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被几个领导玩弄一晚上

弓國元的美篇

弓國元

<p class="ql-block">第五枚郵票《三晉重關》。內(nèi)涵娘子關、得勝口、雁門關、大同古城、山陰古長城、云岡石窟、殺虎口。</p> <p class="ql-block">娘子關是萬里長城著名關隘,位于太行山西側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西口和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原名"葦澤關‘’,因唐代平陽公主曾率娘子軍駐守此關,故得名。</p><p class="ql-block">唐代設立承天軍戍守處,唐大歷年間(</p><p class="ql-block">767~779年)修建"承天軍城‘’,宋代建"承天寨",明代為"承天鎮(zhèn)"。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修城堡,專設守備官把守,現(xiàn)存娘子關為明時原貌。清代增建"固關營",分設把總官駐守。關城處萬里長城內(nèi)邊的"內(nèi)三關長城南端,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p><p class="ql-block">娘子關關城有東、南兩座關門和長約650米的城墻,東城門的磚券門洞,又稱外城門,雄偉堅固,門洞上方鐫刻"直隸娘子關"五字,上為平臺,是為檢閱士兵、瞭望敵情而筑,現(xiàn)今已修起城樓,蔚為壯觀,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關外古道,蜿蜒起伏,為著名的燕趙古道。南城門也稱內(nèi)城門,下為磚券,上為門樓,復檐懸有"天下第九關"匾額,雄偉髙大,門洞上方額書"京畿藩屏"四個大字,城樓建于門洞之上。關城內(nèi)還有關帝廟、真武閣等古跡,街道、民宅仍保持唐代風貌,居民多為明清時的"軍戶"后裔。</p><p class="ql-block">娘子關為兵家必爭之地。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在張家口保衛(wèi)戰(zhàn)中,義和團曾設優(yōu)于城北煙筒山處,殺死德軍指揮官約克上校,導致德軍搶刼明陵計劃破產(chǎn)。但最激烈的戰(zhàn)斗發(fā)生在娘子關一線,清軍將領劉光才、李永欽指揮忠毅軍及武功、晉威各營,自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10月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2月,連續(xù)擊敗上萬德、法軍的多次進攻,并殲滅其一部(據(jù)2000年訪華德國學者提供的資料,娘子關戰(zhàn)役中德軍被殲約1400余人。這是自明末西方殖民者侵華到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軍隊一次擊斃歐洲侵略軍最多的一次。)</p><p class="ql-block">抗日戰(zhàn)爭時期,娘子關再度發(fā)揮防守作用,1937年10月,日軍急于從平型關侵入山西省占領太原,受八路軍阻擊而失敗,娘子關成中日軍隊爭奪目標,數(shù)次易手。</p> <p class="ql-block">得勝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榮區(qū),自古為聯(lián)結晉北與內(nèi)蒙古的主要通道,是山西省外長城僅次于殺虎口的第二戰(zhàn)略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初始建。</p><p class="ql-block">為扼守得勝口,明王朝在這里密集地布局了"三堡一關‘’,即得勝堡、鎮(zhèn)蕪堡、四城堡和得勝口關,組成嚴密的防御體系。外長城從得勝口向西經(jīng)拒墻堡、助馬口,可至馬市樓、威魯堡;向東宏賜堡跨越方山可至鎮(zhèn)川口。</p><p class="ql-block">明隆慶五年(1571年),明王朝在得勝堡敕封"求貢"的蒙古俺答汗為順義王,先后在得勝口、殺虎口、新平堡、守口堡等地開放多處大小馬市,在明軍的監(jiān)管控制之下,允許蒙古商隊用馬匹、皮毛換取茶葉、食鹽、布匹等生話物資。得勝口的四城堡正是當年進行邊境貿(mào)易的市場。</p><p class="ql-block">得勝堡、鎮(zhèn)蕪堡、四城堡均在長城內(nèi),得勝口關在長城上。</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在山西省代縣城北約20千米的雁門山中。雁門關東臨隆嶺、雁門山,西靠隆山,兩山對峙,形成一隘口似門,每年大雁往飛其間,故稱雁門。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在此置雁門郡,唐時置關,名曰西烴關,又稱雁門關,舊址在雁門關西側的雁門山上。明洪武七年</p><p class="ql-block">(1374年)吉安侯陸亭將關城移至現(xiàn)處重新筑關。雁門關由關城、甕城和圍城組成,關城城墻髙10米,周長約1千米,墻體以石座為底,內(nèi)填夯土,外包磚身,墻垣上筑有垛口。關城的東、西、北面辟有城門,門洞用磚石疊砌,門洞位置上均嵌有石匾,東門門匾鐫刻"天險‘’二字,門上建"雁門樓‘’,為重檐歇山頂建筑,面闊5間,進深4間,四周設迴廊;西門門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門樓上筑有楊六郎廟;北門未建頂樓,其實是甕城的城門,門額鑲嵌一方石匾"雁門關"三個大字,左右鑲嵌磚刻對聯(lián)一副:"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寨尊崇第一關"。目前東西門樓已毀,北門也坍塌成了一處豁口。關城之北筑有營房;東側建有靖邊寺,內(nèi)有一對石獅、一豎石旗桿和一石碑,碑文記述戰(zhàn)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率兵屢勝匈奴的豐功偉績;東南設練兵校場。</p><p class="ql-block">關城以西的舊關城俗稱鐵里門,兩關城之間用石砌長城相連,并建了敵樓、烽火臺等,形成一組完整的防御體系。在舊關城附近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長城,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長城段之一,該段長城長5033米,墻高6~8米,底寬5米,頂寬3米,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臺和敵樓各一座,在險要地段還設置了堡寨、壕溝和暗門等。</p><p class="ql-block">雁門關與寧武關、偏頭關為內(nèi)長城之"外三關",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這里峰岳疊嶂,山崖陡峭,關堡雉堞密集,烽猴遙相呼應。</p><p class="ql-block">雁門關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自西周以來發(fā)生大小戰(zhàn)爭2000多次。如穆天子西巡,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文姬歸漢,昭君出塞,隋煬帝北巡,宋徽、欽二宗北虜,以及漢髙祖、漢武帝、唐髙祖、唐太宗、李白、楊家將、徐達、薛仁貴、慈禧、光緒等都在雁門關有行徑足跡或歷史華章。</p> <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日軍侵占大同后,繼續(xù)向南進犯太原。為配合國民黨軍在忻口的防御作戰(zhàn),八路軍120師師長賀龍命第</p><p class="ql-block">358旅第716團深入日軍側后,在代縣的廣武、雁門關、太和嶺間,破擊大同經(jīng)代縣、忻口到太原的公路,打擊日軍運輸隊,截斷日軍補給線。</p><p class="ql-block">10月17日黃昏716團到達雁門關,發(fā)現(xiàn)公路不在雁門關下,團長賀炳炎主動去黑石溝、吳家窯一帶公路西側設伏,同時派少數(shù)兵力占領雁門關。18日上午,日軍運輸汽車50余輛,滿載兵員、彈藥由北向南駛入伏擊區(qū),716團即以密集火力進行襲擊。激戰(zhàn)中,日軍又有汽車200余輛自陽明堡方向問北駛來,716團隨即分兵阻擊。激戰(zhàn)至夜間,日軍援兵又至,716團道撤出戰(zhàn)斗。此戰(zhàn)斃傷日軍</p><p class="ql-block">300余人,擊毀汽車20余輛。</p><p class="ql-block">20日夜716團復占雁門關,另一部破壞了廣武至太和嶺間的公路和橋梁。21日晨716團再次設伏于黑石頭溝,日軍由南向北的汽車200余輛和由北向南的汽車數(shù)十輛相向而來,當日軍先頭車輛進入伏擊區(qū)時,716團居髙臨下,以突然而猛烈的火力展開攻擊。