謚號、廟號、年號的區(qū)別周琦 <p class="ql-block">謚號、廟號、年號的區(qū)別</p><p class="ql-block">我們在看歷史書籍,或者在欣賞歷史電視劇電影中,涉及到帝王的時候,會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對他們的稱呼略有不同,比如漢高祖、唐明皇、宋太宗、岳武穆、崇禎、康熙等等。</p><p class="ql-block">這個就涉及到“謚號”、“廟號”和“年號”的區(qū)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咱們先說“謚號”?!爸u號”,簡單概括就是指對帝王或者諸侯大臣的生平能高度概況的評價性文字。據(jù)說這是西周周公定下的規(guī)矩,也叫“周公制謚”。</p><p class="ql-block">西漢劉向編著的《謚法解》一書中稱,“謚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边@就是說大的功業(yè)有非常好的叫“美謚”,一般的就是“平謚”了,至于惡名就得“惡謚”了。事情是你自己做的,但是功過呢是后人“論”的。</p><p class="ql-block">為什么古人非常注重這個叫“生前身后名”呢?那太重要了,一旦給你起了這個“惡謚”,那“幾千年都翻不過身來”。</p><p class="ql-block">歷史上的謚號大多是褒揚,畢竟有句話叫“為尊者諱”,只要沒有太大問題,就是“美謚”。最高的評價應(yīng)該算“文”、“武”這幾個,所謂“文成武德”,很不得了的。一般的隨便找個優(yōu)點,什么“憲”、“穆”、“昭”等等,當然得根據(jù)個人的性格或者品行,這每個字都有專門的解釋,這個《謚法解》里面都有特指。</p><p class="ql-block">但是有一些就難免含有貶義了,如“周厲王”、“周幽王”、“漢靈帝”、“隋煬帝”,這幾個字都不是什么好字眼。據(jù)《謚法解》,殺戮無辜曰厲;壅遏不通、動祭亂常曰幽;早孤短折曰哀;亂而不損曰靈;“好內(nèi)怠政曰煬”。這些都是“惡謚”。不過,宋時朝廷規(guī)定,人死為大,因此不再作惡謚。</p><p class="ql-block">大臣里也有謚號,當然都得是一些對朝廷立下很大功勞的,比如郭子儀謚號為“忠武”、岳飛后來追謚“武穆”、徐達的謚號是“武寧”、曾國藩謚號為“文正”、王陽明的謚號是“文成”,都很不錯,(但也有例外,比如大奸臣秦檜的謚號就是“繆丑”,當然與他奸佞通敵賣國陷害忠良的惡行有關(guān)),基本上文臣多帶個“文”字,武將多帶個“武”字。</p><p class="ql-block">最早這個“謚號”也就一兩個字,宋以后,“謚號”字數(shù)逐漸增多,甚至多達十幾個字,如嘉靖帝謚號為“欽天履命英毅圣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康熙的謚號則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p><p class="ql-block">“謚號”里有兩個特例,一個是嬴政,建立秦國后,他覺得“子議父,臣議君,甚無謂也,眹弗取焉”,于是就廢除了“謚號”,自稱“始皇帝”,他是沒有“謚號”的;另外一個是宣統(tǒng)皇帝,末代皇帝,也沒有人給他“謚號”了。</p> <p class="ql-block">再說這個“廟號”,廟號是專指皇帝的,一般由繼承人來追贈。歷史上凡是“祖”或者“宗”,都屬于“廟號”。一般是開國的皇帝大都稱“祖”,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稱“宗”,如唐太宗、宋仁宗、清文宗。</p><p class="ql-block">不過也有例外?!白妗边@個稱呼泛濫始于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后趙、前燕、后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p><p class="ql-block">周朝到秦沒有廟號,從漢朝開始逐漸恢復(fù)廟號制度,所謂“恢復(fù)”呢,是據(jù)說商朝曾經(jīng)有過“廟號”的傳統(tǒng),因為太久遠了咱們就不說了。兩漢,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主要是給一些有過顯著功業(yè)的皇帝。有些曾經(jīng)有過廟號,后來也都廢除了,比如東漢的和、安、順、桓四帝也曾有廟號,但這些廟號在漢獻帝時以無功德為由被取消。說實話,老拜祭一個不爭氣的祖宗也沒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廟號選的這個字,雖然不太嚴格按照“謚法”,但也有一定的褒貶寓意,不過畢竟是給自己祖宗起的,大都還算不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后說這個“年號”,年號則是皇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一般是新君為了區(qū)別上一任皇帝,重新計算自己在位的年數(shù)。</p><p class="ql-block">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使用的,其年號為“建元”,這是中國第一個年號。有時候,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nèi)訌?fù)鈶n等?事、要事,有的還更改年號。?個皇帝所?年號少則?個,多則??個。如唐?宗有14個,數(shù)起來都麻煩更何況稱呼呢。而明清皇帝?多??終生使用?個年號,如正德、乾隆等,所以稱呼他們往往用年號,這樣方便易記不會出差錯。</p><p class="ql-block">后人稱呼古代帝王一般遵循方便的原則,周時無論天子或是諸侯,都只有謚號,所以只稱呼謚號;而唐宋時,由于年號改動頻繁,加之謚號逐漸增多,因此多稱呼其廟號。明清皇帝若稱呼“謚號”,一個皇帝十幾個字的謚號,說起來估計要犯糊涂了,而他們都是一生使用一個年號,所以一般稱呼年號方便,比如乾隆皇帝,乾隆是他的年號,不是謚號或廟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