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行——亞馬孫雨林、瑪瑙斯隨心而行(免閑聊) <p class="ql-block"> 馬瑙斯是巴西西北部亞馬孫州的首府,位于亞馬孫河(請教地理老師,亞馬孫是國家標準音譯)支流內格羅河(黑河)左岸,是亞馬孫河的重要港口,萬噸貨輪可以經亞馬孫河到此。面積1.43萬平方千米,人口約83.4萬。屬典型熱帶雨林氣候。16世紀時為印第安人村落,1669年建城,幾易其名,1825年定名為馬瑙斯,1850年成為州府。1890~1920年間因周圍橡膠業(yè)繁榮而得以快速發(fā)展,1912年橡膠出口居世界第一位。馬瑙斯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巴西四大旅游勝地之一。馬瑙斯真正挖掘了“特色旅游”的內涵,以瑪瑙斯為中心的亞馬孫雨林地區(qū),被譽為是“人生必去的地方”,《美國國家地理》引述一位探險家的描寫:“People come because this is the last destination on earth?!?人們到來是因為這是地球上最后的圣土。)充分表明了亞馬孫河是精彩之旅,堪稱所有旅行者的壓軸之行。這種“軟廣告”的放大效應幾乎達到了無限,緊隨而來的是旅游人氣飆升和滾滾財富。</p><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4日深夜,我們乘飛機從圣保羅飛抵瑪瑙斯,領略巴西的特色風光。5日一早我們來到瑪瑙斯港口,乘游船游覽亞馬孫河,觀黑白兩河交匯奇觀,感受熱帶雨林的氣息,深入印第安人部落了解他們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鐵錨上的牌子寫著:瑪瑙斯港</p> 游亞馬孫河支流 <p class="ql-block"> 瑪瑙斯所處的黑河是亞馬孫河的支流,游船離開碼頭,沿著黑河向兩河交匯處駛去。</p> <p class="ql-block"> 馬瑙斯市歷史上是巴西的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浮動碼頭,全長1313米。之所以修建浮動碼頭,是由于河水在不同季節(jié)高差有十米之多,沿岸又多是土坡的緣故。</p><p class="ql-block"> 接連不斷的碼頭,都在繁忙的裝卸貨物</p> <p class="ql-block"> 遼闊的河面,天上布滿了陰云,我們也迎接了暴雨的襲擊。</p> <p class="ql-block"> 船在行進,地陪吳先生一路介紹著亞馬孫熱帶雨林的景象。亞馬孫雨林(Amazon Rainforest),位于南美洲亞馬孫盆地的熱帶雨林,占地700萬平方千米(7億公頃),使這片雨林生機盎然的為亞馬孫河。雨林橫跨了8個國家:巴西(占森林60%面積)、哥倫比亞、秘魯、委內瑞拉、厄瓜多爾、玻利維亞、圭亞那及蘇里南,包括法屬圭亞那。其中4個國家將雨林所屬州份取名亞馬孫州(Amazonas)。亞馬孫雨林占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森林面積的20%,是全球最大及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亞馬孫雨林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肺”和“綠色心臟”,并有“世界動植物王國”之稱。</p><p class="ql-block"> 作為美洲中最大的熱帶雨林,亞馬孫雨林擁有無可比擬的生物多樣性。現在,該地區(qū)內已有至少40000種植物、3000種魚類、1294種雀鳥、427種哺乳種物、427種兩棲動物、378種爬行動物被科學分類。科學家指出,單單在巴西已約有96660至128843種無脊椎動物。</p> <p class="ql-block"> 亞馬孫河是世界第二長河,世界流量第一的河流,它的河流量達每秒21.9萬立方米,比其他三條大河尼羅河(非洲)、長江(中國)、密西西比河(美國)的總和還要大幾倍,大約相當于7條長江的流量,占世界河流流量的20%。