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汶水向西流,明石橋頭覽勝跡游目澄懷 <p class="ql-block">遷居泰安數年,已無數次走過大汶河,其間也到過大汶口文化遺址,卻從未聽說過汶河古渡口和明石橋。今年夏天的一天決定攜家人趨車前往,沒想到導航去了明石橋南岸的茶棚村。俗話說得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即來之則安之,游覽就從這里開始吧。</p> <p class="ql-block">先看幾幅圖片</p> <p class="ql-block">這是茶棚村橋頭“草門樓”。上有當地時人題打油詩一首:“汶河西流水泱泱,古道石橋通四方。車水馬龍大動脈,茶棚驛站富賈商。”,匾額兩端分題“厚古通金”四個篆字。雖詩不入流,題字不通,但字寫得頗有些功底。</p> <p class="ql-block">迎橋面匾額上題行書“茶棚”二字,兩邊分題“崇善懷德”四個篆字。</p> <p class="ql-block">河邊戲水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據記載,公元前9年,此處河道窄青石底且河中數處石梁高出水面,便于搭木板過河。渡口變木橋,無疑于天塹變通途,大大便利了兩岸居民和來往的客商行旅。但木板重量輕易被大水沖垮且易腐爛,至唐時已用石板代替木板,大明永樂及隆慶年間兩次重新修建,到清朝雍正八年再次沖毀。由于修復工程艱巨,施工復雜,耗資巨大,地方無力承擔,兩岸通行又回到了從前的渡口年代,只能靠擺渡通行。這一晃十年過去了。據《泰安縣志》載:“清,姜桂松,字闌如,粥店人,不知書以攻石起家?;磉_好施,于貧乏多所賑貸。大汶口石橋,長亙里許。雍正八年(1730年)沖損,工費不貲,無敢承其事者。松捐金倡修,不期而告峻。又自捐修津河石橋。前后約費二千余金,無德色”。石橋于乾隆六年(1741)修成,大汶口一帶人民感其義舉,曾立碑記其事,亦題曰“姜公橋”此碑在修汶河攔河大壩時沖毀。其實,大汶河對于早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大運河文化影響深遠。早在二千多前的《詩經》中的“汶水湯湯,行人彭彭。魯道有蕩,齊子翱翔?!泵枋龅木褪倾胨哦煽诰跋?。</p> <p class="ql-block">在舊時,有些樂善好施之人,修路架橋,接濟窮人,以積功德?,F(xiàn)在的石橋就是姜公捐資倡修。橋面皆是用長1米至3米多,寬半米厚35厘米的石條鋪就,石條與石條之間,縱橫皆用燕尾槽鑲鐵鍵加固,幾百年來牢固依舊。</p> <p class="ql-block">啞橋。這段汶河為石底,部分石梁高出水面,先人建橋時將石梁削平,在上鋪上石板與橋面平齊,讓其成為橋體的一部分,因沒有橋孔,俗稱啞橋。這樣的啞橋在汶河明石橋上有二三處。</p> <p class="ql-block">汶河石橋正橋228米,南北引橋近三百米,橋面用料360塊,每塊石條一米至三米多不等,橋面不足三米半,65個橋孔。</p> <p class="ql-block">邊沿石條再用鐵鋦與橋墩巨石鑲為一體,白礬澆注。而橋墩巨石又欽入河底基石中,河枯石不爛,發(fā)洪沖不動,牢不可破。</p> <p class="ql-block">在汶河北岸,也就是橋的北端便是青石鋪就的一百多米引橋,一端連著渡口門樓。門樓里右手為山西會館所在地。會館以北便是山西街村。</p> <p class="ql-block">看來,從最初的“扁擔溝”到今天寬則數百米滔滔大河實則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經過數千年的滄桑巨變匯泰山多條水系(五汶)而形成。</span></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明石橋上,望著湍急的汶水西流,思緒萬千。汶水起源于萊蕪東北沂源縣境內,彎延向南再向西匯五汶(柴汶、牟汶、石汶、瀛汶、泮汶)西流而成為齊魯大地唯一一條奔流向西的大河。她流過了大汶口文化時期,流過了龍山文化時期,全長二百多公里,流經九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數千年來,汶河不僅孕育了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泰山文化、儒家文化、大運河文化,還孕育了泰岱以南黃河東岸無數的華夏兒女,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大汶河是泰安人民的母親河一點也不為過。</p> <p class="ql-block">以河為界,以橋相連,河兩岸分屬兩縣區(qū),河南岸為寧陽縣磁窖鎮(zhèn)茶棚村,河北為岱岳區(qū)汶陽鎮(zhèn)山西街村。自古以來,此處就為大汶訶古渡口,南來北往販夫商賈云集此地,于是磁窖便日漸繁華,商埔飯莊聚集。為方便行旅者歇息,人們便在渡口兩傍,支起茶棚,且以此為業(yè),這便是茶棚村的由來。</p> <p class="ql-block">汶水古渡口自唐搭建石板橋后,這里就成了汶河上南北過往的重要通衢,商賈行旅,販夫走卒云集,特別是明清兩代,這里更是成了南北通行大動脈上的重要驛站。聰明的山西人,在渡口北邊原關帝廟的基礎上擴建山西會館,為往來的達官貴人,山西客商提供停歇住宿,銀票匯兌等業(yè)務,生意興隆,越來越多的山西商人來到這里安家做生意,繁衍生息上百年,這里就成了山西移民的聚居地,后人稱之為山西街。</p> <p class="ql-block">山西會館正門。</p> <p class="ql-block">會館內還建有戲臺。</p> <p class="ql-block">關羽被殺后,作為忠義的化身,也不知何時被后人尊為武財神。山西會館設館于此,前臨汶水,北靠泰山,可謂占居了風水寶地。</p> <p class="ql-block">渡口周邊,商鋪林立。</p> <p class="ql-block">山西人不僅重商,以義制利,更重視教育。隨著山西鄉(xiāng)黨居民的增多,商會擴街建村的同時,也建起了供孩子讀書的學校,這就是后來的山西街小學。</p> <p class="ql-block">山西街小學原址</p> <p class="ql-block">泰岱永固,汶水長流。走出山西街,回到明石橋,望著泱泱汶水,一時感慨良多,關于古渡囗、石橋、山西會館,似還有很多話要說,但就此打住吧。汶水西流,日夜不息,流到戴村壩,三分向南流入汶上縣通過南旺分水閘補水大運河,七分向西匯入大清河涌入東平湖轉西北與黃河會合流進勃海。這正是涓涓細流匯成訶,條條大河終歸海。且不論大海是否感恩每一滴水歷經長途跋涉歷盡千辛萬苦的匯積付出,如果大海不能為這個星球和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萬物生靈提供有益的價值,那每滴水每條河的千萬里奔流而來匯成的大海意義在哪里?。有河才有海,有木方成林,有人才是家,有家才立國,立國為保家。如果一個國家不是從愛護人民為國民提供自由富裕安居樂業(yè)的幸福生活為目的,那這個國家在人民心中的價值和地位如何呢?要求國民愛國又從何談起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