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生命中的知青歲月輕輕的風(fēng)淡淡的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這是一份跨越了半個世紀的相約函,從1974年的3月28日開始,這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時刻,從此深深烙印于我的心底。50年過去了,出走半個世紀,今日歸來的仍將是當(dāng)年的那群少男少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這是當(dāng)年下放的五個知青點將要合并舉行的慶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非常遺憾此刻身在大洋彼岸,不能如約參加下放50周年慶典,但是當(dāng)年離開熟悉的大院,離開親愛的父母和家人,投身浩瀚知青大軍的情景此刻歷歷在目,至今難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知青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而重要的時期,它在當(dāng)時對于社會變革和政治運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給參與者和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啟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光榮證在當(dāng)時就是一種榮耀,甚至還有一層悲壯的色彩,它見證了我們那一代人的青春時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時任廣州軍區(qū)和湖南省軍區(qū)的領(lǐng)導(dǎo)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除了接見當(dāng)時湖南獨立師的全體部以上領(lǐng)導(dǎo),還抽空接見了準備參加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的大院子弟——我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可見當(dāng)時的社會和各路首長對于我們寄予了怎樣的厚望,我們要到廣闊天地去領(lǐng)略大自然的魅力;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去歷煉我們的靈魂和生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張張青春洋溢的面孔,一顆顆飽含激情的紅心,堅信飛翔的翅膀一定可以穿越時空,實現(xiàn)我們?nèi)松拿篮脡粝搿?lt;/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這是一段充滿挑戰(zhàn)和磨礪的時光,對于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是永遠深刻的記憶和經(jīng)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4年的3月28號?那天,這群大院子弟舉著橫幅標(biāo)語離開了我們熟悉的大院,從此邁向了人生轉(zhuǎn)折的旅途,內(nèi)心抑制不住有小鳥離巢不再受束縛的竊喜?,F(xiàn)在回想起來揪心的感覺是多么痛的領(lǐng)悟,也是自己成為媽媽之后才有骨肉分離的深刻體會。忘不了媽媽捧著已經(jīng)注銷了我城市戶籍的戶口本默默流淚的樣子,更忘不了3月28號送我出家門的那一刻,媽媽泣不成聲以至于歡送的隊伍里少了她的身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其實,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上山下鄉(xiāng)并不是文革的產(chǎn)物,它開始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1955年9月4日,由60名青年組成的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抵達黑龍江省,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墾荒點,隨后20多個省市組成了遠征墾荒隊到北大荒墾荒。從1955年至1966年,中國大約有150萬城鎮(zhèn)青年到農(nóng)村落戶,還有當(dāng)時一支知青大軍,就是赫赫有名的邢燕子、侯雋、董家耕等一批回鄉(xiāng)的知識青年。只是文革期間上山下鄉(xiāng)運動達到高潮,并一直持續(xù)了十二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這是50周年慶典活動中的一段由組委會提供的視頻,它是那個年代反映我們生活最真實的寫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早在1955年8月11日《人民日報》社論說,“新中國成立的時間很短,還不能夠馬上就完全解決城市中的就業(yè)問題,家在城市中的中、小學(xué)畢業(yè)生中有一部分人目前的就業(yè)是有一定困難的?!