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被几个领导玩弄一晚上

深宅大院

濤聲

<p class="ql-block"><b>文字原創(chuàng)--原第405醫(yī)院 . 孟濤</b></p> 小十口街 <p class="ql-block">蓬萊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傳說蓬萊古城的小十口街,曾是蓬萊最早的中心。小十口的東西街,是城里的主干道,向東通向高大的鼓樓、畫河橋…。向西通向高大的西城門,當然也有寬厚的西城墻。而管轄一州九縣的登州府,就在西街的北面(如今的后勤部大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十口的南北街,與東西主干道相比,明顯窄了許多。但小十口四條街的共同之處,是所有街道的路面,都是用石頭鋪設的。道路中央隆起,兩邊低洼,利于排水。記得雨天,放學回家的路上,可以站在路旁的流水中,沖洗鞋上的泥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開史冊,人杰地靈的蓬萊,出了不少文官武將和富甲一方的商人。當年一些大戶人家,選擇在小十口街,蓋起了深宅大院,有二進院、有三進院、也有四進院…。如今,在小十口南街仍可看到,始建于明清時期的大宅院。在小十口南街的縱深處,可以看到美國傳教士建蓋的老教堂??官撩麑⑵堇^光故里,精美的石雕大排坊,依然聳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中期,要塞區(qū)還是海軍部隊,后勤部大院還沒有建蓋,小十口西街,有個很大的宅院,院內有好多棟大房子,住著不少部隊官兵與家屬。海軍的軍官食堂,也在此大院,食堂有個老黃師傅,四五十歲?高大魁梧,廚藝最好,特喜歡瞪著大眼珠,逗小孩子玩。軍官食堂的大門,就開向西街,下班后,各家的家長們,會提著疊羅的老式搪瓷飯盒,去食堂打飯,海軍食堂的伙食非常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小十口北街中段,有軍閥吳佩孚建蓋的黑色大樓與大院,樓房設計有點中西合璧,樓前的房間錯落有致,別具一格,有凸出的弧形大陽臺,也有地下室。大樓前的東面,有一棵高大的芙蓉樹,幾乎與大樓等高,每到花開時節(jié),樹冠之上,層層疊疊的粉紅色花叢,非常漂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五十年代,小十口街周圍的不少大宅院,被海軍要塞部隊征收接管,作為部隊的營房,物質倉庫,醫(yī)院…。如小十口北街的吳佩孚大樓,成為后勤部的辦公大樓,警衛(wèi)排、汽車班、駐扎此大院,大院大門開向畫河西岸。其大院的小門,開向小十口北街,小門里面的一排磚瓦房,曾是后勤部的衛(wèi)生所。記得學齡前,我跟著母親去衛(wèi)生所拿藥,有兩個衛(wèi)生員叔叔,看到我就喊:列寧!列寧!我那時候,是名符其實的黃毛丫頭。黃頭發(fā),大腦門,高鼻梁,深凹的大眼睛,有點歐范?叫我列寧不可以,我會很生氣的瞪著他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年的小十口街,部分大宅院暫時成了駐軍干部家屬的居住區(qū)。但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小十口南街。因為后勤部的軍需倉庫,藥品物質倉庫,海軍醫(yī)院,軍馬科,衛(wèi)生處…都在小十口南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條街上有所深宅大院,曾是海軍第405醫(yī)院,是我的出生地,也曾是我童年的家。</p> 深宅大院 <p class="ql-block"><b>一所大宅院,為啥說它是深宅?</b>從小十口南街,邁上大門臺階,推開兩扇黑色的木門,迎面就是磚石壘砌的白色照壁。幾步走出門廊,轉頭回看,大門右手邊是一間門衛(wèi)傳達室,室內有窗,開在鄰街墻的高處,采光極好。從照壁的左邊進院,需推開兩扇木門,是個四進院。