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的成都東風路中叔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都的東風路,是解放后才有的一條新建的路。</p><p class="ql-block">1958年,在原來的總府街、福廣館街、棉花街的基礎上,擴寬改造,並向東穿過北紗帽街,打通古老的大慈寺,又在府河上架起一座大橋,一直延伸修建到一環(huán)路東段水碾河路口而形成的,這條新的東西干道是為東風路。</p><p class="ql-block">早于人民南路建成的成都第一條現(xiàn)代化新型大道——東風路,讓城市新貌初現(xiàn)的成都人,充分體會到了現(xiàn)代化大城市的非凡氣象與大家風范。</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的成都市街道圖,東風路所處的地理位置。</p> <p class="ql-block">東風路大致可以劃分為東、中、西三段。東風路西段是在原有道路總府街上擴建改造而成的。</p><p class="ql-block">總府街是一條老街,西起暑襪街,東至福廣館街。自古就是成都商貿繁華之地,1966年8月為連通新建道路而改名為“東風路二段”。</p> <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老的總府街,可見當時的繁華景象。(攝于1928年)</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的總府街。(錦江區(qū)檔案館供圖)</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東風路(總府街)商業(yè)場旁的連排小吃店門面,皆是著名名小吃。</p> <p class="ql-block">▼總府街商業(yè)場大門右側的這排小吃店有:夫妻肺片。</p> <p class="ql-block">▼雞汁鍋貼。</p> <p class="ql-block">▼賴湯圓。</p> <p class="ql-block">▼總府街商業(yè)場大門左側的韓包子店。韓包子店左側是紅旗劇場。</p> <p class="ql-block">在這這排小吃店西側,是由民國時期昌福館街改造而成“東風副食品商場”,被老成都人俗稱為東風萊市場。它正門在總府街,后門在華興正街,是一個長廊形的綜合性副食品商場。</p><p class="ql-block">這個商場是那個時代成都著名的四大副食品商場之一(紅旗商場、紅光商場、建設路商場、東風商場),深受人們喜愛,凡逛街總府街,都得順便進去看看,故人氣旺盛。尤以位于華興街后門囗的一家“口水雞”小吃攤,因味道獨持巴適而最為人們追捧,每天需得排隊購買。</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位于東風路小吃店鋪旁的東風副食品商場。</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的東風路二段,路北側可見整修后的著名商場商業(yè)場,其旁為智育電影院改建的紅旗劇場。對面即路南側是春熙路北段路口。</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東風路上的紅旗劇場。(王文相攝)</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吳少伯先生捐款二十余萬元在總府路囗同仁堂藥店門前修建了以花木搭建成廊橋形式的過街人行天橋,名為“少伯綠廊”,對此善舉一時傳為成都環(huán)保佳話。</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總府路紅星路口(東風路口)的少伯綠廊人行天橋。</p> <p class="ql-block">▼少伯綠廊人行天橋全景。(劉陳平攝)</p> <p class="ql-block">而新建的東風路中段是從上北打金街(現(xiàn)紅星路路口)起,拆除了棉花街、紗帽街、書院南街交匯處的大片房舍以及大慈寺的接引殿。而至望平街街口這一段。</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的棉花街,由西向東望,街道盡頭是大慈寺圍墻,向東還不能通行,只能繞道北紗帽街或書院南街,。(蘇紅亮供圖)</p> <p class="ql-block">在原來的棉花街上,有一座永樂大劇院,曾同時演出川劇,五十年代后改為了京劇院。后京劇團遷到貴州遵義,東風路建成后這座刷場改建成了東風電影院。</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由棉花街改擴建的東風路,東風電影院位于圖片左側高樓旁。</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東風電影院近景。</p> <p class="ql-block">在新建的東風路與紅星路相交路口,曾經(jīng)的“家電老大”成都百貨公司攝影器材及家電門市部,被成都人稱為“成百光電”,它曾是成都市民購買照相機、電視機等家電產(chǎn)品的首選之地,那時侯的選購情景讓現(xiàn)在老成都人難以忘懷。</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東風路口的成百光電大樓,營業(yè)大廳面向紅星路。</p> <p class="ql-block">在新建的東風路上,成都名小吃珍珠元子也曾在此經(jīng)營,它開業(yè)干1981年,店子在東風路大慈寺旁,是一座古典建筑式的店鋪。