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被几个领导玩弄一晚上

清明懷思

酈儷君

<p class="ql-block">  四月的天氣,高溫燥熱。四月的清明,追憶逝者。年年清明時掃墓,歲歲祭奠寄懷思。在這清明的四月,我憶起了那些曾經(jīng)遠(yuǎn)逝的礦山工人,那些曾在礦山只留下一行淺淺印跡的平凡礦山工人——遠(yuǎn)逝的親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信仰堅定的礦山老工人</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位76歲的老人逢遇熟人或朋友便激動地說:“我是正式黨員了!我是正式黨員了!我轉(zhuǎn)正了!”</p> <p class="ql-block">  這位老人是廣東新會人,于1931年6月出生,住在礦建向陽區(qū),是海南鐵礦一名退休工人。這位老人,曾在二十世紀(jì)四十年代,在榆林李根記幫過工,在崖果法院看守所當(dāng)過看守工。</p> <p class="ql-block">  1950年4月25日,他于19歲時到鐵礦工作。在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他曾在田獨采礦車間當(dāng)過推、鏟機司機,在基建總隊當(dāng)過推機司機,在湖北黃石市華中鋼鐵公司水電科當(dāng)過電修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年青時的林永新</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正當(dāng)青春年華時,他曾是單位的一名年青骨干,這位上過中學(xué)讀書的青年人,積極肯干、努力學(xué)習(xí)、意氣風(fēng)發(fā),后成長為一名熟練的技術(shù)型工人師傅。在此期間,他曾遞交過入黨申請,但不知何故卻沒有音訊。他認(rèn)為黨組織在考驗他,所以,便更加勤勤懇懇、認(rèn)認(rèn)真真地學(xué)習(xí)、工作,成為單位不可多得的技術(shù)骨干工人。</p> <p class="ql-block">  1966年4月5日,當(dāng)海南鐵礦成立了“海南鐵礦瀘沽建設(shè)籌備處”?;üこ坦净就瓿傻V第二期擴建工程后,根據(jù)冶金部的指示精神,除抽出土建三隊調(diào)給十六冶外,其余支援內(nèi)地“三線”建設(shè),承包建設(shè)四川瀘沽鐵礦。</p> <p class="ql-block">  老人就是在1966年5月,攜家?guī)Э诘剿拇o沽鐵礦從事推機司機崗位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家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這樣一晃多年過去了,直到老人退休,他也仍然是個黨外人士。沒有加入黨組織,沒有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這是老人一個永遠(yuǎn)的心病。</p> <p class="ql-block">  退休后多年,在時任海鋼礦建區(qū)退休職工管理站黨支部書記、主任及大家的鼓勵下,老人終于鼓起勇氣再次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經(jīng)過各方面考察,2005年5月,74歲的老人被黨組織接收為預(yù)備黨員。</p> <p class="ql-block">  但是,好事多磨,由于海南鋼鐵公司的改制,原隸屬于海南鋼鐵公司社會保障處的“海鋼退休人員管理服務(wù)中心礦建區(qū)管理站”又受到波動。2006年12月5日,原隸屬于海南鋼鐵公司社會保障處的各退休職工管理站,整合在海南鋼鐵公司社區(qū)服務(wù)管理中心,人員也發(fā)生很大變動。</p> <p class="ql-block">  2007年初,時任礦建區(qū)退休職工管理站的吳泊主任找到社區(qū)服務(wù)管理中心黨組織,說明該管站有一名預(yù)備黨員,組織還沒有按時給予其辦理轉(zhuǎn)正,要求應(yīng)該按照規(guī)范程序辦理該黨員轉(zhuǎn)正手續(xù)。</p> <p class="ql-block">  于是,該管站的這名預(yù)備黨員老人終于按時轉(zhuǎn)正了。當(dāng)近76歲的老人收到其已按時轉(zhuǎn)正的消息后,激動萬分,幸福感滿滿,自己對黨信仰的堅持與執(zhí)著,心愿終于完成。</p> <p class="ql-block">  后來,因為他以高齡入黨,對黨執(zhí)著的信仰這件事,還吸引某報刊記者的特別采訪,并在某報上登刊出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林永新夫妻照</span></p> <p class="ql-block">  那年,他去廣東珠海探望兒孫的時候,看到也已成為正式黨員的孫子鴻仔時,便拿出時時帶在身上的黨費證,自豪而興奮地說:“我已是正式黨員了”。