日軍在8架飛機支撥下進行瘋狂反撲,716團斃傷日軍一部后撤出戰(zhàn)斗。該團兩次伏擊戰(zhàn),共斃傷日軍</p><p class="ql-block">500余人,擊毀汽車30余輛。</p><p class="ql-block">雁門關大捷是繼平型關大捷后的八路軍對日戰(zhàn)爭的又一次大捷。</p><p class="ql-block">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及中央機關告別陜北,東渡黃河到河北省西柏坡。4月6日下午抵達代縣,時逢清明時節(jié),大地萬象更新,生機盎然,毛澤東心情開朗,經(jīng)雁門關時,下車憑吊古戰(zhàn)場,并與周恩來、任弼時登臨雁門關。在夕陽西照下,毛澤東感嘆道:這里是古往今來兵家必爭之地,難怪有"三關之首“一說。與周恩來、任弼時談笑間,一行人走下關樓,瀏覽了三座關門,又駐足于李牧祠中的《武安君廟碑記》前,邊看邊朗讀碑文。</p> <p class="ql-block">邊靖樓位于山西省代縣城中央,俗稱鼓樓,又名譙樓,意為靖邊安民,是古代瞭望敵情,擊鼓聯(lián)絡,指揮作戰(zhàn)的軍事設施。邊靖樓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由吉安侯陸亨所建,樓為磚木結構,斗拱規(guī)整,梁架精巧,結構合理,建筑宏偉。由磚卷洞臺基和三層四檐歇山頂樓身組成,基頂平面東西長43.3米,南北寬33.3米,臺髙13.3米,樓身髙26.7米,總髙40米,面闊7間,進深5間,四周圍廊。二層設勾欄,三層于勾欄之下設平座,南面髙懸巨匾兩塊,一為"聲聞四達‘’,長8米寬3米;一方"雁門第一樓",長5.3米寬2.7米。北懸巨匾一塊,長8米寬3米,上書"威鎮(zhèn)三關"。專家認定此三塊匾同為亞洲第一巨匾。樓南一層和山門上還分別掛有"晉北形勝"、"共登青云‘’牌匾。樓內(nèi)供設大鼓1面,大刀1把。長城專家考定邊靖樓為長城第一樓,歷史上與應縣木塔齊名,素有"代州鼓樓應縣塔,正定府的大菩薩"之稱。邊靖樓髙聳倚晴空,登眺冷然欲御風,可北望雁門,南俯滹沱,為歷代詩人學者所珍視,明代詩人馮明期曾寫道"莽莾來寒色,蒼蒼落野河。白云罞勾注,秋色滿滹沱。此日登臨壯,百年感概多。邊隅四戰(zhàn)地,鎖鑰近如何?"1947年秋,葉劍英曾登樓賦詩"威鎮(zhèn)三關壯代州,聲聞四達雁門樓,欲窮千里登臨眺,紫塞滹沱固臥牛。"</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稱云中、平城,遼代時改稱大同。大同自古是軍事重鎮(zhèn)和戰(zhàn)略要地,為兵家必爭之地。古人描述為"三面臨邊,最是厲害。東連上谷,南達并恒,西界黃河,北控沙漠,實京師之藩屏,中原之保障‘’。歷史上這里是中原農(nóng)耕漢民族與塞外游牧民族爭奪天下的古戰(zhàn)場,這里曾發(fā)生大小戰(zhàn)爭上千次,如大同境東的馬鋪山是漢劉邦與匈奴奮戰(zhàn)七晝夜的戰(zhàn)場;金沙灘(今屬山西省朔州)是宋代楊家將與遼血戰(zhàn)的疆場。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綿延數(shù)千年的戰(zhàn)爭史和民族交融史,有獨特的文化底蘊和古城風貌,為我國九大古都之一。</p><p class="ql-block">理存大同城墻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大將徐達奉命依遼、金、元舊城的基礎上增筑新城,周長7.2千米,面積3.28平方千米,墻體由"三合土‘’夯實,墻表面包磚,髙約14米,比西安古城墻髙2米,最寬處16.6米,比南京古城墻寬6.6米。城墻上有62座門樓、角樓、望樓。</p><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墻有城門4座,南門最為雄偉壯觀,為三層重樓,面寬61米,進深32.4米,城墻四角峙著4座角樓,尤以西北的角樓為最杰,呈八角形,稱"乾樓"。城墻上54座望樓中,以洪字樓為最,是其他古城所少有,同時建有96座窩鋪。4座城門外均建有甕城,甕城外筑有月城將甕城圈在其中,辟有城門,進出大同必須經(jīng)過三道門卡。各門上還建有箭樓或二層匾樓。</p><p class="ql-block">在距城墻約4米處,修有護城河,寬10米,深5米。</p> <p class="ql-block">山陰縣位于山西省北部,桑干河上游,地處雁門關外的大同盆地中部。山陰縣境內(nèi)的廣武長城東臨雁門關,西瞰寧武舊城,南通五臺勝境,北達云岡石窟,全長29467米。廣武明長城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修筑,全部為磚石結構,由城墻、敵堡、關城、城堡、烽火臺等多種防御工事組成。雖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滄桑,但風貌依舊,氣勢恢宏地橫亙在茫茫群山之巔。這段長城敵樓密集,軍事防御體系完備,且保存完好,特別是一段鋸齒狀長城,堪稱萬里長城中的絕景。</p><p class="ql-block">廣武古城建于遼金時期,明代包磚,是山西省現(xiàn)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它雄踞隘口,南望內(nèi)長城,東靠新廣武城,北鄰漢陰館古城,西接遼代雁門關,構成一條堅固完整的戰(zhàn)事防衛(wèi)體系,至今不失曾有的金戈鐵馬、壁壘森嚴的戰(zhàn)斗氣勢。</p> <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兩約16千米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規(guī)?;趾?,氣勢雄渾,東西綿延約1千米,窟區(qū)自東而西依自然山勢分為東、中、西三個區(qū)塊?,F(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雕刻面積達18千余平方米,造像最髙為17米,最小為2厘米,佛龕約計1100個,大小造像5萬9千余尊。</p><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我國佛教藝術發(fā)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象在我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象風格在云岡石窟實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云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云岡石窟中期石窟出現(xiàn)的中國宮殿建筑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xiàn)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筑、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p> <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的開鑿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初(</p><p class="ql-block">460年)起,一直延續(xù)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p><p class="ql-block">初唐以后云岡石窟未有大項工程。</p><p class="ql-block">遼代遼興宗、道宗時期,皇室對云岡石窟進行過延續(xù)十年之久的大規(guī)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構窟檐的通樂、靈巖、鎮(zhèn)國等十座大寺,并對一千余尊佛像進行了修整。遼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刼,靈巖棟宇,掃地無遺‘’(《大金西京重修嚴華寺碑》)。金皇統(tǒng)三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師稟慧重建"靈巖大閣"(今第三窟外的閣樓),"自是,山門氣象,翕然復完矣?!ā督鸨罚?lt;/p><p class="ql-block">元代時云岡石窟未有修建。明代時云岡石窟再度荒廢,云岡之稱始于明嘉靖年間,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路經(jīng)大同,留部將張?zhí)炝振v守,清軍入關攻占大同,云岡寺院再遭兵燹,淪為灰燼。</p><p class="ql-block">清代順治八年(1651年)云岡石窟得以重修,現(xiàn)存第5、第6窟木構窟檐和寺院即的此時重建。1696年康熙皇帝于冬日回鑾巡幸云岡石窟,并御書匾額"莊嚴法相"。乾隆年間云岡石窟也曾有修葺。