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香”文化宋旭光 <p class="ql-block"> 中國的香,歷史久遠,是我國頗具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用天然藥材制成的香,不僅芬芳馥郁,安神助眠,還有頤養(yǎng)身心,祛穢療疾,開竅生慧,養(yǎng)生祈福的功效。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僧道大德也皆用香、愛香、惜香,自西漢以來的2000多年間,中國的上層社會始終以香為伴,對香推崇有加。</p> <p class="ql-block"> 據(jù)《詩經(jīng)》記載,從周文王開始,用“升煙以祭天”,就是點火生煙,這種煙有香氣,就是現(xiàn)在我們說的“燒香”。</p> <p class="ql-block"> 漢代是中國香文化的形成時期,香制造業(yè)初具規(guī)模,日常用香、宗教用香、祭祀用香有了界分,按君臣佐使嚴格配伍。</p> <p class="ql-block"> 唐宋時期,香受到了文人墨客的高度推崇,讀書以香為友,獨處以香為伴,衣物必以香薰,調弦撫琴,以清香一炷佐其心志,導其韻致,品茗論道、書畫會友無不以香為聚。</p> <p class="ql-block"> 《素問. 至真要大論》有言:“氣味醇香若臘八,肌膚細膩光澤?!贝司涞莱隽思∧w健康之美,欲使肌膚有淡雅香氣,要避免熬夜,以養(yǎng)肝氣,飲食清淡,多聞天然香料制成的養(yǎng)生香,可助體內(nèi)氣息清新,讓肌膚散發(fā)出淡淡清香。</p> <p class="ql-block"> 在佛教之中,“一炷香”也是僧人修行打坐的時間,故也稱之為“坐香”。</p> <p class="ql-block"> 宋代,香文化達到了鼎盛時期,由于香藥的廣泛流傳,香療法的普及,以及佛教、道教的盛行,至南宋淳熙年,香的稅收成了朝廷主要稅收來源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夢梁錄》所云:“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適累家?!?,是從精神境界上分析點香的好處。</p> <p class="ql-block"> 道教還有一種說法,三根香代表的是道教中的三尊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p> <p class="ql-block">朝罷香煙攜滿袖,大雄寶殿謾焚香。</p> <p class="ql-block">靈山書院品格高,靜研古墨試聽香。</p> <p class="ql-block">誰憐照影賞曲,天涯芳草關情。</p> <p class="ql-block"> “香,芳也,從黍從甘”,這是《說文解字》給香下的定義,其本義指食物味道好,引申為味道好聞。</p> <p class="ql-block"> 道教重視燒香,認為香被點燃后,灰煙可以直升到九重天,而人們的心愿就可以通過這縷灰煙傳遞給神明。</p> <p class="ql-block">撫琴靜吟廣陵文,細品檀香半日閑。</p> <p class="ql-block"> 慈悲灑甘露,南無觀世音。</p> <p class="ql-block">佛珠作為一種飾物,不僅有裝飾作用,還能將自己的知性優(yōu)雅的特點流露于手腕和頸間,可以將人的修養(yǎng)和高雅的品味進行外部的彰顯。</p> <p class="ql-block">午坐焚香枉連歲,桌前添香伴讀書。</p> <p class="ql-block">物外高隱,可清心悅神。</p> <p class="ql-block"> 黃庭堅是宋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以書法聞名于世,與蘇東坡、米芾、蔡襄一起被譽為“宋四家”。他極其愛香,尤其癡迷海南沉香,以“香癖”自稱,在香文化史上也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不僅創(chuàng)造多種香方,還寫了影響后世的《香之十德》,至今仍被香道界奉為圭臬(nie)。</p> <p class="ql-block">春芽細炷千燈焰,夏蕊濃焚百合香。許多人喜歡燒香拜佛,祈求佛祖保佑升官發(fā)財、身體健康,卻忘了向佛祖、神仙說句“感恩”二字,否則,即使燒了很多香,佛祖和神仙也不會顯靈。</p> <p class="ql-block">佛珠作為佛教的一種法器,因為攜帶方便,歷史上的各大高僧都使用佛珠。按照佛教的說法,只要是喜歡佩戴佛珠的人,都是“有善根”的人,都是與佛有緣的人。</p> <p class="ql-block"> 佛教認為香可以作為凡人和神佛之間溝通的渠道,是最好的一種貢品,所以才會有“燒香拜佛”一說。點香時如出現(xiàn)明火,不可以用嘴吹,應上下甩一甩或用手扇,將明火熄滅。