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城樓老來伴 <p class="ql-block">天安門城樓簡稱天安門,是人民共和國的符號,以杰出的建筑藝術(shù)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p><p class="ql-block">天安門位于北京城傳統(tǒng)的中軸線上,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明清時期,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是故宮的前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高為33.87米,1970年翻新重建后高為34.7米。城樓下是碧波粼粼的金水河,河上有5座雕琢精美的漢白玉金水橋,城樓前兩對雄健的石獅和挺秀的華表巧妙相對。</p> <p class="ql-block">天安門始建于明朝永樂15年即公元1417年,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1420年承天門建成時為一座黃瓦飛檐的三層樓式的五座木牌坊,因建造時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門,故也命名承天門。1457年承天門遭雷擊起火被焚毀。1465年重建承天門,由原來的東西寬5間、南北進深3間擴大為寬9間、進深5間,形制上由原來的牌坊式改建為宮殿式。1644年,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攻占京城,再次被毀,次年再次重修承天門。1651年即清朝順治8年,清世祖下令在原址廢墟上大規(guī)模改建,並更名為“天安門”,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國”之意??滴跄觊g又經(jīng)過兩次大規(guī)模修繕。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洗劫並炮轟天安門。</p> <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解放后的北平市政府再次整修天安門,10月1日,毛澤東率黨政軍和民主黨派要員登上天安門城樓,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又分別于1952年、1956年、1957年對城樓進行了修繕並加裝電梯。1966年3月邢臺地區(qū)發(fā)生7.5級地震后,政府又在次月將部分傾斜的結(jié)構(gòu)加固。1969年,為徹底解決天安門城樓幾百年積存下來的種種問題,國務(wù)院和北京市政府決定將舊城樓拆除,並按原規(guī)模和建筑形制重建新城樓,重建工程從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4月7日,歷時112天,重建的天安門城樓實際通高34.7米,比原樣高了83厘米。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城樓梁柱也“晃動作響”,但天安門城樓基本沒受損害。1980年又一次大修,按9度抗震能力設(shè)計施工。此后每逢重大活動前都例行修繕和油飾。1988年開始對公眾開放。</p> <p class="ql-block">油畫《開國大典》</p> <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天安門城樓共接待過15次國慶閱兵,1次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紀念,1次建黨百年慶典,文革時期,毛澤東在此先后8次接見紅衛(wèi)兵。</p><p class="ql-block">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天安門城樓、城臺又經(jīng)過一次較大的修繕。2023年6月13日,天安門城樓恢復(fù)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登上天安門城樓參觀,近距離端祥它的雄偉壯觀,一直是我們的人生追求之一,終于在今年成功獲取網(wǎng)上預(yù)約號,有幸在2023年11月24日和29日兩次登上城樓。</p> <p class="ql-block">天安門城樓為中國傳統(tǒng)的重檐歇山頂建筑,即由四個傾斜的頂面,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垂脊下端折回的一條)和兩側(cè)傾斜層面上部轉(zhuǎn)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墻面組成,形成兩坡和四坡屋頂?shù)幕旌闲问?,故有“八檐九脊”之稱。</p> <p class="ql-block">城樓正面有5個拱形門洞,中間的門洞最大,高8.82米,寬5.25米,唯有皇帝可以進出,城臺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于北京皇城的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由此出入。正中門洞上方懸掛著巨幅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是兩幅大型標語。</p> <p class="ql-block">城樓的主體建筑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shù)奈《氤菢?,正面?6扇菱花格式門窗。</p> <p class="ql-block">下層是高13米的朱紅色城臺,四周環(huán)繞琉璃瓦封頂?shù)陌珘?,下部?.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座臺基,座上為高10多米的紅色墩臺,以每塊重達43公斤的大磚砌成。城樓基座周圍有漢白玉欄桿、欄板,雕刻著蓮花寶瓶圖案。</p> <p class="ql-block">城臺的總面積達4800平方米,東西兩側(cè)各有一條長達百級供上下城樓用的梯道,俗稱馬道。</p> <p class="ql-block">城樓為木結(jié)構(gòu)建筑,大殿飛檐下是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p> <p class="ql-block">城樓東西面闊九楹,南北進深五間,取“九五”之?dāng)?shù),象征皇帝的尊嚴。</p> <p class="ql-block">城樓內(nèi)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大殿內(nèi)有60根直徑為92厘米的紅漆木柱,承受著屋頂建筑大部分重力,排列整齊,柱頂上有藻井與梁枋,繪著金龍吉祥彩畫和團龍圖案。</p> <p class="ql-block">17盞古雅的大型宮燈,最大的那盞為主燈,有8個面,全高6米,直徑2.8米,重約450公斤;其余16盞為6個面的輔燈,每個高6米,直徑2.2米,重約350公斤。每盞燈上的角各有一盞傘形小燈。</p> <p class="ql-block">新中國第一枚木質(zhì)國徽高達2米以上,在1950年國慶節(jié)前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中央,于1951年5月1日那天被替換下來,現(xiàn)陳列于天安門城樓二層?xùn)|側(cè)。</p> <p class="ql-block">在天安門城樓前后,各有一對精美的華表,也叫“望柱”,華表柱上雕刻著盤旋而上的升龍和祥云,精美而莊嚴,以前象征著皇帝的尊嚴和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p><p class="ql-block">天安門前華表頂上的蹲獸,朝向南方,意為“望君歸”,天安門后華表頂上的蹲獸,朝向北方,意為“望君出”。</p> <p class="ql-block">天安門前的石獅子,瑞莊威嚴,雕刻精美,彰顯著皇家至高無上的尊嚴。兩對石獅子,左雄右雌,雄的踩球,寓意腳踏環(huán)宇,是權(quán)利的象征,雌的踩著幼獅,寓意子孫綿長。</p><p class="ql-block">在須彌座的周圍,有四個小型的石柱,石柱頂端雕刻了四個小獅子,這四個小獅子與華表頂部蹲獸的方向是一致的,上部、下部、大的、小的,不同高度、不同尺寸的神獸交相輝映,共同守護著君主,守護著皇宮。</p> <p class="ql-block">如今,經(jīng)歷千年洗理的天安門,已是人民共和國的莊嚴象征,它作為一種符號已被使用在國徽、人民幣、郵票圖案上,時刻伴隨在我們身傍,這個神圣的符號永遠銘刻在我們這代人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