</p><p class="ql-block">1990年,珍珠元子被評為成都名小吃。1995年,珍珠元子被國內貿易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p><p class="ql-block">▼在大慈寺紗帽街口的成都風味小吃店珍珠元子店面。(金勖琪攝于1983年)</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東風路與書院南街交匯處。(王健攝)</p> <p class="ql-block">為使東風路東進,在五十年代修建過程中,拆除了擋在前進方向上的大慈寺后半部分。</p><p class="ql-block">大慈寺在清代重建之后,大門是向南開的。院內靠最后的大殿是接引殿。為修建東風路,只好從中將大慈寺一分為二。這樣,接引殿的位置就在東風路的街中心。</p><p class="ql-block">將這一部分拆除后大慈寺新的圍墻退縮至緊鄰東風路,于是就把大慈寺的大門改為向北,面向著東風路。</p><p class="ql-block">直到2001年整修時,才將南大門前的民房房屋拆除,恢復了原來的南向山門,而北邊的這小門就成了大慈寺的后門。</p> <p class="ql-block">▼修建東風路時穿越拆除大慈寺北部院區(qū)示意圖。(馮暉繪圖)</p> <p class="ql-block">▼新世紀初尚未改造的大慈寺片區(qū)民房。(嚴永聰攝)</p> <p class="ql-block">那時的大慈寺南門區(qū)域,即東糠市街、西糠市街、南糠市街、北糠市街及相鄰的和尚街、筆帖式街、油簍街共同構成了一個頗具規(guī)模的萊市場。</p><p class="ql-block">▼一度封閉的大慈寺南門,門前已成萊市場。(周筱華攝)</p> <p class="ql-block">大慈寺于1981年被列為"成都市級文物單位",并撥款維修。1983年被改建為市博物館,占地面積縮減到約20畝。1984年成都市博物館對外開放,對這一重大文化事業(yè)曾在成都引起轟動。</p><p class="ql-block">▼設于大慈寺的成都市博物館于1984年10月1日開館,這是當天的開館典禮現(xiàn)場。。</p> <p class="ql-block">▼大慈寺內成都博物館東風路大門(周筱華攝)</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的東風路大慈寺內成都市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門票。</p> <p class="ql-block">2000年,成都市決定將博物館遷出大慈寺。年底,該寺北大門上又掛出"大圣慈寺''的金字門額。</p><p class="ql-block">▼2000年代位于東風路上的大慈寺北大門。</p> <p class="ql-block">2015年6月21日,擴建重修后的大慈寺正式向社會開放。</p><p class="ql-block">▼位于太古里內整修一新的大慈寺山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慈寺南門這片民居被拆除后,建成了時尚的遠洋太古里商業(yè)賣場。</p><p class="ql-block">成都太古里在2014年8月正式建成,在2014年10月31日宣布開業(yè)。</p><p class="ql-block">▼東風路中段南側的成都太古里。</p> <p class="ql-block">根據(jù)中國購物中心等級評價標準,太古里在2019年被評定為國家五星購物中心。2020年11月18日,當選“成渝潮流新地標”。2023年8月,正式更名為“成都太古里”。</p><p class="ql-block">▼成都太古里夜景。</p> <p class="ql-block">太古里既有古老街巷和歷史建筑,更有新潮的店鋪裝潢和時髦商品,還能打望美女們獨具現(xiàn)代化的摩登造型。這里已是走秀街拍的網(wǎng)紅之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慈寺往東不遠處是清代修建的城墻。為修東風路,在五十年代用了半個月時間拆除了老城墻,使道路直抵府河。</p><p class="ql-block">府河西畔的東安南街被截斷,截斷的北段后來叫東安南路,南段并入了天仙橋北路。</p><p class="ql-block">這段府河在修建東風路以前,有個渡口,僅有一只渡船連接兩岸。東風路上的跨府河大橋就修建在此處。</p> <p class="ql-block">1959年,東風大橋建成通車。</p><p class="ql-block">這座橋是繼錦江大橋之后,成都建成的第二座具有現(xiàn)代風格的三塊式大橋。</p><p class="ql-block">大橋設計為3孔磚石拱面,橋長64.2米,寬43米。設有機動車道、慢車道和人行道。</p><p class="ql-block">▼1959年建成的東風大橋,在當時看來,甚是壯觀。</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的東風大橋,在橋上玩耍的兒童。(張先德供圖)</p> <p class="ql-block">▼東風大橋的護欄。(完璧攝)</p> <p class="ql-block">▼東風大橋全景。</p> <p class="ql-block">▼鳥瞰東風大橋。