</p> <p class="ql-block">妙境可能先鼻覌,俗緣都盡洗心兵。</p> <p class="ql-block">香飄圓通春風轉,花覆千官淑景移。</p> <p class="ql-block">掛件、手鏈、車掛都是香的衍生品,因用天然香料制成,揮發(fā)性好,常年佩戴,和燃香有異曲同工之處。</p> <p class="ql-block"> 道教燒香也有著自己的儀式,需要三叩三拜,代表著信徒的虔誠,能夠獲得神明的青睞,心愿也更容易實現(xiàn)。</p> <p class="ql-block">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靈獸。</p> <p class="ql-block"> 佛教來自于印度,我國真正的本土宗教是道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道教中,點三根香代表的是天、地、萬物,是對天、地、萬物的敬重。</p> <p class="ql-block">香珠因其獨特的藥效保健功能,又有別于文玩佛珠,逐漸成為一種新時尚。香囊是一種文化傳承,根據(jù)選料不同,有著不同的祈福意義,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和藝術審美。</p> <p class="ql-block">須是古寺秋霽后,靜焚香炷禮觀音。</p> <p class="ql-block"> 在佛教燒三根香,代表的是供養(yǎng):佛、法、僧。第一根插中間,默念“供養(yǎng)佛,覺而不迷”。第二根插右邊,代表“供養(yǎng)法,正而不邪”。第三根插左側,供養(yǎng)的是“僧”,代表“凈而不染”。</p> <p class="ql-block"> 人生有三大包袱,即“貪、嗔、癡”,因此三根香分別命名為“戒、定、慧”,用來幫人卸下人生三大包袱,幫人盡早修成正果,獲得解脫。</p> <p class="ql-block">平時飽食山林味,不奈此香沁心脾。</p> <p class="ql-block"> 道教三根香之間的距離不能超過一寸,這叫做“燒香不過寸,過寸神不信”。道教燒香還可以不止三根,但必須是三的倍數(shù),如六根、九根等。道教認為,心愿越大,就需要燒更多的香才行。</p> <p class="ql-block">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p> <p class="ql-block"> 在民間,三根香代表的含義與佛教和道教有所不同,三根香代表的是“天、地、人(祖宗)”從古至今,我們做事都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第三根香代表的“人”,其實代表的是祖宗,我們定期祭祖也是為了祈求祖宗保佑家庭能夠和睦平安。</p> <p class="ql-block">臨罷蘭亭無一事,閉閣簾下做線香。</p> <p class="ql-block">道教香文化,歷來也備受人們推崇,在道教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道士每天的早晚課中都要誦《香贊》和《祝香咒》。香,在道教中是神仙“仙格”的標志,往往作為神仙降臨、凡人升仙的先兆和氛圍。</p> <p class="ql-block">何幸含香奉至尊,多慚未報主人恩。</p> <p class="ql-block"> 隨著南宋王朝的覆滅,盛極一時的香文化歷經(jīng)元、明、清三個朝代的演變,香文化也走向了衰微,到了十九世紀末,香水從西方的引進,傳統(tǒng)香文化已退出我們的日常生活轉而成為宗教、祭祀的專屬品。隨著生活的提高,久違的香文化又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傳統(tǒng)香業(yè)正在還魂、回歸。</p> <p class="ql-block"> 我們現(xiàn)在燒香拜佛,更多是因為一種文化傳承,追尋一個精神的寄托,這似乎無傷大雅,重要的是,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我們燒完香,還是要回歸到“唯物主義”當中來,依靠雙手創(chuàng)造自己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場景: 石門寺、三寶禪林、臺西</p><p class="ql-block"> 頭、蓮華岸制香廠、靈山書</p><p class="ql-block"> 院、昆泰茶室、賢萃居。</p><p class="ql-block">出鏡:釋法航住持、玄德子道長</p><p class="ql-block"> 等。</p><p class="ql-block">攝影: 宋旭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