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漸行漸老的兵二代王彥琳 <p class="ql-block">致漸行漸老的兵二代</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的父母們,響應毛主席號召,唱著嘹亮的進行曲: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p><p class="ql-block"> 于是,無數(shù)軍人和熱血青年從新中國的五湖四海,匯集到新疆的戈壁大漠無人區(qū),用兩個肩膀一雙手,硬生生地把不毛之地的荒漠,建成了一片片綠洲和城鎮(zhèn)。他們不僅種出了各種莊稼,也把自己的孩子們“種”在了這片土地上,那就是我們兵二代。我們也學著父輩的模樣,把父輩們開墾出來的土地當成了自家菜園,付出心血精心擴建打理…</p><p class="ql-block"> 隨著知識改變命運的浪潮涌來,我們的孩子們,也就是兵三代孩子們通過努力拼搏,考上大學后去了外地發(fā)展,并在外地成家立業(yè)了。原來我們的家是孩子們的根,現(xiàn)在孩子的家成了父母的牽掛。</p><p class="ql-block"> 當暮然回首時,才發(fā)現(xiàn)同齡人已是發(fā)如雪,背如弓,漸行漸老,團場里熟悉的面孔越來越少了。</p><p class="ql-block"> 想想都尷尬:當年父母從五湖四海涌入新疆,把我們生在新疆,現(xiàn)在兵二代們?yōu)榱撕⒆拥暮⒆樱謴膱F場奔向五湖四?!?lt;/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團場,走在街上飄進嗅覺里的是麻辣味,耳朵里聽到的都是甘腔豫調(diào),熟悉的團場口音越來越少了。</p><p class="ql-block"> 人家一碗胡辣湯就能喝出鄉(xiāng)愁的味道,我們卻是一個沒有鄉(xiāng)音、沒有故鄉(xiāng)、找不到鄉(xiāng)愁的特殊群體。</p><p class="ql-block"> 一直把單位當成了自己的根基,后來廠子倒閉,我們成了無根草,空落落的,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生長的地方、父輩和我們二代們流血流汗開墾建設出來的家園,已經(jīng)是從內(nèi)地貧困地區(qū)移民來團場新職工們的家園了。周圍的人變得越來越陌生,環(huán)顧四周,發(fā)現(xiàn)自己才是真正的外來戶。</p><p class="ql-block"> 還有些兵二代們已經(jīng)把生命也永遠留在了團場,這些在同一個醫(yī)院出生、同一個醫(yī)院停止呼吸,又在同一個火葬場化成一縷青煙上九霄,留下一捧骨灰又躺在一個墓地,只有一個個墓碑站成了永恒…心中好不酸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