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花燦爛 書中翰墨香,——素林作品閱賞清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征集、編纂《四中和她的學子們》之前,我和素林素昧平生,即使我在四中讀書、教書以及在許堡公社工作的幾年里也曾未見過她,直到她擔負起了主編《四中和她的學子們》一書的任務,特別是讀了她在《青澀的記憶》《四中和她的學子們》中的20篇作品后,我才對她有了了解。而這了解,一開始就讓我刻骨銘心,就像認識了她多少年。她的作品,寫人敘事,信手拈來,辭清語麗,情真意切,深深地打動了我。讀著她的作品,我時而潸然淚下,時而拍案叫絕,時而在心底里涌動著一股勇往直前的熱流,時而又勾起我對往事的漫漫回憶,時而還多了一份從沒有過的人生感悟……情隨文牽,心隨文走,或悲或痛或喜或憂,恰似一瓣瓣心香,沁人心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用愛闡釋親情師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縱觀素林的作品,當數(shù)親情師情類的為最多。有記錄父母養(yǎng)育之恩和兒女感恩父母的《天地母親》《母親,你在哪里?》《我與母親的合影》《父愛無言》《挽留》;有追憶她難以釋懷的已故二姨、奶奶、姥爺?shù)摹蹲佑⒂H不待》;有感念老師的《點點滴滴都是情》《我生命中永恒了的‘印記’》《與其感嘆,不如珍惜》等。應該這樣說,但凡在日常生活中有恩與她的人和事,她都飽含情愛,不惜重墨,以此告慰死者的在天之靈,報答生者的滴水恩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她就是我的天,她就是我的地”,這是一個女兒對生她養(yǎng)她的母親最深情的表達。為了這片“天地”,素林傾盡所愛,不惜放棄自己的學業(yè),來換取哪怕是母親的一個微笑,一天的“激靈”。那時,她年輕的母親體弱多病,特別是她上高中以后,母親的病竟發(fā)展到時不時的要住醫(yī)院治療。素林作為家中長女,主動請求,說服父母,毅然決然地丟下書本,告別課堂,請長假到醫(yī)院陪護母親。為了給母親看病,增加一點兒收入,她還去學校的食堂打工,一打就是兩個月。高中,是一個學生重要的學習階段,也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素林因為母親生病,就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學習必然會受到影響。她卻說:“媽一輩子只有一個,學今年不上以后還可以繼續(xù)上?!备咧挟厴I(yè),她沒有考上大學,但她永不言悔。她對母親的愛,在母親去世三四十年后寫的三篇關于母親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段遗c母親的合影》一文,記敘了母親臨終前和去世后,兒女親人們那悲傷欲絕的時刻。她不能憑借著那張在地震中丟失的唯一的一張合影照——全家福憶起和母親在一起時的點點滴滴,她就把鐫刻在她記憶的“影像庫”里的和母親“靈與魂的契合”視為與母親的“合影”,并以此展開對母親的追憶。讀過這篇作品的人,沒有誰不被文中充溢著的悲痛而震顫和流淚。郭晉卿(四中·六班)在美評中寫道:“素林,你的文章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我母親95歲時才離開我們,可直到現(xiàn)在,每每回憶起母親陪伴我們走過的幸福時光以及她給予我們的濃濃的愛時,強烈的思母之情還總會讓我情不自禁地落淚。你那么小就痛失母親,實屬人生之不幸!”牛步廷(四中·一班)在美評中說:“素林,你對母親的追憶與思念,字字血,聲聲淚,感天動地?!痹嗡闹薪處煹氖捰⒉f:“古人說,動人心者莫過于情。素林的作品如果沒有真情實感,沒有揪心的故事,怎能讓我看得淚眼婆娑?”素林在《母親,你在哪里?》的結尾寫道:“母親,你可曾感受過‘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那種痛楚?你可曾曉得一個人不管他年齡幾何,不管他身處何方,不管他的居所多么豪華,但他真正意義上的家卻只有一個:一個有母親的地方!”現(xiàn)在,“母親,我仰頭問蒼天:你——在——哪——里?”