</p><p class="ql-block">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云岡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結構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設置專門保護機構,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護,并對公眾開放。</p> <p class="ql-block">殺虎口是古代外長城上的軍事關隘,位于大同之西,扼三關而控五原,自古成為險要,舊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多以殺虎口為突破口。殺虎口為山西省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交界處,其東、西兩面分別是塘子山和大堡山,長城綿延于山脊之上,城墻長約2.5千米,兩側髙山對峙,陡坡在30~40度之間,蒼頭河由南向北將古長城攔腰截斷,流經(jīng)之處呈狹長走廊狀,形成一個地勢險峻、攀越困難的天然關口一一殺虎口。</p><p class="ql-block">殺虎口在歷史上有多種稱謂,春秋戰(zhàn)國名"參合徑‘’或"參合口",唐時稱"白狼關",宋名"狼牙關",明朝在此抵御少數(shù)民族南侵,更名為"殺胡口‘’,清朝為緩和與蒙古族矛盾,將"胡"改為"虎",其后"殺虎口"之名沿用之今。</p><p class="ql-block">舊方志載"唐文宗開成年間(836~840年)回紇軍入寇云朔,被圍殲于殺虎口一帶,降兵多達數(shù)萬。明嘉靖六年</p><p class="ql-block">(1522年)蒙古鐵騎多次從殺胡口侵犯中原,曾深入太原、平遙、介休等地,騷擾38州縣。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在殺胡口筑城堡,周圍2里,髙3丈5尺,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又在殺胡口城堡附近另筑一城堡,名"平集堡",周圍髙度皆同舊堡,二堡間筑有連環(huán)墻,形成唇齒相依、犄角互倚之勢。"</p><p class="ql-block">"東有張家口,西有殺虎口"。"西口‘’之名便由此得來。殺虎口堡右側有一小道,便是"走西口"的必經(jīng)之路。明末清初,長期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和抗清的戰(zhàn)爭,使各地荒蕪,屋宇殘破,人丁流亡,‘’走西口"成了破產(chǎn)的農(nóng)民、失敗的義軍兵士的一種無奈選擇,背井離鄉(xiāng),去廣闊的內(nèi)蒙古各地謀生,構成了一道獨特的人文歷史。</p><p class="ql-block">殺虎口還是清代晉商發(fā)家的重要地方,晉商開始是專為西征的清軍服務,隨軍販賣軍需物資,后來發(fā)展到與駐軍及當?shù)匕傩召Q(mào)易,生意越做越大,他們以殺虎口為跳板,在做好清軍后勤供給的同時,也繁榮了駐地,發(fā)展了自己的貿(mào)易,成了富紳。</p> <p class="ql-block">第六枚郵票《長河飛龍》。內(nèi)涵包頭美岱召、保德黃河長城墩臺、老牛灣長城、內(nèi)蒙古髙原、偏關古長城等元素。</p> <p class="ql-block">美岱召位于包頭市以東80千米處,始建于明朝慶隆年間,它是喇嘛教傳入蒙古的一個重要弘法中心。</p><p class="ql-block">美岱召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建筑上更有獨特的風格,它是仿中原漢式,融合蒙藏風格的建筑,是一座"城寺結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廟。總面積約4千平方米,寺內(nèi)有大量的壁畫,如大雄寶殿內(nèi)釋迦牟尼歷史壁畫及描給蒙古貴族拜佛場面的壁畫都完好無損,這些對于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筑史、美術史都有很重要的意義。</p><p class="ql-block">蒙古民族是一個驍勇善戰(zhàn)的民族,成吉思汗大軍的鐵蹄曾將歐洲的土地碾得粉碎,所向披靡,英雄事跡永載史冊。成吉思汗的繼承者歸順了伊斯蘭教,但他在家鄉(xiāng)的子孫接受的是藏傳佛教。一</p><p class="ql-block">明隆慶年間,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jié)h受封順義王,在土默川上開始建城寺。明萬歷三年(1575年)建成的笫一座城寺取名靈覺寺,后改為壽靈寺,明朝廷賜名?;??;罘疬~達里胡圖志在弘傳佛教,愿將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的一代大教獻給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xiāng)父老,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主持壽靈寺的宗教話動。由于他的業(yè)績明顯,歸化者眾多,為了紀念他的成就,這座寺名也被人們稱之為邁達里廟、邁達力廟或美岱召。</p><p class="ql-block">美岱召是一處罕見的集寺廟、王府與城池為一體的建筑。寺周圍有土筑石包鑲的城墻,敦厚結實,可以抵御軍隊如雨的炮彈和騎兵的突襲。整個城池略呈正方形,周長681米,四角建有角樓,南墻中部開設城門。供俸佛像的殿堂就在城內(nèi),山門匾額有‘’皇圖鞏固,帝道咸寧,萬民樂業(yè),四海澄清"之句,落款為"大明金國",頗為特別,既是"大明"皇朝,何來"金國"?寺里主體建筑有經(jīng)堂、大雄寶殿、羅漢堂、觀音殿等,殿宇髙大雄偉,殿內(nèi)供奉佛像、菩薩像,并陣列法器,墻面繪有佛傳故事和護法神像等內(nèi)容的壁畫。順義王家族世代居住的樓院在城內(nèi)深處。</p> <p class="ql-block">在保德一線的黃河上,河曲境內(nèi)長城很多。明代的修筑的長城自1黃河邊長城從偏頭關到老牛灣蜿蜒南下,入河曲界后一直頂?shù)绞莅冢o歷史風雨的摧蝕,大多破殘不堪。清代為在晉南防捻軍、晉北防回民起義,清代在多段明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清代長城。如石梯隘口的崖岸上筑有兩座古堡,修筑的年代不同,一座為明代修筑,另一座修筑較晚的古堡應為在明初筑而清代再補筑;在韓家川鄉(xiāng)寨溝村附近有一段長約2千米長城墻體,另有5座烽火臺,在長城墻體內(nèi)外分別有兩個軍堡,特別是長城外側、黃河崖岸上的石砌城堡的石墻,又砌筑隘口,遺跡尚存,建筑甚是雄偉,是一個當年駐扎龐大兵源的地方,這里的長城、古堡、墩臺構成一處完整而布防嚴謹?shù)墓砰L城防御體系,是守衛(wèi)著黃河對岸石馬川的堅強工事,應當是史書上記載的清同治年間修筑的壘卡。</p><p class="ql-block">在保德縣林遮峪鄉(xiāng)下川坪村附近的髙山上,有一座保德最大的烽火臺,叫黃金山烽火臺,它是為服務清長城防御體系在清代所筑。</p> <p class="ql-block">老牛灣是長城與黃河握手的地方。老牛灣是明代山西鎮(zhèn)總兵駐地偏頭關西北方向重要的軍事屏障,它集長城墩臺、古堡、山險和高山狹谷、黃河、楊家川水及古村于一體。東來的長城充分利用黃河東崖百米絕壁做山險,直抵河曲縣石梯口,沿河墩臺密布,僅在可通行處修筑邊墻或邊堡,在閻王鼻子對西危崖上髙髙聳立著老牛灣墩,俗稱"望河樓"。望河樓形體巍然,現(xiàn)髙12米余,南壁7米上方處開卷門,門上嵌石額"老牛灣墩"一方,墩臺居髙臨下,控御八方,作用是瞭望、守衛(wèi)并傳遞信息。</p><p class="ql-block">在老牛灣古堡北約500米處,楊家門與黃河相接處的臺地上,在明嘉靖十八年(</p><p class="ql-block">1539年)起至二十七年(1548年)另筑成一古堡"護水樓",形制同望水樓。護水樓不僅是軍事防御設施,也是邊塞通往內(nèi)地的交通要塞,還負責守護楊家川兩岸水口,收取通商稅費,保護水源以供老牛灣城防官兵和當?shù)乩习傩盏挠盟?。護水樓在萬家寨水由站修建后,浸沒在水庫中。</p> <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高原是我國四大髙原中的第二大高原,為蒙古髙原的一部分,又稱北部髙原,位于陰山山脈之北,大興安嶺以西,北至國界,包括鄂爾多斯髙原和阿拉善髙原。</p><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高原形成歷史久遠,早在距今1.3億年前就奠定了髙原地貌的基本輪廓,此后地殼相對穩(wěn)定,經(jīng)過長期風化、流水和風蝕等外力的剝蝕作用,把髙地削平,低地墊髙,致使原來起伏不平的地表趨于平坦均一(這個作用在地貌學上稱作準平原化)。到了距今200~300萬年以來,地勢明顯上升成為髙原。近萬年來,髙原變得愈來愈干旱,河流很少,植被稀疏,風力侵蝕作用強盛,使很地方遍布粗砂礫石,形成戈壁和沙漠。</p><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髙北低,北部形成東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500米左右。