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干山游姜是老的辣 <p class="ql-block">地名由來</p><p class="ql-block">相傳2000多年前,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莫邪、干將鑄劍在此,莫干山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春秋末年(約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吳王闔閭使干將在今莫干山劍池鑄劍,鐵汁經(jīng)久不下,其妻莫邪問計,干將道:“昔吾師作冶,金鐵之精不銷,夫妻俱入冶爐中,然后成物?!蹦暗溃骸皫熤毶硪猿晌?,吾何難哉!”于是斷發(fā)剪爪,投于爐中,鐵汁下,鑄成雌雄兩劍。劍以人名,雄劍曰干將,雌劍曰莫邪,為紀(jì)此事,故稱此山為莫干山。</p> <p class="ql-block">《搜神記》中這個故事是發(fā)生在楚國,不是吳國了。</p><p class="ql-block">搜神記</p><p class="ql-block">干將莫邪</p><p class="ql-block">楚國的干將、莫邪夫婦給楚王鑄造寶劍,三年才鑄成。寶劍有雌劍雄劍。干將的妻子身懷有孕將要分娩,丈夫便對妻子說道:“我替楚王鑄造寶劍,三年才鑄成,楚王生氣了,我去他必定會殺死我。你如果生的是男孩,長大了就告訴他,出門望著南山,松樹長在石頭上,寶劍在樹的背后。”</p><p class="ql-block">干將帶雌劍去見楚王。楚王讓臣下仔細(xì)查看,臣下回說:</p><p class="ql-block">"寶劍應(yīng)有雌雄兩把,現(xiàn)只有雌劍,雄劍卻沒有送來。"楚王大怒,便把干將殺了。</p> <p class="ql-block">搜神記</p><p class="ql-block">莫邪的兒子名叫赤,長大成人后,就問母親:“我的父親究竟在哪里?”莫邪說:“你的父親給楚王制作寶劍,用了三年才鑄成,可是楚王卻殺了他。他離家時曾囑咐,要我告訴你:出門望著南山,松樹長在石頭上,寶劍在樹的背后?!?lt;/p><p class="ql-block">赤出門望著南山,看到屋堂前面松木柱子下邊的石塊,就用斧子劈破它的背后,得到了雄劍。赤便日思夜想地要向楚王報仇。</p><p class="ql-block">一天,楚王在夢中恍惚看到一個男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相貌出奇,</span>眉之間有一尺寬,說要報殺父之仇。楚王于是在全國以千金懸賞捉拿他。赤得知后,躲入深山號哭悲歌。一天有個俠客遇到他,對他說:“你年紀(jì)輕輕,為何如此悲傷?”赤說:“我是干將、莫邪的兒子,楚王殺死了我的父親,我不能報這殺父之仇,故而悲傷?!眰b客說:“聽說楚王懸賞千金買你的人頭,我可替你報仇。但須拿你的頭和劍才行。”赤立即割頸自刎,兩手捧著自己的頭和雄劍奉給俠客,自己的尸體卻僵直不倒。俠客說:“我決不會辜負(fù)你的?!笔w于是倒下。</p><p class="ql-block">俠客拿著赤的頭前去進見楚王,楚王看見赤的頭怒目園睜,心中害怕。俠客說:“這頭可在熱水中煮它。”楚王令人支起大鍋</p><p class="ql-block">燒煮頭顱,三天三夜竟煮不爛。楚王親自到鍋前察看,俠客用雄劍將楚王的頭砍入鍋中,隨即自己自刎,頭也落入鍋中。三個頭顱全都爛在一起,無法識別,人們就把三個頭骷髏埋葬在一起,稱為“三王墓”。(現(xiàn)在的汝南北宜春縣境內(nèi)。)</p><p class="ql-block">魯迅先生的《故事新編》中的《鑄劍》(原名《眉間尺》)就是講這個故事的。</p> <p class="ql-block">莫邪雕塑 </p><p class="ql-block">阜溪橋上方,距磨劍石10余米處,有1985年落成的干將莫邪雕塑像。莫邪持劍在前,體魄雄健的干將掄錘欲擊,神態(tài)逼真。造像連底座共高3米,聳立于劍池之旁。</p> <p class="ql-block">劍池飛瀑 </p><p class="ql-block">劍池飛瀑又名四疊瀑布,藏于蔭山山谷綠蔭叢中。上有阜溪橋,橋柱上刻有阜溪橋上游50步處,有兩股溪水匯合,一股來自中華山,另一股來自蘆花蕩。兩股溪水合流后,水勢增大,順澗直下,形成飛流,直沖阜溪橋,此乃第一飛瀑。出橋后,猛跌二三丈,形成第二疊瀑布,注入劍池中。</p> <p class="ql-block">瀑布入劍池后,稍一停蓄,水勢益壯,于是,飛瀑臨空,直瀉劍潭,此時飛流高達10余丈,氣勢磅礴,觸石有聲。這是第三疊。飛流自劍潭而下,束水入溪,形成短瀑,此為第四疊。