這哪是對母親撕心裂肺的哭訴追尋,這分明是一個從小失去母親的女兒從心靈深處對母親發(fā)出的愛的吶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親是她的“天地”,父親就是她的“世界”。素林在《父愛無言》《挽留》等作品中深情地抒發(fā)了對健在的父親的愛。有一年,素林的小妹妹在北京住院做手術,父親從大同趕到北京去陪護。他在陪護小女兒的同時,還惦記著家里身患癌癥多年的素林的繼母。父親經常滿臉愁云,長吁短嘆,以淚洗面??筛赣H又不好意思對也來北京陪護小妹的素林說出讓她繼續(xù)陪護小妹到出院,自己回同照顧她繼母的想法。細心的素林看出了父親的心思以后,主動提出了自己留下來陪護小妹到出院并把她送回朔州后自己再回邢臺。父親聽后,雙眼含著淚水,抽泣著說:“這就好,這我就放心了!”在父親遇到困境、為難之時,素林總是善解人意,急父親所急,想父親所想,并把一切安排得十分妥當。父親60多歲時,素林的繼母又去世了,這讓父親雪上加霜,又遭受了一次無情的精神打擊。這以后,素林深感生活工作在千里之外的她,一年難得和父親見上一面,覺得自己虧欠父親的太多,她要極盡所能,盡一個長女的孝道。當她聽說父親要來邢臺在她家住一段時間時,她考慮到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父親如果睡軟床可能會加重他的病情。在父親到來之前,她就為父親準備了一張硬板床。為了便于喜歡看電視的父親躺在床上就可以看電視,她就把硬板床放在電視柜與茶幾之間,茶幾上擺滿了父親用得著和喜歡吃的東西。父親住在她家的那些日子,她不再每天去搞居室衛(wèi)生,以避免父親因她收拾房間而有其它想法;不去參加與朋友間的任何應酬與聚會,下班之后盡量提前回家,以減少她不在家時父親的孤寂。她還給父親變著花樣做他喜歡吃的花生米、燉豬蹄、白豆腐和黃糕……當父親想要回老家時,她從開始的不理解變?yōu)槔斫?,“高高興興地打發(fā)父親‘打道回府’”。所有這些無不浸透著她對父親的孝與愛。她愛父如愛子,把老父親照顧得無微不至,把一腔情愛傾注在父親身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素林在深情地記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和自己思念、報答父母的同時,也沒忘記對其他親人的感恩與思念的撰寫。她在《子欲孝親不待》一文中,記敘了二姨、奶奶和姥爺生前對她的愛和因她路遠、事兒多沒能在他們臨終前回老家看望他們而深深自責。“莫等親人歸西去,燭淚漣漣枉空流”。素林文中的這兩句詩,警醒著年輕的一代和活著的我們,孝敬父母,善待親人,時不我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是素林引用古訓表達自己尊愛老師的一句話?!饵c點滴滴都是情》等3篇作品詮釋了她與老師濃濃的師生情誼。張金是她初中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對她的影響最大。她在作品中能把張老師30多年前對學生之愛的一件件往事如數(shù)家珍地講出來,這不僅僅是她記憶的深刻,更是師生情深的表現(xiàn)。她清楚地記得,張老師讓每個學生備了一個語言積累本和謄清本。語文積累本用來記錄學生平時收集到的一些好句子,謄清本用來謄寫修改后的作文;她記得,張老師經常把搜集來的一些范文和他寫的具有指導性的作文刻版、油印,裝訂成冊分發(fā)給學生,讓其學習和借鑒;她記得,張老師為了讓同學們在作文或作業(yè)中不出現(xiàn)和少出現(xiàn)錯別字,擬定了一個“潛規(guī)則”:作業(yè)或作文每頁不得有3處錯別字(含標點符號和涂改的字)。凡是觸及到此底線的,不管作業(yè)量有多大,一律重做。有的學生“屢教不改”,張老師毫不留情,會把作業(yè)本或作文本撕得粉碎;她記得,張老師批改作業(yè)不僅精批細改,更注重“面批”——和學生面對面的批改。“素林是我心中最牽掛的學生”,這是張老師曾經不止一次說過的話。素林剛上初中,張老師讓她擔任了班里的學習委員和文藝委員。班里搞文藝活動,張老師讓她獨擋一面,從節(jié)目的編排、節(jié)目的主持,參加文藝活動的人員選定,都要征求她的意見。畢業(yè)典禮上,張老師力推她代表全體畢業(yè)生上臺發(fā)言,為她贏得一次鍛煉機會。張老師嚴而有方的教學,對她的“偏愛”、培育,給素林以后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些,素林也都記得。許堡二李(李孝忠)老師已去世多年,但素林從沒忘記他。