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帥之首“朱德”總司令宋大毛 <p class="ql-block">朱老總乃是中國軍魂,紅軍之父,十大元帥之首?!翱偹玖睢边@一稱呼,仿佛專為他而專門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他年紀最大,資歷最老,地位最重,立場最穩(wěn),威望最高。身經百戰(zhàn)而體無片傷,如有天神護軀。</p><p class="ql-block">縱覽朱老總的一生,波瀾壯闊,如同史詩般浩瀚。從云南講武堂開始了他輝煌的軍事生涯,經歷了護國戰(zhàn)爭、南昌起義、湘南起義、井岡山時期、中央蘇區(qū)時期、長征、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直到1954年不再擔任軍隊領導職務,前后長達45年的時間。他的人生經歷,在我黨、我軍的歷史上,無人能比,前所未有。</p> <p class="ql-block">無論作為紅軍的總司令、八路軍的總司令、解放軍的總司令,還是作為新中國的人大委員長,朱德從不諱言自己的農民出身,相反,他的言談舉止,他的穿衣戴帽,他的思維方式,他的生活起居,處處都保留著一種農民式的風格,農民的影子在他身上揮之不去,仿佛希臘神話中安泰須臾不可離棄大地,成為他的力量源泉所在。</p><p class="ql-block">他就像一位樸實無華的長輩,每次都能在緊急關鍵時刻化解危機,猶如泰山橫亙在眼前,穩(wěn)穩(wěn)的把握航向,這就是低調、睿智、尊厚的朱老總。</p><p class="ql-block">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真實的朱老總:</p><p class="ql-block"><b>一、云南講武堂深造</b></p><p class="ql-block">經過一番曲折,1909年11月,朱德終于如愿以償的考入了云南講武堂丙班步兵科。同班同學有范石生、朱培德、金漢鼎、王均、楊池生、董鴻勛、楊希閔、唐淮源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云南講武堂</span></p><p class="ql-block">云南講武堂的軍事教育和訓練是近代化的,而且要求非常嚴格。它設有步兵、騎兵、炮兵、工兵四科。各科的軍事教材使用日本士官學校的教材。</p><p class="ql-block">其中有戰(zhàn)術學、兵器學、軍制學、地形學、交通學、筑城學、馬學,稱為大教程。有步兵操典、野外勤務,射擊教范、陣中要務令,稱為小教程。為了培養(yǎng)學員實際指揮作戰(zhàn)的能力,還有圖上戰(zhàn)術作業(yè)、沙盤作業(yè)、實地測繪和野外作戰(zhàn)實習等。</p><p class="ql-block">在操場上,嚴格地進行班、排、連、營、團的隊列教練,要求每個人姿勢端正,動作敏捷,各個動作都要反復練習,做到熟練了才能結束。</p><p class="ql-block">丙班學員除學科和術科外,還有普通學科,包括:國文、歷史、地理、算術、倫理、代數、幾何、英文、法文等,頭半年主要是補習普通學科,以后就專門學軍事學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學院寢室</span></p><p class="ql-block">1911年10月,朱德在云南講武堂畢業(yè)。在兩年的時間里,朱老總系統(tǒng)學習了軍事理論、軍事戰(zhàn)術、軍事特種作業(yè)、軍事野外實戰(zhàn)等科目,為以后的軍事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p><p class="ql-block">云南講武堂與黃埔軍校、保定軍校、東北講武堂、湖南講武堂,并稱民國時期的五大軍校。從這5所軍校畢業(yè)的學生,后來都成為了民國時期叱咤風云的軍事將領,都是佼佼者。他們在抗日戰(zhàn)場,攜手并肩抗擊日寇。在解放戰(zhàn)場,同學之間刀兵相見,也是常有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二、參加云南舉義</b></p><p class="ql-block">1911年10月10日,震動全國的武昌起義爆發(fā)。與此同時,朱德剛從云南講武堂畢業(yè),被分配到革命黨人蔡鍔部下,任清軍陸軍第十九鎮(zhèn)第三十七協(xié)第七十四標第二營左隊以見習生資格當副目(相當于副班長),蔡鍔是第三十七協(xié)協(xié)統(tǒng)(相當于旅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云南軍都督府</span></p><p class="ql-block">武昌起義的消息傳遍全國,云南也在準備起義。1911年10月30日,在蔡鍔的領導下,云南全境光復,朱德參加了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起義。11月1日,云南省軍都督府成立,蔡鍔被推舉為云南軍都督。</p> <p class="ql-block">由于朱德的突出表現(xiàn),1913年夏天,朱德奉調到云南陸軍第一師第三旅步兵第二團,升任第一營營長。</p><p class="ql-block">按照當時的軍事部署,朱德所部負責駐守蒙自、個舊一帶。這里屬于亞熱帶地帶,氣候炎熱多雨,萬山重疊,環(huán)境艱苦,斗爭復雜。又同法屬印度相鄰,需要時刻提防外國勢力的侵襲和他們豢養(yǎng)的土匪的騷擾。部隊一面要說服本地土著,一面不得不使用武力對付土匪的襲擾,幾乎每天都要進行大小不等的戰(zhàn)斗。在山間、河谷、密林、村舍,到處都會響起槍聲。</p><p class="ql-block">艱苦的環(huán)境、復雜的敵情,使朱德用心地采取適合當地情況的戰(zhàn)術,有時化整為零,有時化零為整,聲東擊西,忽北忽南,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機動靈活地打擊土匪。