</p> <p class="ql-block">劍池。</p><p class="ql-block">明朝唐鏗《莫干劍池》 詩:</p><p class="ql-block">“歐冶勾吳地,清池舊日聞。鸊鵜三尺雪,菡萏一爐云。嶺峻天疑近,山荒路不分。尚余金鐵器,千古碧氤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劍池</p><p class="ql-block">清朝唐靖《莫干山》 詩:</p><p class="ql-block">“劍已延津去,山猶號莫干。泉聲飛百道,鳥徑仄千盤。峽束青天小,池空六月寒。龍光常不夜,斗氣復(fù)誰看?”</p> <p class="ql-block">皇后飯店</p><p class="ql-block">建造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的皇后飯店在莫干山很有名氣,那是因為毛澤東|1954年3月到莫干山時在那里休息過。</p><p class="ql-block">毛澤東看到皇后飯店的圓形窗戶、圓形門洞,以及進門的圓形拱頂,便說這房子不錯,有一種延安窯洞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這是毛澤東在莫干山居住時的專車。七座,毛稱其為"七人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與隨行人員從莫干山回杭州曾口占一絕:</p><p class="ql-block">翻身復(fù)進七人房,回首峰巒入莽蒼。</p><p class="ql-block">四十八盤才走過,風(fēng)馳又已到錢塘。</p> <p class="ql-block">1955年,毛澤東從北京前往杭州,居住在西湖邊上的劉莊。</p><p class="ql-block">由于來杭州的次數(shù)太多,西湖周邊的景點,早就被他看遍了。</p><p class="ql-block">周邊還有什么可看的景點呢?這個時候,有人想到了距離杭州不遠(yuǎn)的地方,有一座“莫干山”。</p><p class="ql-block">明代的王陽明,以及近代的很多人都曾經(jīng)游覽過這座山,還在山中留下了遺跡,只是它在民間不太有名。</p><p class="ql-block">毛聽說之后產(chǎn)生了好奇,于是找了一個風(fēng)和日麗的日子,帶上衛(wèi)士葉子龍、李銀橋,秘書羅廣祿和一名醫(yī)師,一起登上了莫干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蔣介石與宋美齡的蜜月</p><p class="ql-block">民國十六年(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舉行婚禮盛典后,連夜在二百名衛(wèi)兵的護送下乘專列上莫干山度蜜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第二次國共談判時,蔣介石偕宋美齡住在莫干山的白云山館。</p> <p class="ql-block">莫干山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該建筑落成于民國12年(1923年)7月15日,是由美國傳教士海依士建造的。它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紀(jì)城堡式建筑,整幢別墅以就地山石砌筑,石墻、石柱,矗立山端,遠(yuǎn)遠(yuǎn)望去,似一座堅固的城堡。大教堂的內(nèi)設(shè)禮堂可以容納六百人集聚。</p> <p class="ql-block">1984年莫干山會議就是在這里舉辦的。</p> <p class="ql-block">莫干山會議</p><p class="ql-block">中青年經(jīng)濟科學(xué)工作者學(xué)術(shù)討論會</p><p class="ql-block">討論會是在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之前約一個月,由朱嘉明、劉佑成(延安吳起縣人,時在浙江省經(jīng)濟研究中心)、黃江南、張鋼等青年經(jīng)濟工作者組織召開的學(xué)術(shù)討論會。</p> <p class="ql-block">1984年9月3日-9月10日(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之前約一個月),在湖州市德清縣莫干山上,召開了由朱嘉明、劉佑成、黃江南、張鋼等青年經(jīng)濟工作者組織的全國中青年經(jīng)濟科學(xué)工作者學(xué)術(shù)討論會,簡稱”莫干山會議“。