那四棟高大的瓦房,坐西向東,前后排列。四棟房子南北兩側的山墻,均與高墻相連,圍成了四進院的院墻。屋子內部結構基本一樣,有左中右三大間。除了第一棟臨街,只向內院開門,其他三棟的中室,都有前后門。借助前后門,四棟大房子可院院相通。連接前后院的通路,全部用石頭鋪設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家住在第三棟,是唯一的住戶,院子挺大,有面積不小的南北廂房。南廂房做了我家的廚房,北廂房向南采光好,基本空置狀態(tài),后來總算盼來了新鄰居,軍馬科的葛茂松叔叔趙華阿姨夫婦倆搬進了北廂房。瘦小的趙華阿姨是南方人,口音不好懂,話少人安靜,手很巧,每次去她家時,動靜要輕,推開兩扇屋門,先探頭進去看看,她肯定在那兒聚精會神的繡花,上半身伏在大長方形的木頭繡架上,兩只手在繡品上下忙活著,繡品非常精致漂亮。只是那北廂房有點小了,幾個月后,趙華阿姨家就搬到老教堂南面的宿舍區(qū)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愛花的父母親,在庭院里栽種了不少花卉,屋門口兩側有兩棵碩大的花,一邊是牡丹,一邊是芍藥。養(yǎng)花人都說:芍藥配牡丹,越開越鮮艷。養(yǎng)花出名了,也有麻煩,叔叔阿姨登門,來討要各種心愛的花。蓬萊閣的管理人員也登門討要,他們首長阿姨的叫著,死磨硬纏,終于把兩棵碩大的芍藥牡丹都挖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方人喜歡家里有取暖的火炕,記得我家的南臥室,南窗下就是大炕,有寬度也有高度,孩子們不踏個小板凳,還上不去炕。南臥里面有個小套間,其南窗下也有個火炕。北臥室沒有炕,有一根粗大的紅色木柱子,頂天立地聳立著,給房屋大梁以支撐力。我童年的睡床,就在紅柱子旁,有時夜里醒來,睡眼朦朧,還認為有人站在床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打開家里的后門,就是第四棟大房子,這個后院明顯小了太多,更沒有廂房。第四棟房子的后門打開,就是后面的大后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為啥說它是大院?</b>因為這個院子占地面積相當可觀,前后縱深很長。大門照壁左側可以邁入四進院。大門照壁右側,是一條狹長的小胡同,窄到兩個大人不能并肩同行,迎面來人,需要側身讓行。胡同南墻是四棟房子山墻相連的高院墻。胡同的北墻,是街坊鄰居們的院墻。而曲徑通幽處,是最安靜的大后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棟房子有點特殊,在院子北墻開一院門,打開兩扇木門,與小胡同相通,也是我家出入的通路。小胡同向前走,可走向大門口;向后走,則通向大后院。向后的胡同盡頭,有一個規(guī)整的木頭門框,卻少了木門。邁進門框,就是大后院,視野開闊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棵粗壯的老杏樹與小洋樓的山墻,駐足轉頭向北看去,在老杏樹北面,有一排灰色磚瓦房,它是組成大后院北院墻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繼續(xù)前行,經過一片“L形”的,修剪整齊的矮冬青樹,碧綠的冬青樹,巧妙的把人行道與中央的大菜園,隔離開來。鳥瞰深宅大院的前后院,呈南北短,東西長,像泥瓦匠用的“瓦刀”的形狀,前面四進院與小胡同,就像稍長的“瓦刀柄”,后面的大后院就像是“瓦刀片”。刀背在南面,刀刃在北面。</p> 小洋樓 <p class="ql-block">大后院非常開闊,是我們童年的樂園。大后院的中央,是一塊兒修理整齊的大菜園,那是衛(wèi)生處的叔叔們,辛勤耕耘的作品。就以大菜園為地標,講講周圍的環(huán)境。大后院的東面,是第四棟大房子后墻,中間有門,兩邊有窗。大后院南面、西面、北面有相連的高院圍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菜園北邊,有棟二層的小洋樓,坐北向南,典型的歐式風格,其山墻頂部呈圓弧形。小洋樓唯一的大門,位于小樓東側,進了大門向西看,有四個辦公的大房間。