高原地面坦蕩平緩,古剝蝕夷平面顯著,風沙廣布,古有"瀚海"之稱。</p><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高原是我國古代各民族從事畜牧、狩獵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場所。秦漢時期以來,匈奴民族部落和中原人各自建立了兩種政治制度、經(jīng)濟模式和文化內(nèi)涵的集團,在長城沿線進行了密切接觸,游牧和農(nóng)耕兩大文化發(fā)生了激烈的碰撞和交融。戰(zhàn)國末期的燕、趙、秦的領土已拓展到如今的內(nèi)蒙古地區(qū),后來中原的華夏民族逐漸開始遷移到內(nèi)蒙古地區(qū)定居。公元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諸部落后,逐漸融合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從部落的名稱成為民族的名稱。在1279年滅了南宋,統(tǒng)一了全國,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版圖</p> <p class="ql-block">偏關明長城分布在偏關縣內(nèi)5個鄉(xiāng)鎮(zhèn),長城總長度120千米,境內(nèi)以護城樓為總峰的6路傳烽和長城沿線大烽火臺共247座,靠長城騎墻而建的敵臺1100座,靠長城騎墻而建的馬面214座,關堡36座。偏關縣境內(nèi)的長城具有時間跨度大、空間分布廣、類型構成多、保存狀況復雜等特點。長城建筑涵蓋了關、隘、烽、堠、墩、臺、營、寨、城、堡、樓、望臺等多種形式,形成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成為明代"晉北鎖鑰“、"永鎮(zhèn)邊陲"之地。</p><p class="ql-block">偏關具境內(nèi)的內(nèi)長城由神池縣烈堡鄉(xiāng)進入偏關縣南堡子鄉(xiāng)南楊村,先向西北經(jīng)北楊、大莊窩村,跨苦條山后轉向正北,經(jīng)地椒岇、老營鎮(zhèn)、南梁上,跨關河經(jīng)邊墻上,在柏楊林、丫角山與外長城匯合,全長約33千米,海拔1200米~</p><p class="ql-block">1800米,墻體夯筑或以片石包砌,雖部分段落有損毀,總體保存尚完好。偏關具境內(nèi)的外長城由偏關具老營鎮(zhèn)丫角山起,經(jīng)野羊窊、許家灣、萬家寨鎮(zhèn)到老牛灣望河樓止,大致呈東西向分布,全長51千米,海拔1100~1800米,墻體用泥土夯筑、條石砌筑、磚包等建筑方法,有的段落或存夯土,或存墻體,墻體上現(xiàn)存4座空心敵樓總體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另有黃河邊長城由老牛灣望河樓起沿黃河東岸向南,經(jīng)乾坤灣、萬家寨、關河口至寺溝南嘴樓入河曲縣,大致呈南北向分布,全長約36千米,海拔927~</p><p class="ql-block">1100米,該段長城以山險為主,以制髙點建的烽火臺控制全線,總體保存尚好。</p> <p class="ql-block">第七枚郵票《髙原北望》。內(nèi)涵橫山古堡、神木髙家寨堡、明三邊長城、鎮(zhèn)北臺等元素。</p> <p class="ql-block">橫山山脈起自六盤山,掠寧夏,東迤入陜,終于黃河岸邊,群峰聳立,險峻崢嶸,主峰海拔1535米,主峰附近之大墩樑,山峰挺拔,上有土墩一座,為宋代屯兵的瞭望臺,亦稱橫山塞。區(qū)域內(nèi)有秦昭王長城遺址,秦漢時曾增修、沿用。明長城在境內(nèi)呈西南至東北方向分布,蜿蜒亙于地表。</p><p class="ql-block">古代為防范匈奴南侵,陜北不僅有無定河天塹,有長城屏障,還構筑眾多堡塞設防,城池固若金湯。如扶風寨、魚河堡、懷遠堡、清平堡、龍州堡、鎮(zhèn)靖堡等。橫山波羅(梵語,渡到##Y821FLrR1##PAGE之意)古堡即為長城沿線36堡之最。古堡位于橫山區(qū)城東北,無定河南岸,為北進咽喉,西去隘口,塞上重鎮(zhèn),是當時陜北軍事政治重鎮(zhèn)。</p><p class="ql-block">波羅古堡始建于北魏,距今有1400年歷史,是一座雄距大漠的邊關,又因城堡西石壁有巨大石佛而得名,神秘而又富有塞上傳奇的古堡,彌漫佛光靈氣,被喻為"佛掌上的明珠‘’"一個來自天國的地方"?,F(xiàn)存建筑為明正統(tǒng)元年(1436年),經(jīng)歷10年建成,明萬歷元年(</p><p class="ql-block">1578年)重修擴建。堡城東南髙,西北低,總面積約20公頃,設四門:東門凝紫、南門重光、大西門鳳翥、小西門通順。主街道寬8米,長約500米,堡內(nèi)南有甕城、三官樓、玉帝樓、望胡臺和木石牌樓各一座,形成四樓騎街,兩牌樓聳立的奇麗景觀。</p> <p class="ql-block">高家堡古城,唐朝時屬豐州,舊稱飛鴉川、彌川。位于神木縣城西50千米的禿尾河東岸,西北距明長城約5千米。據(jù)清道光版《神木縣志》載,城池始建于明正統(tǒng)四年(1439年),原隸屬佳州,清末劃歸神木,該城原為夯筑土城,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用磚包砌,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十三年</p><p class="ql-block">(1768年)兩度重修,后又多次修葺。</p><p class="ql-block">該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墻長約311米,南北墻長431米,殘髙6.5~9.1米,基寬7.5米,城墻上部建有1米高的女墻,間有垛口,瞭望洞。北城頭建有三官樓,東南角建有魁星樓。女墻、垛口、瞭望洞被損壞外,其余均保存完好。東、南、西各辟一券門,并筑有甕城,現(xiàn)城門的敵樓、瞭望臺和南門己破損。</p><p class="ql-block">城內(nèi)原有中興樓、城隍廟、財神廟、五道廟、祖師廟、西門寺、貞節(jié)牌坊等古建筑,現(xiàn)僅存中興樓和財神廟,經(jīng)維修恢復了原貌。城內(nèi)街道以中興樓為軸心,向東西輻射為東西街,向南北輻射為南街和北巷。明、清到民國初年,南街最為繁華,市場貨物堆積如山,琳瑯滿目,至今大部分鋪面保存完好。東、西、南街各通巷道,巷道內(nèi)民居的修筑具有北方古城特有的建筑風格,有的是四合院,如北巷的李家大院;有的是前庭后院,如東街的盧家大院、西街的韓家大院;有的是樓院,如十字巷的李家樓院、同心巷的劉家樓院,這些院落基本完好,對研究明、清民居建筑有一定價值。</p> <p class="ql-block">"三邊長城"即是指陜西省的定邊、靖邊、安邊三地的長城。從地理上講就是白于山、無定河拱衛(wèi)中原之天然屏障,就是</p><p class="ql-block">38度線中原文明與草原文明的緩沖線,就是橫亙?nèi)蠚v代長城形成的軍事藩障,這里是關里、關外一肩挑,北部風沙草灘、南部黃土高原一景收,游牧文化與農(nóng)耕文明一帶融。</p><p class="ql-block">以秦將蒙括開始在三邊筑長城,歷史上的"三邊"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不論是封狼居胥的征討,還是強鄰犯邊的撕殺。漢時"龍城飛將"、上郡太守李廣;唐中名將、朔方節(jié)度使郭子儀;宋朝"剌面將軍"、延州指揮使狄青;先天之擾后天下之樂的范仲淹等仁人志士,將兵戍邊就在"三邊"。"三邊"大地上西路靖邊營就有龍州堡、鎮(zhèn)靖堡、靖邊營、寧塞營、把都堡、永濟堡、舊安邊堡、新安邊堡、新興堡、石澇池堡、三山堡、定邊營、鹽場堡、饒陽堡等14座堡營,"三邊"長城軍事地位極為重要。"三邊‘’長城自秦、隋、明的歷代都在定邊修筑長城,總長度達1500千米,其中明長城保存較好,也頗具代表性。明代時為防御元朝殘余勢力、瓦刺諸部的侵擾,在隋長城的基礎上大規(guī)模筑長城。筑城材料主要是白膠泥和石灰加適量水后加上細黃土,一層層地用平夯夯實,建筑十分堅固,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剝蝕,當?shù)乩相l(xiāng)在殘長城上割下土城成塊,硬度不低于磚。</p><p class="ql-block">定邊縣長城是隋、明兩代所筑,明代曾5次修筑,共計6道,總長125千米(不計復線),途徑13個鄉(xiāng)鎮(zhèn),現(xiàn)有墩堠遺址</p><p class="ql-block">200余座。舊安邊營在明正統(tǒng)二年(</p><p class="ql-block">1437年)、隆慶六年(1572年)和萬歷六年(1578年)對城墻進行了磚砌,城內(nèi)有鼓樓、玉皇閣、魁星樓等樓鋪20座,開有東、西兩門,乾隆十二年(</p><p class="ql-block">1755年)重修。明代安邊營一直是延綏鎮(zhèn)抵御蒙古入侵的前沿陣地,成化八年(1472年)的一場戰(zhàn)役極為慘烈,安邊營都司指揮柏隆、陳英雙雙戰(zhàn)死。</p> <p class="ql-block">鎮(zhèn)北臺位于陜西省榆林市城北約4千米的紅山頂上。