</p> <p class="ql-block">莫干山會議主要是討論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xiàn)實問題,為十二屆三中全會提供智力支持。</p> <p class="ql-block">莫干山會議被稱作“經(jīng)濟改革思想史的開創(chuàng)性事件”,是青年經(jīng)濟工作者“第一次集體發(fā)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次會議不僅使一批經(jīng)濟學(xué)家脫穎而出,走上舞臺,也為八十年代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引起中央高層領(lǐng)導(dǎo)的重視。</p> <p class="ql-block">主辦方</p><p class="ql-block">《經(jīng)濟學(xué)周報》、《經(jīng)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世界經(jīng)濟導(dǎo)報》、《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雜志、《中國村鎮(zhèn)百業(yè)信息報》、《經(jīng)濟效益報》、浙江省社會科學(xué)院、浙江省經(jīng)濟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承辦方</p><p class="ql-block">浙江經(jīng)濟研究中心</p> <p class="ql-block">參會人員約180人左右:</p><p class="ql-block">政界:馬賓、王岐山、馬凱、周小川、郭樹清、樓繼偉、李劍閣、中宣部理論局局長賈春風(fēng)、中央財經(jīng)領(lǐng)導(dǎo)小組辦公室婁建、外經(jīng)貿(mào)部研究室田力維,計委經(jīng)濟研究所趙明;</p><p class="ql-block">學(xué)界:張維迎、周其仁、華生、高梁等。</p><p class="ql-block">報界:《經(jīng)濟日報》副總編輯丁望、《世界經(jīng)濟導(dǎo)報》副總編輯朱杏清、《中國青年》雜志副總編輯崔維德、《中國村鎮(zhèn)百業(yè)信息報》社長白若冰、《紅旗》雜志編輯陳曉梅</p><p class="ql-block">其他:孔丹、陳一咨、陳元、肖捷、吳曉靈、劉克崮、陳錫文、許善達、魯昕、閻卡林、李羅力、常修澤等</p><p class="ql-block">中心內(nèi)容</p><p class="ql-block">討論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xiàn)實問題。</p> <p class="ql-block">價格改革雙軌制的討論</p><p class="ql-block">一派主張小步快調(diào)(代表人物有周小川、樓繼偉、李劍閣),一派主張一步或分步放開價格控制(代表人物是當(dāng)時還在西北大學(xué)讀研究生的張維迎),還有一派在綜合前兩種觀點的基礎(chǔ)上主張放調(diào)結(jié)合(代表人物有華生、高梁等)。</p> <p class="ql-block">《價格體制改革是改革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西北大學(xué)經(jīng)濟系張維迎。</p><p class="ql-block">從西北來的年紀(jì)最小的參會者張維迎當(dāng)時只有24歲,在讀研究生的最后半年。</p> <p class="ql-block">蘆花蕩</p><p class="ql-block">清人劉煥有詩贊美蘆花蕩道 :</p><p class="ql-block">“三過蘆花蕩,蘆花未白頭。竹蔭濃過嶺,云影亂遮樓。入耳冷泠泠韻,徑行步步幽。秋風(fēng)催八月,來看雪霜稠?!?lt;/p> <p class="ql-block">“翠”</p><p class="ql-block">滴翠潭,莫干山因遍山翠竹,著名書法家錢君陶,為此題寫了“翠”字,鐫刻于崖壁上,潭也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翠”字高約10米,,被譽為“江南第一擘窠大字”。是莫干山的代表性景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