房間里的木地板,是朱紅色的,走在上面會發(fā)出“咯吱咯吱“響聲,這是叔叔們辦公的地方,我斗膽也只進入了第一個辦公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進了小樓大門,向前直邁幾步,就是通往二樓的木樓梯了,樓梯通體都是朱紅色,造型非常講究,木制扶手下的欄桿,被雕刻成“紡錘體”形狀,隨著樓梯旋轉的拐角,向上仰視,非常大氣。登上二樓,站在東部,向西看去,一條筆直的小走廊位于北邊,木地板也是朱紅色的,小走廊有幾個北窗。向南的四個大房間,是衛(wèi)生處叔叔們的宿舍。五十年代的蓬萊城,高層建筑極少,帶著望遠鏡,登上二樓,站在小走廊的后窗,向北望去,真是一覽眾山小,可以清楚的看到大海邊,看到蓬萊閣…。小洋樓的后面,有個一步寬的小胡同,那是大后院的北院墻一部分。小胡同終年沒有陽光,陰暗潮濕,卻是大小蝸牛喜歡的扎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記得星期天,叔叔都不工作了,我們會跑進小洋樓里,跑上跑下的玩耍。上樓時故意用力跺腳,發(fā)出“咚、咚、咚、…”的響聲;下樓時,則變成快速輕盈的奔跑,發(fā)出一串急促的響聲,很爽!</p> 轱轆老井 <p class="ql-block">大菜園的南面,有一口老井,位置正好與小洋樓相對。四方方的水井臺,全用石頭壘砌而成。在井口處,安置了一架取水用的手搖木轱轆,幾條粗壯的木腿被大石頭塊牢牢的固定,搖起轆轤手柄,可放下長長的井繩和水桶,便于打水。令人遺憾的是,老井的水竟是灠水,不能飲用。這清澈的井水,用來洗衣澆菜不成問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井臺上方搭建了高大的葡萄架子,井臺南邊栽有幾棵葡萄老藤,像擰麻花似的,互相纏繞在一起。春天時,那些老藤生長出新的枝芽,細細的綠須子,一根根打著卷卷,競相攀爬到高處的木架上。到了炎熱的夏天,那茂密翠綠的葡萄葉子,已經把整個大井臺遮擋了起來。再加上老井里升騰上來的冷氣,站在井臺上,就能感覺到涼爽舒坦,真是納涼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秋天,井臺上高大的葡萄架子,掛滿了一嘟嚕一嘟嚕的葡萄,綠色的似翡翠,紫色的像瑪瑙。飄來的果香味,更是誘人,可小孩子們只能仰望那高高的葡萄架,心里饞干著急,沒有大人的幫忙,是夠不著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口井水除了澆菜,還是衛(wèi)生處叔叔們洗衣的場所。也是我家洗衣的去處,小五姨去大后院洗衣服時,會端上盛滿衣服的鐵皮大盆,我提著小板凳和搓衣板,跟在后邊。小五姨打水非常嫻熟,先搖著轱轆放下長長的井繩,用巧勁把井繩來回擺動一下,當水桶蕩到井壁邊時,手握的井繩反向用力,猛的一抖手腕,那水桶翻口向下,"咕咚"扎進水里,灌的滿滿當當…,小五姨雙手用力,搖動轱轆上的木把手,隨著“咯吱,咯吱…” 的聲音,長長的井繩逐漸收了回來,整齊纏繞在轱轆上,滿滿的一桶水提了上來,倒在大盆里,開始洗衣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孩們好奇心極強,特喜歡模仿大人做事。有時會急得心里癢癢,總想偷偷的靠近井臺,去搖搖那個木轱轆,晃動井繩打桶水。沒有料到呀,對面小樓里的叔叔們眼睛真尖,每次還沒等我們得逞呢,就打開窗戶,探出腦袋,大聲喊叫著我們的小名,把我們驅離了井臺。打一桶井水的愿望,最終也未能實現(xiàn)。</p> 大菜園 <p class="ql-block">在后勤部衛(wèi)生處工作的叔叔們,都是文化人,或者做過醫(yī)務工作,其中也不乏有種菜的好手。部隊機關分散居住在民宅里,平日里的體能訓練減少了,樓前這塊菜園子,成了他們盡情揮灑汗水,伸展筋骨的地方。衛(wèi)生干部的認真做事,講究細節(jié),真是無處不在。修菜園的垅壩,必須拉上條直線,兩端固定后,叔叔們鐵掀镢頭開始忙活,堆起了一條條垅壩。童年的我們也愛跑去湊熱鬧,一雙雙小腳丫踩在菜園的垅壩上,橫行著小碎步,直到把垅壩踩的光滑結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叔叔們在大菜園里,撒下種子,栽下小苗,在不同的季節(jié),栽種各種時令蔬菜。