币粋€多月后,1955年10月6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所作的重要講話《中國農(nóng)村社會主義方法問題》,對于當(dāng)時全國合作社需要幾百萬人當(dāng)會計人手不足的困難,他說了可以動員大批高小和初中畢業(yè)生去進行這項工作。1955年12月,也是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中談到當(dāng)時中小學(xué)畢業(yè)生參加農(nóng)業(yè)合作化的工作時(毛澤東并不是在文革中說的)說了那句后來被我們這輩人引用得最多的話:“一切可能到農(nóng)村中去工作的知識分子,應(yīng)該高興地到那里去,農(nóng)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隨后在1956年1月中央作出決定,城市的中小學(xué)畢業(yè)的青年,除了能夠在城市升學(xué)就業(yè)的以外,應(yīng)當(dāng)上山下鄉(xiāng)去參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參加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偉大事業(yè),所以,從事農(nóng)業(yè)是以后安排畢業(yè)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們今后就業(yè)的主要途徑。從那個時候開始,一代人的命運為此被規(guī)劃成型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世紀的七十年代,在那如今感到遙遠的歲月里,作為大院子弟,我們曾經(jīng)也是一群無憂無慮的少男少女,高中畢業(yè)后曾經(jīng)也幻想過無數(shù)美好的未來,對于命運不能自主的選擇,我們也一定要弄清楚自己和家國天下歷史淵源的關(guān)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六十年代初期的自然災(zāi)害之后,中央決定做出了《關(guān)于進一步精簡職工和減少城鎮(zhèn)人口的決定》其中就包括將中學(xué)畢業(yè)生送到農(nóng)村的指示,決定說“城市中一般不能升學(xué)或者就業(yè)的青年有條件的可以下鄉(xiāng)或者安置到農(nóng)場勞動”。1964年1月1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成立了《關(guān)于動員和組織城市知識青年參加農(nóng)村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決定(草案)》,同時還成立了中央安置城市上山下鄉(xiāng)青年領(lǐng)導(dǎo)小組,由當(dāng)時的國務(wù)院副總理譚震林擔(dān)任組長,譚震林在1965年提出了一個15年計劃,準備在1965年到1980年之間將1100萬到1200萬知識青年下放到農(nóng)村,這一政策是國家要緩解城市人口就業(yè)壓力的既定經(jīng)濟政策。文革開始以后的1966~1968年,三屆初中、高中畢業(yè)生積壓在城市中的人大約有1000多萬人,此時國家動用了文革前已經(jīng)制定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既定政策,1967年7月9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社論題為《堅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正確方向》,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背負著家國情懷,沿著老三屆們腳印,踏上了一段充滿挑戰(zhàn)和磨礪的旅程。個人的遭遇早已經(jīng)和國家的命運緊密地相連在一起而不可抗拒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這就是一場無法逃脫、聲勢浩大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的前世今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們下放到了湖南省長沙縣鼎功區(qū)蓮塘大隊。一棟土磚建的平房就成了我們的知青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拂去歷史的沙塵,這張泛黃的照片篆刻著我們那一群人本色的青春模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雖然上山下鄉(xiāng)的日子青春飛揚,戰(zhàn)天斗地的口號也使人激情澎拜。但生活并非總是美好。清貧的日子總是重疊著過,還有那些干不完的繁重的農(nóng)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時候,資訊不發(fā)達,知青點沒有電燈,更沒有電視,也沒有書報和文娛活動,晚飯過后,我們經(jīng)常在知青點的廣場上席地而坐,遙望天上的星星,感受浩瀚的宇宙和渺小的自己。去出工的路上,提心吊膽的害怕突然竄出來農(nóng)家大狗的狂吠。