</p> <p class="ql-block">  孫子鴻仔看著自豪感滿滿的老人,鄭重地伸出手說:“同志,我們是真正的同志了?!?lt;/p> <p class="ql-block">  老人反應(yīng)過來,也緊緊握著孫子的手說:“是的,我們是真正的同志了!”</p> <p class="ql-block">  在海鋼社區(qū)服務(wù)管理中心辦公室工作的我,后知后覺才知該老人便是姐夫的父親——林永新,一位信仰堅定的鐵礦老工人。2015年03月17日,近84歲的老人——林永新病故,但他對黨的信仰與執(zhí)著,深深印刻在我的腦海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不忘根的礦山老工人</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位五歲的小朋友立在原野間放牛,那雙清亮的眼睛帶著些許傷感和孤獨,這就是生活在海南省屯昌縣南呂鎮(zhèn)大羅村的甘華史。他在五歲時,由于日本侵略海南,對南呂鎮(zhèn)大羅村進(jìn)行全村屠殺,有些提早跑進(jìn)山里或其他地方的村民幸免于難,但甘華史家的父母兄姐們都被日本軍殺死了,他卻意外躲過一劫,但家里只余他孤獨一人。</p> <p class="ql-block">  五歲就成為孤兒的甘華史,孤苦伶仃,無依無靠。幸好他有個二伯在那次屠殺中也幸免于難,于是收養(yǎng)了他,兩人相依為命。但兩年后,在甘華史七歲時,為日本打工的他二伯不知怎么惹怒了日本人,然后也被殺害了。</p> <p class="ql-block">  可憐的甘華史7歲時又失去了最后一位親人。也許生活的殘酷反而鍛煉了小小年紀(jì)的甘華史,他學(xué)會了默默工作,堅忍與擔(dān)當(dāng)。他繼續(xù)給人放牛,為別人守苞谷場,吃著那些百家飯長大。</p> <p class="ql-block">  當(dāng)海南島解放后,他曾在屯昌縣基建隊打過雜工,在屯昌縣南呂鎮(zhèn)大羅村做過農(nóng)。當(dāng)昌江縣石碌鐵礦要招人,他便報了名,并于1956年1月來到昌江縣石碌鎮(zhèn)海南鐵礦,被安排在石碌保管處當(dāng)保養(yǎng)工,隨后他又被安排在海南鐵礦土木隊當(dāng)泥工,也在海南鐵礦行政處當(dāng)過辦事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退休后的甘華史</span></p> <p class="ql-block">  1959年,他被派去廣東廣州市冰廠(大沙頭)學(xué)習(xí),回來后就被安排在海南鐵礦冰廠當(dāng)制冰工,也當(dāng)過修裝工。1965年以后,他又被安排在海南鐵礦福利科職工食堂從事炊事員崗位,直至退休為止。</p> <p class="ql-block">  他原住在海南鐵礦第一農(nóng)場,后因為棚戶區(qū)改造,他與家人就搬到大修廠二區(qū)居住。</p> <p class="ql-block">  也許因為自己曾經(jīng)受過太多苦,他更明白當(dāng)家人要懂得吃苦耐勞、敢于擔(dān)當(dāng)。他雖曾育有四女一男,但他并不溺愛獨子,卻是要求獨子要懂得吃苦耐勞、敢于擔(dān)當(dāng),這樣才能撐起一個家。</p> <p class="ql-block">  每年清明節(jié),他都要帶著兒子回家鄉(xiāng)——屯昌縣南呂鎮(zhèn)大羅村去給家鄉(xiāng)的父母、親人掃墓,為那些被日本侵略軍屠殺的親人敬上自己悠悠不絕的思念,并教育兒子不要忘記這段歷史,不要忘記自己的根就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  這位于1936年1月出生的和藹慈詳?shù)母赣H,也是一位對兒子嚴(yán)格要求其擔(dān)當(dāng)?shù)母赣H——甘華史,于2015年9月4日,79歲時在昌江縣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病逝。</p> <p class="ql-block">  雖然,他的兒子也是個平凡的海礦工人(現(xiàn)也是退休職工),但他學(xué)會了吃苦耐勞和擔(dān)當(dāng)。每年清明節(jié)期間,在海南省屯昌縣南呂鎮(zhèn)大羅村,都會看到這位來為親人祭奠的身影;在石碌鎮(zhèn)河北猴子山上,也看見他為其父親及親人掃墓的敢于擔(dān)當(dāng)?shù)纳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靈活好學(xué)敢于創(chuàng)業(yè)的礦山老工人</span></p> <p class="ql-block">  陳子木,原名陳衍木,1931年8月生,廣東汕頭人,原住礦建朝陽區(qū)。