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成門老街記憶中叔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都的武城門,又稱水東門、新東門,是民國初年在東城垣新開建的一座城門。</p><p class="ql-block">舊時成都城東北角有一條水道穿過城墻,便有了老百姓對此的“水東門”稱呼。</p><p class="ql-block">民國初年,市政當局為了方便城內(nèi)與城外的交通,1914年利用清城城墻東北角的這個穿城水洞,把它擴展成為了一個城門,命名為“武成門“。</p><p class="ql-block">“武成”一詞出于《左傳·成公十一年》:“秦晉為成”。 取“武成門”之名即是企盼和平、不再打仗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成都城門位置示意圖??梢姰敃r老東門位置偏南,因此在靠北的位置上新開了武成門。</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在武成大街1號嬌子苑里,還有一段殘存的清代城墻,城墻上的垛口、槍眼、梯道均保存完好,是成都市區(qū)內(nèi)現(xiàn)存較好的一段城墻遺址。</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尚存的東門城墻遺址。(劉陳平攝)</p> <p class="ql-block">城門開通后,當局于1915年在武成門外護城河(府河)上開始修建一座磚石拱橋,但因工程款被侵吞而停工。后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川劇泰斗楊素蘭慷慨解囊,捐助了大部分工程款,</span>這座五孔磚石拱橋才于1927年建成,是民國時期在府河上修建的唯一的一座磚石拱橋。</p><p class="ql-block">這座跨府河的橋建成后命名為”東安橋“,民間又稱”水東門大橋“、“石拱橋”。老成都人俗稱為“新東門大橋”。</p> <p class="ql-block">20世紀50年代新東門大橋。(陳德龍攝)</p> <p class="ql-block">新東門大橋在1947年被洪水沖毀,1949年修復。</p><p class="ql-block">1970年在此基礎上擴建為鋼筋混凝土大橋,成都市地名委員會命名為“武成門橋”。</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的武成門橋。(楊顯峰攝)</p> <p class="ql-block">1994年開始了成都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作為府南河的配套項目,古老的東安橋及旁邊輔助通行的平橋被拆除,重建了一座全新的武成門大橋。</p><p class="ql-block">▼府河綜合整治工程施工工地。圖片上可見府河上的新舊東安橋。</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武成門橋橋面一角。</p> <p class="ql-block">▼遠眺武成門橋。</p> <p class="ql-block">舊時老東安橋下的水東門碼頭,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一直是府河上一個重要的通商、貨運碼頭。</p><p class="ql-block">這個碼頭是上游漂木堆積場,是岷江放漂木材的終點。據(jù)說民國初年的水東門碼頭,日吞吐量是成都貨運碼頭的一半,達一千多噸。</p><p class="ql-block">▼府河上的水東門碼頭。(〔德〕魏司 1910年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武成門城門與東安橋之間,原來有一條小街叫東安街,是在1914年新開武成門之后逐漸形成的進出新東門的通道,因為地處新東門之外,故而在1925年正式命名為東安街。</p><p class="ql-block">這一片基本上都是城墻邊長滿野草的空地,隨著新東門的開通而逐漸新增了一些房屋,抗日戰(zhàn)爭時期就形成了幾條小街。</p><p class="ql-block">東安街在城門處向內(nèi)西接武成大街,向外朝東北撈彎至東安橋橋頭,沿河岸向北有東安北右街、東安北左街。沿河岸向南,形成了東安南街。</p><p class="ql-block">由此在城門外形成一處小的十字路口。</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在府南河綜合整治中,這些沿府河的小街被拆除,修建成了今天沿河道的東安北路和東安南路。</p> <p class="ql-block">▼武成門橋周邊道路地理位置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東安街臨河民居。(嚴永聰攝)</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初東安南路一側(cè)。