)過青海省的久治縣,就是關(guān)閉的年寶玉則景區(qū)所在縣。這一路師傅吃苦了,路面不平,坑坑洼洼的,有些地方好像還沒有硬化。</h1><h1> 我們坐在車上,搖搖晃晃的,雖然午飯后是閉眼養(yǎng)精蓄銳的時候,我們卻都睜著眼睛,一是路況不好,大家都警覺;二是路邊的風景太美了!簡直是草原自然風景的天花板!</h1> <h1> 導(dǎo)游說青海省久治縣這一帶正在集中財力造一條高速公路,沒錢去修理這省道了。</h1><h1> 盡管這一帶比較平整,但畢竟是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施工難度大、需要的前肯定也要多。青海省本來就是西部窮省,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重任限制了其發(fā)展,得到的援助卻遠不及西藏新疆。</h1> <h1> 這羊也太幸福了吧</h1> <h1> 這鮮花又大又多,拍出來只看到黃色和紫色,其實還有其他花呢。中國的幾大草原幾乎都去過,但第一次看見一路上有這么多的花,難怪有人說,去七月的甘南比哪兒都美!</h1> <h1> 從遼闊的草原,到山地草原。這一帶像我們家鄉(xiāng)的丘陵,只是這里的山丘也只長草不長樹。</h1> <h1> 巖石山丘長不了草,但從美學角度上看,風景里有巖石更美了。</h1> <h1> 這圖片,可以當封面,有想畫的沖動了。</h1> <h1> 到了郎木寺了。車子停在了大路邊,我們下車自己走去民宿。走過這小橋,沿著一條小河走到民宿。當時并不知道,這座小橋居然是兩省的分界線。</h1><h1> 郎木寺并非寺廟名稱,而是地名,這里就叫郎木寺,確切的說叫郎木寺鎮(zhèn),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和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共管。</h1> <h1> 這里的名聲夠大了,以至于都說這里的商業(yè)化堪比云南的麗江了。</h1><h1> 在這拍人文照片應(yīng)該很好,街上的僧人很多,紅色的僧衣改外耀眼,走幾步,就會碰見帥帥的年輕僧人。但舉著手機對人拍總是不禮貌,拿個相機拍會好很多。</h1> <h1> 還有美美的藏族打扮的姑娘。</h1> <h1> 這里有兩座規(guī)模宏大的寺廟,江北的賽赤寺屬于甘肅碌曲縣,又叫“達倉郎木賽赤寺”,江南是格爾底寺,屬于四川若爾蓋縣,又叫“達倉郎木格爾底寺”,兩座寺廟均屬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h1><h1> 放下行李,我們邊去格爾底寺參觀。</h1> <h1></h1><h1> 格爾底寺歷史悠久了。這座寺廟始建于1413年,擁有18座分寺和500多名僧人。它是格魯派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寺廟,以其獨特的肉身靈塔而聞名于世。據(jù)說第五世格爾登活佛圓寂后,因為某些原因未能及時火化成佛骨舍利,而是被埋在達龍溝山上。然而,200年后人們發(fā)現(xiàn)其肉身依然存在并且栩栩如生。于是,這座寺廟的僧人將其請回達倉郎木格爾底寺并供奉起來。如今,這座肉身靈塔依然保存完好,成為藏傳佛教中唯一一個有活佛肉身的地方。</h1><p> </p><p> </p> <h1> 然而,這么有名的寺廟,卻顯得有些樸素,以至于我居然沒拍幾張寺廟的照片。</h1> <h1> 走進大殿,我們都聚集在導(dǎo)游的身邊,聽她輕聲地講解,我們都見到了肉身靈塔。</h1> <h1> 從大殿左邊的一條小弄走進去,那里是一個鈉摩大峽谷。</h1> <h1> 這里有一條小河,名稱很響亮:白龍河。就是這條不到兩米寬的小河,將郎木寺鎮(zhèn)分成兩邊,一省管一邊。</h1><h1> 這里有好幾座小房子,沒去過估計猜不到這是什么吧?</h1> <h1> 其實,這也是轉(zhuǎn)經(jīng)筒,是依據(jù)水碓的原理設(shè)計建造,由下面的水力來推動轉(zhuǎn)經(jīng)筒的。