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三月下江南系列——江南園林甲天下款冬 <p class="ql-block">陽春三月,江南園林穿上了春裝,在嫩綠的春景中,更顯嫵媚,蘇州拙政園的經(jīng)典、南京熙園的悠久、揚(yáng)州個園的竹與石、揚(yáng)州何園的蜿蜒曲折的回廊…… 江南園林精雕細(xì)琢,假山池塘,水池清澈,亭臺樓榭,綠樹環(huán)繞,設(shè)計精巧絕倫;江南園林一步一景,巧奪天工,每一個角落都充滿著精致的藝術(shù)氣息,凝聚了古代匠人的心血;江南園林,曲徑通幽,綠樹成蔭,飛檐翹角,讓人贊嘆江南人的文化內(nèi)涵和藝術(shù)魅力,漫步江南園林的小徑上,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詩意和畫意的世界中,江南園林是自然之美與人文之雅相結(jié)合,江南園林甲天下……</p> <p class="ql-block">【蘇州拙政園】中國四大園林之一,國家5A景區(qū),世界文化遺產(chǎn)。500年前,由解官回鄉(xiāng)的御史王獻(xiàn)臣建造,全園面積5萬多平方米,分東、中、西三部分。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yuǎn)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中部為拙政園精華所在,池水面積占1/3,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高低錯落的建筑,主次分明;西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diǎn)為臺館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園內(nèi)布局精巧,景色秀美,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園林設(shè)計的精髓。走進(jìn)拙政園,仿佛進(jìn)入了一幅秀美的畫卷,園中流水潺潺,小橋橫臥,垂柳依依,繁花似錦,漫步其中,文人氣很濃,處處仿佛置身于一幅天然的水墨畫中……</p> <p class="ql-block">拙政園東園中的景色,主要有芙蓉榭、蘭雪堂、天泉亭等,景色如詩如畫,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天然的畫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靈空架于水波上,佇立水邊、秀美倩巧。</p> <p class="ql-block">[天泉亭]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作為拙政園的一處標(biāo)志性建筑,四周綠草如茵,假山疊嶂,游魚戲水,構(gòu)成了江南園林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蘭雪堂]是拙政園的主要景點(diǎn)之一,取名自李白“獨(dú)立天地間,清風(fēng)灑蘭雪”的詩意。可看到古樸典雅建筑和美麗的園林景色。雕花鏤空的窗欞,在陽光照射下,投射著光影。</p> <p class="ql-block">拙政園中園中的景色,主要有梧竹幽居、小虹廊橋、遠(yuǎn)香堂、玉蘭堂、見山樓、待霜亭等,水池清澈,亭臺樓榭,綠樹環(huán)繞,如詩如畫,古韻猶存……</p> <p class="ql-block">[見山樓]是一座江南風(fēng)格的民居式樓房,重檐卷棚,歇山頂,坡度平緩,粉墻黛瓦,色彩淡雅,樓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樸之風(fēng)。</p> <p class="ql-block">[醉白池]</p> <p class="ql-block">[遠(yuǎn)香堂]拙政園的核心景點(diǎn)之一,取名自周敦頤《愛蓮說》中的“香遠(yuǎn)益清”之意。堂內(nèi)陳列著各種古玩字畫,是文人墨客雅集之地。遠(yuǎn)香堂四周環(huán)繞著清澈的池塘和蒼翠的竹林,環(huán)境幽雅寧靜,據(jù)說是觀賞蓮花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待霜亭]位于拙政園中部的池塘東島高處,是一座六角形的景亭,周圍有橘樹和楓樹。亭子的名字取自唐代詩人韋應(yīng)物的詩句“洞庭須待滿林霜”,意在表達(dá)一種等待橘樹在霜降后變紅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小飛虹廊橋]蘇州園林中極為少見的廊橋,"水波粼粼,宛若飛鴻",朱紅色的橋欄倒映在水中。宛如飛虹,水上水下連為一體,十分漂亮。</p> <p class="ql-block">[梧竹幽居]位于拙政園中部水池東端,為一正方形平面、單檐四角攢尖頂?shù)耐な浇ㄖ?。坐在里面可以觀東南西北四面景色。</p> <p class="ql-block">[玉蘭堂]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堂內(nèi)種植著珍貴的玉蘭樹,春季時分,玉蘭花盛開,滿園春色,美不勝收。</p> <p class="ql-block">拙政園西園中的景色,主要有波形廊、留聽閣、宜兩亭、與誰同坐軒、卅十六鴛鴦館、浮翠閣等。