</p><p class="ql-block"> 亞馬孫河有一萬五千條支流,分布在南美洲大片土地上,形成了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眾多支流從發(fā)源地秘魯中部的科迪勒拉山脈,一路宣泄而至瑪瑙斯。其中最大的黑河內格羅河和白河索利芒斯河在這里走到了一起。</p> 黑白兩河交匯 <p class="ql-block"> 遠遠看見了兩種不同顏色的河水,大家眼前一亮,來了精神。這就是著名奇觀內格羅河和索里芒斯河兩條支流的交匯處,被人們戲稱為“大河婚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白河索利芒斯河實為黃色,有如黃河,是由于上游的河水沖刷泥土,包含了大量泥漿而形成的;黑河內格羅河為濃咖啡色,是因為兩岸的熱帶雨林里成千上萬種植物從樹根到樹葉全都泡在溫暖的水里,產生濃稠的腐植質溶解到河中,變成黑褐色,盡管顏色很深,但不渾濁。由于兩條河水的水質比重、流速不同,黑白(黃)河水在交匯處長達近30千米的河面上,界限分明,互不相犯,互相纏綿著,攜手遠去,成為一大奇觀。</span></p> <p class="ql-block"> 游船在兩河之間,來回繞行,我們盡情享受這奇特的景觀</p> 觀熱帶雨林 <p class="ql-block"> 從兩河交匯處返回黑褐色的內格羅河,順流而下我們從亞馬孫河支流進入魔鬼湖,所謂魔鬼湖,就是這里有“食人魚”,據說此魚聞到人血味就會來咬人的。</p> <p class="ql-block"> 這里的房子有的類似我國的高腳樓</p> <p class="ql-block"> 我們乘坐的游船和這艘船一樣</p> <p class="ql-block"> 來到一個水上自助餐廳</p> <p class="ql-block"> 在這里品嘗到了油炸食人魚</p> <p class="ql-block"> 這是團友興致勃勃的釣上了食人魚,小小的食人魚有鋒利的三角形牙齒,咬力驚人,常成群攻擊大型動物,能夠輕易將獵物撕裂,瞬間將獵物吃的干干凈凈,只留下一堆白骨,令人恐怖。</p>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沿著一條高高架在濕地之上的木棧道,走進雨林。</p> <p class="ql-block"> 看到霸王蓮了,葉子沒有我想像的大,原來這不是它最旺盛期。好在回來后到國家植物園南園,見到了碩大的霸王蓮,葉子上真的可以坐個小娃娃。</p> <p class="ql-block"> 這里的植物茂密蔥蘢</p> <p class="ql-block"> 這里的猴子不怕人,從團友手里搶走易拉罐,熟練的打開就喝。</p> <p class="ql-block"> 返回餐廳,我們又改乘小船沿河道航行。</p> <p class="ql-block"> 水邊的房子建在水面,我想這種房子會不會隨著水的落差而漂浮,感覺住在這里的人一定貧窮。</p> 探訪印第安人部落 <p class="ql-block"> 來到密林深處,去探訪印第安人部落。</p><p class="ql-block"> 印第安人,又稱美洲原住民,是除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總稱,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國。研究者認為,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是在大約2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屬蒙古人種美洲支系。1500年葡萄牙人發(fā)現巴西大陸時,共有500—700萬印第安人,經過300多年與歐洲人的沖突、磨合、交融,經歷了受欺壓和受迫害的殖民、帝國時代,印第安人口急劇減少,到上世紀80年代僅剩35萬人。巴西的印第安人大多數仍集中在亞馬遜河流域,分為217個不同的部落,居住在1000多個村落,操150種語言,還有6個印第安部落至今仍與世隔絕,尚未受到現代文明的影響。</p><p class="ql-block"> 我們要拜訪的印第安人維斯嘉部落,就是這六個部落之一。他們原來居住在亞馬孫河上游靠近哥倫比亞的地方,是2018年1月才從1500千米外遷過來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生活環(huán)境。