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美的峽灣——科托爾。佬株 也許我見識的峽灣不多,黑山的科托爾,是我認(rèn)知中世界上最美的峽灣,沒有之一。 翻過這個洛夫琴山旁邊的小山包,終于到了科托爾峽灣。 科托爾峽灣位于黑山南部達(dá)爾馬希亞海岸,與意大利隔海相望。峽灣深入內(nèi)陸32公里,有四個大的內(nèi)灣,兩岸高山夾峙,海峽狹長,出口處寬3公里。 我們在科托爾峽灣住處及旅行路線圖。 科托爾灣水深8-15米,潮差小,少淤泥,是天然避風(fēng)良港。 盤山公路順坡而下,民居散落在公路兩旁。 進(jìn)入科托爾,依然能看見高山巍峨,是科托爾峽灣的天然屏障。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科托爾港</b></h1> 科托爾港,依山面水,位于科托爾灣的最深之處,是南歐地區(qū)最深的海港, <div> 公元7世紀(jì),科托爾曾被塞族人、保加利亞人、馬其頓-保加利亞宗主國以及拜占庭帝國所統(tǒng)治;1389年成為奧斯曼土耳其的一部分。 </div>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科托爾又成為奧匈帝國海軍第五艦隊的母港;1918年后,被南斯拉夫王國命名為科托爾。<br> <div> 得天獨厚的條件,使科托爾一直保持著與海洋的緊密聯(lián)系。 </div><div></div> 像所有海濱城市一樣,這里有“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當(dāng)然,也有很多很多“老船長”。 在周圍高聳、陡峭的山峰映襯下,碧藍(lán)的港灣寧靜、美麗,不愧“最壯美的地中海風(fēng)景”的美名。 美麗的港城,浪漫而唯美,科托爾是歐洲人首選的度假天堂之一。 <br> 科托爾港現(xiàn)共有 3 個泊位,兩個用于大型游輪???,主要便于旅游業(yè)發(fā)展。 科托爾每日有多艘來自世界各地的游輪靠泊,近萬名游客涌入這靠山面水的小城。<br> 碼頭就在公路邊,行走在游輪旁,巨大的船體造成強烈的壓迫感。 這不是船,而是滾滾財源。<br><br> 我們租住的民宿在面對港灣的山坡上,視野開闊,科托爾灣盡收眼底。 太陽下山了,沒想到,民宿前的盤山公路,能呈現(xiàn)出如此溫馨的色彩。 <div> 站在陽臺上,看著天邊泛起了淡淡的紅霞,雖然不算熱烈,但已足夠撫平我躁動的心。<br></div> 夜幕下的科托爾港,燈火璀璨,展示出另一番容貌。 清晨,港灣一片寂靜,輕紗般的薄霧漂浮在著古老的峽灣里??仆袪栠€沒有從遙遠(yuǎn)的夢謠中醒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科托爾古城</b></h1> <p class="ql-block"> 帆船時代科托爾古城的珍貴影像。</p> <p class="ql-block"> 科托爾擁有地中海地區(qū)保存較為完好的中世紀(jì)建筑。這里不僅有良好港灣,還有一流堡壘工事,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p> 科托爾古城是亞德里亞海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jì)的老城之一。 盡管遭受了1979年大地震的嚴(yán)重破壞,但還是保留住了中世紀(jì)的痕跡。 迎面一座仿佛煙熏火燎般的的古城墻圓形角堡,高大厚重,滿目滄桑。 我穿過吊橋,從緊靠山崖的南門進(jìn)入古城。 安裝在石門柱上的吊橋絞索及裝置。 這兩道石門,作用類似中國古城的甕門,設(shè)計巧妙。 然后才是真正的城門,別說過去的冷兵器時代,就是現(xiàn)在用炸藥,也別想輕易炸開。嘆為觀止! <p class="ql-block"> 進(jìn)入古城,宛如置身于中世紀(jì)的威尼斯。