</p><p class="ql-block">由于朱德在邊境深山密林的剿匪戰(zhàn)斗中屢建奇功,被先后提升為團副、團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滇軍任職時的朱德</span></p><p class="ql-block">這兩年實際作戰(zhàn)的磨煉,又使他學會如何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帶兵,如何根據戰(zhàn)場的具體情況機動靈活地指揮作戰(zhàn)。朱老總的這段經歷,強化了他在云南講武堂學到的軍事知識,用實戰(zhàn)獲得了游擊戰(zhàn)的精髓。</p><p class="ql-block">后來,不管是在紅軍時期,還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軍的游擊戰(zhàn)為何如此強大,如此奧秘、深不可測,牽著敵人的鼻子走。這些都是朱老總的功勞,這段經歷讓他收獲頗豐,為我軍以后的游擊戰(zhàn)奠定基礎。</p><p class="ql-block"><b>三、棉花坡一戰(zhàn)成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蔡鍔</span></p><p class="ql-block">1915年12月,袁世凱復辟帝制,已被袁世凱召回京城軟禁的蔡鍔,擬設計脫身,潛回云南組織軍隊討伐。在此之前,他寫信告訴朱德,將于 12月 25日在昆明舉行起義。 25日黎明,朱德率部屬趕到昆明后被蔡鍔派往納溪前線。朱德此時,已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蔡鍔)第三梯團第六支隊(相當于團)支隊長。朱德臨危受命,與數倍于自己的敵人血戰(zhàn)三天三夜,最后攻占納溪,大獲全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護國戰(zhàn)爭時期的朱德</span></p><p class="ql-block">棉花坡戰(zhàn)役是護國戰(zhàn)爭中最激烈的一仗,因先鋒團總指揮董鴻勛的重大失誤導致戰(zhàn)局惡化。危難之際,蔡鍔又將朱德叫到跟前,指著地圖說:</p><p class="ql-block">“玉階,棉花坡地處咽喉地帶,我軍和曹錕部集結在咽喉兩端,就好比一條河的兩岸。如果我們沖過去炸開那邊的堤岸,曹錕就將陷入滅頂之災,相反,如果曹賊炸了我方堤岸,我軍則會全線崩潰。我調你來,就是要你去炸開對方的堤岸,你明白了嗎 ?”</p><p class="ql-block">望著日漸消瘦的蔡鍔一臉焦慮,朱德拍著胸脯,立下了軍令狀:“請總司令放心,朱德保證完成任務 !”</p> <p class="ql-block">朱德設計了一個三路兵馬互相配合的作戰(zhàn)方案,苦守陣地,拖住敵人,接應了護國軍的總攻。曹錕的數萬之眾,在與朱德所部的激戰(zhàn)中,好像決了堤的湖水,稀里嘩啦全垮了。</p><p class="ql-block">棉花坡之役,朱德立下奇功。蔡鍔對朱德的信任更深一層。他總是把重擔交給朱德,朱德也不負厚望,總能出色完成任務。經過這次戰(zhàn)役,朱老總名聲大噪,享譽全國,成為威震三省的滇軍名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棉花坡戰(zhàn)役紀念館:朱德展廳</span></p><p class="ql-block"><b>四、南昌起義建奇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法國勤工儉學時的朱德</span></p><p class="ql-block">1927年7月中共中央召開會議,作出在南昌舉行暴動的初步決定。因為朱德在江西有便利的工作條件,對情況也熟悉,就派他先趕回南昌。</p><p class="ql-block">朱德根據中央的要求,精心繪制了南昌市區(qū)的地圖,并且對敵軍兵力部署的分布情況作了詳細的了解。同時,頻繁地同第三、九兩軍留駐南昌的幾個團的團長進行接觸。</p><p class="ql-block">7月27日,負責領導南昌起義的周恩來來到南昌,當晚住進花園角二號的朱德寓所。朱德詳細地向周恩來匯報了南昌國民黨軍隊的情況以及他所做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南昌起義指揮部:江西大旅社</span></p><p class="ql-block">7月31日,前敵委員會再次召集會議,會議決定8月1日凌晨二時舉行暴動。朱德的任務是設法拖住留駐南昌的第三軍兩個團的團長,保證暴動的順利進行。</p><p class="ql-block">當天下午,朱德在佳賓樓設宴款待那兩個團長。酒席上,猜拳行令,觥籌交錯,持續(xù)了兩個多小時。隨后,朱德又約他們到大士院三十二號打牌。</p><p class="ql-block">朱德離開佳賓樓后,先到西大街中華圣公會的第二十軍指揮部,向賀龍通報情況,接著也來到大士院。</p><p class="ql-block">正當暴動就要發(fā)動的時候,情況突然發(fā)生了變化。賀龍部有一名云南籍副營長趙某接到命令后跑來告密,第三軍那兩個團長聽到這個消息,立刻離座告辭。朱德不好阻攔,就趕到第二十軍指揮部,將叛徒告密的事告訴了賀龍。于是,起義提前到午夜后舉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南昌起義南下地圖</span></p><p class="ql-block">朱老總利用他在滇軍的威望和關系,使得賀龍、葉挺順利進入南昌城,并且駐扎下來。又把國民黨在南昌城的兵力部署以及詳細的地圖,使我黨掌握了具體的情報,并且又在起義的前夜拖住了南昌城的幾位團長,使他們放松了警惕。朱老總的這個歷史貢獻,意義特別重大,如果沒有一位熟悉南昌城具體情況的同志,起義實施困難很大,很難成功。</p><p class="ql-block">起義成功后,朱德被任命為起義軍第九軍副軍長。