二李老師教她畫畫,經常對她給予表揚鼓勵,這對她以后在繪畫方面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啟蒙作用。二李老師吸收她為學校文藝隊隊員,讓她表演節(jié)目,頻頻給她“露臉”的機會。所有這些“印記”,“已永恒在我的生命里”。還有趙成老師,在她上高中時是代她數(shù)學課的班主任老師。開始,趙老師讓她當了班長,一個學期下來,由于她的“家事”太多,經常請假,影響了班里的工作,又被趙老師給撤換了。對此,她沒有埋怨,只說“趙老師恨鐵不成鋼”。幾年前,趙老師因病離開了人世,她因瑣事沒有回老家去看望,沒有見趙老師最后一面,對此她深感懊悔,因而她寫下了《與其感嘆,不如珍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是這樣,素林在其作品中,講述著一個個愛的故事。用她的真情闡釋著對父母、親人、老師的愛。她的愛,像大海中的朵朵浪花,像夜空中的顆顆明星,像雨后的一抹彩虹,像寒冬過后的一縷春風,激蕩著、照耀著、滋潤著人們的心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跳躍在筆尖下的文字魅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覺得,素林的作品不屬于文學創(chuàng)作,它是寫實記事的,說是記敘文也罷,亦或是散文也未嘗不可,或二者兼而有之。她的作品為什么那么動人心魄、具有那么大的感染力?在此,我不說她有多么強的文學創(chuàng)作能力,我只想談談她的寫作技巧。讀了素林的所有作品后,我反復斟酌,覺得在寫作技巧上比較突出的有三個方面的特色,即真實的人物描寫,富有表現(xiàn)力的細節(jié)描寫,精準優(yōu)美的語言以及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也許,素林在寫每一篇作品時,并沒有去刻意追求這些寫作特色,甚至連她自己在下筆時都不知道運用了這些寫作技巧,但是這些寫作特色在她的作品中是隨處可見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真實的人物描寫。作品中的人物是否真實,不僅是決定有無魅力的關鍵,也是決定作品成功和失敗的關鍵。素林寫她的父親牛步祿老師,說他是四中的“萬能老師”,這一點兒也不夸張。她在文中所引用的她父親曾教過的幾位學生們的話,那是對牛老師最真實的評價和對“萬能老師”最好的佐證?,F(xiàn)供職于加拿大的科學家劉旺在文中講述道:“當年牛步祿老師任我們12班的機電課老師,由于教學條件差,要錢沒錢,要設備沒設備,但睿智的牛老師從大隊里找來廢舊電線、水泵、電機作為教學器材,而且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基本電路、磁場和電機工作原理,到電機和水泵的拆卸、安裝和簡單維修,自編自導,硬是把教學搞起來,而且搞得有聲有色、效果極佳……這段經歷對我以后的學習和科研生涯的影響是深遠的?!蓖瑸?2班的學生,現(xiàn)為中學一級教師的白鈺,有著多重身份的原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副院長、現(xiàn)任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皮膚病研究所所長等職的14班學子李元文,曾為山西省評標專家?guī)鞂<医M成員的高級工程師、20班的學生李元宏等同學都在文中記述了牛老師師德高尚、樂崗敬業(yè),是一個“萬能”的全科老師。數(shù)學、物理、生物、音樂等哪科需要代哪科,而且科科自學自通,極具專業(yè)性。1977年3月底,我從部隊退伍后到四中代課兼任14班班主任老師,算作和牛老師做過短暫的“同事”,我親眼目睹了牛老師的“萬能”,至今我都記憶猶新。就連郭孝先老校長、和牛老師共過事的郭佃元等諸多老師對他的贊許也離不開“萬能”二字。在《父親的‘藝術世界’》一文中,素林寫她的父親不僅是教學上的能手,又是學校和學校所在地文藝活動的領頭人,他吹、拉、彈、唱、譜曲、編排樣樣嫻熟。他走到哪里,就把歡樂帶到哪里。這也是“連坊近短”“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公認的事實。牛老師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先后工作于養(yǎng)老洼、上莊、許堡和縣城,他幾乎沒有間斷過為他所在學校的村子編排節(jié)目。