陳子木在家鄉(xiāng)曾當(dāng)過學(xué)徒、雜工、小販,只要能生存養(yǎng)家,他便盡力去努力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53年6月,石碌鐵礦來到廣東汕頭招工,他便報了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年青時的陳子木</span></p> <p class="ql-block">  在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陳子木剛開始被安排到田獨礦區(qū)當(dāng)運礦工,接著,他被調(diào)到石碌第一礦區(qū)從事鏟機司機工作,他是海南鐵礦培養(yǎng)的第一代鏟機司機,他的妻子——王孝喬原是陳子木從事鏟機司機時所收徒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家人在歡喜吃飯</span></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他先后在裝運工區(qū)、基建公司從事鏟機司機工作,然后,在工程公司鐵道隊從事鏟機修理工作。1966年5月,他也跟隨大部隊一起到四川瀘沽鐵礦支援內(nèi)地“三線”建設(shè)。工作上,陳子木肯吃苦鉆研,腦子又比較活絡(luò),因此,很快熟練掌握了鏟機、推機修理等有關(guān)方面的知識,成為工人技術(shù)骨干。</p> <p class="ql-block">  1973年11月,他又從四川瀘沽回到石碌以后,便被安排在礦建公司工程處特種二隊從事修理工作。</p> <p class="ql-block">  陳子木雖然脾氣有些急躁,但他講義氣,也好幫助、關(guān)照別人。礦建社區(qū)居民黃梅英說,她曾與陳子木同一個班組,陳子木是她的師父。當(dāng)她懷孕時,組長安排她去修理汽車,但師傅陳子木看見她已孕在身,就關(guān)照她去干燒開水沖茶之類輕松些的雜活。雖然,好強的黃梅英說沒關(guān)系,她還能干這些修理活,但她心里還是特感激師傅陳子木的關(guān)照。</p> <p class="ql-block">  陳子木退休后,不甘于在家養(yǎng)尊,也不甘于浪費修理技術(shù)的他,便在礦建南島區(qū)租下了原煤場,做為推機等小機型類維修的個體修理點。那時,這個點非常忙碌,他的小兒子也常去那里幫忙,也在那里學(xué)到了不少推機修理知識,并且喜歡上了這個行業(yè)。陳子木在個體修理點也培養(yǎng)了不少年青人能獨擋一面,能靠技術(shù)去到其他修理廠維持生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退休后的陳子木</span></p> <p class="ql-block">  因此,已退休的陳子木家里,常常會聚攏來探望他的人,有老的,有年青的,這些人都感恩于他曾經(jīng)的關(guān)照,都過來探望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來探望陳子木的朋友們</span></p> <p class="ql-block">  但是,隨著個體車類維修點的增多,再加上陳子木的身體日漸衰落,便關(guān)閉了個體修理點,回到廣東汕頭家鄉(xiāng)休養(yǎng)幾年。卻未料在1996年11月8日,其妻王孝喬突發(fā)意外于61歲病逝。一年多后,1998年4月2日,他也于67歲時跟隨妻子的腳步離去。</p> <p class="ql-block">  原租的個體修理點荒廢了,他兒子偶爾在那養(yǎng)幾只雞樂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南鐵礦原煤場</span></p> <p class="ql-block">  記得,2007年下旬,海鋼社區(qū)服務(wù)管理中心的辦公室主任對同辦公室的我說,領(lǐng)導(dǎo)說了,根據(jù)公司的文件精神,原陳子木名下租的南島區(qū)原煤場場房不給租了,要求退回原單位,你趕快把手續(xù)辦了。于是,那曾被陳子木租了多年的房子退回了原單位。</p> <p class="ql-block">  我每次走過南島區(qū)原煤場,或者進(jìn)去巡查之時,都會禁不住想起陳子木的推機維修點,那里曾有一位滿頭白發(fā)、個子瘦小的老人,在認(rèn)真地維修車輛,或者指導(dǎo)學(xué)徒們的維修技術(shù)。現(xiàn)在,那個地方早已租給別人,另還平建了一個大理石加工場,一個昌興鋼材專業(yè)的鋼材批發(fā)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南鐵礦原煤場</span></p> <p class="ql-block">  擁有的那個個體修理點原有的記憶也隨風(fēng)化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關(guān)心職工和家屬的礦山老工人</span></p> <p class="ql-block">  余少燕說,那時,到四川瀘沽鐵礦支援內(nèi)地“三線”建設(shè)時,礦建一名職工在工作中意外公亡,這是在支援內(nèi)地“三線”建設(shè)中第一例公亡事件。單位為了照顧公亡的職工家屬,允許其家里一人來頂班。因其妻為了生計后來改嫁他人,于是,這個名額就落定在其大兒身上——一位居住在廣東家鄉(xiāng)由祖母照顧的大兒。