有水靈的紅水蘿卜、小白菜、青蘿卜、黃瓜、西紅柿、辣椒、茄子、大蒜、大蔥,豆角…等。地里有叔叔們搭起的整齊架子,是給蕓豆長豆準備好的爬高架子。那時候種菜,沒有化肥農藥,是真正的綠色蔬菜。我們放學后,就會去大后院玩耍,也會去觀看各種蔬菜成長,看叔叔們如何給蔬菜打叉,安支架,盼著蔬菜的成熟,采摘。當然,最解饞的黃瓜與西紅柿,那是孩子們的最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侍弄好菜園子不容易,除了種菜的技能,還需要兩個條件:一不能缺水,二不能缺肥。在大后院里,這兩條全具備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菜園南面的老井不會缺水,衛(wèi)生處的叔叔們,只要有空閑,就去水井臺,搖那木頭轆轤打井水,一桶桶清涼的井水,順著井邊修繕的水道,源源不斷地流向一個個碧綠的菜畦子…,專門看水的叔叔,一把鐵锨,或挖或堵,就掌控了水流的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菜園里充足的肥料,來自大后院的兩個公廁。在老井的東南側,有個帶玻璃木門的女廁,地面是疙疙瘩瘩的泥土地,奇怪的設計是里面半截矮墻,半開放的?能看到藍天。那半截矮墻的外面,是個封閉的小夾道。大人們說,這里曾有小死孩?讓童年的我們心有余悸,去后院的女公廁,必須結伴同行。現(xiàn)在想想,這大宅院也曾是海軍第405醫(yī)院婦產科的所在地,廁所里有個死孩子不足為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菜園子西墻邊,有個時尚的男公廁。其南北兩端,都有進出的階梯,一色水泥鋪設。男廁墻頭外面,有兩棵不粗的葡萄藤,綠色的葡萄蔓藤攀爬在墻頭上,葡萄結果不多,孩子們不解的是,綠色的葡萄,從小長到大,為啥不會變紅呢?</p> 老杏樹與蟬 <p class="ql-block">距離小洋樓東山墻,約幾十米處,有一棵高大粗壯的老杏樹,是我們常去玩耍的地方。大人說這老杏樹,可能有幾十年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年的春天,老杏樹復蘇了,千枝萬條開滿了淡淡粉色的小花蕾,等到花蕾完全綻放時,花瓣變成淺淺的粉白色,龐大的樹冠,仿佛是位少女頭頂著一個美麗巨大的花冠?幾天后,隨著陣陣微風,粉色的花雨開始飄落,煞是好看!等待幾日,樹上的小花朵不見了,反倒是枝葉繁茂起來,毛茸茸的綠色小杏兒,也初見端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子們經常到老杏樹下玩耍,心里盼著小杏兒快快長大。等到果實累累掛滿了枝頭的時刻,老杏樹的上下就開始熱鬧了。年輕的官兵們和我的兄弟,會爬上老杏樹去采摘,從綠色酸味的大杏子吃起來,一直吃到變成黃色的甜杏子,咬一口滿嘴是甜蜜的汁水,簡直甜到靈魂出竅?太爽啦!若是吃到酸甜味道的杏子,牙酸倒了也沒關系,杏子自有解藥,就地敲開幾個杏核,甜脆可口的杏仁嚼上幾顆,酸倒的牙齒,立刻恢復如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還記得,到了杏子成熟的季節(jié),孩子們不會睡午覺,中午去大后院的老杏樹摘杏,鼓鼓囊囊裝滿衣服口袋,下午到學校,分給好友們,一起解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喜歡老杏樹,蟬兒們也喜歡,它們的老根據地,就在大樹下。老杏樹粗糙的老皮上,可以看到從樹皮里滲出來的琥珀色或透明狀的樹膠,有的樹膠日久已經干硬,可新鮮的樹膠還有些粘性,可以把大黑螞蟻粘住,也會把頭上有兩條長須的香水牛給粘住了,讓它行動不得。盛夏的雨后,經常能在老杏樹的樹干上,捉住向上緩慢爬行的褐色新嬋,更多的蟬已經飛走了,僅留下空空的,透明的蟬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中午,陽光越烈,氣溫越高,樹上蟬兒的鳴叫,就越高調。