那時候沒有自來水,記得有一次我一個人在河邊洗被子,一不小心踏空掉進了河邊的深坑,那種恐懼和無助使我突然體會到那一刻沒有任何人可以救助你。就是經(jīng)常在對種種未知與恐懼中學(xué)會了勇敢,復(fù)加了堅強。明白了這個世界上只有自己的父母才會心疼自己,除此之外你依靠不了任何人,也從此養(yǎng)成了不矯揉造作,堅決依靠自己的習(xí)慣,為后來的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放的時候我還不到十七歲,剛剛高中畢業(yè)。記得這是臨下放前爸媽帶我去照的全家福。至此離開溫暖的家以后,再沒有享受過全家人在一起生活的幸福時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的爸爸媽媽和姐姐都曾經(jīng)是軍人,那曾經(jīng)是我十分敬仰和崇拜的職業(yè)??上覜]有姐姐的運氣,當(dāng)年擺在面前的就只有上山下鄉(xiāng)一條路,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宿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記憶中罕見的爸爸和我的一張照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多年以后當(dāng)了媽媽的我,是個經(jīng)常愛不釋手把“乖呀,兒呀,媽媽愛你呀”這樣反反復(fù)復(fù)抱著摟著兒子跟他說的話,但是印象中我爸爸從來就沒有跟我說過一句類似于這樣的話,我們家的幾個孩子都非常怕他。他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永遠非常的嚴格要求我們,什么都是嚴格要求。搜索依稀的記憶也找不到被他表揚過的語句????。記得有一次媽媽悄悄的給我炒了一點榨菜炒肉,用一個玻璃瓶子裝著塞進了我的行李,卻被爸爸檢查時發(fā)現(xiàn)了,他把玻璃瓶拿了出來,說我應(yīng)該要好好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當(dāng)時我真的覺得好委屈呀??,我肚子里沒有一丁點油水你知道嗎?爸爸自己是軍人,一輩子都是以服從為天職,并以此融入到我們的生命,他們那一輩人在部隊這個大熔爐里已經(jīng)被嚴格要求得習(xí)以為常了,而我們這一代人受社會暗示和鑄造,成了一個模式的產(chǎn)物,在思想上永遠向高標(biāo)準看齊,在生活中只能夠向低標(biāo)準靠攏,這在當(dāng)時就是一個革命青年的象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沿用原生家庭的這種教育模式,在多年以后被現(xiàn)實狠狠地吊打,雖然自己永遠都在嚴格要求自己,希望被爸爸看到哪怕是一點點他認為是好的樣子,沒有。嚴父如山,雖然這座山好壯觀也好沉重,我也確定爸爸是愛我的,高中的時候我經(jīng)常因為班級的工作會晚些放學(xué),爸爸就會在下班后獨自走到八一路和燕南街的交叉口處等著我,沒有對話,就經(jīng)常這樣一前一后的走著。他對我的嚴格要求也化作了我自強不息的動力,為日后面對的困難挑戰(zhàn)提供了強大的內(nèi)心自信和底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時代變遷,如今八零后的兒子根本就不吃這一套,在他們身上很難再找到當(dāng)年我們的影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非常愛我的爸爸,懷念我的爸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十年間的前塵往事,一旦掀開了回憶的面紗就會變成歷歷在目的故事浮現(xià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這張照片是當(dāng)時獨立師的政委在我們房間關(guān)心詢問我們的情況,當(dāng)時的生活很艱苦,炒菜都沒有油來熗鍋,基本就是靠食材的原味和鹽。部隊經(jīng)常用卡車拉一些物質(zhì)支援我們知青點,記得沒有菜吃,部隊用麻袋拉了好多黃豆給我們,因為我們地里菜不多,那些黃豆天天吃餐餐吃,炒著吃,煮著吃,以至于后來的我看到黃豆就想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時候城市里的雨鞋都是稀缺品,需要一種叫“工業(yè)劵”的東西搭配人民幣才可以買到,所以知青點分配我在大隊部養(yǎng)豬,當(dāng)時就只有穿著一雙塑料涼鞋,記得有一次在豬圈掃豬屎被豬屁股頂?shù)綁顷戈诡D時花容失色。還有一次我正好在剁豬菜,媽媽從城里過來看我,見一大堆菜葉和藤枝趕忙搶過我手里的刀,恨不得幫我把豬菜全部剁完,媽媽的恩情啊真是永遠都不會忘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下放的日子里,我們嚴格要求自己,刻意鍛煉自己,插秧、雙搶、做磚、挖洞,每一項任務(wù)都是一次次對自我的挑戰(zhàn),一次次對困難的征服。