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舊事】 之 那些陳芝麻爛谷子事凨歌 <p class="ql-block">對小城的記憶大抵要追溯到40多年前了,那時候我大約就八九歲年齡,很野很皮實。</p><p class="ql-block">那時候隨老爸一起在縣水泥廠生活,就是現(xiàn)在還叫“雞公洞”的那地兒。那時候就老爸一個人是“非農(nóng)戶口”,工資也不高,老媽跟小妹則只能留守在老家里過活。</p><p class="ql-block">曾經(jīng)的水泥廠應該是比較紅火的,從當時的食堂生活就可見一斑。老爸在部隊19年,除了一身的雷厲風行和軍人氣質(zhì),就是從沒有做飯的習慣,那時候,吃食堂就成了我們倆爺子的“理所當然”。</p><p class="ql-block">我記得當時讀小學三年級,就讀的學校那時一小吧,就是現(xiàn)在實驗小學的位置,只是記憶里的學校和周邊沒有現(xiàn)在那么高的樓房和密集的人而已。記憶里有一位溫柔的女楊老師,大致是教語文的,可惜我在那所學校里只讀了一年,后來隨著父親工作的輾轉(zhuǎn)而“顛沛流離”(這里說的顛沛流離與生活落魄無關,老爸畢竟是從部隊上回來的人,工作上頗受領導的信任,所以一直都當著一個“小官”,雖然距離縣城越來越遠,官也越來越小,大概也是那個年代的特色之一。所以我那時候的求學之路就相對的曲折了,印象深刻的同學就少之又少。期間,我就被送回了老家鄉(xiāng)村小學,再然后就是走馬,讀到四年級,再隨老爸到了燕子,一個小學課程才基本得以結(jié)業(yè)。)</p><p class="ql-block">那時候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坐在課堂里就可以聽到的馬車的馬玲聲,“叮叮當當”清脆而富有感染力。一匹馬,一個馬車夫,連著一臺板車。類似于現(xiàn)在的“電動麻木”,所不同的只是動力不一樣而已,路也是全沙坡的那種。那時候的馬車夫是工人編制,正兒八經(jīng)的捧著的是“鐵飯碗”。</p><p class="ql-block">從學校到水泥廠,有一個小平坡,趁著馬車夫不注意,“蹭”的一下跳上馬車,心安理得的“享受”著那到雞公洞“風馳電掣”的一小段愉快旅程。水泥廠前面就是一個長上坡,馬車到了那地兒正慢條斯理的“加速”,有那功夫,我又蹭的跳下車去,拍拍褲腿上粘連上的土或是草粒,如得勝回朝的將軍般,大搖大擺的回了宿舍。</p><p class="ql-block">只是有一回跳車急了點兒,沒掌握到火候,半邊褲子被車掛得拉到了腰部,回家又被老爸給“收拾”了一回,小半月里才不敢追車,目光自然就轉(zhuǎn)入到楊柳頭上的園藝場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時園藝場里的果木品種不似現(xiàn)在這么豐富,那時候好像就桃、梨、柑橘幾個品種。但那一年,我基本上都品嘗到了從開花到掛果到早熟再到完全成熟的全過程……當然,與我一同分享這一重大成果的還有一位老同學,丁勇,那時候我兩小無猜,后來他進到我們一起讀書的小學里當了一名老師,當真有點造化弄人。</p><p class="ql-block">那時候還沒有“芭蕉河電站”,流經(jīng)水泥廠的那條河叫小河,穿城而過的那條河叫大河,都屬溇水河的支流??拷『优吓赃呌幸粋€“出水洞”,每遇漲水,出水洞里便有大魚小魚涌出,待潮褪去,食堂里的“程叫化”便劃上自扎的“木排”(幾根原木或是圓竹,用繩子一扎便可當船用,便捷,實用,但安全系數(shù)不高),攜帶上我(準確的說第一次是我硬賴上要跟他一起,不然我就向老爸“揭發(fā)”他,一來二去卻也成了“忘年交”,他那時候也就二十來歲年紀,當然受不了我的恐嚇。)去取頭天放的魚簍,自然是收獲滿滿的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是,后來隨老爸離開了水泥廠,程叫化也就不知所蹤。水泥廠現(xiàn)在還在那里,只是雜草叢生,早不復當年模樣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