</p> 麻石鋪就的小巷,如一線天般地通向古城深處。 窄巷,民宅、咖啡館,在這里漫步,感受著千年古城的滄桑。 迷宮一樣長短不一的石板路通向大小規(guī)模不一的廣場,清涼的微風(fēng),默默講述著恒久的傳說。<div><br></div> <div> 悠遠(yuǎn)的鐘聲,琳瑯滿目的商鋪櫥窗,熙熙攘攘的游客,南腔北調(diào)各國語言,雖然瑣碎,卻也透出樸實的民風(fēng)民情。</div> <div> 高聳的樓房,狹窄的街道,街上古典石墻配上花紅草綠,仿似到了意大利的街角。</div> 羅馬-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藝復(fù)興風(fēng)格的建筑,也表明了科托爾過去的興盛和恥辱。 <div> 古老的城市巷尾,默默地保守著那些曾經(jīng)的秘密和尊嚴(yán)。<br></div><br> 歷史和文化,像一杯咖啡或一款雞尾酒,心情不一樣,品出的味道自然不同。 <div><br></div> 圣特里芬大教堂,是天主教堂,建于1166年,科托爾老城最宏偉的建筑之一。教堂正面有兩座造型略有不同的塔樓,有航標(biāo)的作用。 圣特里芬是公元3世紀(jì)的一名傳教士,受迫害而殉道,有不少教堂紀(jì)念他,但無疑科托爾的圣特里芬大教堂是最重要的一座,因為圣特里芬的遺體就埋葬在這里。 自然和歷史文化在歲月的磨合中,共同構(gòu)成了海灣邊上的許多遺跡。這是武器廣場和建于1602年的鐘樓。 這些遺跡因其精心選擇的地理位置和在城市中的布局而具有獨特的價值,又因歲月而更加彌足珍貴。 其中最為著名的景觀是從9世紀(jì)至18世紀(jì)不斷修建的古城墻(長 4.5公里、寬15米、高20米)。 石灰?guī)r和紅磚砌起的多曲面拱頂城墻西大門。 這古城墻西大門倒是值得說一說:城門頂部的徽章是前南斯拉夫聯(lián)盟的國徽。下面的石匾里刻著五星和21-XI-1944的字樣,是鐵托領(lǐng)導(dǎo)的游擊隊打敗納粹,解放科托爾的日子,即科托爾的二戰(zhàn)勝利日。 在石匾與城徽之間的長條石上還刻著鐵托的語錄:“TUDE NEEMO SVOJE NE DAMO TITO”(不要拿走我們的東西,我們不會拿走你們的)。這句話,讓我沉思了好久……<br> 在古城長達(dá)4.5公里的城墻內(nèi),共有六座12-13世紀(jì)的羅馬教堂,還有一座建于6世紀(jì)的鐘樓。 東正教圣尼古拉斯教堂(1909年建)的穹頂與鐘樓。 圣尼古拉斯教堂內(nèi)景。 在嶙峋陡峭的山腰處,隱約鑲嵌著一座小教堂,神秘又神圣,這就是建于1518年的救世圣女堂。 1979年科托爾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chǎn)”。 悠久歷史與文化底蘊也成為當(dāng)?shù)芈糜螛I(yè)的金字招牌。<br> <p class="ql-block"> 我看著古城高聳的城墻,從海邊順著山勢蜿蜒向上,形成無數(shù)之字形,直至山峰上的要塞。</p> 古城墻公元九世紀(jì)動工,之后不斷加長加寬加固,直到十五世紀(jì)才建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雖飽經(jīng)千年滄桑,墻體仍完好無損。若您體力充沛、且時間充足,建議登上要塞,看看整個科托爾港的迷人景色。<br> 科托爾,這座仿佛被印封在中世紀(jì)的老城,雖然美的不至于驚世駭俗,但看一眼就會讓你喜歡上它。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佩拉斯特古村</b></h1> <p class="ql-block"> 一條公路沿峽灣而行,連接幾個小居民點和游覽地,我們穿過科托爾繼續(xù)往北,前往巴洛克風(fēng)格的佩拉斯特。</p> <div> 佩拉斯特在科托爾海灣北岸,面對峽灣中間的峽口,海灣很小,對岸很近,站在這里找不到臨海的感覺。