</p><p class="ql-block"><b>五、保存南昌起義火種</b></p><p class="ql-block">南昌起義部隊在南下途中,面臨國民黨軍前后夾擊的危險,于是起義軍總指揮部決定在廣東大埔縣三河壩分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河壩戰(zhàn)役紀念館</span></p><p class="ql-block"><b>三河壩分兵計劃大體是:</b></p><p class="ql-block">由周恩來、賀龍、葉挺、劉怕承等率第二十軍和第十一軍的第二十四師,從處在粵閩邊境的大埔乘船,經韓江順流而下,直奔潮汕。</p><p class="ql-block">朱德率領第十一軍第二十五師和第九軍教育團,共約四千人留守三河壩,以防敵軍從梅縣抄襲主力部隊進軍潮汕的后路。</p><p class="ql-block">朱德率領部隊經過三天三夜的頑強阻擊,大量地殺傷敵人,掩護主力進軍潮汕的任務已經完成。起義軍在激戰(zhàn)中傷亡也很大,為了保存實力,必須立即撤出戰(zhàn)斗,去追趕主力。</p><p class="ql-block">10月6日,朱德下令留下第二十五師七十五團第三營作掩護,其余部隊交替掩護,迅速轉移。10月 7日,朱德、陳毅率部向閩粵贛邊界地區(qū)轉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南昌起義余部行軍路線圖</span></p><p class="ql-block">在此過程中,不斷有人脫離部隊,團以上領導只剩下朱德、陳毅、王爾琢等少數幾個人。在向贛南進軍途中,朱德、陳毅為了鞏固這支起義軍余部,保存革命火種,適時地進行了三次整頓。這就是天心圩整頓、大余整編、上堡整訓。人們統(tǒng)稱它為“贛南三整”。</p><p class="ql-block">在革命低潮的時候,穩(wěn)定軍心很不容易,朱德用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必勝信念,他們堅決率領這支革命隊伍,堅持武裝斗爭的道路,成為整個部隊的中流砥柱。保留住了南昌起義的革命火種,也為中國革命留下了一個星星之火。這是朱德為中國革命做出的重大貢獻。</p><p class="ql-block"><b>六、領導湘南起義</b></p><p class="ql-block">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隊伍,轉戰(zhàn)閩、贛、湘、粵邊境,于1927年11月中旬,進駐汝城。 11月26日在汝城主持召開軍隊和地方黨的聯(lián)席會議,討論湘南、粵北的起義問題,決定 12 月中旬舉行湘南起義。后因朱德、陳毅率部南下參加廣州起義,起義計劃未能如期實現(xiàn)。但這次會議為湘南起義的發(fā)動作了思想上、組織上和軍事上的準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湘南起義紀念園</span></p><p class="ql-block">12月21日和27日,中共中央兩次寫信指示朱德所部:迅速與湘贛邊界毛澤東部取得聯(lián)系,共同發(fā)動群眾,用武力造成割據的暴動局面,建立蘇維埃政權,如無法聯(lián)絡,則在湘南與當地黨組織計議,發(fā)動群眾舉行起義。</p><p class="ql-block">1月11日下午,按照預定計劃,共產黨員胡少海以國民黨軍140團副團長身份和以保護桑梓為名率兩個加強連進入宜章城,豪紳們聞訊出城迎接。</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朱德、陳毅率主力部隊進城,利用國民黨縣長和地主豪紳設宴為部隊洗塵的機會,將縣長楊孝斌等 20 名官紳抓獲。同時,順利解除了警察局、團防局的武裝,繳獲步槍350支、手槍10支,俘虜警察及民團 400 余人。打開監(jiān)獄,釋放被捕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開倉濟貧。隨后召開群眾大會,處決了新老縣長和 9 名民憤極大的土豪劣紳。智取宜章縣城成功,揭開了湘南起義的序幕。</p><p class="ql-block">起義勝利后,朱、陳部經過整編,正式成立工農革命軍第1師,朱德任師長,陳毅任黨代表.參加暴動的宜章農軍編為宜章獨立團,胡少海任團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湘南起義形勢圖</span></p><p class="ql-block">2月6日,宜章縣蘇維埃政府建立,毛科文任主席。接著又在近城白沙、黃沙、栗源、赤石等五個區(qū)成立了區(qū)、鄉(xiāng)蘇維埃政府,革命浪潮席卷全縣。智取宜章的勝利,驚動了國民黨反動派。國民黨獨立第二師師長許克祥親率六個團的兵力,由廣東樂昌趕到宜章鎮(zhèn)壓。朱德采取誘敵深入戰(zhàn)術,擊潰許部兩個團,并于2月1日在廣東坪石將許部主力殲滅殆盡,俘虜官兵1000余人,繳獲步槍1000余支、火炮30多門,子彈和大批軍用物資。</p><p class="ql-block">在朱德和中共湘南特委的領導下,湘南各縣均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紅色旗幟插滿湘南大地。湘南起義的規(guī)模、聲勢和成果都很大,給了大革命失敗后工處于低沉狀態(tài)的革命群眾以一個很大興奮,工農革命軍的力量得到很大發(fā)展并且獲得了一批干部,黃克誠、鄧華,楊得志、唐天際等就是在這時帶領當地農民起義軍投入這支隊伍的。</p><p class="ql-block">朱老總領導的湘南起義歷時3個月,參加起義群眾上百萬,暴動烈火席卷十余縣,聲震湘、粵、贛三省。這是朱老總獨立領導的一次武裝起義,即保存了南昌起義的火種,又給中國革命增添了新的血液,為后面的井岡山會師以及井岡山根據地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p><p class="ql-block"><b>七、井岡山會師</b></p><p class="ql-block">1928年3月,由于湘、桂、粵軍的三路“協(xié)剿”,起義農軍難以在湘南立足。