許堡村已故的原村主任張玉福曾說過:逢年過節(jié),許堡村“鬧紅火”,演節(jié)目,如沒有牛步祿的參與,那就“瞎火啦”、“沒鬧啦”。牛老師不管為哪個村子編排節(jié)目,從來不講條件,不計報酬,一律義務奉獻。素林在文中記述了這么一件事:那年暑假,牛老師托熟人經過九梁洼林場領導點頭同意,砍了一大摞樹枝,準備為家里過冬取暖。哪成想,不久后許堡村新上任的大隊書記,帶著一班人馬,挨家挨戶地沒收不去參加生產隊集體勞動,卻私自到林場去砍伐樹枝的社員們家里的樹枝時,把牛老師家的樹枝也沒收了。按理說,牛老師是教師,是國家公職人員,他不在這個大隊書記行使其權力的范圍之列,也不存在影響生產隊勞動這一說。但是,這個書記不分青紅皂白,親自指揮手下的隨從,把牛老師家的樹枝全部拉走。也就在那年臘月,這個書記又若無其事地來到牛老師家請他繼續(xù)給村里編排節(jié)目。盡管從這個書記一踏進牛老師家門檻那刻起,牛老師就沒有給他好臉色,但最后,牛老師還是答應了這個書記的請求。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牛老師一向與人為善,寬宏大量的處世原則,另一方面,也說明牛老師心里裝著村里的鄉(xiāng)親們,為了給鄉(xiāng)親們送去節(jié)日的歡樂而忍“怒”克已,不計前嫌。勿庸置疑,這樣的描述是真實可信的。素林在另一篇作品中還寫到:有一年父親從大同去她在河北省邢臺市的家里“做客”,她想著讓父親長期在這里住下去。但盡管她好吃好喝好招待,剛住了半個月,父親就開始耐不住了,他一心尋思著趕快回老家,并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再不回去,我可能就會憋出病啦”。她雖然極盡了自己的“孝道”,但父親終究“不顧”她的“孝”,不顧她的“情”,執(zhí)意謀劃著快快回老家的“打算”,說出令她“不想聽”的鄉(xiāng)間“俗語”,甚至以“憋出病”來“相要挾”。素林把一個故土難離、思鄉(xiāng)心切的父親“活脫脫”地躍然于紙上,再現(xiàn)了和她父親一樣的不少老年人不愿在兒女家久呆的“通病”。這樣的人物描寫,同樣是真實可信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素林在她的作品中,也真實地記述了她的母親。她的母親,從小體弱多病,但生性要強。與父親結婚后,把一個并不富裕的小家,經營得紅紅火火,有聲有色。母親能把大人們穿舊了的衣服,給孩子們翻新成一件件合體的“新衣裳”;母親粗糧細做,不斷地換著花樣給家里人做成可口的美食,就是一盤咸菜,也要切成細絲,再用有限的調料拌好,做到秀色可餐;逢年過節(jié),母親都要按照當?shù)氐娘L俗習慣去做一些好吃的,以提高生活的品味;母親全方位的教育和培養(yǎng)孩子們,讓他們長見識,守規(guī)矩,學本領;母親喜歡讀書,即使臥病在床,也是以書為伴,并把書中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讓孩子們悟得一些做人的道理;母親樂于助人,誰家有困難,她都會伸出溫暖的手……母親去世后,父親帶著她去拜訪養(yǎng)老洼村的老鄰居時,鄰居講了許多母親樂善好施的事例。有一年春節(jié)前,母親看見鄰居家一貧如洗,十分寒酸,就把自己家僅有的三個粉坨子都分給了鄰居……素林就是這樣,用她的筆,把母親生前的件件往事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還原母親短暫的人生。讀著她對母親的描述,一個平凡的母親形象頓時在我們心中高大了起來,讓我們認識了這個可親可信可敬的母親。</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對其他人物的描寫,素林也沒有絲毫的“做作”,“原汁原味”地和盤托出,讓讀者“品味”。如寫她的二姨:就像“大救星”一樣,一到她家就把她“替”下來,忙著縫衣做被、干家務,讓她獲得了“解放”;寫她的奶奶在病重期間想她、念她、怨她的情景——小的時候叫她的乳名,長大后叫她的大名的奶奶,一聽見床邊有走動的腳步聲,就問:“是邢臺的回來啦?”奶奶是那么想念她,卻看不見她,于是奶奶對她心生怨氣,怨她到連她的名字都不想叫出來了,只用“邢臺”這兩個字來替代。寫她的姥爺,由于歷史問題,不僅早年和她姥姥分道揚鑣,還被遣送回老家接受勞動改造,一直獨身到去世。