明代與蒙古民族"隆慶議和"和"和平互市‘’之后,紅山隘口在春秋兩季"互市之期,商賈云集,萬騎輻臻‘’,為控制市場和加強管理,于萬歷三十五年四月至萬歷三十六年七月(1607~1608年)在巡撫涂宗浚主持下在紅山頂上修建了鎮(zhèn)北臺與紅山市場附近的款貢城。</p><p class="ql-block">鎮(zhèn)北臺作為萬里長城中建筑面積最大的墩臺式建筑,也是萬里長城唯一留存的最大軍事觀察哨和軍事指揮臺。以鎮(zhèn)北臺、榆林衛(wèi)城為中心,向東、西、南輻射的城堡群體系,形成互為依托、互為犄角的縱深發(fā)展的防御體系。其南縱深</p><p class="ql-block">70千米內(nèi)筑有榆樹衛(wèi)城、歸德堡、魚河堡、鎮(zhèn)川堡;東面方向依托長城筑有常樂堡、雙山堡、建安堡、髙家堡四座衛(wèi)星城堡;西南方向依河背水(榆溪河、無定河、蘆河)之三角地帶密布保寧堡、響水堡、波羅堡、懷遠堡。其形勢之阻扼、布局之嚴謹系萬里長城上所僅有,故鎮(zhèn)北臺有"萬里長城第一臺"的美譽。</p><p class="ql-block">登頂鎮(zhèn)北臺遠望,東扼雁衛(wèi),西衛(wèi)甘寧,南蔽秦隴,北控內(nèi)蒙,虎距河套,有"秦關鎖鑰,塞上雄鎮(zhèn)‘’之稱。鎮(zhèn)北臺為正方形,四層,外砌磚石,占地約5000平方米。第一層為基座,髙10.2米,第二層高8米,第層髙4.1米,第四層髙4.3米,各層有石階上下,每層外側磚砌約2米髙的垛口,各層垛口四周相通。臺北額題"向明"二字,系巡撫凃宗浚所書。東墻南側置城門,東南內(nèi)側置磚石馬道。緊依臺北下方建有一方形小城,名款貢城,是當年蒙漢官員洽談及舉行獻納貢品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第八枚郵票《大漠雄關》。郵票內(nèi)涵三關口、賀蘭山、一百零八塔、西夏王陵、銀川城、永泰城。</p> <p class="ql-block">"三關口"明長城位于銀川市西40余千米的賀蘭山南部,是寧夏與內(nèi)蒙古的交界地。"三關“即從東到西的頭道關、二道關、三道關,后人稱之為"三關口"。這里山脈蜿蜒曲折,地形雄奇險峻,兩山挾持之山坳中,建有三座關隘,是銀川城城防的"四險"之一。</p><p class="ql-block">明王朝十分注意"三關口"防務,據(jù)載一次修關就派了3000軍伕。當年修筑"三關口"長城時,這里多沙礫少壤土,軍士們遍削諸崖谷,得壤土數(shù)處,又因缺水,又做水車百輛,到離關口20千米以外的平吉堡取水,使之壤土與礫石相拌,夯筑而成,因此堅固異常。筑關時依山而砌有石質(zhì)長城和深溝各一道,綿延縱橫的長城與墩臺、烽火臺左右連屬,實為西控大漠咽喉要道之險。平時這里駐守游擊將軍一名,統(tǒng)千人以防之。</p><p class="ql-block">宋朝時"三關口"是宋、遼之間的重要關隘,《楊家將演義》的故事主要發(fā)生地,此地還建了楊六郎廟以祭祀之,此廟尚存。</p><p class="ql-block">成吉思汗西征西夏王朝,亦是從"三關口‘’西出,殘酷的戰(zhàn)爭和種族滅絕的屠戳,使西夏王朝舜間消失,西夏文明由此失傳。</p> <p class="ql-block">賀蘭山是我國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北山脈,南北長220千米,東西寬20~40千米,南段山勢緩坦,三關口以北的北段山勢較髙,海拔2000~3000米,主峰名稱就叫賀蘭山,海拔3556米。賀蘭山山地東西不對稱,西側坡度和緩,東側以斷層臨銀川平原。賀蘭山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發(fā)展成為塞上江南有顯赫功勞,它不但是我國河流外流區(qū)和內(nèi)流區(qū)的分水嶺,也是季風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山勢阻擋既削弱了西北髙寒氣流的東襲,也阻止了潮濕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止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東西兩側氣候差異很大。賀蘭山還是我國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東部為半農(nóng)半牧區(qū),西部為純牧區(qū)。</p><p class="ql-block">歷史上賀蘭山是中原政權與北方游牧民族政權多次發(fā)生沖突之地,當中原政權強大時,賀蘭山歸屬中原政權,當中原政權衰弱或發(fā)生內(nèi)部戰(zhàn)爭時,賀蘭山就歸屬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p><p class="ql-block">當中原地區(qū)進入信史時期后,賀蘭山一帶是游牧民族的天堂。公元前272年秦軍徹底擊潰雄霸寧夏大地的義渠戎后,賀蘭山地區(qū)納入秦帝國版圖,后匈奴趁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時,乘機占領河套地區(qū),賀蘭山落入匈奴之手,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派蒙括北逐匈奴,收復賀蘭山一帶,秦末中原內(nèi)亂,賀蘭山再次被匈奴占據(jù)。</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27年漢朝名將衛(wèi)青、李息率軍北上抗擊匈奴,再次將中原漢族政權的軍事力量延伸到賀蘭山地區(qū),21年后,漢武帝在賀蘭山東麓建立了屬于北地郡管轄的廉縣(今寧夏平羅縣暖泉農(nóng)場一帶),這是漢族政權在賀蘭山地區(qū)設立的第一個縣級建制。</p><p class="ql-block">唐代時唐太宗下令軍隊出擊突厥,中原政權的武裝力量在700年后再次進入賀蘭山。</p><p class="ql-block">11世紀初到13世紀中葉的200多年間,發(fā)生在賀蘭山的戰(zhàn)爭主要在西夏人和遼國人之間進行,在西夏建國前2年,西聶王李元昊擁有50萬兵力,而駐守在賀蘭山一帶的兵力達5萬,足見賀蘭山對西夏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西夏王朝后期,成吉思汗多次進擊賀蘭山,1227年蒙古兵徹底占領西夏,賀蘭山進入了元朝統(tǒng)治時期。</p><p class="ql-block">明朝建立后,國土防線大大收縮,賀蘭山成了明王朝與蒙古殘余勢力等少數(shù)民族爭戰(zhàn)之地。</p><p class="ql-block">清朝時,蒙古族額魯特、和碩特在賀蘭山西邊屯牧,結束了賀蘭山長期的戰(zhàn)爭局面,隨著清朝疆域的擴大,一個相對寧靜、和平、發(fā)展的賀蘭山展現(xiàn)在中國近代史中。</p> <p class="ql-block">108塔是我國古代大型喇嘛教塔群,在寧夏青銅峽市青銅峽水庫西岸山坡上,整體面向東方,塔林隨山勢鑿石分階而建,共有階梯式護坡平臺12級,由下至上層層逐漸收縮并抬髙。塔自上而下由1、3、3、5、5、7、9、11、13、15、17、19奇數(shù)排列成12層,每層塔前用磚砌護墻一道,地面用磚鋪墁,構成一個等腰三角形塔群,共108座。始建年代不詳,但從歷次修繕出土的西夏文帛畫、彩塑和彩繪圖案、題記等遺跡推測,該塔群可能是西夏王朝的遺構。元、明、清各代曾多次修葺。</p><p class="ql-block">1988年我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塔群中上面一座形體較大,髙5米,塔基呈方形,為過洞式喇嘛塔,面東壁有龕門。2~12層的塔髙2.5~3米,均為實心喇嘛塔。塔座平面有八角或亞字形的須彌座,上建塔身,剎頂施相輪傘蓋寶珠,塔身分為4種類型:第1層塔身為覆缽或,2~4層塔身為八角鼓腹錐頂狀,5~6層塔身為葫蘆狀,7~12層塔身呈寶瓶狀。該搭群在初建時,塔心正中立一豎木,土坯磚砌,外施粉彩。后代重修時在土坯塔身外另用磚包砌,并抹泥或粉妝。</p><p class="ql-block">佛教把人生煩惱歸結為108種,為清除煩惱,規(guī)定貫珠108顆,念佛誦經(jīng)108遍,曉鐘108響。建筑108塔之意為消除煩惱。</p> <p class="ql-block">西夏王陵營建年代約自11世紀初到13世紀初。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響,使?jié)h族文化、佛教文化、黨項族文化有機結合,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的型式。西夏王陵承接鮮卑拓拔氏從北魏到黨項西夏的拓拔氏歷史,分布9座帝王陵,200余座王侯勛戚的陪葬墓,規(guī)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都是坐北朝南,呈縱長方形的獨立建筑群體,規(guī)模同明十三陵相當。西夏王陵吸收自秦、漢、唐、宋皇陵之長,又受佛教建筑影響,構成別具一格的陵園建筑,有"東方金字塔"之稱。</p><p class="ql-block">(有關西夏王朝較詳細的資料,在《郵票上的中國》第二集《黃河》上集中,約2000余字,有興趣可查閱)。