</p> <p class="ql-block">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單位選派熟悉該家人情況的王孝喬,到廣東去帶這名公亡職工大兒回鐵礦頂班。那時,王孝喬不顧身體亞健康狀態(tài),就趕快動身,只想快點帶回該兒回鐵礦頂班工作,要知道,那個年代能有一份國營企業(yè)崗位工作真不易。</p> <p class="ql-block">  王孝喬,1935年4月生,曾在廣東澄海讀過小學(xué),在家鄉(xiāng)做過絞花、種田、打雜,也為了提升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她也去參加功課補習(x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年青時的王孝喬</span></p> <p class="ql-block">  1956年10月,石碌鐵礦到廣東澄海招工,她又在時機之下,報名來到海南鐵礦參加工作。來到海南鐵礦后,她被選派到海南鐵礦技工學(xué)校參加培訓(xùn)學(xué)習(xí),隨后,便到田獨鐵礦當(dāng)鏟機學(xué)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6年11月15日,海南鐵礦技術(shù)班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紀(jì)六十年代,她又被安排在石碌礦區(qū)當(dāng)鏟機工,在此期間,她積極工作,努力學(xué)習(xí),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從而脫穎而出。那時,她被單位安排從事宣傳工作,還被選為團支部書記。</p> <p class="ql-block">  正當(dāng)工作干得正歡之時,她卻因勞累身體有疾,便請假回到廣東家鄉(xiāng)治病了一段時間。回來后,她被安排在一礦區(qū)當(dāng)車工;過了一段時間,又被安排在裝運工區(qū)從事汽車修理工、雜工。</p> <p class="ql-block">  1966年上半年,為支援內(nèi)地“三線”建設(shè),她也跟隨大部隊去建設(shè)四川瀘沽鐵礦,在四川渡口第二指揮部瀘沽建設(shè)指揮部(代號001信箱)群二科代干工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四川舉辦的活動</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四川與同事們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由于王孝喬在工作上表現(xiàn)突出,主動性強,積極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于是,在回到石碌以后,她被安排到礦建公司工會從事干事、財務(wù)工作,后來,還被選為礦建公司女工主任職務(w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與鐵礦各單位女工負(fù)責(zé)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在礦建公司工會圖書館、工會倉庫工作的管理工——吳舜卿,與王孝喬一起在工會工作多年,又是鄰居,因此,對王孝喬的為人和工作態(tài)度特別了解。她說,在礦建公司工會工作期間,王孝喬敢于為職工建言。那時,她參加了海南鐵礦建設(shè)公司第一次代表大會。王孝喬關(guān)心職工及家屬的生活,經(jīng)常組織有關(guān)工作人員進(jìn)行家訪和慰問,為困難職工家屬解決力所能及的事情,被礦建職工和家屬所認(rèn)可和贊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礦建原露天電影院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當(dāng)王孝喬知道自己將要退休時,便努力培養(yǎng)多才多能的礦建公司女工主任接班人——梁丹娜,梁丹娜也不負(fù)其望,上任后,也把礦建公司女工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條,打造成一個優(yōu)秀的女職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0年10年11日,與梁丹娜等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1996年初,在家鄉(xiāng)照顧孫子的王孝喬,曾告知石碌的家人計劃將要回昌江石碌,幫小兒看顧孫女。但老天無情,1996年11月8日,在廣東汕頭看顧大孫的王孝喬于61歲病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努力工作的早逝的礦山老工人</span></p> <p class="ql-block">  在相冊上,我看著一張黑白有年頭的集體相,是父親來石碌鐵礦后不久,參加1961年海鋼第四屆技工培訓(xùn)班學(xué)習(xí)結(jié)束后的合影。