每當姥爺?shù)弥亓忠獊砜此龝r,先是早早地把豬肉熬好,再到豆腐坊把油皮和豆腐干買回家,然后背操著手站在村口等她。她在姥爺家不到臨走之前從來不敢對姥爺提準備什么時候走的話,生怕姥爺難過。直到臨走時才不得不說。姥爺?shù)弥吡耍銜煌5亍伴L吁短嘆”,絮絮不止地問“你不能再給姥爺多住幾天嗎?”“唉,這以后還不知道能不能再見著!”臨別時,姥爺總要送她到村口,“直到看不到她的身影才會抹著眼淚戀戀不舍地轉身回去……”素林作品中描寫的人物都有各自的身世,各有各的個性,把每一個人物都刻畫得有血有肉,自然、真實,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總能給讀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這就是真實的人物描寫所賦予它的生命力。真實,是素林作品的靈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富有表現(xiàn)力的細節(jié)描寫。細節(jié)描寫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jié),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描寫之中。細節(jié),是小說、記敘文情節(jié)的基本構成單位,沒有細節(jié)就沒有藝術。同樣,沒有細節(jié)描寫,就沒有活生生、有血有肉有個性的人物形象。成功的細節(jié)描寫會讓讀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讀性。素林在其作品中多處運用了細節(jié)描寫的寫作技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父愛無言》一文中,素林寫到她的母親在結婚前和結婚后,特別是在生了他們姊妹四個以后,身體就每況愈下?!拔覀冩⒚脦讉€小時候放了學一進自家的院子,都會下意識地先瞅瞅窯頂上的煙囪。如果煙囪冒煙,那證明今天母親沒病倒,她正在給我們做飯;如果沒冒煙,那說明母親又病倒了?!睙焽杳盁煵幻盁?,是再平常不過的生活現(xiàn)象,但素林卻抓住這一細節(jié)加以描寫,把煙囪冒不冒煙與母親生沒生病聯(lián)系在一起,說明母親的病對家庭、對孩子們的影響有多大,看得人心里酸酸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盼年》一文中,素林寫到年三十晚上,大人按人頭給他們分得一份糖塊、瓜子、紅棗、柿餅子等干果,他們都輕易舍不得吃,“經常是裝在口袋的糖塊的糖紙已經磨破了,甚至是融化了的糖塊和糖紙已粘在一起,但糖塊還是一個不少的留在了口袋里”,“那時候總覺得把手伸進口袋里摸一摸那幾塊糖,就像摸到了偶爾裝在衣兜里‘叮咚’作響的那幾個一、二分錢的鋼镚,那是一種極大的享受和滿足”?!疤菈K”這一細節(jié)描寫,典型地再現(xiàn)了那個時代人們生活拮據但又比較容易滿足的心理特征,只要是60歲以上的人,讀到此處,都會感同身受,勾起回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母親,你在哪里?》一文中,素林寫到當兵的舅舅從貴陽給她母親買回一塊價值50元的“鐘山”牌手表,母親“興奮不已”,“時不時地撩起衣袖仔細端詳”;托表姐夫走后門買來一臺“太湖”牌縫紉機,母親“開心到半夜醒來時還要下地去一遍一遍地摸摸它”;父親買回一輛“紅旗”牌自行車,母親“左轉轉,右看看”,如獲至寶,珍愛之情溢于言表。這些細節(jié)描寫,把從小吃苦受累的母親,面對當時生活開始慢慢好起來時的那種“喜悅”、“興奮”、“幸福”的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讀后讓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與母親的合影》,是素林運用細節(jié)描寫最多的一篇。母親在去世前的一天早晨,素林“在醫(yī)院的洗漱間刷牙時,牙刷剛伸到盛了水的杯子中蘸上水,就攔腰齊刷刷地折斷了”。這讓她的心中“隱約地感覺到了不祥的預兆。”牙刷突然折斷,有說不明的原因,純屬偶然,素林這樣寫也并不是“迷信”所然,而是真實地反映了她時刻擔憂久病的母親忽然撒手人寰的恐懼心理。