為保存革命力量,除留一部分武裝繼續(xù)堅持斗爭外,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部隊和農軍向湘贛邊界的井岡山轉移。</p> <p class="ql-block">3月上旬,當毛澤東得知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軍余部正向井岡山方向撤退,當即決定兵分兩路去迎接朱德、陳毅部上山。</p><p class="ql-block">3月下旬,國民黨軍七個師向湘南地區(qū)反撲。為保存革命力量,避免在不利的條件下同敵人決戰(zhàn),朱德作出退出湘南、上井岡山的重要決策。毛澤東率領部隊在汝城一帶擊潰了尾追湘南起義的敵軍。</p><p class="ql-block">1928年4月26日,在毛澤東率部的掩護下,朱德、陳毅率領的部隊抵達寧岡縣的礱市(今龍市鎮(zhèn))。1928年4月28日,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也到達礱市,兩支起義部隊在這里勝利會師,從此,毛澤東和朱德的名字便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油畫《井岡山會師》</span></p><p class="ql-block">兩位偉人在這里的握手,由此揭開了我黨我軍歷史上光輝的一頁,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井岡山會師地:龍江書院</span></p><p class="ql-block">井岡山會師后根據中共湘南特委決定,兩軍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6月改稱紅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王爾琢任參謀長,陳毅任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井岡山會師不僅大大增強了井岡山的武裝力量,有力地推進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而且對推動紅軍隊伍的建設和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形成了星星之火燎原之勢。</p><p class="ql-block"><b>八、朱德提出游擊戰(zhàn)口訣</b></p><p class="ql-block">1928年6月,朱德指揮紅四軍在龍源口一舉殲滅國民革命軍一個團,擊潰兩個團,這是紅四軍成立以來取得的較大的勝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龍源口大捷舊址</span></p><p class="ql-block">龍源口大捷,是井岡山時期最大的一次戰(zhàn)斗,規(guī)模之大,殲敵之多,影響之深,前所未有。紅軍乘勝第三次占領了永新城,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第四次“進剿”。</p><p class="ql-block">這一時期,朱德率先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十六字訣,后為毛澤東加以發(fā)展應用,成為指導紅軍游擊戰(zhàn)術的基本原則。</p><p class="ql-block"><b>九、出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水彩畫《朱德的扁擔》</span></p><p class="ql-block">1930年6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紅四軍、紅十二軍和紅六軍(7月改稱紅三軍)在福建長汀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路軍(不就改稱紅一軍團),朱德任總指揮。1930年8月,紅一軍團與紅三軍團會合后,組成紅一方面軍,任紅一方面軍總司令。1930年10月到1931年9月,朱德與毛澤東等領導紅軍粉碎國民政府三次大規(guī)模軍事“圍剿”,并取得勝利。</p><p class="ql-block">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蘇區(qū)中央局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7月發(fā)表《怎樣創(chuàng)造鐵的紅軍》一文,論述了紅軍的階級性質、歷史任務和必須具備的6項基本條件,明確紅軍建設方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蘇區(qū)中央局成員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11月25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成立,朱德為主席,王稼祥、彭德懷為副主席,中革軍委統(tǒng)一領導和指揮全國紅軍。同時,朱德出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p><p class="ql-block">1931年11月2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朱德被任命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人民軍事委員(軍事部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德給紅四方面軍指示</span></p><p class="ql-block">這篇文章是《朱德軍事文選》里面的,1932年9月朱德發(fā)給紅四方面軍,關于粉碎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的建議。