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沿海游歷記錄能叔 <p class="ql-block">5月6日從佛山禪城自駕出發(fā),這次到福建的目的主要圍繞寧德霞浦為主題,沿廈門鼓浪嶼菽莊花園、途經(jīng)洛伽寺、泉州市、湄洲島、平潭島、下尾島等沿海灘涂再進入霞浦,之后繼續(xù)往東重游太姥山、入浙江神仙居,繞回江西的望仙谷、銅鈸山,天氣以陰天多云為主,所以日出日落除了下尾島的日出之外都不是很理想。</p> <p class="ql-block">廈門市怪樓一角</p> <p class="ql-block">鼓浪嶼</p> <p class="ql-block">菽莊花園,</p><p class="ql-block">位于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qū)鼓浪嶼島南部,建于民國二年(1913年),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巖,原是地方名紳林爾嘉的私人別墅,園主人以他的字“叔臧”的諧音命名花園,1955年,園主親人將此園獻給國家。菽莊花園背倚晃巖,面臨大海,東鄰觀海園,西眺港仔后。全園分為藏海園、補山園兩大部分,各造五景。藏海五景為眉壽堂、壬秋閣、真率亭、四十四橋、招涼亭;補山五景為頑石山房、十二洞天,亦愛吾廬、聽潮樓、小蘭亭。</p> <p class="ql-block">鋼琴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倒側(cè)的榕樹仍然頑強生長</p> <p class="ql-block">灘涂上的洛伽寺</p><p class="ql-block">洛伽寺位于石獅市閩南黃金海岸東畔宮嶼島,占地面積二十多畝對臺灣海峽。該寺由香港友幫集團捐獻二十多畝地給石獅市佛教協(xié)會作為建觀音菩薩之道場。中文名洛伽寺占地面積二十多畝竣工2001年3月地理位置石獅市黃金海岸東畔宮嶼島。</p> <p class="ql-block">泉州朝天門</p> <p class="ql-block">大開元寺</p><p class="ql-block">開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qū)西街,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跡,也是福建省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該寺始創(chuàng)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蓮花道場,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是宋元時期泉州規(guī)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現(xiàn)存主要廟宇系明、清兩代修建,南北長260米,東西寬300米,占地面積78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師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福建洛陽橋</p><p class="ql-block">洛陽橋,曾用名“萬安橋”,在萬安橋(洛陽橋)尚未修建之時,這里原有古渡口——萬安渡(亦名洛陽渡),故名。洛陽橋是現(xiàn)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橋,是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境內(nèi)連接臺商投資區(qū)和洛江區(qū)的一座橋梁,位于洛陽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橋,素有“海內(nèi)第一橋”之譽,是古代“四大名橋”之一。</p> <p class="ql-block">宋慶歷年間(1041年至1048年),在洛陽江修建浮橋,常被風(fēng)浪沖垮;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陽橋建橋工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陽橋前后歷六年之久,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民國21年(1932年),洛陽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面;民國27年(1938年),洛陽橋被日本飛機炸毀;1962年,洛陽橋進行維修;1963年4月,洛陽橋維修完成通車;1993年,洛陽橋進行全面修建;1996年10月,洛陽橋恢復(fù)古橋舊貌,開放通行。</p> <p class="ql-block">遇到光映,團友不失時機抓拍。</p> <p class="ql-block">湄洲島,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qū)湄洲鎮(zhèn)轄島,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中心東南42公里,距大陸僅1.82海里,是莆田市第二大島, 是媽祖的成神地。湄洲島陸域面積14.35平方公里,人口3.8萬,年均氣溫21℃。包括大小島、嶼、礁30多個。距臺灣省臺中港72海里。全島南北長9.6公里,東西寬1.3公里,中部為平原,海岸線長30.4公里。 全鎮(zhèn)包括烏丘都使用莆田話,其南為莆田烏丘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海龜朝圣</p> <p class="ql-block">飛戟洞</p> <p class="ql-block">怪異的石頭</p> <p class="ql-block">湄洲島是“海上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xiāng),媽祖文化的發(fā)祥地,素有“南國蓬萊”美稱,既有扣人心弦的湄嶼潮音、湄洲祖廟、九寶瀾黃金沙灘、“小石林”鵝尾怪石等風(fēng)景名勝30多處,更有近3億媽祖信眾信仰的媽祖祖廟,每年農(nóng)歷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期間,朝圣旅游盛況空前,被譽為“東方麥加”。</p> <p class="ql-block">媽祖廟獨特的屋角建筑</p> <p class="ql-block">返航中的斜陽照射在碧波蕩漾的海水上像是一道金光閃閃發(fā)光發(fā)亮</p> <p class="ql-block">平潭島</p><p class="ql-block">68海里景區(qū),位于平潭綜合實驗區(qū)澳前鎮(zhèn)東澳村,景區(qū)主島是猴研島,島上立著一塊寫有“祖國大陸—臺灣島最近距離68海里”字樣的石碑,與臺灣新竹南寮漁港相距68海里。</p> <p class="ql-block">平潭島與臺灣68海里打卡點</p> <p class="ql-block">余下四張照片同一攝影點,打起不同的浪花。</p> <p class="ql-block">仙人井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仙女峰</p> <p class="ql-block">下尾島日出和海蝕洞</p> <p class="ql-block">海蝕洞,是進入下尾島的第一大景點,也是下尾島的第一大奇觀。海蝕洞的形成,是因周邊地質(zhì)構(gòu)造運動、近億萬年的海水沖刷以及海風(fēng)的風(fēng)蝕作用產(chǎn)生的結(jié)果。站在洞內(nèi)看海、周邊的島嶼、礁石,風(fēng)景異常美麗,猶如天然的鏡框,也是極佳的觀景臺。</p> <p class="ql-block">下尾島海帶加工場</p> <p class="ql-block">下尾島閭峽燈塔</p> <p class="ql-block">東壁村</p> <p class="ql-block">灘涂模特挑擔表演</p> <p class="ql-block">東壁村日落霞光</p> <p class="ql-block">東壁村晨霧</p> <p class="ql-block">北岐灘涂</p> <p class="ql-block">遠眺霞浦鎮(zhèn)之夜景色</p> <p class="ql-block">灘涂早上5點半忙于打魚的漁民</p> <p class="ql-block">收工</p> <p class="ql-block">楊家溪古榕公園模特牽牛趕鵝表演</p> <p class="ql-block">瓦窯飄網(wǎng)</p> <p class="ql-block">畬族古村</p><p class="ql-block">半月里,曾名“半路里”,位于福建省霞浦縣溪南鎮(zhèn)白露坑行政村,是畬族聚居的村莊。村莊東望玉兔山,與白露坑村有一山之隔,背靠狀如彎月的彌勒山山麓,南臨雙福橋水庫。半月里被譽為“畬族歷史文化名村”,有近3百年歷史的龍溪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雷世儒大厝、雷位進故居、雷志茂故居、秀才院、雷氏宗詞(均被省政府列入文物保護單位龍溪宮的附屬保護單位)。村民雷其松是個熱心收藏文物的有識之士,他自費辦起“畬族民俗博物館”,收集了相當數(shù)量的涉及畬族人民生產(chǎn)、生活、風(fēng)土人情的歷史文物,受到人們的廣泛贊許。</p> <p class="ql-block">沙江s灣海帶養(yǎng)植場</p> <p class="ql-block">蠔仔加工現(xiàn)場</p> <p class="ql-block">潮汐灘涂上的南灣甲骨文</p> <p class="ql-block">太姥等四山游代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