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給母親的離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悲情色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1年農歷6月初一上午,村里的高音喇叭里正在播放的歌唱家郭頌的《烏蘇里船歌》突然停止了,繼而傳出了素林母親在醫(yī)院病逝的噩耗。素林寫到:“母親去世的頭幾年,一聽到那首歌,我就像再一次經歷萬箭穿心”。素林的母親去世從醫(yī)院拉回家時,同時還帶回了母親還沒來得及吃的稀罕美食——她表姐給母親包的精粉面羊肉餡餃子?!澳切┍粩D壓得變了形、半張半合著口的毛了邊的餃子,像極了家鄉(xiāng)獨特的風味小吃燒麥。就因那些餃子和燒麥的酷似,以后的我特別排斥燒麥!一看到燒麥,就會聯(lián)想到死亡”。我們知道,郭頌的那首“歌”,大家耳熟能詳,的確好聽?!盁湣边@一美食無人不曉,北方人都愛吃。但對素林來說,由于它們與母親的離世扯上了“關系”,因而在她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和難以釋懷的創(chuàng)傷。讓她觸景生情,不堪回首。所以,她不想聽那“歌”,不想見那“燒麥”。這兩個細節(jié)描寫,把素林心中的痛刻畫得細致入微,讀來令人心酸,悲憫之情油然而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9歲的父親,在帶著已沒了生命的妻子回家的路上,斷斷續(xù)續(xù)地哭了一路,他把自己的痛哭訴給了妻子?;丶液?,在年幼的孩子們面前,他裝得十分堅強,他怕孩子們更傷心。母親去世后的第三天要“封棺”時,“父親對我說‘你不再看看你媽了?你再看看吧’!”此時的父親“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而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常言道,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父親的一句話,道出了一個七尺男兒中年喪妻后面對四個年幼兒女的束手無策和無盡悲慟!“你再看看你媽吧”這不僅是父親對女兒說的,更是對自己說的。自己的妻子、孩子們的母親,就要與親人們陰陽兩相隔了,父親那強忍著的淚水終是沒有在孩子們面前止住。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把一個丈夫對妻子離世后的悲痛寫得入木三分,給了讀者巨大的感情沖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逢雨天,我茫然地望著屋外噼噼啪啪捶打著地面的雨水,聽著不絕于耳‘嗖嗖’作響的風聲,心中的傷悲無遮無攔地驟增。我我掛念著那個新墳頭下躺著的我的母親”,“我忘了已作古的母親對人世間的萬事萬物已沒有感知,還怕她淋雨,還怕她因為膽小而懼怕墳地的孤寂和墓穴里的黑暗”。素林的這段細節(jié)描寫,把一個少女在不久前痛失母親的那種欲哭無淚,悲涼無助,時刻牽念母親的心理刻畫得傳神入髓。她把“雨水”、“風聲”、“墳地”、“墓穴”和自己的心情連在一起。綿綿的細雨,嗖嗖的風聲,孤寂的墳地,黑暗的墓穴,又叩響了她心中的傷悲。此刻,我們好像看到了這個臉上又掛滿了淚珠的少女,意欲奔向墓地,去拯救她的母親,但她最終卻又呆呆地安坐于炕上沒動,好像是她又忽然醒悟到,已作古的母親對人世間的萬事萬物已沒了感知,她也無力“回天”——讓她的母親回到親人們的身邊。精準優(yōu)美的語言和修辭的巧妙運用。一個作者如果不能把他在生活中獲取的有意義的素材,轉化為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那么他的作品思想性和可讀性就要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語言的優(yōu)劣就成為衡量一篇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之一。素林作品的語言堪稱優(yōu)美,賞心悅目。而這樣的語言,在她的作品中俯拾即是,“一抓一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她在《路就在腳下》一文中寫到,她的一篇美術評論《畫貴自立》在《邢臺日報》發(fā)表后,贏得了眾多書畫界人士的贊譽,可偏偏有一個倒騰書畫作品多年,自以為是的長者對她的稿件提出了質疑,認為文章并不是她本人所寫。