</p> <p class="ql-block">銀川城是長城線上的重要城鎮(zhèn),明代寧夏鎮(zhèn)所在地,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北部、青銅峽灌區(qū)中部,西有賀蘭山,東靠黃河,歷來為塞上重鎮(zhèn)。</p><p class="ql-block">據(jù)史料記載,銀川地區(qū)在三、四千年以前的殷商時期,就活躍著羌、熏鬻等部落,春秋戰(zhàn)國時期則有朐衍戎、匈奴等族居于此。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銀川地區(qū)隸屬北地郡。漢初,匈奴人再次居此,漢武帝將關東百姓遷徙該地,并設置廉縣城,是銀川附近最早的縣級建置,漢成帝又在今銀川東效建置北典農(nóng)城,是為銀川建城之始。東漢時,漢、匈奴雜居,后又融入鮮卑人。魏晉南北朝時期,為赫連勃勃的大夏國所統(tǒng)屬,欽汗城(北典農(nóng)城)改建為王家園林"麗子園"。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在欽汗城增設懷遠郡和懷遠縣,肅屬靈州,是為銀川置縣之始。唐髙宗時,又在舊懷遠城西設置懷遠新城,即為現(xiàn)在銀川城區(qū)。北宋時改懷遠縣為懷遠鎮(zhèn),此后被崛起的黨項人占領。黨項人大興宮室,修建都城,改名興州,后又改為興慶府,李元昊于1038年即帝位建立西夏政權,以興慶府為都,改稱中興府。元滅西夏后,曾一度荒廢,旋改為寧夏新城,隸屬甘肅行省,寧夏一名即肇始于此。民國十八年(1929年)寧夏正式建立行省,1947年寧夏省會城市名稱正式改為銀川市。</p> <p class="ql-block">永泰古城現(xiàn)址在甘肅省景泰縣寺灘鄉(xiāng),永泰城于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開工建設,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六月完工,是明政權為防御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入侵而建。建成后即為軍事要塞,蘭州參將就駐扎在這個城堡內(nèi),當時城內(nèi)駐有士兵2000多人,馬隊500余人,附屬設有火藥場、草料場、磨坊、馬場等機構。</p><p class="ql-block">永泰城城墻由黃土夯筑而成,周長1717米,墻高12米,墻基厚6米,占地面積</p><p class="ql-block">318畝。整個城平面呈橢圓形,城門向南開,外筑甬門,外門叫"永寧門",內(nèi)門叫"永泰門",門稍偏西,形似龜頭。四面筑有甕城,形似龜爪。城北有5座烽火臺漸次遠去,形似龜尾。城周有護城河,河寬約6米,深約1~2.5米。整個城池形像酷似烏龜,故又名"龜城‘’。</p><p class="ql-block">永泰古城城墻上有炮臺12座,城樓4座,城下有有甕城、護城河,城南北兩側分別指向蘭州和長城方問建有綿延數(shù)十里的烽火臺。城內(nèi)軍事機構,察院一條街,城墻內(nèi)邊修有圍城一周的馬道,城墻上有射擊垛口,在4甕城上建有瞭望哨。城南有太極圓池(汲海、澇池),城南一里處建有演武廳和校場占地300畝,教場之南還留有一條長約6里的"龍沙"(山丘),"龍沙‘’之上架有炮臺。城西北7里處設有軍需草料場,城東南15里的騸馬溝是當時牧馬場地。目前這些軍事設施遺跡尚存,除被居民拆落部分城墻外,還保存著大部分城墻、城門,城內(nèi)還保留著兩座清代民居及一所建于民國時期的小學。</p> <p class="ql-block">明代花馬池城即為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鹽池縣花馬池鎮(zhèn),是鹽池縣政府所在地?;R池一帶多鹽池,故縣名即為"鹽池縣",多產(chǎn)池鹽,鹽為國家專賣之物,宋元時期,在花馬池一帶就有"以鹽換馬"的交易市場,"花馬池"應是"換馬池"演繹而來。</p><p class="ql-block">花馬池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有"靈夏肘腋,環(huán)慶咽喉"之稱。明代正統(tǒng)八年(1443年)當時作為長城關隘而筑花馬池故城,東北有方山,西有花馬池,東有長城關,為寧夏東路,調(diào)西安等衛(wèi)官軍更番駐守,設右參將分守其地。后因"地處塞外,孤懸寡援‘’,于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間改建于塞內(nèi),即今花馬池城。城髙三丈五尺,周回七里三分,開東、北二門,上有樓,東門為永寧門,北門為威勝門,萬歷三年(1557年)又開南門,稱廣惠門。</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六年(1741年),花馬池城墻重修,東西長1100米,南北寬1050米,城墻頂寬6.5米,基部寬10米,墻髙10米。</p> <p class="ql-block">第九枚郵票《絲綢古道》。郵票內(nèi)涵武威文廟、張掖城、山丹漢明長城、張掖丹霞地貌、酒泉、嘉峪關、長城第一墩。</p> <p class="ql-block">武威文廟位于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崇文街,始建于明正統(tǒng)二年(1437年),后經(jīng)明成化、清順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國年間的重修擴建,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武威文廟在歷史上曾是武威的文教中心,也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之一,它不僅承載著儒家文化的傳承,也展現(xiàn)了河西地區(qū)的建筑藝術和歷史文化。</p><p class="ql-block">武威文廟坐北朝南,總面積1500平方米,是一組仿皇家宮闕的建筑群。主要建筑包括文昌宮、山門、崇圣祠、大成殿、戟門、欞星門、狀元橋、泮池、尊經(jīng)閣、儒學院等。其中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塑像和祭孔之地,是文廟的中心,建于髙1米的臺基上,前有月臺和望柱欄桿。泮池呈半月形,池上原有木構拱橋,俗稱狀元橋,供中狀元的儒生朝拜孔子時步行過泮池。木靈星門是文廟的南門,門樓三間,正中一間有門洞,立于用巨石砌成的石基上。</p><p class="ql-block">武威文廟是武威市的文化地標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游覽。每年都會有許多文化活動在此舉行,如祭孔禮儀、成人禮等,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p><p class="ql-block">武威文廟現(xiàn)為河西走廊最大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數(shù)萬件,著名的有:刻有回鶻文的髙昌王世勛碑、刻有回紇文的西寧王忻都公神碑、保存完整的中文~西夏文對照本詞典"西夏碑"(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國寶級文物銅牦牛、西夏木緣塔、王杖紹書令冊、西夏木版畫、金碗、銀錠、瓷器;漢唐木雕,明請名匾等。</p> <p class="ql-block">張掖市,甘肅省省轄市,位干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稱"甘州‘’,為甘肅省名"甘”字的由來。張掖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古絲綢之路重鎮(zhèn),是新歐亞大陸橋的要道,自古有"塞上江南‘’和"金張掖"之譽。</p><p class="ql-block">夏帝禹元年,張掖屬雍州之域,禹封少子于西戎,世代為首領。</p><p class="ql-block">周穆王十三年,祭公率師隨穆王西征,西戎歸順。</p><p class="ql-block">漢代(前206~220年)以前,月氏國稱雄稱敦煌祁連間,張掖為其屬地。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進軍河西,擊敗匈奴。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張掖郡。東漢建康元年(</p><p class="ql-block">144年),張掖、武威等地自上年九月以來,地震180次,山谷坼裂,城寺毀壞,人民死傷,災情嚴重,漢順帝下詔並派光祿大夫到張掖視察災情,安撫民眾。</p><p class="ql-block">兩晉南北朝時期,沮渠蒙遜在張掖建北涼國,都建康(今髙臺縣駱駝城),他采取發(fā)展農(nóng)業(yè),大興儒學,擴大同西域各國的文化交流,繼承發(fā)揚漢文化,推廣佛教,翻譯佛經(jīng),開鑿石窟,並以當?shù)匾魳贰⒏栉枧c龜茲樂相結合,創(chuàng)造新的《秦漢伎》等措施,使張掖文化呈現(xiàn)空前繁榮,成為北方我國佛教的中心,同時也使張掖成為我國內(nèi)地與西域通使和商貿(mào)的中介。