我們飽嘗過田間勞作的辛苦,也領(lǐng)略過收獲喜悅的快樂,特別是用麻袋裝起來脫了糠的米粒,還有一點菜籽油,那是我養(yǎng)活了自己的工分換來的,雖然微薄,卻浸透了我們的執(zhí)著與堅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記得參加大隊的摘茶勞動,大清早的就去了茶山,當(dāng)時太陽還沒有出來,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薄霧,采摘下來的茶葉清香撲鼻,在貧下中農(nóng)的點悟下,學(xué)會了用一塊濕毛巾蓋在胸前小筐子里的茶葉上,不讓茶葉干了水份少了斤兩??????,我想人們常常詬病的“小農(nóng)意識”恐怕此刻就是最真實的寫照吧,哈哈哈哈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到雙搶的季節(jié),我們整個知青點的知青就會被分配到各個生產(chǎn)隊去勞動,在生產(chǎn)隊安排的每戶貧下中農(nóng)家吃飯。這是我們在老屋生產(chǎn)隊隊長家吃飯的情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還記得在老屋生產(chǎn)隊一位叫“凱嬸”的家里吃飯,她每次都會在我的碗底下悄悄的加上一些菜,她說是擔(dān)心我吃飯時搶不過別人,樸實溫暖的人性光輝,像一絲不息的火苗??一直蘊藏在我的心底深處閃爍著善良的光芒。多年以后,從外地回長沙我還去探望過“凱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投身于廣袤的田野,以純凈的心靈去接受大自然的洗禮,去領(lǐng)略勞動的意義。那片土地就是我被啟蒙的地方,就是我學(xué)會了獨立思考和世界觀形成的歷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記得那時候我們挑土磚,因為路程比較遠,基本上每個知青都是一次挑四塊磚,土磚體積大且重,我也和大家一樣,雖然自身單薄不足百斤,挑起來很吃力,但我也沒落單,最后別人都記七分工,卻只給我計五分工,沒有地方去講理呀???,F(xiàn)在回想起來感覺沒有什么,但當(dāng)時真的好沮喪啊,哈哈哈哈哈,也就是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養(yǎng)成了我不服輸?shù)男愿瘛?lt;/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帶隊干部姜干事和我們一起在田間地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山下鄉(xiāng)確實是一段特殊而有意義的歷程,它為很多人開啟了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思考。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人們不僅學(xué)會了奮斗,更懂得了珍惜與努力的意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鄉(xiāng)下的貧瘠是超乎常人想像的,因為當(dāng)時獨立師舉辦了一期連隊衛(wèi)生員的培訓(xùn)班,我有幸參加了幾個月的培訓(xùn)和考試,回來后就成了當(dāng)時的“赤腳醫(yī)生”,簡單的戰(zhàn)地救護,打針換藥,扎針灸,進山里采中草藥,經(jīng)常會在防疫期間下到貧下中農(nóng)家去為他們打各種預(yù)防針,面對社會最底層人群的真實生活時,常常會被全家人沒有一床完整的被褥和上完廁所沒有手紙而是用竹片刮屁股而感到震驚,以至于一次次的拷問自己的靈魂,我的人生將會如何度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只有在經(jīng)歷過貧窮困苦的窘態(tài)生活之后,才能夠懂得節(jié)儉的意義和價值,那是我們這一代人對生活最深刻的體會,而正是這種切身的感受放縱和慫容了我們的下一代對于苦難認知的缺失,養(yǎng)成和嬌慣了他們只享受生活而害怕吃苦的性格。其實源頭全在于我們自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院子弟其實就和他們的父輩一樣,都是在一個大集體中成長的,他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了過集體生活,所以形成了鮮明的群體屬性,反而給人一種無憂無慮的感覺,那種氛圍讓人很難感到孤獨,人群越集中則越有安全感。只有天黑躺在床上以后才會覺得孤單和茫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忘不了當(dāng)時大隊部有一個姓易的比我們大十幾歲的姐姐,她是單個落戶的知青,因為想回城堅持不結(jié)婚,她臉上的皺紋彰顯著歲月蹉跎的痕跡,她堅毅不屈的決心令人震撼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不敢去想象一個女孩子的未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閃爍的青春,一瞬間的美麗。依然是當(dāng)年的那個少女,心中依然充滿了信心與勇氣。回憶那段下放的知青生活,仿佛昨日重現(xiàn),那是一段磨礪與成長的歲月。雖然時光流逝,歲月更迭,但那段艱辛卻銘刻在心,成為生命中不可磨滅的記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回首往事,眼中含淚,但那并非悲傷,而是對逆境中奮斗的自豪。所有的付出今天看起來都值得,所有的經(jīng)歷成為了今天親切的回憶。那段充滿激情的日子,讓我領(lǐng)略了生活的真諦,懂得了感恩與堅持,更是鑄就了我的人生底氣,在后來的人生道路上不斷探索前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4月份我被招到郵電技工學(xué)校學(xué)習(xí)全能報務(wù)。