</p> <p class="ql-block">[波形廊]波形水廊是拙政園的中部和西部的分界線,自別有洞天開始,連接倒影樓等,至卅六鴛鴦館結(jié)束。水廊傍池而建。廊中部有處面西小榭,稱為“釣臺”。廊內(nèi)柱上有聯(lián)曰“天連林色參千尺,地借波心拓半弓”。</p> <p class="ql-block">[留聽閣]建筑風(fēng)格輕巧,四周設(shè)有窗戶,閣前有一個平臺,留聽閣的設(shè)計靈感來源于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句“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閣內(nèi)的裝飾包括精美的明代銀杏木立體雕刻,這種雕刻將“歲寒三友”(松、竹、梅)與喜鵲登梅的圖案融合在一起,展現(xiàn)了高超的木工技藝和精湛的雕刻藝術(shù)。從整體外形看,留聽閣抽象化地模仿了船廳的設(shè)計,尤其是廳前的平臺,仿佛船頭一般。</p> <p class="ql-block">留聽閣的窗,每一個角落都透露著精致和匠心。</p> <p class="ql-block">留聽閣的窗,游人爭相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留聽閣與宜兩亭之間是清澈的池塘,水面映襯著彼此的倒影,設(shè)計的精巧。</p> <p class="ql-block">[宜兩亭]踞于中園和西園分界的云墻邊,亭基較高,六面置窗,窗格為梅花圖案。登上宜兩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從中花園觀景,從層層遞進(jìn)的景色展開后,宜兩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個中花園的景色變得綿延不盡,形成非常深遠(yuǎn)的景觀空間,這是造園技巧上“鄰借”的典型范例。</p> <p class="ql-block">[與誰同坐軒]為拙政園中一亭,也是是其重要景點(diǎn)之一,筑于西園水中小島的東南角,東南朝向,面對別有洞天的月洞門,背襯蔥翠小山,前臨碧波清池,環(huán)境十分幽美。</p> <p class="ql-block">與誰同坐軒其中一扇形窗,近觀竹,遠(yuǎn)觀亭,江南園林,每一個角落都充滿詩意,如詩如畫。</p> <p class="ql-block">[卅六鴛鴦館]藍(lán)色玻璃窗非常好看,可以隔窗觀看到外面盛開的山茶花,也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浮翠閣和其它景觀。</p> <p class="ql-block">[浮翠閣]浮翠閣為八角形雙層建筑。山上林木茂密,綠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動于一片翠綠濃蔭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閣”</p> <p class="ql-block">拙政園不僅是一座美麗的園林,更是一座歷史的博物館。它承載了太多的歷史故事,每一個角落都有一段令人神往的歷史傳說。漫步園內(nèi),不僅可以欣賞到美景,更能感受到歲月的沉淀和文化的傳承。</p> <p class="ql-block">【南京熙園】也稱煦園,在南京總統(tǒng)府內(nèi)的西側(cè),最早是明成祖朱棣次子漢王朱高煦府邸花園,后作為清兩江總督署花園,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后,被辟為天王府的一部分,經(jīng)過歷代修葺,終譽(yù)為“四朝勝跡”,煦園以小著稱,面積僅有1.4公頃,虛實(shí)相映,層次分明,園以水為主,水體南北走向,叫太平湖,面積約占全園一半多。東閣西樓隔岸相望,南舫北閣遙相呼應(yīng),花間隱榭,水際安亭,景致自然和諧。水池平面似一個長頸花瓶,瓶口有漪瀾閣屹立水中?;痉鍪瑁逍阊胖?,建筑精巧,以水景取勝,主要有不系舟、鴛鴦亭、桐音館等。煦園不僅是一座美麗的園林,也是南京歷史和文化的見證者。熙園做的很精致,每一個角落都有景觀,一草一木都巧妙的放到了景觀里,物中有景,景中有物。園子里最醒目的是清澈的太平湖水和水中的石船,不知造園人的寓意,我覺得是風(fēng)平浪靜,揚(yáng)帆遠(yuǎn)航的意思,正值白色玉蘭花和淺黃色結(jié)香花盛開季節(jié),滿園芬芳……</p> <p class="ql-block">[鴛鴦亭]在清同治年間建立,此亭上部為簡瓦雙攢尖套頂,遠(yuǎn)看像雙亭并立,側(cè)看像單亭獨(dú)立。亭旁淡黃色就是結(jié)香花,它開在廊道邊、亭子旁,花香四溢。</p> <p class="ql-block">[桐音館]單層歇山式小瓦頂。重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因雨水落在梧桐葉上啪啪作響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不系舟]是一艘用青石砌成的仿木石舫,長14.5米,是清兩江總督尹繼善所建,乾隆皇帝曾親筆題寫“不系舟”匾額。</p> <p class="ql-block">[太平湖]</p> <p class="ql-block">【揚(yáng)州個園】是清代揚(yáng)州鹽商黃至筠宅邸私家園林,于清嘉慶23年(公元1818年)在原明代“壽芝園”的基礎(chǔ)上拓建為住宅園林,以遍植青竹而名,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勝。