先是一只兩只領唱,很快就變成幾十只,上百只一起加入,變成大合唱?此起彼伏,不堪其擾。老杏樹的地面上,遺留下一個個手指粗的小圓洞,那是幼蟬成長的家。小小的幼蟬也懂得生存法則,它們多是在雨后的夜晚,泥土松軟時,打洞爬出,趁著夜色爬上大樹。故每每雨后或夜晚,哥哥弟弟們最愛跑去大后院,在大杏樹下,彎著腰,瞪大眼睛,拿著小樹棍,這扎扎,那捅捅,尋找還未爬出土洞的嫩蟬,每次都會有驚喜的收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已經上樹的蟬兒,也會被孩子們惦記,他們自己做好面筋,纏繞在長竹竿頂端,然后高舉竹竿,跑去大后院,仰著臉尋找老杏樹上高聲鳴叫的蟬。瞄準了目標,一個點擊,就把蟬翼粘住了,那噗噗愣愣掙扎的蟬兒,好不甘心呀,就這樣被大樹下的小孩子擒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現(xiàn)如今,家人們再提起大宅院里的這棵老杏樹,還是心情愉悅,難以忘懷。樹上果實的甜蜜,樹下捉蟬的樂趣,陪伴我們度過快樂的童年!</p> 童年趣事 <p class="ql-block">為了孩子們的營養(yǎng),母親飼養(yǎng)了一群雞鴨,每天小五姨撿拾雞蛋鴨蛋的喜悅,逢年過節(jié)抓雞殺雞的熱鬧場面,仿佛就在眼前。大公雞的趣事,家人至今還能想起。我家有一只非常漂亮的大公雞,頭頂著火紅的大雞冠子,永遠堅挺。一身彩色的羽毛,油光發(fā)亮,長尾巴羽毛高高翹起。瞪圓的眼睛里閃著一圈圈黃色的兇光,好斗是它的特性。一群雞鴨都被它欺負,走路昂首挺胸,兩只粗壯黃色大雞爪,更顯得霸氣十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令我不解的是,家里成員這么多,大公雞偏偏就和我過不去,仿佛前世有仇??赡芪覄倧囊拭衫霞一貋?,它不認我?只要看見了我,就發(fā)了瘋似的,張開翅膀飛撲過來,若逃躲不及,它肯定會跳起來,狠狠的啄咬我的手臂,還真把手臂啄傷過,涂了紅藥水“二百二”。南廂房是我家的廚房,飯前飯后,我來回端盤子送碗。大公雞看見了,它更不能放過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次出門,我先要從門縫里看看大公雞在哪里,若距離較遠,就果斷開門快速奔跑,千萬不要回頭看,大公雞肯定張開翅膀追過來了。我的天吶!進出自家門,還整天提心吊膽,愁死人呀。家里人感覺好笑,又不可思議。有時候哥哥姐姐還故意開玩笑,若我們外出一起回家,打開院門走進院子,我有意夾在大家中間,想蒙混過關,有人高喊一聲:“大公雞來啦!” 嚇得我落荒而逃。終于有一天,年關將近,母親要殺它過年,我開心極了,真比過年穿新衣服還高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一次,母親把睡覺的小弟弟,一人鎖在家里,那年他三歲多。沒有想到淘氣包睡醒了以后,不哭不鬧的玩耍起來,竟然找到了父親的水果酒,他如何打開瓶蓋的,至今都是迷。淘氣包坐在地上,抱著瓶子美美的喝上了。一瓶梨酒微辣帶甜,被喝的精光。一會兒酒性發(fā)作了,淘氣包醉成一灘泥,躺在地上呼呼大睡。母親趕回家時,看見昏睡在地上小弟,面部通紅,摸摸額頭不發(fā)燒呀?可渾身松軟,呼之不應,母親嚇壞了,哭著抱起小弟,奪門而去…。她拼出當年八路軍奔襲的速度,沖過小十口南街,沖進小十口北街,奔向吳佩孚大院里后勤部衛(wèi)生所…,沒有想到,衛(wèi)生所長在檢查小弟身體時,卻聞到呼出來的酒味,所長叔叔笑了,告訴滿臉淚水母親說:"沒有事啦!小家伙是喝醉了!”母親一臉疑惑,又不能不信。留在衛(wèi)生所里繼續(xù)觀察,等了一會兒,小弟弟慢慢的醒酒了,真的沒事了?這么小的孩子,喝了一瓶水果酒,萬幸沒出大問題,打那以后,父親的酒肯定上鎖了。</p> 神秘的灰瓦房 <p class="ql-block">在老杏樹北面墻邊,有一排非常神秘的青磚灰瓦房,與前院四棟大房子相比,它明顯矮小了許多。一年四季房門緊鎖,窗戶用窗簾遮擋的嚴嚴實實。