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古剎horse <p class="ql-block">中國有幾萬座寺廟,“中國第一古剎”的名頭,為什么是白馬寺?走進千年古剎,一探究竟。白馬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釋源”和“祖庭”之稱。著名歷史故事“永平求法”講述的就是這座寺廟的來歷。</p> 白馬寺現(xiàn)在的山門建于明代,其匾額“白馬寺”三字,出自我國杰出的書法家趙樸初先生之手。一對石馬是北宋時期的原物,但和白馬寺的名字沒有多大關系?!坝榔角蠓ā敝?,白馬馱這著經(jīng)書和兩位印度高僧來到洛陽,因而建立的寺廟稱為“白馬寺”。 由于白馬寺的地位,香火十分旺盛。我不信佛,出于對中華文化的的熱愛以及悠久歷史的興趣來到這里,大多數(shù)游客也是如此吧。 如今各地的博物館和象白馬寺這樣著名的名勝古跡異常火爆,人流如織。一早來到白馬寺,等待開門,已經(jīng)有很多人在這里了。 進入山門首先去齊云塔,它位于洛陽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這是很多游客容易忽略的地方,來之前做過攻略。齊云塔院大門上方的匾額題有“中原第一比丘尼道場” 齊云塔院大雄寶殿 齊云塔本稱白馬寺塔。始建于東漢永平年間,金代重修。是洛陽一帶地面現(xiàn)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原地區(qū)為數(shù)不多的金代建筑遺存之一。這可是金代原物,看起來非常美觀。齊云塔與清涼臺、騰蘭墓、斷文碑、夜半鐘、焚經(jīng)臺合稱“白馬寺六景”。 白馬寺分為中國古建區(qū)、齊云塔院、印度佛殿苑、泰國佛殿苑、緬甸佛塔苑。中國古建區(qū)也就是白馬寺,最早建于東漢,以后屢損屢建,現(xiàn)在保留的古建筑,是明清時候建的。寺院坐北朝南,前后五重殿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有鐘樓、鼓樓、云水堂等附屬建筑。 鐘鼓樓,其中白馬寺鐘樓每年一度的“馬寺鐘聲”活動,是人類祈福、辭舊迎新的特殊象征,并吸引了不少國外游客參加,是“白馬寺六景之一”。 “白馬寺六景”中著名的騰蘭墓。圖為印度高僧竺法蘭墓 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劉莊感夢求法,派使者前往西域,迎回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并建造了佛教傳入中國后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洛陽白馬寺。后來,兩位天竺高僧先后葬在白馬寺,他們的墓冢東西相望,稱“騰蘭墓”。下圖為印度高僧攝摩騰墓,二高僧墓前有明代碑刻。 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在白馬寺清涼臺翻譯出中國第一部漢文佛經(jīng)《佛說四十章經(jīng)》 白馬寺山門內(nèi)西側,有一巨大的半截殘碑,殘高約1.7米,寬1.4米,相傳此碑為宋代翰林學士、著名文人蘇易簡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長 行通寫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幾排寫出來,別具格式,故稱“斷文碑”,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元代書法家趙孟書寫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記載著白馬寺的由來,是白馬寺一寶。 中軸線上的五重大殿,依次排列,第一座天王殿,殿內(nèi)有許多雕刻細膩的佛像、壁畫和石刻,其中天王、眾菩薩的像以及往生圖等都展現(xiàn)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大佛殿是主殿,供奉著佛祖釋迦摩尼,是做佛事的主要場所。 大雄殿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大雄寶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夾纻干漆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diào)入的,為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國內(nèi)已非常罕見。 十八羅漢為國內(nèi)僅存的一套,是白馬寺的鎮(zhèn)寺之寶。 在大雄殿與接引殿之間有一個小臺子,有一個“壽桃”,被人觸摸成了油光锃亮,有1900多年的歷史,原東漢建筑的塔尖,據(jù)說摸一摸能治百病。 接引殿,位于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原為明代建筑,毀于大火。光緒年間重建,內(nèi)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br> 清涼臺原是漢明帝少時讀書乘涼之處,后為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譯經(jīng)之所,有中國“第一譯經(jīng)道場”之稱。在白馬寺的最后一個大殿毗盧殿就在清涼臺內(nèi),一組庭院式建筑。兩位高僧一直在清涼臺修行直到去世。 東漢以后,清涼臺成為白馬寺的藏經(jīng)之所。在白馬寺“六景”中,清涼臺高居首位。清涼臺的中心是毗盧閣,是白馬寺的最后一重大殿,為明代重修,閣內(nèi)佛壇上中間主尊為摩訶毗盧遮那佛,簡稱毗盧佛。白馬寺“六景”中的焚經(jīng)臺只剩下土堆原址了。 白馬寺最著名就是“六景”和它的幾件鎮(zhèn)館之寶。佛教從印度而來,在河洛落地生根,此后開始傳播華夏,也對整個東亞產(chǎn)生深刻影響。參觀完白馬寺,前往國際佛殿苑。 <p class="ql-block">白馬寺作為佛教“祖庭”,在國外有很大影響,在這里有一座具有國際特色的佛殿苑,由印度、緬甸、泰國三國政府分別出資建造,各自設計了具有本國特色的佛殿,使白馬寺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擁有中、印、泰、緬四國風格佛殿的國際化寺院。</p> 印度佛殿苑由印度政府出資設計、中國政府提供土地建造,2006年開工建設。印度政府選擇桑奇大塔作為印度佛教建筑的代表,在白馬寺按1∶1的比例進行仿建,主要建筑包括大佛殿、回廊、牌樓等,2010年佛殿完工,成為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殿。 大佛殿中心是一個巨大的覆缽式穹窿頂,供奉著佛祖說法像 白馬寺緬甸佛殿由緬甸政府出資修建,2012年工程奠基,其四道主門及圍墻完全按照曼德勒皇宮樣式直接移植到白馬寺,主體建筑緬甸大金塔,按照緬甸國家象征仰光大金塔規(guī)制縮小而建,高32.92米,2014年6月竣工。 大金塔內(nèi)供奉有4尊佛像,代表佛陀成道相、說法相、布施相和禪定相。 泰國佛殿苑位于白馬寺古建區(qū)西側,由泰國政府出資建設,濃縮了以曼谷大皇宮、金山寺為代表的的泰式建筑精華,是白馬寺國際佛殿苑中面積最大的一座,1992年開始建設,1995年竣工。 舍利塔內(nèi)供奉有泰國不同歷史時期代表性的佛像。 國際佛殿苑的東南亞風格的佛教建筑,金碧輝煌,具有異域風情,成為熱鬧的網(wǎng)紅打卡地,每天都有許多穿著民族服裝的美女到這里旅拍。 <p class="ql-block">白馬寺各個國家風格各異的寺廟館,是佛教國官方出資建造的,它們都是各自國家地標性的佛教建筑,這不僅有外交意義,還體現(xiàn)了各個佛教國家官方對白馬寺漢傳佛教祖庭的認可,這有別于那些網(wǎng)紅人造建筑打卡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