(成都市府南河管理處提供)</p> <p class="ql-block">在東安南街的南段,當時成都知名糧食加工企業(yè)東風面粉廠就落座于此。主要產(chǎn)品是將小麥磨成面粉,供應給成都市民。</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東風面粉廠生產(chǎn)的掛面外包裝,現(xiàn)在看來是多么的熟悉和親切。</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40年代,這條街還有一家卷煙廠即“中瑞煙廠 ”。該廠 建于1944年10月,廠址先建在青果街57號。1951年遷至東安南街11號,6月正式命名為紅旗煙廠。后來煙廠合并入成都煙廠。</p><p class="ql-block">這家煙廠主要生產(chǎn)五愛牌、井崗山牌、帆船牌、阿房宮牌香煙。</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成都已擁有大小煙廠近20家。中瑞煙廠是當時成都較大的幾家煙廠之一。這幾家煙廠生產(chǎn)的香煙占據(jù)了成都大部分市場。</p> <p class="ql-block">▼中瑞煙廠出品的“帆船”牌香煙煙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當時過新東門大橋,並不能一直向東,而是要向南拐90度經(jīng)望平街才能通行。</p><p class="ql-block">早在清代末葉,這段府河東畔還是城外的一片農(nóng)田,民國初年才形成了一條小街,即望平街。</p><p class="ql-block">望平街的得名,是開街之時正值軍閥混戰(zhàn),老百姓盼望太平,故取此名。</p><p class="ql-block">那時流行的一句歇后語:“望平街倒拐——屎(死)路一條”。</p><p class="ql-block">此話怎講?</p><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望平街上最主要的經(jīng)營業(yè)務,是收集、儲存與轉(zhuǎn)賣糞便。</p><p class="ql-block">糞商們在此街兩旁修起大量的糞塘,淡季儲存,旺季銷售,獲利豐厚。這些糞塘子因此又被叫作“金窖”。</p><p class="ql-block">如此操作,可想而知其空氣被污染的程度。</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成都街頭的掏糞工人。(成都市建設信息中心供圖)</p> <p class="ql-block">直至新中國成立,才廢除了此項業(yè)務,建成了干凈整潔、空氣清新的易居街道。從“金窖”到美食天堂,“煙火人間”的望平街舊貌換了新顏。</p> <p class="ql-block">▼現(xiàn)置于此街路面上的紀念銘牌“望平街,期盼太平”。</p> <p class="ql-block">▼望平街老街景。(王波攝)</p> <p class="ql-block">在這條新生的街道上,1959年1月,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建立。作為國內(nèi)最久負盛名的專業(yè)藝術(shù)院團之一,該院與著名的川劇班社“三慶會劇社”一脈相承,將有著300年歷史的川劇藝術(shù)傳承發(fā)展至今。</p><p class="ql-block">▼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大門。(趙祖樂攝)</p> <p class="ql-block">幾十年來,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創(chuàng)作、演出了大量有影響力的藝術(shù)作品,如《白蛇傳》《江姐》《塵埃落定》《薛寶釵》等;培養(yǎng)了眾多川劇表演藝術(shù)家。</p> <p class="ql-block">改革開放以后,這條街的一條小巷逐漸形成了網(wǎng)紅美食街——香香巷。</p><p class="ql-block">這條巷子原本是成都市東方絲綢廠里的一條小巷,呈東西走向,是該廠通向府河邊的快捷走道,一度破敗凋敝。</p><p class="ql-block">2000年四川寶元通股份有限公司接手打造,一條川西民居風格的特色美食小巷成形,2010年開街對外營業(yè)。</p><p class="ql-block">這條長約100米、寬約5米的小巷,被人們稱作成都的“臺灣小夜市”以及川西民俗美食樂府。香香巷不僅美食多,價格還便宜,遠近食客紛紛慕名而來。</p><p class="ql-block">▼初期的香香巷口。</p> <p class="ql-block">▼翻新改造后的香香巷進口牌樓。</p> <p class="ql-block">▼巷內(nèi)的美食店鋪麟次櫛比。