</p><p class="ql-block">這篇文章說明什么呢?朱老總作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他已經開始負責全國性的軍事作戰(zhàn)。</p><p class="ql-block">1933年,朱德、周恩來等指揮紅一方面軍取得第四次反“圍剿”戰(zhàn)爭的勝利,紅軍從游擊戰(zhàn)向大規(guī)模山地運動戰(zhàn)轉變。6月,發(fā)表《談幾個戰(zhàn)術的基本原則》,指出“紅軍軍人要以唯物的辯證法來研究和運用戰(zhàn)術”,“決不容有一成不變的老章法來指揮軍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紅軍時期的朱德</span></p><p class="ql-block">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2月,在紅軍全國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政治工作是紅軍的生命線”。</p><p class="ql-block"><b>十、長征途中的磐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央紅軍長征示意圖</span></p><p class="ql-block">在黨和紅軍的高層領導人中,只有朱德經歷了長征的全過程。從一方面軍突圍轉移,到一、四方面軍懋功會師,再到二、四方面軍甘孜會師,最后在西北實現(xiàn)三大主力的大會師,朱德作為紅軍總司令,始終站在紅軍隊伍的前頭,指揮并鼓舞著全軍將士。</p><p class="ql-block">他為紅軍戰(zhàn)勝千難萬險、克服種種危機,勝利完成戰(zhàn)略轉移,并實現(xiàn)偉大的歷史轉折,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遵義會議參加者</span></p><p class="ql-block">在通道會議上、在黎平會議上,全力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放棄與紅二、六軍團的會合,進軍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并且提議恢復劉伯承的紅軍總參謀長職務。</p><p class="ql-block">在1935年1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遵義會議),會上支持毛澤東的主張,并強烈要求恢復毛澤東對紅軍的領導指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遵義會議紀念館</span></p><p class="ql-block">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會師后,張國燾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和欲望,得寸進尺,向中央要權。隨后,又致電陳昌浩扣押中央紅軍領導,不得已紅一方面軍先行北上。</p><p class="ql-block">由于當時兩軍會師之后,分成左、右兩路軍行動,朱老總在左路軍。右路軍北上之后,朱老總留在了紅四方面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紅軍過雪山草地示意圖</span></p><p class="ql-block">這段時間,朱德同張國燾的斗爭,既講原則,又講策略,這種策略也是一種斗爭藝術,它要求有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寬廣的襟懷,要求從大局出發(fā),從長遠的根本利益出發(fā),在一定條件下采取妥協(xié)和忍耐,等待時機,因勢利導,創(chuàng)造條件促成轉化。</p><p class="ql-block">紅軍三大主力能夠在西北會師,不僅要克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使以四方面軍為主體的南下部隊重新北上,還必須使在1936年初仍轉戰(zhàn)在湘黔邊的紅二、六軍團(即后來的紅二方面軍)也經過長征實現(xiàn)北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大主力會師圖</span></p><p class="ql-block">從這個意義上說,由于朱德堅決爭取了紅二、六軍團到甘孜會師,并促成二、四方面軍共同北上,才有了紅軍三大主力在陜北的會師。這是朱德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p><p class="ql-block">朱老總猶如一尊磐石,在長征途中,促成了各方面的團結,使得三大主力勝利到達陜北。</p><p class="ql-block"><b>十一、抗日戰(zhàn)爭顯神威</b></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朱德與周恩來、葉劍英出席國民政府國防會議。會后返回陜北出席洛川會議,擔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7年夏,</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毛澤東、朱德與史沫特萊(右)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8月25日,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并擔任中央軍委華北軍分會書記。