參加培訓(xùn)學(xué)習(xí)的都是些生龍活虎有理想的年青人,也是一群想在礦山上留下自己足印的年青人。那位站在后排右數(shù)第三位、戴著頂帽子、洋溢著書生氣的就是父親——盧琴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61年海鋼第四屆技工培訓(xùn)班學(xué)習(xí)合影(后排右數(shù)第三位、戴著頂帽子就是盧琴松)</span></p> <p class="ql-block">  1939年出生,身高1米76、高大帥氣的父親——盧琴松(曾用名盧道青),在19歲那年,與同縣的村民們,在石碌鐵礦的召喚下,于1958年10月來到昌江縣石碌鐵礦工作。</p> <p class="ql-block">  父親剛到石碌鐵礦工作時,從事的是基建工作,并在楓樹下、礦區(qū)當(dāng)捲扣機學(xué)徒,這對年青力壯的父親來說,沒有問題。后來,被安排在鐵礦楓樹下礦區(qū)運輸工段的#3電鏟當(dāng)學(xué)徒及助手。1961年,22歲的父親有幸被單位選派參加海鋼第四屆技工培訓(xùn)班培訓(xùn)學(xué)習(xí),不僅提高了理論知識和技能,還認(rèn)識了一群年青有活力的同學(xué)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年青時的盧琴松</span></p> <p class="ql-block">  父親很珍惜這段學(xué)習(xí),他用一本橘紅色的筆記本,認(rèn)真地以秀氣、工整的字體記錄著《電工基礎(chǔ)》講述的基礎(chǔ)知識:什么是直流、交流?什么是單相、多相電流?記錄下在海鋼第四屆技工培訓(xùn)班學(xué)習(xí)的內(nèi)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盧琴松的筆記本</span></p> <p class="ql-block">  1953年8月,海南鐵礦進(jìn)行首次工資調(diào)整,統(tǒng)一了工人的工資標(biāo)準(zhǔn),明確了技術(shù)人員的職稱,評定了等級。于是,父親更用心努力學(xué)習(xí)電鏟工的應(yīng)知應(yīng)會知識,做好考取電鏟工級別的準(zhǔn)備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64年6月,父親轉(zhuǎn)正,便被單位安排在礦區(qū)運輸工段#3電鏟車從事司機崗位工作。那時的礦黨委常委、礦區(qū)分黨委書記孟慶平是父親單位的領(lǐng)導(dǎo),一個愛民懂民實干的石碌鐵礦領(lǐng)導(dǎo)。</p> <p class="ql-block">  在二十世紀(jì)六、七十年代,掀起了學(xué)大慶“三老”、“四嚴(yán)”和評功擺好活動,學(xué)習(xí)鐵人王進(jìn)喜先進(jìn)事跡的熱潮。按照冶金部工作會議精神,石碌鐵礦也同樣大力開展學(xué)習(xí)活動。雖然,文化大革命時期也曾影響過礦區(qū)生產(chǎn),但礦區(qū)鐵礦的開采和學(xué)大慶活動還是火熱進(jìn)行中。</p> <p class="ql-block">  那時,父親參加了海南鐵礦第一個一條龍協(xié)作賽小分隊活動,為了賽出成績,大家都是白班連著大班干。那時候,年青力壯的父親因工作勞累,眼晴發(fā)紅深陷,休息不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南鐵礦第一個一條龍協(xié)作賽小分隊合影(第二行左數(shù)第二個就是盧琴松)</span></p> <p class="ql-block">  單位工作責(zé)任重大,家里的負(fù)擔(dān)也大。父親是個責(zé)任心很強的男人,母親身體多病,他還得拖著疲憊的身體照顧母親和家庭,又要抽出時間去開荒種菜種蕃薯,那時的超負(fù)荷勞作讓他的體重急驟下降,可當(dāng)父親與朋友抽空相聚還是一樣會樂呵呵的。</p> <p class="ql-block">  父親愛書。在經(jīng)濟困難時期,父親卻是省吃儉用,把節(jié)省下來費用,拿到昌江石碌礦區(qū)的新華書店購買一些名著,如:1961年版的《野火春風(fēng)斗古城》、1958年版的《紅樓夢》、1962年版的《水滸傳》等書,以及1957年印刷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曲譜,六十年代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第一至第四卷。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父親把藏書放在一個小木箱中,沒有被發(fā)現(xiàn)、燒毀或沒收,真是幸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8年版的《紅樓夢》、1961年版的《野火春風(fēng)斗古城》</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在青少年時期,偶然,在這個小木箱中看到了父親的遺物,看到他珍藏的那些書讓我驚喜不已。