</h1> <h1> 小河、草地、轉(zhuǎn)經(jīng)筒,這里是打卡拍照的好地方。隨團攝影師早就等在那里了。</h1> <h1> </h1> <h1> 幾乎每個人都在那里拍了照片</h1> <h1> 我們只在大峽谷徒步河谷這里走了一段路便返回了。</h1><h1> 發(fā)現(xiàn)年輕的僧人們也喜歡這個地方。 </h1><h1> 本來晚飯后可以到寺廟觀看辯經(jīng)的,但說這段時間年輕的僧人學生都放假了,看不成了。</h1> <h1> 有人把這個地方比作“東方小瑞士”,其實我很討厭這種比喻,一點自尊心也沒有。</h1> <h1> 一路走還不忘打卡</h1> <h1> 時不時路過鏡頭的年輕喇嘛,步履輕松矯健,一襲紫紅色的法衣,在街上就是一道風景。</h1> <h1> 第二天早起去拍日照金頂?shù)恼掌?,但在大廳等了好久才出發(fā),天氣不太好,云層太厚,估計見不到太陽。 </h1> <h1> 進入格爾底寺后山拍照,還要買30元的門票,有點貴。</h1> <h1> 我們登上側(cè)邊山上的觀景臺,已經(jīng)有些人架好了三腳架在等日出了。</h1><h1> 那一排的金頂就是屬于甘肅那邊的賽赤寺。當造成的陽光照到金頂時拍出來的照片很美。</h1> <h1> 等了一會,才見到天邊有一縷霞光。</h1> <h1> 日照金頂?shù)膱鼍斑€是沒能等到,畢竟在上面拍了全景照,還有點霞光,算不錯了。</h1> <h1> 大媽們出發(fā)轉(zhuǎn)山去了。</h1> <h1> 回酒店吃了早飯就出發(fā)了。這天是散團日,行程和輕松,途徑??拼蟛菰ダ端聟⒂^。</h1> <h1> 桑科大草原也很美,牛羊提別多。我們就是在這里碰到牧區(qū)特有的“堵?!焙汀岸卵颉?。</h1> <h1> </h1><h1> 雖然去了好幾個草原,但草原的魅力依然很有吸引力,好幾個人都說很想叫停下來再去玩一下。</h1><h1> </h1> <h1> 即使隔著車窗,也擋不住它的美!</h1> <h1> 頭一天喝了奶茶只睡不到兩個小時,白天困了,坐在車上迷迷糊糊的打瞌睡。</h1><h1> 偶爾睜開眼睛拍幾張照片。</h1><h1> 這草原的景色與頭一天后半段的景色相近,如果不是隔著車窗,隨便一拍就可以當封面的。</h1><div> </div> <h1> 這巖石,不就是國畫里的范畫嗎?</h1> <h1> 這一帶的旅游設(shè)施明顯多于其他地方,畢竟離蘭州比較近了,游玩的人肯定會更多。</h1> <h1> 到夏河了,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城里的高樓,而是寺廟。</h1> <h1><p> 大夏河蜿蜒拱衛(wèi)著拉卜楞鎮(zhèn)。河的北岸是寺院,喝的南邊是城鎮(zhèn)。</p><p> 拉卜楞寺,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拉卜楞鎮(zhèn),藏語全稱為:“噶丹夏珠達爾吉扎西益蘇奇具瑯”,意思為具喜講修興吉祥右旋寺。簡稱扎西奇寺,一般稱為拉卜楞寺。</p><p> 拉卜楞寺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思為活佛大師的府邸,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被譽為“世界藏學府”。鼎盛時期,僧侶達到4000余人,1980年對外開放旅游。</p></h1><h1> 拉卜楞寺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號稱有108屬寺(其實要遠大于此數(shù)),是甘南地區(qū)的政教中心,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國最好的藏傳佛教教學體系。整個寺廟現(xiàn)存最古老也是唯一的第一世嘉木樣活佛時期所建的佛殿,是位于大經(jīng)堂旁的下續(xù)部學院的佛殿。