</p><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6日,朱德率八路軍總部開赴山西五臺,指揮八路軍參加抗日戰(zhàn)爭。9月11日,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朱德?lián)慰偹玖睢4撕?,指揮八路軍取得平型關大捷、雁門關大捷、摧毀日軍陽明堡機場等勝利,配合國民革命軍組織的太原會戰(zhàn)和忻口會戰(zhà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華北抗日戰(zhàn)場的朱德</span></p><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與彭德懷、任弼時向中共中央建議,恢復在改編為八路軍時取消的政治委員制度。太原會戰(zhàn)后,朱德指揮八路軍各部深入華北敵后,開展游擊戰(zhàn)爭,開辟了晉察冀、晉西北、晉冀豫和晉西南等根據地。</p><p class="ql-block">1938年2月,兼任第二戰(zhàn)區(qū)東路軍總指揮。此后,指揮八路軍和部分國民革命軍開展晉東南1938年戰(zhàn)役,擊敗日軍九路圍攻。隨后,按照中共中央關于開展平原游擊戰(zhàn)爭的指示,組織八路軍各部挺進冀南、冀中、豫北和山東,開展游擊戰(zhàn)爭,并擴大根據地。發(fā)表《論抗日游擊戰(zhàn)爭》,論述了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性質、意義和戰(zhàn)略作用。1939年3月,兼任第二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老總和彭總在延安</span></p><p class="ql-block">1940年3月,與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先后進行了衛(wèi)東戰(zhàn)役和磁武涉林戰(zhàn)役,擊敗國民革命軍石友三、朱懷冰部。5月,從華北前線前往洛陽與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衛(wèi)立煌談判,之后經西安返回延安。</p><p class="ql-block"><b>十二、謀劃百團大戰(zhàn)</b></p><p class="ql-block">返回延安以后,朱德總司令直接參與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工作,協(xié)助毛澤東指揮全國各抗日根據地的抗日戰(zhàn)爭,沒有再回華北前線。</p><p class="ql-block">為了保存敵后抗日根據地,堅持抗戰(zhàn),交通破襲戰(zhàn)勢在必行。在朱德動身去洛陽談判前,他和彭德懷綜合敵軍在華北的活動情況,指出:敵軍近日“加強鐵道線軍事封鎖線及經濟封鎖”;“強化交通,增修道路”,“且于道側掘深、寬之溝,此不特妨害軍事;且妨害根據地之經濟流通”。因此,他們下達了破壞敵方主要交通干線的命令,規(guī)定從4月10日起開始動作,并向毛澤東等人作了報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八路軍總部</span></p><p class="ql-block">朱德回到延安后,在6月22日和彭德懷、左權向八路軍各部正式下達破襲正大鐵路戰(zhàn)役的預備命令,命令中對發(fā)動這次戰(zhàn)役的緣由作了說明。</p><p class="ql-block">1940年7月8日,朱德和彭總致電八路軍各部,就八路軍各部的作戰(zhàn)區(qū)域進行了劃分。</p><p class="ql-block">1940年7月22日,朱德、彭德懷、左權聯(lián)名致電聶榮臻、賀龍、關向應、劉伯承、鄧小平并報中央軍委,作出發(fā)動正太路破襲戰(zhàn)的兵力部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百團大戰(zhàn)作戰(zhàn)示意圖</span></p><p class="ql-block">1940年8月8日,朱德、彭德懷、左權再次聯(lián)名致電聶榮臻、賀龍、關向應、劉伯承、鄧小平,正式發(fā)布行動命令,命令要求:晉察冀軍區(qū)派出10個團,第120師派4個至6個團,第129師派8個團,加上炮兵和工兵,總共不少于22個團的兵力參戰(zhàn),其他部隊可自行派兵參戰(zhàn)。</p><p class="ql-block">命令指出了此次戰(zhàn)役的目的是徹底破壞正太路若干要隘,消滅部分敵人,收復若干重要名勝關隘和據點,較長時期的截斷該線交通,并乘勝擴張戰(zhàn)果,掃除該線南北地區(qū)若干據點,開展該路沿線兩側工作,以致完全截斷該線交通。隨后,各部隊進行了緊張的戰(zhàn)前準備工作。規(guī)定戰(zhàn)役于8月20日夜開始。</p><p class="ql-block">在中央軍委的領導下,在朱德、彭德懷、左權的謀劃下,在彭德懷的指揮下,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zhàn)”爆發(f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百團大戰(zhàn),正在作戰(zhàn)的八路軍戰(zhàn)士</span></p><p class="ql-block">9月16日,朱德總司令又同彭德懷副總司令、左權參謀長聯(lián)名下達了第二階段作戰(zhàn)命令,要求各集團繼續(xù)破壞敵人的交通線,摧毀敵深入我根據地內的某些據點。</p><p class="ql-block">從10月6日開始,戰(zhàn)役第三階段由破襲戰(zhàn)轉入反“掃蕩”。