當(dāng)時百業(yè)待興,我趕上了時代周期的紅利,成了我們知青點第一個回城的知青,為了在我的錄取通知書蓋上大隊的公章,我媽媽輾轉(zhuǎn)找到大隊部姓金的民兵營長,他終于從一個隨身背著發(fā)白的軍用書包里掏出公章給蓋了。媽媽在村里田埂上拎著東西行走的樣子至今令我難忘,那為了孩子操碎了心的媽媽啊,只有自己當(dāng)了媽媽以后才明白傾盡全力的付出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堅忍和頑強,往事不堪回首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七十年代末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年代,人生留給我們的機會全在于每個人的努力和堅持。每一步走來都感嘆時間的緊迫和艱辛。1977年全國恢復(fù)高考,卻因為上了郵電技工學(xué)校,按照國家的規(guī)定,中專生五年內(nèi)不能參加高考,就這樣再次被命運拋棄,以至于沒有進入大學(xué)校園成為了我一生中最大的遺憾和不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7年,在電信局工作了11年以后,偶然一日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消息,于是參加了當(dāng)時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政法系統(tǒng)干部的考試,被招入了公安局。工作期間在公安??茖W(xué)校得以完成了大專的課程,也在全國自學(xué)考試中完成了兩門單科考試,2005年,因為育兒的困惑,參加了心理咨詢師的考試,考上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后來在公安局心理服務(wù)熱線做義工直到退休。感覺一輩子都在學(xué)習(xí)都在考試。這些都是后話。一路走來亦苦亦甜滋味自知,我常常想,如果沒有當(dāng)年上山下鄉(xiāng)那些苦難的經(jīng)歷,那種沒有回頭路可走的決心和沖勁,我會不會就在一個地方呆到終老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年輕就是好,人年輕就有活力就有自信,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很多美好的東西,就會為之而努力奮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4年我調(diào)到了非常喜歡的南國,在公安交通警察局一直工作到退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相信一切的付出都值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曾經(jīng)回到當(dāng)年的知青點,物是人非,那個曾經(jīng)安放我們青春的地方已經(jīng)破敗不堪,據(jù)說我們的知青點一共下放了四批知青,不知道誰是最后一個離開它的人,也不清楚是哪年哪月它關(guān)上了最后的一扇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身后的水塘當(dāng)年是個水庫,那時候給人蒼茫無垠的感覺,也曾是我受了委屈就在那坡坡上望著水面默默流淚的地方。水庫的右邊有一條公路,知青點的位置在水庫的高處,放眼望去還真有指點江山的架勢,家里來人了都會出現(xiàn)在從公路旁上來的那條小路上,那是大家望眼欲穿的方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時光一去不復(fù)返,多年后的聚會,歲月已經(jīng)把我們青蔥稚嫩的臉龐變成了歷經(jīng)世事滄桑的模樣,唯有堆在臉上的笑容讓人忘掉曾經(jīng)的憂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聚在一起的時候,忘不了調(diào)侃當(dāng)年的那些糗事,那時候最盼望的就是下雨,一下雨我們就可以不出工了??????,那時候,肚子里沒有油水,我們利用閑暇時間去貧下中農(nóng)家里收六、七分錢一枚的雞蛋,晚上自己在房間里架個煤油爐,用一點自己儲備的豬油炒個蛋炒飯,味道美極了??????。還有迫切希望跟著拉大糞的車回城,這樣可以省去車票錢順便回家點個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院里出來的孩子,曾經(jīng)一起上學(xué)放學(xué),一起約著寫作業(yè),一起學(xué)工學(xué)農(nóng),最后又一起上山下鄉(xiāng),命運的調(diào)色板在多年以后又讓我們各自精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每想起既短暫又漫長的知青歲月,心中總是泛起無數(shù)的波瀾,因為資訊不發(fā)達,我們根本不知道全國有多少那些比我們艱苦百倍千倍的墾荒知青們,他們付出了多少艱辛、甚至生命的代價,和他們比起來我們所受的苦難和挫折都不值一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忘不了1976年毛澤東主席去世,文革結(jié)束了。