那時,雖不是很理解小說的內(nèi)涵和深入的主題,但那些故事情節(jié)深深印刻于我的腦海,父親留下的那些書充實了我的精神食糧,讓我在青少年時期收獲了精神的喜悅。</p> <p class="ql-block">  難忘1975年9月17日,那是一個慘痛的凌晨,那是一個悲傷的凌晨。那時,母親因病在鐵礦醫(yī)院住院,父親下晚班回家,想煮些魚送去給母親補補身子,卻在意外事故中永遠(yuǎn)離開了我們,撇下生病的母親和我們四個小孩,父親離世時只有36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性格堅強的礦山老工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陳妙專,1943年8月出生,但母親說她是1942年生。母親來到海南鐵礦,是因為在家鄉(xiāng)與回鄉(xiāng)相親的父親看對了眼,就義無反顧地離開家鄉(xiāng),來到海南鐵礦與父親簡單地成了家。剛開始時,是住在鐵礦河北區(qū),隨后,就搬到新東區(qū)居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年青時的陳妙專</span></p> <p class="ql-block">  母親到石碌鐵礦時,也和其他礦區(qū)職工家屬一樣,到家屬農(nóng)場工作,以填補家用。但母親因為生孩子時未休養(yǎng)好,身體健康欠佳,因此,只在海南鐵礦第一農(nóng)場工作了一年多。</p> <p class="ql-block">  當(dāng)父親因意外事故于36歲英年早逝時,留下母親(33歲)和我們四個小孩——大姐那年才10歲。為了把孩子撫養(yǎng)長大,為母則剛,身弱但堅強的母親勇敢地挑起家庭的重?fù)?dā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陳妙專與盧琴松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由于父親的去世,家里沒有經(jīng)濟來源,于是,在1977年,單位便照顧母親到海南鐵礦服務(wù)公司養(yǎng)豬場當(dāng)臨時工。雖然是臨時工,但有收入可以解決家庭經(jīng)濟危機,因此,母親在那干得很歡心,這樣忙忙碌碌工作了兩年。</p> <p class="ql-block">  可是,為了撫養(yǎng)四個孩子成長,無固定工作的母親鼓起勇氣,找到時任海南鐵礦領(lǐng)導(dǎo)的陳紹良副書記,陳紹良副書記也深感這位職工遺孀——未有固定工作的母親要撫養(yǎng)四個孩子的艱難,于是,經(jīng)上報黨委討論,同意照顧母親到單位工作。而后,在1979年7月,母親便被安排到海南鐵礦汽車隊修理廠從事電瓶工崗位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與鐵礦汽車隊女同事們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電瓶工崗位工作看起來不是很辛苦,但電瓶中有硫酸,硫酸本身具有腐蝕性,會有一股刺鼻性氣味,揮發(fā)的硫酸會對呼吸道粘膜和眼睛結(jié)膜等造成損傷。充電瓶時,母親經(jīng)常感覺會喉嚨痛,于是,回家就趕快喝糖水說可以緩解。有時,有的電瓶很沉重,母親搬不動,幸好單位的工友們都很熱心,看到都會過來幫忙。</p> <p class="ql-block">  1985年,我們由鐵礦新東區(qū)搬家到東區(qū)居住生活。</p> <p class="ql-block">  在海南鐵礦汽車隊修理廠工作了近15年,母親很是開心,工作穩(wěn)定,與工友們相處和諧,四個孩子一個個長大成人,基本上都有了穩(wěn)定的工作,母親很是欣慰。</p> <p class="ql-block">  母親退休后,為幫我照顧女兒,便來到礦建朝陽區(qū)居住,偶爾才回東區(qū)。當(dāng)母親患病住院以后,知道我們工作都很繁忙,為了不給我們增添麻煩,她在病痛之時從不在我們面前呻吟,或者要求我們陪在身邊,只是強忍病痛靜靜地堅強地躺在病床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退休后的陳妙專</span></p> <p class="ql-block">  2013年8月,母親照顧的外孫女——我的女兒考上大學(xué)以后,母親便于71歲病逝。</p> <p class="ql-block">  這些父母輩們病逝后,基本上都埋在了昌江縣石碌鎮(zhèn)河北猴子山,他們?yōu)榈V山奉獻(xiàn)了一生,便靜靜躺在河北猴子山山頭一隅,只愿在礦山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子孫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昌江縣會變得越來越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