北魏時(386~535年),《秦漢伎》傳入中原,稱《西涼樂》,成為北朝宮庭的"國伎";張掖的佛教音樂傳入中原,稱《西涼州唄》,成為北朝佛寺的法樂。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因境內(nèi)之甘泉改張掖之名為"甘州"。</p><p class="ql-block">唐時期,河西的國際貿(mào)易達到前所未有的髙峰,張掖成為中國對外貿(mào)易的重要場所。經(jīng)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昌盛,許多詩人駐足甘州時留下著名詩篇。甘州音樂《波羅門佛曲》傳入宮迋后,唐玄宗改制的《霓裳羽衣曲》。甘州邊塞曲流入中原后,成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聲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詞牌、曲牌流傳甚廣。唐末,張掖與中原、西域關系密切,通互市,發(fā)展貿(mào)易;僧侶往返,佛教文化得到進步交流。</p><p class="ql-block">北宋時期,張掖為西夏王國屬地。西夏繼承漢文化傳統(tǒng),繼續(xù)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興辦教育,推崇佛、道教,在張掖建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p><p class="ql-block">元時期,置甘肅行省,張掖為省會。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述了張掖的富庶、城市的規(guī)模以及宗教寺廟的宏偉。</p><p class="ql-block">明時期,張掖為陜西行都司及甘肅鎮(zhèn)的治所。</p><p class="ql-block">清時期,張掖為甘州府治所,甘肅提督統(tǒng)軍駐地,節(jié)制涼州、肅州、西寧、寧夏四鎮(zhèn)總兵。清王朝在西部的歷次軍事行動,均以甘州為軍事提調(diào)中心和后勤補給基地。</p><p class="ql-block">1927年設張掖縣。</p><p class="ql-block">2002年設立地級張掖市。</p><p class="ql-block">張掖市名勝古跡眾多,旅游資源豐富,人文景觀奇特,古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葦溪連片,古剎遍地"之美景。有大佛寺、西來寺、木塔、鎮(zhèn)遠樓、明糧倉、山西會館等古建筑,古城墻、長城烽燧、漢墓群、黑水國遺址。</p> <p class="ql-block">山丹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zhèn)。山丹縣境內(nèi)長城分為兩類,一為漢長城,二為明長城。</p><p class="ql-block">漢明長城在山丹縣境內(nèi)由東向西蜿蜒近</p><p class="ql-block">200千米。漢代修筑的不是城而是壕,始修于漢武帝時(121年),以壕溝代替城墻,埂上筑烽隧,長約100千米,現(xiàn)存</p><p class="ql-block">10多千米。明長城修筑于嘉靖萬歷年間,以黃土或黃沙土坂筑的墻、墩、列障組成,全長程282.7千米,現(xiàn)存</p><p class="ql-block">98.5千米,最完整的為新河驛附近的長城。漢、明長城雖然筑于不同年代,相隔千余年,但走向、長度卻完全相同,漢長城在北側,明長城在其里,兩者相距10~80米,平行延伸,像這樣不同歷史年代修筑而同時平行,并至今留存較為完整的長城段在國內(nèi)絕無僅有。</p><p class="ql-block">(據(jù)我國長城學會最新調(diào)查報告,明萬里長城有較好墻體的不到20%,有明顯可見遺址的部分不到30%,墻體和遺址總長度不超過2500千米。)</p> <p class="ql-block">張掖七彩丹霞地貌位于張掖丹霞地質(zhì)公園內(nèi)。"丹霞”一詞原本指天上的彩霞,出自魏文帝曹丕的《芙蓉池作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云間"。張掖市的丹霞地貌融合了紅色、黃色、白色、藍綠等彩霞般的各色石層。放眼望去,色調(diào)像波浪一樣順著山勢起優(yōu),地形扭曲了色彩,色彩幻化了地形,形成了七彩丹霞的童話世界。</p><p class="ql-block">張掖七彩丹霞地貌的形成,受地層、構造地貌與外力共同作用的影響。張掖七彩丹霞地貌的巖石主要由層狀紅色砂巖、礫巖、頁巖、泥巖等沉積巖組成。白堊紀(14500萬年前~6500萬年前)早期,該地區(qū)處于干旱或半干旱氣候條件下,通過沉積作用,沉積了紅色巖層,表現(xiàn)為山麓堆積。白堊紀中期,該地區(qū)處于干燥、濕熱相互交替的環(huán)境中,使沉積條件轉變?yōu)楹闯练e,沉積了紅、紫紅、黃綠、灰綠、灰黑等雜色砂質(zhì)泥巖,這為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的形成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p><p class="ql-block">從構造上講,張掖七彩丹霞地貌經(jīng)歷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地層不同程度的抬升,并產(chǎn)生了大量褶皺、斷裂等地質(zhì)構造。通過地殼運動,沉積巖層露出地表,后期的地殼運動使其表現(xiàn)為單斜山和單斜山群,再加上該地層極易風化,形成了渾圓丘陵狀地貌景觀。</p><p class="ql-block">流水的侵蝕、風化和崩塌等外力作用,對張掖七彩丹霞地貌的發(fā)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zhì)變化,各類巖石經(jīng)過長期的風化和侵蝕,以及巖性不同和溫度差異,在光線照射下,鐵質(zhì)巖石呈紅色,錳質(zhì)巖石呈黑色,泥質(zhì)巖石呈灰色,磷質(zhì)巖石呈灰藍色,火山巖呈橙黃色,礫質(zhì)巖石呈青色,各色交集,巖體自然呈現(xiàn)出不同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酒泉市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是甘肅省面積最大的城市,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爾金山、祁連山、與馬鬃山之間。東接張掖市和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南接青海省,西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北接蒙古國。</p><p class="ql-block">酒泉為漢代河西4郡之一,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絲綢之路重鎮(zhèn)。酒泉,山脈連綿,戈壁浩翰,盆地毗連,構成了雄渾獨特的西北風光:既有銀妝素裹的冰川雪景,也有碧波溪流的平原綠洲,還有沙漠戈壁的海市蜃樓。</p><p class="ql-block">距今兩千多年的西漢中期,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從西漢沒酒泉郡到北魏均稱酒泉郡,長官稱太守。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改酒泉鎮(zhèn),長官稱鎮(zhèn)軍,仁壽二年(602年)起撤郡,僅存州、縣兩級,改酒泉鎮(zhèn)為"肅州"州長官為刺史。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到唐宣宗大中五年(852年)酒泉被吐蕃所據(jù)。唐末至五代(907~960年)酒泉屬回鶻。宋代時(960~1279年)酒泉歸西夏。西夏敗亡后,酒泉歸蒙古,1271年蒙古改國號為元(1271~1368年),設肅州路,長官稱"達魯花赤"。明代(1368~1644年)置肅州衛(wèi),長官稱指揮使。清代(1644~1911年)改置肅州為直隸州,設知府。中華民國時期,1912年置安肅道,長官為道尹,1927年沒道尹為"行政長"。1949年酒泉解放,置酒泉專區(qū)。</p><p class="ql-block">鏈接: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是我國科學衛(wèi)星、技術試驗衛(wèi)星和運載火箭的發(fā)射試驗基地之一,隸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是我國創(chuàng)建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綜合型導彈、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也是各種型號運載火箭和探空氣象火箭的綜合發(fā)射場,擁有完整、可靠的發(fā)射設施,可發(fā)射較大傾角的中、低軌道衛(wèi)星,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的載人航天發(fā)射場。