對這位長者的質疑,她“甚至還因此而獨處一隅讓委屈的眼淚肆意地揮灑。但就在我還未拂得斑斑淚痕去的剎那間,我又明白了一個道理,長者這樣質疑我,那是好事啊,他那是不自覺地肯定了我。再者,回擊這種質疑,不應該是暗自傷神,應該是以更好的自己來證明我很棒!要有常春藤的精神,即便生來沒有翅膀,也要沿著墻壁往上爬!”這段講述,把因受到他人的質疑,先是委屈流淚,既而又“豁然開朗”了的“我”,描寫得惟妙惟肖,一個美麗聰穎的作者形象頓時浮現(xiàn)在我們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四中的許堡姑娘們》一文中,素林特別抒寫了四中那些在高考中落榜的許堡姑娘們,“她們上小學的時候,書包里除了一本算術書、一本語文書、兩個用白紙訂好的作業(yè)本、一支鉛筆、一塊橡皮之外,再沒有其它學習用品……初中二年文化知識學得有限,和政治沾邊的各種運動倒是一樣沒少經歷……二年的高中生活一下要把小學、初中落下的功課一氣補到被大中專院校錄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于是,她們落榜了。”“她們不是陽春白雪,沒有引人矚目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影響力”,“但是她們很特別!她們的特別之處在于,把手中那副原本不怎么樣的牌,硬是打出了好牌的效果,硬是通過在逆境中的修煉,把布滿荊棘的人生路經營得不亞于當年金榜題了名的同學們”。這些語言,精準優(yōu)美卻又樸實無華,通俗易懂,且充滿了正能量。不僅對人生起點極低的落榜姑娘們自強不息、不甘落后的精神給予了肯定,對后人也是一種激勵和鞭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沫若曾說過:“文藝是語言的藝術,因此語言是必要的工具。你總要能夠采擇言語,駕馭言語,造鑄言語,自由自在地把言語處理得就像雕刻家手里的軟泥、畫家手里的顏料一樣,才能成功?!?lt;/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中和她的學子們》一書的《后記》是素林書寫的。在這篇《后記》中,素林那美妙的語言,更是令人折服。比如:《青澀的記憶》出版時,她開始“天真的以為,自己把一本書稿修改好,再編輯得有模有樣,交給正規(guī)的出版社,那就萬事大吉了,自己就可以做‘甩手掌柜了’!卻原來,我錯了!我的‘想像很豐滿,現(xiàn)實卻很骨感!’”“以后那種我自己掌控不了的如‘山路十八彎’般的跌宕、波折,遠不如我自己修改稿子來得簡單!”再如: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后遺癥還在吞噬著她,她還處在“驚魂未定”期時,又承擔了編撰《四中和她的學子們》一書的任務?!啊昧藗掏颂邸恢遣皇侨藗兊耐ú。医^對是這樣一位患者,而且還是排在此等人群前列的一位病入膏肓的患者!是傷疤還沒有痊愈,還在隱隱作疼時,就把疼痛的感覺從內心強行剝離掉,然后再以掩耳盜鈴之勢忽略不計那一切的一個患者?!边€有“四中群師生對四中的追憶,和我與生俱來的不忍‘掃興’的性格……開始一點點地在我心里發(fā)酵。而武老師在四中群里一次次地以‘言過其實’的言辭對我的夸獎,無形中又在我肩負起編輯《四中和她的學子們》這本書的天平上,又平添了幾籌砝碼。”這一段段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把作者編輯出版《青澀的記憶》和《四中和她的學子們》面對的種種困惑而又執(zhí)著到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心路歷程寫得靈動飛揚,栩栩如生。她還引用古語“合作如蘭,揚揚其香;采而佩之,共贏四方”,把出書的“功勞”歸結于四中全體人。其語言達到了不可更易的程度。法國作家莫泊桑說過:“不論人家所要說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個字可以表現(xiàn)它,一個動詞可以使它生動,一個形容詞可以限定它的性質。因此我們得尋求著,直到發(fā)現(xiàn)了這字,這動詞和形容詞才止,決不要安于‘大致可以’?!币獙で筮@唯一的詞語,靈動、美麗的語言,必須掌握豐富的詞匯,并精心地選擇、提煉??