個園以疊石藝術(shù)著名,筍石、湖石、黃石、宣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融造園法則與山水畫理于一體,被園林界譽(yù)為“國內(nèi)孤例”。煙雨蒙蒙中,漫步個園園林,感受古建筑的韻味,仿佛置身于詩情畫意之中。江南的園林充滿著詩情畫意,每一處景致都令人陶醉。江南的園林曲徑通幽,仿佛走入了一個世外桃源,讓人在這片綠意盎然中感受到生命的和諧……</p> <p class="ql-block">[賞竹區(qū)]面積廣大,竹筠品種繁多,實(shí)有“ 過江千尺浪, 入竹萬傾斜?!敝?。賞竹區(qū)里瀏覽,欣賞到各種竹影竹韻。</p> <p class="ql-block">賞竹區(qū)的水系</p> <p class="ql-block">細(xì)雨蒙蒙,曲徑通幽,茂林修竹,在竹林的小徑上,感受到江南竹文化的獨(dú)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賞石區(qū)]以池水為中心,環(huán)池以石筍、湖石、黃石和雪石分別筑成春山、夏山、秋山、和冬山及相應(yīng)的亭、臺、樓、榭,構(gòu)思巧妙,為我國古典園林疊山之孤例。奇石巧疊而成的四季景色,表達(dá)出“春景艷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景慘淡而如睡”的詩情畫意,讓人不知不覺的游走在四季中間。</p> <p class="ql-block">[住宅區(qū)]住宅區(qū)分東、中、西三路,每路又分前、中、后三進(jìn)。按照風(fēng)水學(xué)的說法,這種九宮格“井”字形布局,可以“藏風(fēng)聚氣”,是聚財之形,巧奪天工的住宅設(shè)計,更是描摹了一張讓山水與之融為一體的壯美畫卷。</p> <p class="ql-block">【揚(yáng)州何園】原名寄嘯山莊,何園的主人是一位從晚清官場歸隱的官員叫何芷舠,建于清光緒九年,建筑風(fēng)格中西合璧,它的建筑布局和設(shè)計理念獨(dú)特,融合了中式傳統(tǒng)和西方元素,體現(xiàn)了主人的情志和時代背景,不僅融入了中式的亭臺、樓閣、軒榭、廳堂等元素,還引用了西方建筑復(fù)居回廊和片石山房等特點(diǎn)。最具特色特的是復(fù)道回廊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譽(yù),充分發(fā)揮了廊道建筑的功能和魅力,1500米復(fù)道回廊,是中國園林中少有的景觀。左右分流、高低勾搭、銜山環(huán)水、登堂入室,形成全方位立體景觀和全天候游覽空間,發(fā)揮了中國園林藝術(shù)的回環(huán)變化之美和四通八達(dá)之妙。何園的住宅區(qū)和花園并非涇渭分明,而是園中有樓,樓中有園。何園被稱為“晚清第一園”。</p> <p class="ql-block">[水心亭]被稱為天下第一亭,水心亭可供人在亭中休息。它是西園中心,觀西園整體園景。</p> <p class="ql-block">坐亭觀景</p> <p class="ql-block">從二層俯視園中水池假山</p> <p class="ql-block">[復(fù)道回廊〕何園的廊道被稱為天下第一廊,全長1500多米,分上下兩層,串聯(lián)起東、西園子和所有院落亭臺,構(gòu)成園林建筑通道與回環(huán)變化,在中國園林中絕無僅有,被業(yè)內(nèi)專家稱為中國立交橋的雛形。</p> <p class="ql-block">二層平視</p> <p class="ql-block">一層看二層</p> <p class="ql-block">二層看對面景觀</p> <p class="ql-block">從二樓看一層西園中央水景</p> <p class="ql-block">中央庭院開著山茶花</p> <p class="ql-block">中央庭院開著玉蘭花</p> <p class="ql-block">從二樓俯視東園中央庭院</p> <p class="ql-block">一樓廊道</p> <p class="ql-block">連廊里各種造型的門</p> <p class="ql-block">[片石山房]被稱為天下第一山,片石山房鏡花水月、以山石之境,將園中所有的景色有機(jī)結(jié)合。</p> <p class="ql-block">[花窗]是何園的點(diǎn)睛之筆,一排排不同形態(tài)的花窗,如同人的眼睛,可以看到不同風(fēng)景,被譽(yù)為“天下第一花窗”,可以繞廊賞景,步移景異。廣泛的內(nèi)景互動,增加了園林的景致和趣味。</p> <p class="ql-block">游人們在花窗前拍照</p> <p class="ql-block">[雕花鏤空的窗欞]</p> <p class="ql-block">江南園林,獨(dú)具匠心,優(yōu)雅別致。精心設(shè)計的假山流水,錯落有致的建筑布局,每一個角落都凝聚著古代匠人的巧妙心思。江南園林的自然美與人文雅相結(jié)合,展現(xiàn)出一種別樣的風(fēng)貌,令人贊嘆不已。(后記:2024年3月22日上午游覽拙政園,3月23日下午游覽揚(yáng)州個園、何園,3月17日上午游覽熙園,時間比較匆忙,4月15日回京整理完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