</p> <p class="ql-block"> 這些樹有當年割膠的痕跡,在人工橡膠業(yè)興起之后,巴西的天然橡膠業(yè)逐漸萎縮,許多橡膠園終遭廢棄。</p> <p class="ql-block"> 大樹干上纏著的黑褐色的東西不知是何物,大家猜了半天,導游告訴我們是白蟻巢</p> <p class="ql-block"> 這是橡膠嗎</p> <p class="ql-block"> 穿過原生態(tài)的叢林,來到一個大草棚,我們將在這觀看印第安人的演出</p> <p class="ql-block"> 等待演出的婦女兒童</p> <p class="ql-block"> 原生態(tài)古樸的舞蹈</p> <p class="ql-block"> 邊走邊吹奏古老的樂器</p> <p class="ql-block"> 陽光帥氣的男青年</p> <p class="ql-block"> 靚麗微笑的女青年</p> <p class="ql-block"> 大眼睛的小女孩</p> <p class="ql-block"> 英俊的小伙子抱著樹懶</p> <p class="ql-block"> 手工藝品</p> <p class="ql-block"> 返航,雨過天晴好風光。</p> <p class="ql-block"> 一天的游覽結束了,回到酒店,樓下是個無邊泳池,藍天白云映入泳池,好美的一幅畫呀。</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首先參觀的是瑪瑙斯大劇院,這是一座典型的歐式建筑。</p><p class="ql-block"> 亞馬孫劇院是瑪瑙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于1896年仿照巴黎歌劇院修建的,迄今已有一百多年,所以也叫百年大劇院。建設劇院耗資1000萬美元,它是由一位販賣橡膠發(fā)了財的英國商人出資興建的,修建的原材料是當年用橡膠到歐洲換回來的。</p><p class="ql-block"> 橡膠樹原來是熱帶雨林中的三葉膠,原產于亞馬遜河流域。最早當地的印第安人把這種割破外皮后會流出白色液體的樹叫做“眼淚樹”,并會用土法制作成橡皮球玩耍。后來橡膠業(yè)的迅猛發(fā)展使得那些來自歐洲的“橡膠大亨”們賺的盆滿缽滿,這些大亨們在瑪瑙斯大興土木,建造了一大批仿效歐洲新古典主義的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亞馬孫劇院。</p><p class="ql-block"> 亞馬孫劇院整整建造了17年,完工后經常邀請一些歐洲一流劇團來此演出。橡膠繁榮時期,劇院終日燈火輝煌,夜夜歌舞升平。就在亞馬孫劇院建造期間的1876年,英國植物學家把7萬棵亞馬孫三葉橡膠樹的種子偷運到倫敦培育,成功后又把橡膠樹移植到氣候與亞馬孫相似的英屬斯里蘭卡、印度等東南亞地區(qū),規(guī)范的管理和栽種技術使產出的橡膠在價格數量上遠勝亞馬孫印第安人產的橡膠產品。到20世紀初,東南亞地區(qū)的橡膠產量超過巴西,躍居世界第一。徹底結束了瑪瑙斯在世界橡膠市場七十年的統(tǒng)治地位。隨著巴西對天然橡膠壟斷地位的喪失,瑪瑙斯也隨之逐漸衰落,亞馬孫大劇院也日漸蕭條。直到20世紀60年代,巴西政府決定在瑪瑙斯設立自由貿易區(qū),當地的經濟才得到復蘇,亞馬孫大劇院這才恢復了生機。如今,這仍然是一座不失金碧輝煌的歌劇院。</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座典型的歐洲新古典主義建筑,劇院的正面為粉紅色,飾以白色浮雕,高大的廊柱,弧形的階梯,對稱的布局使建筑典雅富貴,頗有氣勢。</p> <p class="ql-block"> 進入劇場的門口有一座白色的雕像,身后的標牌寫著:亞馬孫劇院建于1896 。邊上的說明頂上是“Eduardo Ribeiro”(愛德華 里貝羅)——這是堅持倡導,并努力完成劇院建設的當時的亞馬孫州州長,沒有他就沒有亞馬孫劇院。</p> <p class="ql-block"> 進入一樓大廳,感到豪華眩目。據說除了以巴西硬木做地板,大劇院的其他建材都是從歐洲運來,大理石石柱來自意大利,雕花鐵欄來自西班牙和英格蘭,磨光的原木和水晶燈飾來自法國。