但是1977年召開的第十一屆代表大會仍然強調(diào)“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工作必須堅決貫徹執(zhí)行”。以至于1977年至1978年之間仍然有大約220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當(dāng)時政府計劃還要在1979年再下放80萬知識青年。直到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wù)院才終于提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人數(shù)將逐步減少”,對城市中學(xué)畢業(yè)生的安排原則上加上了“城市安排”這一條,此舉讓700多萬仍然在農(nóng)村的知青們聞風(fēng)而動要求回城,到1981年有600多萬知青回城,其中云南知青抗?fàn)幮袆佑葹橥怀?,促使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加速停擺。據(jù)統(tǒng)計從50年代到70年代大約有2000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個時代結(jié)束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當(dāng)年的我們非常單純,沒有學(xué)會怎樣享受友誼和處理人際關(guān)系,匆匆離開知青點以后,因為信息不對稱,那時候也沒有微信,如果不用筆寫信,大家就失去了聯(lián)系,只有少數(shù)的知青因為同在一個城市才有了互動,直到下放四十周年大慶,知青點的插友們才被竄和起來了。歡聚一堂的時候,大家都忘不了敘述往事,我們是怎么把自己當(dāng)做需要改造的角色,勇敢地接受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和磨練的。抽離出來的思緒又浮現(xiàn)出瘦小身軀挑著沉重擔(dān)子,搖搖晃晃地走在田坎小道上的樣子,下田插秧,螞蝗鉆進皮膚,即使嚇得靈魂出竅也只能咬牙堅持到底……往事歷歷在目,那段艱苦而充實的歲月,鑄就了我們堅韌不拔的性格和執(zhí)著的信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農(nóng)村的那段知青的生活,我們不僅學(xué)會了勤勞與堅強,更懂得了珍惜與感恩。每一次挑戰(zhàn)都是一次成長,每一次磨練都是一次經(jīng)歷。那些日子雖然艱辛,卻讓我們收獲了生活的真諦和人生的意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當(dāng)我們回首往事,心中涌起的是無盡的感慨和感恩。那段青春歲月,是我們?nèi)松凶钫滟F的財富,是我們成長路上最難忘的風(fēng)景。讓我們永遠懷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信心,繼續(xù)前行,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永不放棄對希望的追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忘不了農(nóng)村的田野間,我們揮汗如雨,不說肩負著歷史和時代的重任,起碼也是自己養(yǎng)活了自己,當(dāng)年的我們誰不是內(nèi)心都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即使有遺憾,即使有挫折,歲月留下的痕跡足以讓我們感到欣慰。是那段艱辛的歲月,錘煉了我們的意志,磨礪了我們的性格,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和勇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為那個時代被打上烙印的特殊身份,我們是知青。我們肩負著時代賦予的使命,我們用青春和汗水書寫著時代的篇章。那段艱辛的歲月雖然辛酸,但也充滿了溫情和感動,讓我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更加感恩生活的饋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當(dāng)我們重新思考那個特定時期的對于參加知青運動的知識青年來說,是一次深刻的生活體驗和精神洗禮。離開了相對舒適的城市生活,到農(nóng)村和工礦企業(yè)參加勞動,經(jīng)歷了艱苦的生活和工作,這對我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要承認我們在那個年代所失去并無法彌補的知識缺失。后來我去過宋美齡在美國佐治亞州的梅肯和波士頓的衛(wèi)斯理大學(xué),去過波士頓的哈佛和三藩市的斯坦福,那種追求知識的渴望隨著年齡的推移越來越模糊而終于放過了自己,失去的就是失去了,就如我們的青春。幸好我的弟弟和妹妹沒有像我一樣,他(她)們都進入了大學(xué)校園,沐浴過知識的陽光。我妹妹還是80年代的本科畢業(yè)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們找出四十周年我們知青點慶典時的點旗,它鮮紅艷麗,依舊飄揚著我們的青春,彰顯著我們獨特的風(fēng)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也是十年前知青點四十周年的大慶,讓我們曾經(jīng)朝夕相處的三個室友終于見面了,右邊是我倆一起喂豬的賀玉珍,在知青點的時候,她是最樂于助人的女孩,奮斗至今擁有了屬于自己的豐厚物業(yè),是名副其實的企業(yè)家小富婆??。