</h1> <h1> 導(dǎo)游介紹說,夏河縣城是依托拉卜楞寺而建的,也就是說,現(xiàn)有寺廟,后才有縣城。拉卜楞寺面積占了縣城的一半還多。</h1><h1> 回家查了一下資料,寺院坐北向南,占地總面積86.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0余萬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學院、16處佛殿、18處昂欠(大活佛宮?。⑸峒爸v經(jīng)壇、法苑、印經(jīng)院、佛塔等,形成了一組具有藏族特色的宏偉建筑群,房屋不下萬間。</h1> <h1> 在街上吃了蘭州拉面,我們進去參觀。</h1><h1> 首先經(jīng)過的是轉(zhuǎn)經(jīng)筒長廊,一眼望不到邊。</h1><h1> 拉卜楞寺還是電影《天下無賊》的取景地,長達3.5公里的轉(zhuǎn)經(jīng)筒長廊讓無數(shù)觀眾記憶深刻,這里共有一千七百多個轉(zhuǎn)經(jīng)筒,被譽為世界之最。</h1><h1> 這天很熱,紫外線很強。午后正是大家精神不振之際,我是迷迷糊糊走完的。</h1> <h1> 這里的參觀由年輕的僧侶講解。</h1><h1> 這里是藏學府,所以各寺廟具有教學功能。房屋比較分散,每個院落并不很大。年輕的僧侶帶著我們穿行于各院落之間。</h1><h1> 我只知道這里的唐卡和酥油花很著名,<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這里有專門的酥油花博物館,每年都會舉辦酥油花燈展。原以為終于能看見最美麗的酥油花了,但由于天氣太熱,最大的酥油花的花瓣化了還沒修復(fù),暫停對外開放,遺憾。</span></h1> <h1> 這四張圖片就是今年酥油燈展示新華社記者拍的照片,從網(wǎng)上下載來的。</h1> <h1> 真的是美輪美奐的藝術(shù)品呀!</h1> <h1> 拉卜楞寺宗教體制的組成以聞思、醫(yī)藥、時輪、吉金剛、上續(xù)部及下續(xù)部六大學院為主,在全蒙藏地區(qū)的寺院中建制最為健全。因其嚴密的顯密宗兼修體制,成就了其舉世無雙的佛教高等學府地位,成為了信教群眾心中共同的圣潔之地。</h1><h1> 寺院內(nèi), 佛殿、僧舍、經(jīng)壇、法苑、印經(jīng)院、佛塔鱗次櫛比。 </h1> <h1> 這么大的寺院,我們也只是參觀了很少的部分,往回走時本來想去看看其他地方,至少去轉(zhuǎn)一下轉(zhuǎn)經(jīng)筒。無奈天氣太熱,我們早上去看日出時還穿著薄羽絨服,下午乘著太陽傘也局的難受。</h1> <h1> 僧人們也在躲太陽了。</h1> <h1> 不知道走了多久,好不容易才走到出口。</h1> <h1> 此行參觀的五座寺廟,各有特點。</h1><h1> 我們登上了米拉日巴佛閣是藏區(qū)少的九層碉樓式佛閣建筑最高層;欣賞了最華麗的各莫寺,看見了最大的彌勒佛坐像,還有幸見到了佛祖的舍利;在世界上最大的娘瑪寺轉(zhuǎn)經(jīng)筒推動轉(zhuǎn)經(jīng)筒祈福;在藏傳佛教中唯一一個有活佛肉身的地方郎木寺鎮(zhèn)的格爾底寺仰慕了肉身靈塔;在拉卜楞寺去轉(zhuǎn)了世界上最長的轉(zhuǎn)經(jīng)筒。</h1><h1> 這些寺廟,作為藏傳佛教的重要圣地和文化遺產(chǎn),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它見證了西北藏地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魅力,同時也承擔著傳承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使命。</h1><h1> </h1> <h1> 對于我們這些普羅大眾,參觀寺廟,了解藏傳佛教的歷史,接受佛教文化的熏陶,感受藏民信仰虔誠,也是一次心靈的洗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