梢钥闯觯亓衷谧x書、積累和運用語言詞匯方面是頗具功底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章的語言精準優(yōu)美,少不了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素林在她的作品中,巧妙地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可以說達到了一種清新雋麗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排比?!赌赣H,你在哪里?》,全文共有19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都以“母親”開頭,歷數(shù)了母親一生勤勞儉樸、吃苦受累、教育兒女和兒女對母親萬般思念的點點滴滴。這19個自然段可以說就是19個排比段。在該篇文章12個段落的結尾處,連用了12個“母親,你在哪里?”這些排比段,貫串全文,以“呼告”的形式牽引著讀者與她一起尋找母親,呼喚母親。這呼喚,振聾發(fā)聵,“驚天地,泣鬼神”,讓我們仿佛看到了素林姊妹們呼喚母親,哭天搶地,淚如雨下,大有隨母親而去的悲情場面。還是在這篇文章中,素林在第5自然段、第8自然段、第13自然段都運用了排比的手法,如第13自然段:“母親,當你的兒女們住進了窗明幾凈的樓房時;當你的兒女們享用著高檔家具和家電帶來的便利時;當你的兒女們穿戴著各種款式的時裝時;當你的兒女們佩戴著價格不菲的珠寶玉器時;當你的兒女們吃著你聞所未聞的山珍海味時;當你的兒女們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甚至是跨出了國門時;當你的兒女們陪伴在他們父親的身邊盡享天倫之樂時,母親,你在哪里?”這一連串的排比句,一氣呵成,字字珠璣,句句鏗鏘,既是對久別母親的無盡思念,又是對長眠于九泉之下的母親的精神慰藉!飽蘸深情,令人動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比喻。在《盼年》一文中,素林寫到“每年一進入臘月,母親就像一臺不再停歇下來的機器,隨著我們當?shù)氐娘L俗習慣,有條不紊地開始了她的忙碌。”她把母親比作一臺機器,為全家過年不停地做著各種準備工作,既形象又生動;在《父愛無言》一文中,素林寫到“幾十年來,父親的愛就像傘一樣為我們遮風擋雨;父親的愛就像雨一樣為我們濯洗心靈;……”她把父愛比作傘和雨,使抽象的“父愛”變得具體而貼切;在《青澀的理想》一文中,素林寫到“理想的樹立,就一個少女而言,就好像手里拿著棒子的狗熊,當它又看見一個新棒子時,就會毫不猶豫地扔掉手里的那個”。她把少女在理想樹立的過程中,比作是狗熊拿棒子。這個比喻,把年輕少女因思想不穩(wěn)定、容易見異思遷、這山望著那山高的特征,真實、形象地表現(xiàn)了出來,使讀者一目了然。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此外,還運用了擬人、夸張、設問等修辭手法,這里就不一一贅敘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上只是我對素林作品的一點粗略賞析和膚淺感受。我自知自己知識淺薄,水平有限,即使竭盡所能,窮其筆墨,也不能準確地還原她作品的思想和魅力,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差錯和不足。不管怎么說,我對素林的作品是情有獨鐘的。從素林的出身,素林的生活經歷來說,她是一個平凡的人,但她能寫出如此優(yōu)秀的美妙的作品,與她平時勤思好學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是分不開的,還與她與生俱來的“天賦”分不開,如同那些著名演員、歌唱家一樣,沒有上天賜予他們的“天賦”,是不可能成其為著名演員、歌唱家的?!肚酀挠洃洝泛汀端闹泻退膶W子們》兩本書中輯錄的她的20篇作品,我反反復復讀過多次。她的作品綻放出的愛與感恩的火花,蘊藏著的深邃的思想與哲理,及她筆下那跳躍著的熠熠生輝的文字藝術,深深地震撼著我,激勵著我。我為四中學子中有這么一位才女感到驕傲和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作者:常世龍,原《山西日報》高級記者、《山西日報》大同記者站站長。新聞作品曾獲中國新聞獎、山西新聞獎等。</u></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