</div> 佩拉斯特古鎮(zhèn)建在海邊的斜坡上,沿狹長的海岸排列著各種建筑,長不過2000米。 鎮(zhèn)上完好的建筑最早有500多年,大部分建筑也有300-400年。 佩拉斯特很小,屬于“漁村”級別,這個“村子”歷史上有17個家族的豪華宅邸建筑,有16座大小教堂。 教堂多是文藝復(fù)興時期的建筑。 沿著海岸愜意地度步,沒有目的,沒有時間,看到什么拍點什么。 不得不說,這里的景色非常上鏡,不管是建筑還是海岸,怎么拍都好看。 散落于群岸邊的曼妙紅屋、飄蕩在倒影如畫海面的各型船只,恍若童話。 <p class="ql-block"> 碧水藍(lán)天,粉墻橙瓦,鐘樓高聳,青山如黛,不是一個“美”字能概括的。</p> 佩拉斯特幾百年來就是貴族、富人避暑的地界。 <p class="ql-block"> 坐在涼棚下,清風(fēng)徐徐,一杯啤酒或咖啡,真的能喝出不一樣的前世今生。</p> 透過佩拉斯特鐘樓,兩座屹立在峽灣葫蘆口的孤島,像二葉小舟飄在碧水之上。 一座是圣喬治島,島上有一座建于12世紀(jì)的本篤會修道院,但這是私人島嶼,不允許游客上島。<br> 另一座名為巖上圣母島,是科托爾灣唯一的人工島,島上有一座15世紀(jì)時修建的圣母教堂??仆袪栍羞@樣一個傳說:一個漁夫出海捕魚,撈到一塊石碑,碑上隱約刻著女子浮雕,表情溫柔圣潔,讓人心生敬仰。漁夫認(rèn)為這是圣母顯靈,將石碑重新沉入海底。從此以后,當(dāng)?shù)鼐用駷榱藰?biāo)記圣母顯靈的地方,只要經(jīng)過這里就會向這里投石塊,慢慢就堆成了這個人工島。 每當(dāng)游輪進(jìn)出峽口,灣里頓時顯得狹窄了許多。 不知這位垂釣者,是愛吃魚,還僅僅只是愛好?這兒的魚,味道一定不錯。 我喜歡這里的隨意和自然,而不是隨處可見的鐵欄桿。 路邊的雜貨鋪,雖然很小,僅其陳設(shè)就讓我提前有了好感。 又一個清晨,科托爾灣風(fēng)景依舊,我們卻要離開了,盡管有些不舍。 早飯后,陽光初上,我們沿著環(huán)峽灣公路,踏上了返程的路途。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峽灣景色</b></h1> <p class="ql-block"> 感嘆這里的樹木建筑、藍(lán)天山影,怎么會搭配得如此和諧?實在是養(yǎng)眼。</p> 再此路過培拉斯特,換了個視角,依然漂亮。 行駛到這黑色的崖壁下,我突然明白,這個國家為什么叫“黑山”了。 從峽灣對面看佩拉斯特,二座小島隱藏在朦朧中,若隱若現(xiàn)。<br> <p class="ql-block"> 淡淡的薄霧繚繞著峽灣,逆光中的山巒黛藍(lán)一片。</p> 上帝賜這一片好山水給黑山人,真是“懶人有懶福”,羨慕??! 幾十公里的峽灣海岸線蜿蜒曲折,懸崖海灘,各種地貌應(yīng)有盡有。 科托爾灣,美麗的風(fēng)景加上古老的文化,能滿足您所有的想象。 新海爾采格老城路邊盛開的夾竹桃,在陽光下越顯得熱情奔放。遺憾的是,因時間關(guān)系,沒進(jìn)老城。 <p class="ql-block"> 俯瞰新海爾采格老城及雷夫卡拉出???,天地悠悠,歲月蒼茫。再見了,科托爾峽灣。</p> <p class="ql-block"> 黑山是個多山的國度,行駛在崎嶇的山路上,我想起他們國歌的歌詞:“……我們愛你,巍峨的山地,你那巋立的峽谷,</p><p class="ql-block">從來也不屈從……”。唉!沒有實力,不屈從有用么?</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p class="ql-block"> 離開黑山,巴爾干之行也到了尾聲,這一路的收獲,比我預(yù)想的要豐富得多,連綿不絕的山巒,禮貌規(guī)矩的行車習(xí)慣,平淡無奇的居民生活,使我無法將其與“火藥桶”聯(lián)系起來。</p><p class="ql-block"> 謝謝巴爾干,這是一趟愉快的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