</p><p class="ql-block">中心自1958年創(chuàng)建以來,已為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驕人的十個第一:</p><p class="ql-block">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在這里升起;1975年11月26日第一顆返回式人造地球衛(wèi)星在這里升空;1980年5月18日第一枚遠程彈道導彈在這里飛向太平洋預定領空;1981年9月20日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將3顆衛(wèi)星送上大空;還有第一次為外國衛(wèi)星提供發(fā)射搭載服務、第一艘載人飛船都人這里順利升空……</p> <p class="ql-block">嘉峪關所在地是甘肅省西部河西走廊最西一處關隘(河西走廊繼續(xù)向西延伸)。甘肅省西部已屬于荒漠地區(qū),河西走廊夾于巍峨的祁連山和北山(包括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東西長達1000余千米,一條古道穿行于祁連山麓的戈壁和沖擊平原上,古代"絲綢之路"即此。道路本艱險,到了嘉峪關隘口處,狹谷穿山,危坡逼道,就更險厄。嘉峪關踞此,形勢非常險要:東通古肅州(今酒泉),西有安西。這條古道是古都長安和西域聯(lián)系的紐帶。古代西城有許多少數(shù)民族部落、城邦,對內(nèi)地漢族政權時附時叛。</p><p class="ql-block">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北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嘉峪關建城后,便成為明代西部國防重地,對保障河西地區(qū)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政府軍數(shù)次與土魯番兵在嘉裕關作戰(zhàn)。</p><p class="ql-block">嘉峪關自古有"西襟鎖鑰"之稱。關城平面呈梯形,面積3.3萬多平方米,由外城、內(nèi)城、羅城、甕城及城樓附屬建筑等組成。</p><p class="ql-block">內(nèi)城為關城的中心,東城墻長156米,西城墻長164米,南北城墻各160米,面積約2.5萬平方米。城墻高9米,上建髙1.7米的垛墻。內(nèi)城有東西二門,西曰"柔遠"、東曰"光化",其上均建有三層三檐歇山頂式城樓,與關樓位于一條中軸線上。二門外各修筑甕城一座,門均南開,東曰"朝宗"、西曰"會極‘’。城墻四角建角樓,南北墻正中建敵樓。內(nèi)城中軸線北側有清代游擊將軍府1座,是嘉峪關歷任游擊將軍辦公之處。</p><p class="ql-block">內(nèi)城西有羅城,呈"凸"字形,長191米,通高10.5米,青磚包砌。羅城中間突出部分開券門,為關城正門,門額上刻"嘉峪關"三字,門上建關樓。城南、北兩角建有角樓。</p><p class="ql-block">內(nèi)城南、北和東側外圍均筑外城,西與羅城相連,南、北與內(nèi)城平行形成可供車馬通行的夾道。外城髙3.8米,周長</p><p class="ql-block">1100米,東北角上建"閘門",上建一層三間式閘樓。</p><p class="ql-block">關城外城四周距墻1米有一道2米寬、2米深的壕溝。關城內(nèi)外還有官井、營房及文昌閣、關帝廟、戲樓等附屬建筑。</p><p class="ql-block">關城南北兩側均筑有長城,全長約60千米,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布,與關城之上的各式建筑與附近的長城、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p> <p class="ql-block">長城第一墩,又稱討賴河墩,全稱應該是"明代萬里長城第一墩",是嘉峪關西長城最南端的一座墩臺。長城第一墩建于</p><p class="ql-block">1539年,由甘肅兵備李涵監(jiān)筑,北距嘉峪關城7.5千米,墩臺聳立在討賴河邊60多米的懸崖上,是嘉峪關南最主要的一座墩臺,擔負著關南自祁連山諸口關隘軍事信息傳遞任務,設有塢、驛馬、驛駝、食宿、積薪等,配備一定數(shù)量的軍人駐守。</p><p class="ql-block">長城第一墩殘髙約10米,其底部呈不規(guī)則正方形,底寬14米,內(nèi)部呈正方形,長寬約6米,用黃土夯筑而成,夯土層厚10~20厘米?!堕L城第一墩》碑文由已故中國工農(nóng)紅軍西路軍將領魏傳統(tǒng)所書,字跡飄了逸灑脫,清秀雋永。</p><p class="ql-block">依托長城第墩開發(fā)建設的旅游景區(qū),自然景色壯觀:東邊是群樓林立的嘉峪關市區(qū),西邊是浩瀚無際的大漠戈壁,北邊與雄偉壯觀的嘉峪關相連,南邊是連綿起伏的祁連山,腳下是發(fā)源于祁連山的討賴河。</p><p class="ql-block">長城第一墩旅游景區(qū)以長城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為內(nèi)涵,以戈壁風光和西北民情風俗為基礎,是集觀光、探險、休閑、娛樂、懷古游歷和拍攝影視場景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古代絲綢之路上往來頻繁的駝隊,發(fā)出聲聲的駝鈴,如佛音梵唄,如飄緲的仙樂;現(xiàn)代依托長城開發(fā)的旅游景區(qū),人來人往,摩肩接踵,歌聲笑語滿天。這一和平景像掩蓋了古長城是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為守衛(wèi)家園、保衛(wèi)祖國的戰(zhàn)爭工具,掩蓋了數(shù)千年來古長城邊發(fā)生的無數(shù)次爭戰(zhàn),多少愛國將領、戍邊士兵隕落于長城邊。即使強盛如漢、唐,長城一線也屢見軍旗獵獵,軍旅整肅,鼓聲振地,殺聲撼天,刀光劍影,熱血飛濺,箭矢如蝗,觸者死傷,血流飄杵,尸休狼籍的悲壯場面。從唐代邊塞詩人的筆下可略見一斑:</p><p class="ql-block">"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p><p class="ql-block">"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寂寞。</p><p class="ql-block">"安得龍城飛將在,不使胡馬度陰山。"的祈盼。</p><p class="ql-block">"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的雄渾。</p><p class="ql-block">"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p><p class="ql-block">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王門關。"的壯烈。</p><p class="ql-block">"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里人。"的慘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再來看看歷史上瞬間和平時期戍邊將士的生話。</p><p class="ql-block">范仲淹(989年~1052年)在宋康定元年(1040年)到慶歷三年(1043年)間,任陜西經(jīng)略副史兼延州知州,以知命年在塞外任軍職兼地方行政長官4年,其間創(chuàng)作了《漁家傲~秋思》詞,以親身感受,寫盡了戍邊將士的甘苦。</p><p class="ql-block">"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天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p><p class="ql-block">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p><p class="ql-block">此詞表現(xiàn)了將軍的英雄氣概和征夫(戍邊士卒)的艱苦生話,表達了作者和戍邊將士的爰國激情與鄉(xiāng)思濃重兼而有之的蒼涼與悲壯。</p><p class="ql-block">而我們今天的和平,是有中國人民解放軍這一現(xiàn)代鋼鐵長城,付出的辛勞和犧牲換來的。</p><p class="ql-block">珍惜今天的和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