我左邊的張景蓮因為身體患疾終成了耶穌的忠實信徒,在我們相聚的短暫時刻還不忘向大家傳遞福音,讓大家看到了一個強大的擁有信仰的人的模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們都還健在真的是值得慶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好感謝武毅剛把我們寢室的三個人放進了視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回想曾經(jīng)低迷和空虛的時候,是我們點上的武毅剛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歡樂記憶。記得當(dāng)村里佇立的電線桿上的喇叭傳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報“北京時間”的嘟嘟聲時,武毅剛就會喊一句“剛才最后一響是知識青年最盼望的一響……”,很多時候,他的幽默風(fēng)趣會讓人緩解疲勞和焦慮的情緒,他是我們知青點名副其實的開心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十周年能聚的五十周年就只剩下回憶了,好好活著掙扎到最后,看看最后再相聚的時候我們會活成啥個模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曾經(jīng)在一起,我們沒有蹉跎歲月,今日的相聚,彼此的真情,不管歲月流逝容顏變丑,同寢的閨蜜也好,一個生產(chǎn)隊的亦罷,多少年,未相見、盡訴離別話。走大壩,水庫無瀾紋,映出當(dāng)年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生的旅途中,遇見的都是緣分,離開的也是必然,不怨不爭不喜不悲,一切隨緣就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再回首的過去,照片上已經(jīng)有離開這個世界和脫聯(lián)的人了,其實生命真的很短暫,關(guān)系也是很脆弱,現(xiàn)在還記得彼此的名字,過不了多久可能就什么都遺忘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了四十周年的相聚,才有了后來更多的美好時光。不光是我們知青點,還有和其他兄弟點的知青們有了熱絡(luò)的聯(lián)系和相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聚在一起的時候很容易就忘掉了年齡,忘掉了那些曾經(jīng)的不如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次回長沙,都會邀上大家一起喝茶聊天吃飯,退休后的生活也因此而變得豐富有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時光荏苒,光陰似箭,大家殊途同歸的時候,最值得聊的就是人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十周年的慶典終因身在萬里之遙美國的兒子家而不能夠前往,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但是現(xiàn)代發(fā)達的資訊技術(shù)讓我同樣有著身臨其境的感覺,注目著他們的活動,心其實也是互動的,組委會的能工巧匠們精心設(shè)計和規(guī)劃出的大型活動熱烈精彩,是一場對我們青春盛大而隆重的告別和緬懷,也是我心中的青春祭,在這個慶典中每個人都看見了曾經(jīng)美好的自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再見了我的青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們的青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借晚唐湖南長沙寧鄉(xiāng)著名詩僧齊己的詩句“晚鼎烹茶綠,晨廚爨粟紅。”共勉各位知青,讓我們懷揣平和心態(tài),均衡飲食,享受生活,常憶友情,活出健康快樂的每一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感謝組委會的精心策劃,周到細致并且快速制作出50周年慶典的視頻以及五個知青點中每個知青點都有一段單獨的視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段段悠悠的時光是我們年年歲歲約定的故事,是我們今日往后滋潤心靈的美好珍藏,讓我們在各自的生活中存有些許溫暖的念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十周年的慶典,一張沒有我身影的照片,那又何妨。每一幀都是熱愛,每一幀都值得珍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桑榆晚霞的從容是我們對逝去青春的深情回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4月27日于美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