八路軍各主力部隊,在各地采取內線外線相結合的戰(zhàn)法,尋找戰(zhàn)機主動打擊敵人,粉碎日軍的掃蕩。</p><p class="ql-block">百團大戰(zhàn)是抗戰(zhàn)以來華北戰(zhàn)場上空前未有的主動積極向日軍進攻的大會戰(zhàn),戰(zhàn)役中,八路軍共作戰(zhàn)1824次,斃傷日軍2萬余人,偽軍5000余人,俘虜日軍280余人、偽軍18000余人,破壞鐵路470公里,公路1500公里, 拔除據點2900多個,一度收復 40 多座縣城,最后得到鞏固的縣城在26個以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百團大戰(zhàn)指揮部:磚壁村舊址</span></p><p class="ql-block">百團大戰(zhàn)的勝利鼓舞和動員了敵后軍民和全國人民的抗日精神,提高了 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地位和威望。</p><p class="ql-block">1941年11月起,負責領導軍事教育委員會,并兼任軍事學院院長,曾發(fā)表多篇文章,論述軍隊建設及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演變。</p><p class="ql-block">朱老總還總結寫出了《論抗日游擊戰(zhàn)爭》這一指導性著作,跟毛主席的《論持久戰(zhàn)》《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等著作,一起成為八路軍和各抗日武裝的指導綱領和思想武器。</p><p class="ql-block"><b>十三、朱德與南泥灣屯墾</b></p><p class="ql-block">1940年5月,朱德從華北返回延安后,在協(xié)助毛澤東指揮各抗日根據地的軍事斗爭的同時,十分關心陜甘寧邊區(qū)的財政經濟工作。在做過詳細的調查研究工作后,朱德提出要開發(fā)和利用陜甘寧邊區(qū)的資源優(yōu)勢來解決財政經濟困難。</p><p class="ql-block">在陜甘寧邊區(qū)經濟困難中最緊迫的還是吃飯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朱總司令想到了我國歷史上曾實行過的屯田,如東漢末年曹操就在安徽壽縣 等地搞過屯田。于是,朱總司令提出了一個重要的主張,就是在不妨礙部隊作戰(zhàn)和訓練的前提下,開展屯田軍墾。</p><p class="ql-block">然而,到哪兒去找一大片荒地來開墾呢?朱總司令經過實地勘查,選擇 了南泥灣。</p><p class="ql-block">南泥灣在延安東南大約90里的地方,它的中心地區(qū)由三道河川構成,河川兩岸,土地肥沃,據說有荒地 100 多萬畝,余下為森林地帶。相傳過去這里曾是人口稠密的富庶地區(qū),后來由于清朝統(tǒng)治者故意挑起漢、回民族互相 殘殺,清兵又對這里的人民大肆蹂躪,使這里變成了荊棘遍地、雜草叢生、 野獸橫行的荒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德在南泥灣,和屯墾戰(zhàn)士交談</span></p><p class="ql-block">開發(fā)南泥灣必須要有足夠的人力。這時奉調回陜甘寧邊區(qū)的一二○師三五九旅旅長王震來向朱總司令匯報工作,朱總司令詳細地把開墾南泥灣荒地 的想法講給了王震。王震立刻很堅決地答應了。1941年3月,三五九旅七一七團率先開進了南泥灣。不久,其他各團及三五九旅旅部也進駐了墾區(qū)。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各直屬單位隨后也來到南泥灣參加墾荒。一時間,在南泥灣掀起了一個開荒生產的熱潮。</p><p class="ql-block">經過三五九旅廣大指戰(zhàn)員辛勤地勞動,大生產運動取得了顯著成績。1941年,他們開荒 11200畝,收獲細糧1200石,糧食自給率達到 78.5%。1942年,三五九旅耕種面積達到26800畝,收獲細糧3050石。南泥灣一帶一改往日景象,到處可見長著谷子、苞米、山藥蛋、煙草、麻、豆子等農作物。在 寬闊的平川里,還有明鏡似的水田,一望無際的水稻隨風搖擺。南泥灣真正成為了“陜北的好江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2年,朱德(右三)、賀龍(右四)在八路軍359旅旅長<span class="ql-cursor">?</span>兼政治委員王震(右二)陪同下,視察南泥灣。</span></p><p class="ql-block">朱老總還寫出了《論發(fā)展邊區(qū)的經濟建設》《參觀邊區(qū)工廠后對邊區(qū)工人的希望》《完成一九四一年度財政經濟計劃》等文章,闡述了“以自力更生為戰(zhàn)勝敵人之基地”的思想,在繁忙緊張的軍事指揮之余,還抽出時間親自過問經濟和軍工建設,為抗戰(zhàn)事業(yè)提供了寶貴的物資供應。</p><p class="ql-block">1945年6月,朱德在黨的七大、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五大書記之一),并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德在黨的七大上作《軍事報告》</span></p><p class="ql-block"><b>十四、朱德對三大戰(zhàn)役進程的科學預見</b></p><p class="ql-block">當時作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的朱德,在解放戰(zhàn)爭包括戰(zhàn)略決戰(zhàn)中,是如何對三大戰(zhàn)役進程作出科學預見的呢?</p><p class="ql-block">朱德立足于全國戰(zhàn)場,從戰(zhàn)略戰(zhàn)術方面對三大戰(zhàn)役的進程作了全面的預示。