</p> <p class="ql-block">近年來,經(jīng)成華區(qū)的精心打造,建成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望平坊旅游休閑街區(qū)”,是成都較為火爆的網(wǎng)紅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文化和旅游部發(fā)布的第三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qū)名單中,“成都望平坊旅游休閑街區(qū)”成功入選,是四川唯一入選的街區(qū)</p><p class="ql-block">▼望平坊旅游休閑街區(qū)東風大橋東頭入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成門向東是城外,外面是東安街,向西是城內(nèi)。從城門算起往西走,到天涯石北街就結(jié)束了。再往西是四圣祠西街和新巷子。</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武成大街是向東合并了東安街,向西合并了四圣祠西街和新巷子,形成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條東西走向的大街,西起于紅星路,東止于府河,全長大約750米。</span></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初旳武成大街。(嚴永聰攝)</p> <p class="ql-block">▼1995年的武成大街。(游支鍵攝)</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武成大街街景,沿街的的店鋪和小攤。</p> <p class="ql-block">位于武成大街北側(cè)的四圣祠街,這里曾經(jīng)是西方文化和西洋建筑的聚集地。四圣祠街的幾處老建筑所承載的歷史內(nèi)涵,都深深烙上了西式的痕跡。</p><p class="ql-block">據(jù)《成都城坊古跡考》記載,四圣祠街的得名,是因清朝時這里的路口有一座祠廟,供奉著孔門弟子曾參、顏回、子路、子游這四位圣賢之人。祠廟早已不復存在,街名沿用到了今天。</p> <p class="ql-block">1892年,加拿犬傳教士一行9人,來到四川成都傳教,他們在四圣祠街買下一片菜地,1894年建立了存在至今的四圣祠禮拜堂。雖一年后毀于反教風波(成都教案)。次年又重建。</p><p class="ql-block">▼重建于1896年的禮拜堂,即今成都市基督教恩光堂外景。(黃曉帆攝于2004年)</p> <p class="ql-block">▼四圣祠街現(xiàn)在還保存的西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而更具歷史意義的是1892年2月,啟爾德、斯蒂文森等醫(yī)生來到成都后,租用了四圣祠北街12號的民房創(chuàng)辦了西醫(yī)診所,名為四圣祠福音醫(yī)院。</p><p class="ql-block">▼1892年的位于四圣祠北街12號的福音堂平民診所。(錦江區(qū)檔案館供閣)</p> <p class="ql-block">1914年,這家醫(yī)院成為華西協(xié)和大學醫(yī)學院實習基地,后更名為仁濟醫(yī)院,是為川西最早的西醫(yī)醫(yī)院。1949年該醫(yī)院由解放軍軍管,1952年正式更名為成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成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p> <p class="ql-block">位于武成大街市二醫(yī)院旁邊,一家不起眼的小吃攤在此經(jīng)營了二十余年,現(xiàn)在成了周邊地區(qū)老成都美好的記憶。</p><p class="ql-block">這家在一小片老房子的院子為制作場地,破爛圍墻邊上擺個玻璃柜售賣糖油果子的小攤子,沒有光鮮的門面店招,沒有誘人的廣告,就憑它能做出老成都的味道。吃貨們不顧遠近紛紛前來購買。</p><p class="ql-block">▼名為“成都小時候的糖油果子”小吃攤。</p> <p class="ql-block">▼老房子院壩就是糖油果子的制作場地。</p> <p class="ql-block">這家小攤的老板顏世平、肖英是夫妻,從1990年開始就做糖油果子的手藝活,至2018年搬遷,已經(jīng)經(jīng)營了28年。</p> <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12日,因搬遷而最后一天營業(yè),老食客們聞訊紛紛趕來,排著長隊購買,作打卡式道別,場面感人。</p> <p class="ql-block">▼后搬遷至紅星路一段旁鎣華寺街口,經(jīng)營了幾年,現(xiàn)己歇業(y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武成大街。(曉晨攝)</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武成門橋,其旁是新建的高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歷史圖片源于網(wǎng)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