</p> <p class="ql-block">▼1981年在擴建蜀都大通時,東風大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大橋。</p> <p class="ql-block">2011年6月,東風大橋北側加寬15米,加寬后的東風大橋,修了3個景觀臺,景觀臺里種植著綠草、鮮花和小樹,橋面更加寬闊。</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的的東風路中段。</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東風路上爆米花的小販。</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的東風路上游動小販。(游支鍵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東風路東段從望平街起,到水碾河止,在東風路建成之初,路兩邊仍然是農(nóng)田。東風路通車之后,才陸續(xù)建起樓房。</p><p class="ql-block">水碾河之東,是五、六十年代建成的成都東郊工業(yè)區(qū),眾多的軍工企業(yè)聚集于此,位于一環(huán)路交匯口的水碾河,成了工業(yè)區(qū)連接城區(qū)的交通樞紐。</p><p class="ql-block">在東風路建成之后,水碾河逐漸建起了不少高樓,而當時著名的的四大地標建筑:成都飯店、嬌子音樂廳、水碾河商場和花園飯店,使水碾河形成了成都東郊繁華商圈之一。</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東風路水碾河路口。(周安攝)</p> <p class="ql-block">1985年,為慶祝一環(huán)路竣工開通,由四川省雕塑藝術院原院長任義伯先生設計的建設者雕像,在水碾河十字路口街心花園建成。</p><p class="ql-block">這尊塑像后雖移走,但她當時的巨大影響力,雖過去四十佘年,老成都人至今不能忘杯。</p><p class="ql-block">▼建設者雕塑的落成典禮會場。</p> <p class="ql-block">東風路東頭北側水碾河路口的水碾河商場,建于1981年,建筑總面積1.00萬平方米。是當時城東購物的首選之地,是除了東大街和春熙路以外的又一購物圣地,也是東郊水碾河區(qū)域最熱鬧的去處。</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水碾河商場遠眺。</p> <p class="ql-block">初建成的水碾河商場,形同現(xiàn)在的綜合市場,人氣旺盛,場內非常的擁擠,那時還不興自選,商品都放在玻璃柜里面,要由售貨員取出,為打望貨柜內的商品,往往在貨柜前里三層外三層站滿了人群。</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建成的水碾河商場外觀(圖片中左側三層樓房)。</p> <p class="ql-block">▼水碾河商場在場外廣場上的促銷活動,吸引了大量的市民。。</p> <p class="ql-block">▼水碾河商場也曾改營為家具商場。</p> <p class="ql-block">在水碾河商場街對面,是一家頗為著名的庭院式的涉外三星級飯店“花園飯店”,位于東風路27號。該飯店以其自然幽靜的環(huán)境而聞名。</p> <p class="ql-block">飯店于1993年5月18日開業(yè),院內小橋流水,綠樹成蔭,天然幽靜,人稱“都市里的港灣,花園中的飯店”。</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提的是,八十年代,成都同時出現(xiàn)了兩家紅油兔丁小吃,一家是二姐兔丁,一家是紅星兔丁。</p><p class="ql-block">這紅星兔丁開業(yè)于紅星路一段,故名。</p><p class="ql-block">后遷至東風路大慈寺旁,后因修建蜀都大道而搬遷至東風路東頭現(xiàn)址。至今兔丁的老成都味道不變,生意一直火紅。</p><p class="ql-block">▼現(xiàn)還在東風路上經(jīng)營的紅星兔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在成都市“干道指揮部”的帶領下,全市軍民共建的東西干道終于在1984年9月竣工,10月1日干道全線通車。并在1987年定名為“蜀都大道”。</p><p class="ql-block">蜀都大道東起雙橋子,西至中醫(yī)藥大學,全長約8.6公里。它是橫穿市中心的“核心通道”。</p><p class="ql-block">蜀都大道中的老東風路段因此被重新命名:</p><p class="ql-block">原東風路西段即暑襪街口(含西至順城大街口)至紅星路口段命名為“總府路”。</p><p class="ql-block">原東風路中段即紅星路口至東風大橋段被命名為“大慈寺路”;</p><p class="ql-block">原東風路東段即東風大橋至水碾河路口仍保留“東風路”名。</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的蜀都大道東風路段,(由水碾河西望東風大橋)。路口北側是水碾河商場,南側是花園飯店。</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蜀都大道(原東風路西段、中段)由總府路東望大慈寺路。(周孟棋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