預見三大戰(zhàn)役尤其是遼沈戰(zhàn)役的具體進程,并指出中原戰(zhàn)場是決戰(zhàn)的戰(zhàn)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解放戰(zhàn)爭時期,朱老總與毛主席商議軍事作戰(zhàn)</span></p><p class="ql-block">1948年8月23日,朱德在戰(zhàn)況匯報會上,就解放戰(zhàn)爭第三年的任務、戰(zhàn)略決戰(zhàn)的地點、時機和條件等問題發(fā)表了看法。他說:</p><p class="ql-block">“中原戰(zhàn)場是決戰(zhàn)戰(zhàn)場。自古以來誰在中原取得勝利,最后勝利屬于誰的問題就能解決……”戰(zhàn)爭第三年的后十個月中,“軍事上我們希望解決傅作文,拔掉濟南、太原諸點,然后集中兵力繼續(xù)向蔣管區(qū)挺進……”“現(xiàn)在敵人在中原組織許多兵團,企圖同我們決戰(zhàn),我們則不同他們決戰(zhàn),因為時機還未到,過早決戰(zhàn)對我們不利。所以目前還只是同他們在中原進行一些機動作戰(zhà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朱老總</span></p><p class="ql-block">“我們要盡一切力量發(fā)展生產,準備物質條件(主要是炮彈、炸藥)。到條件成熟時再同他們在中原決戰(zhàn)。那時啃不動的也要啃動 ,拔不掉的也要拔掉。對東北的敵人,我們不能讓他們進關。蔣介石說要守住長春、沈陽,這很好。因為他們把這樣多的敵人放到這樣遠的地方,每天靠飛機運輸接濟,這就增加他們許多麻煩和消耗。如果讓他們進關。不論是增至華北或華中,都會增加我們不少的麻煩。”</p><p class="ql-block">后來時局的發(fā)展形勢,正如朱德分析的那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9年3月25日,朱德在北平西郊機場檢閱部隊</span></p><p class="ql-block"><b>十五、建國后的重大貢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德在開國大典上致詞</span></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上,朱德在聶榮臻陪同下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10月19日,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聶榮臻陪同朱老總視察武器裝備</span></p><p class="ql-block">朱德參與制定中共中央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致力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領導空軍、海軍、裝甲兵和戰(zhàn)略導彈部隊等軍兵種的組建工作,使中國人民解放軍完成了由單一兵種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轉變。</p> <p class="ql-block">1952年8月,人民解放軍建軍25周年,朱德、賀龍、鄧小平在全軍體育運動大會主席臺上</p><p class="ql-block">他重視部隊訓練和興辦各類軍事院校,強調部隊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的過程中,既要保持優(yōu)良傳統(tǒng),又要擺脫經驗束縛。重視發(fā)展尖端武器,主張國防工業(yè)實行軍民結合、平戰(zhàn)結合。</p><p class="ql-block">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毛主席給朱老總授銜</span></p> <p class="ql-block">為了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規(guī)律,他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調查研究,對發(fā)展工業(yè)、礦業(yè)、農業(yè)、商業(yè)、外貿、財政、交通等項事業(yè),都提出過不少中肯的意見和重要的主張。他一貫主張發(fā)展多種經濟形式和實行多種經營方式,主張勤儉建國、勤儉持家。</p><p class="ql-block">他主持了170多次人大常委會會議,為國家制度建設、組織建設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嘔心瀝血,日夜操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德和夫人康克清</span></p><p class="ql-block"><b>結束語:</b></p><p class="ql-block">朱德的一生,是壯麗輝煌的一生。</p><p class="ql-block">朱老總,是人民軍隊的定海神針,屹立華夏大地。他始終保持著謙遜和低調的姿態(tài),不張揚自己的才華和成就,使人們難以窺見他真正的本事。這種謙遜和低調為朱老總贏得了人們的敬愛和欽佩。</p> <p class="ql-block">有人曾經這樣評價他:太低調了,幾乎看不出來,其實是最有能力的人。</p><p class="ql-block">曹操曾言:“善戰(zhàn)者,無赫赫之功?!?lt;/p><p class="ql-block">這句話用來形容朱德再合適不過,他為人低調,是不可替代的帥才!</p><p class="ql-block">他是人民解放軍唯一的總司令,永遠的總司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