</p> <p class="ql-block"> 大廳的拼花地板是由一萬二千塊巴西原木拼砌而成,不需要用釘子或黏膠固定。百余年后的今天,看上去依舊完好如初。</p> <p class="ql-block"> 大廳的頂部是精美的繪畫</p> <p class="ql-block"> 進入劇場內,金碧輝煌,一支樂隊正在排練,曲目高雅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 劇場座位只有685個,分為四層。當時有錢人是坐樓上包廂的,尤以二樓中間為最高貴。三層包廂共90個,每個包廂內設5座,與旁邊的包廂隔開,獨立有門進出。據說多數包廂為當年的出資者保留,今日仍由其后人、家族所有,不對外售票</p> <p class="ql-block"> 正中的包廂。所有包廂里具有路易十六風格的家具來自法國,皮椅來自俄羅斯。</p><p class="ql-block"> 在大劇院演出大廳里四周的石柱上面,設計師用22只面具對其進行了藝術性的裝飾,這些面具都用名字標注,代表了當時世界上22位最重要的戲劇和音樂大師,如莎士比亞、莫力雷和貝多芬等等</p> <p class="ql-block"> 從觀眾席抬頭望,圓頂上是巨幅壁畫。由中心至四角斜分為四個三角形,四幅畫分別代表歌劇、舞蹈、音樂及悲劇。最奇特的是將此四區(qū)隔開的圖案竟是巴黎埃菲爾鐵塔從下往上看時的四條腿。</p> <p class="ql-block"> 屋頂中間垂下巨型水晶玻璃吊燈,能升降,以便清洗。座位是木制的椅子,很寬敞,靠背全用絲絨包裹,紫紅色,高貴典雅,下面竟還有放冰的地下層,有孔可透出冷氣。</p> <p class="ql-block"> 從二樓來到露臺,抬頭觀看,非常精美。只是不知道這些人像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 俯瞰下方劇院前的小花園</p> <p class="ql-block"> 左邊是建于1861年的 圣塞瓦斯蒂安教堂,它也是瑪瑙斯最古老的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 右邊是為迎接圣誕節(jié),正在搭裝的一棵巨大的圣誕樹</p> <p class="ql-block"> 樓道中有精美的藝術大師的銅雕塑</p> <p class="ql-block"> 出來回頭再看大劇院</p> <p class="ql-block"> 從網上下得從高處觀看瑪瑙斯大劇院,大劇院屋頂中央的球形使用了當時剛成立的巴西共和國國旗的顏色,是用三萬六千片弧形馬賽克拼成,金光閃閃,獨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瑪瑙斯大劇院前是圣薩巴斯蒂廣場。在廣場中心矗立著開航紀念碑。1542年意大利人發(fā)現了瑪瑙斯,但真正控制瑪瑙斯的卻是后來居上的葡萄牙軍隊。經歷了因橡膠而興,又因橡膠而衰后,1967年 巴西政府把瑪瑙斯劃為自由貿易區(qū),大力發(fā)展各種工業(yè),并依托亞馬孫熱帶雨林,發(fā)展航運,航空業(yè),使瑪瑙斯打開了重回世界的通道 。為由衷感謝那些為瑪瑙斯曾經的輝煌做出貢獻的人,于是便有了這個開航紀念碑。廣場的地面由黑白兩色的碎石拼成波浪狀的圖案,象征瑪瑙斯處于黑河白河的交匯處,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p><p class="ql-block"> 紀念碑的四面都有雕塑,每個方向都有一個船頭突出來,船頭上的印第安圖騰、龍頭、小提琴琴頭、象牙分別代表美洲、亞洲、歐洲、非洲,寓意滿載橡膠的輪船正在向四大洲乘風破浪前行。紀念碑凝固的是那個時代瑪瑙斯的輝煌,更是那一代瑪瑙斯人的夢想</p> <p class="ql-block"> 開航紀念碑上面是自由女神像,底座四個方向各有一只航船,分別代表了美洲、非洲、歐洲和亞洲,代表各洲的航船凸出每個洲的特點,設計精巧,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代表美洲的航船,小孩坐在銅鼓上。</p> <p class="ql-block"> 代表非洲的航船,小孩坐在女王頭上,手拿象牙,船頭指向非洲。</p> 代表歐洲的航船,船頭是小提琴的琴頭,船頭指向歐洲。 <p class="ql-block"> 代表亞洲的航船,船頭前用了漢字篆刻裝飾,船頭上立著一只昂首向前的龍頭,小男孩正騎在龍頭上,龍頭直指亞洲方向,他手里捧著陶瓷和絲綢。</p> <p class="ql-block"> 參觀馬瑙斯的“印第安人博物館”。博物館位于一座小教堂旁,由教會慈善機構設立。博物館有6間教室般大的展室,展品主要為印第安人生活用品、圖片等,記載著古印第安人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一展室:正中有一條用粗大樹干挖成的小船。四周是早期印第安人的生活場景,展柜里有他們使用的工具,飾品,羽毛做成的帽子等。</p> 茅草做成的住所 打魚狩獵工具 鳥的羽毛做成的帽子 動物的牙齒骨骼做成的飾品 <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室:正中是印第安人傳遞信息的木鼓。是用一根整木掏空做成的,用手拍起來聲音低沉雄渾。四周陳列的是各種器皿,有陶制的,銅制的。</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展室: 正中是一張編織的機械,四周有各種編織的生活用品,如筐、簍、斗笠、漁網,還有捕獵用的長矛。 </p> <p class="ql-block"> 第四展室:正中是一組照片,這些照片是當年傳教士深入部落巡診治病時拍攝的,生動形象地反映印第安人生活。四周有吊床,羽毛帽子等實物。</p> <p class="ql-block"> 第五展室:展示了不可思議的古印第安人的喪葬儀式,死者火化后,撿出其骨殖,和水果一起搗爛成漿液后,由生者分享,以此將逝者永遠留在生者的心中,并將逝者的力量加持到生者的身上。</p> <p class="ql-block"> 第五展室進門的墻上有一幅地圖,其中圓點的地方表示目前還保留原生態(tài),與世隔絕的印第安人部落。</p> 這是印第安人使用的樂器,有在維斯嘉部落看到的排簫、吹的長管子、鼓,還有一些沒見過的,像銅鑼、類似中國古代的韻等樂器。 最后一個展室,是售賣紀念品的地方。通過參觀僅對印第安人的歷史、生活有了略知點滴的了解。 最后一個景點是參觀古貿易市場?,旇乖缙跒閬嗰R孫地區(qū)熱帶林產品集散地,發(fā)展緩慢。19世紀末橡膠加工技術的發(fā)展和20世紀初汽車工業(yè)對輪胎的需求,使其迅速成為繁榮的野生橡膠貿易中心而聞名于世,一度成為世界首富之城。我們參觀的瑪瑙斯古貿易市場,在100多年前是全世界的橡膠交易中心。<div> 這座集貿市場由巴黎埃菲爾鐵塔的設計者埃菲爾設計,和埃菲爾鐵塔一樣,全部是鋼鐵架構,但其設計更加傳統(tǒng)而實用。紅頂綠墻的鋼鐵建筑,線條簡潔,造型樸實,柵欄門窗的鐵藝花飾精美,不愧為建筑大師遺留下來的一個杰作。</div> 有特色的售賣亭 <p class="ql-block"> 古貿易市場位于內格羅河岸邊,建筑的每一個部件都是當年從瑪瑙斯運橡膠到歐洲的船返回時運來的。</p> <p class="ql-block"> 1915年后因東南亞天然橡膠的競爭,瑪瑙斯突然衰落,人口大減。原來的橡膠交易市場演變成了農貿、小商品市場。市場相當繁榮興旺:各種攤鋪林林總總,擠得密密麻麻,生鮮干雜、 珍奇水果、藥用植物、生活用品、自制紀念品等等,充滿著濃郁的印第安文化氣息,似乎薈萃了亞馬遜雨林土著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p> <p class="ql-block"> 離開時,這精美華麗的建筑與熱鬧嘈雜的市場相容一百多年,碰撞出的故事,讓人回味無窮。</p> 晚上吃了瑪瑙斯的特色餐——全魚宴,食人魚做的湯,左上逆時針轉是:鰣魚、鮭魚、水果魚、沙丁魚 <p class="ql-block"> 這個胖胖的魚,是亞馬遜熱帶雨林的水果魚(它吃水果)。最后上的放在右邊的是金龍魚,在咱們國內這可是名貴的養(yǎng)在玻璃缸里觀賞魚呀,在這成了我們餐桌上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 短短兩天的行程我們游覽了亞馬孫河,觀賞了黑白兩河交匯的奇觀,在河邊上感受了亞馬遜熱帶雨林的氣息,了解了古印地安人的歷史和生活。對瑪瑙斯這個有著輝煌歷史、傳奇色彩、故事頗多的精彩城市有了點滴了解。收獲滿滿,難以忘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