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我們不知道有多少次,去趴在門縫上,用一只眼向里張望,遺憾的是,里面黑咕隆咚,啥也看不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突然有一天,灰瓦房的門窗,被衛(wèi)生處的叔叔打開啦,窗簾也被拉開啦,得到消息的我們,都興奮極了,一起向大后院奔去,急著一探究竟。當我們喘著粗氣邁進了屋門,這不看不要緊,一看真是嚇了一大跳!屋子里的排排木架上,整整齊齊擺了好多大玻璃瓶子,還是磨口瓶子蓋,密封的玻璃瓶子。雖然瓶子表面落有厚厚的灰塵,透過玻璃瓶子可以清楚看到,用藥水浸泡著大小不同,模樣各異的死嬰。真是驗證了大人們的傳說,這個大院里真的有小死孩!當時就感覺腦袋發(fā)炸,惡心想吐,趕緊逃了出來。從此再不敢去那排灰色平房周圍玩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后才知道,是第405醫(yī)院,當時保留的一些病理標本,沒有完全搬走罷了??苫彝叻坷锬切┬∷篮ⅲ瑓s永遠定格在腦海中。1965年,后勤部大院辦公區(qū)、宿舍區(qū)終于竣工了,一排排整齊的紅瓦房,還有磚頭鋪設的路面。我們家與許多叔叔阿姨一樣,從四面八方不同街道的民宅里,統(tǒng)統(tǒng)都搬進了后勤大院的新居,鄰居突然多了起來,小朋友們也多起來了。小朋友們在一起玩都個說個話,但講起老宅院灰瓦房的小死孩,卻驚訝了不少小朋友。</p> 老宅院的變遷 <p class="ql-block">1949年蓬萊與長山列島解放后,這所深宅大院就被我們部隊接管了,成了內長山海軍水警區(qū)的營房所在地。朝氣蓬勃的海軍官兵們,身穿白色藍色的軍服,頭戴兩條飄帶的水兵帽,出出進進,非常熱鬧,大家都稱呼它是"海軍小院",大后院那座二層小樓,被稱為“海軍小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4年10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青島基地長山要塞區(qū)醫(yī)院成立,這深宅大院又成了海軍青島基地長山要塞區(qū)醫(yī)院的一部分,也是海軍第405醫(yī)院的前身。四進院的四棟大房子,其功能不同,第一棟臨街房是外科的門診部,第二棟是婦產科,第三棟是產房,第四棟是兒科。大后院的二層小洋樓,是海軍醫(yī)院的醫(yī)務處。到了1957年,這所海軍醫(yī)院有了全軍統(tǒng)一的編號,“第405醫(yī)院”。任后勤部衛(wèi)生處處長的父親,還兼任了第405醫(yī)院的第一任院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邁進這深宅大門,右手邊有個小門屋。老前輩們講,這間小門房,在1954~1958年期間,曾是海軍醫(yī)院婦產科與兒科的護士辦公室兼治療室,責任重大。護士們出出進進的忙活,夜里油燈照明,若有產婦臨產了,助產士提著馬蹄燈,趕到產房去接生。新生兒到了喂奶時間,助產士要抱著新生兒,提著馬蹄燈,送給母親哺乳。若新生兒有問題,兒科就在第四棟房子,方便會診處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8年,海軍第405醫(yī)院,從小十口南街的幾處大宅院、老教堂、畫河對岸下洼區(qū)…,各處民宅里搬遷出來,去了大山里的新院址。此后,這所深宅大院就空了出來。四進院的第一棟、第二棟、第四棟,做了后勤部衛(wèi)生處的藥品物質倉庫,有持槍衛(wèi)兵晝夜站崗。第三棟房院成了我們的家。大后院二層小洋樓,是后勤部衛(wèi)生處所在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座老宅院,歷盡滄桑,如今破落老舊,屋頂坍塌,小洋樓消失,面目全非…,可我一直想著它,它還會出現(xiàn)在我的夢境里,我還是童年的那個模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見了,百年老宅院!你那寬闊的院落,高大的瓦房,曾經容納了,生活了幾代人呀?在你那幽靜的大宅院里,也包括所有的犄角旮旯里…,留下了我們童年快樂的時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