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回憶母校文章的緣由ailun <p class="ql-block">此次回青,正逢母校大學路小學90華誕,作為校友,騰出探親訪友時間近距離觀賞了慶祝活動。</p><p class="ql-block">記得上次走進母校已十年有余,那時就萌生了寫寫她的念頭,因而與好友劉淑玲結伴走進闊別已久的校園。</p> <p class="ql-block">進校門上石階,兩湖會館基石六個大字映入眼簾,好奇與構思不經(jīng)意找到感覺。</p><p class="ql-block">按說此基石佇立于此已幾十年,當初小學6年,離別故鄉(xiāng)半世紀,期間探親也多次光顧,怎沒注意到它?莫不是各屆師生與我一樣,漠視了它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總之兩湖會館、沈鴻烈,成為我順藤摸瓜網(wǎng)上查找的源頭;另一個源頭是幼兒園,同學于樹立的媽媽是幼兒園元老,一生奉獻于此;許多同學在幼兒園度過童年,她們都是鮮活歷史的經(jīng)歷者及照片提供者。如譚可、于樹楣、殷華麗、曲世鸞、徐一亨等。</p><p class="ql-block">下圖左起:62屆董耀文、劉淑俊,63屆李嘉榮,現(xiàn)任校長張文龍,61屆馮瑞龍。</p> <p class="ql-block">從同學處得知,我的文章“回憶我的母校一青島大學路小學”是校方追溯建校歷史的主要資料之一。如兩湖會館、49年前后的慈幼園、慈幼小學、私立向民小學到山東大學附屬小學?。呵呵無心插柳間為母校做了點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挺欣慰!</p> <p class="ql-block">其實我中學時代,歷史語文是短板,寫作文挺費勁。初中畢業(yè)又趕上那場運動,狂熱式口號宣傳成社會主旋律;到兵團后時不時要求寫批判稿、年終寫總結,哎!那叫一個郁悶??!常常大半夜憋不出半張紙。</p><p class="ql-block">歷史知識呢,也只比白紙強一點點。</p> <p class="ql-block">轉變始于改革開放,民族僵化、封閉、創(chuàng)傷破繭為思想解放與文化反思,我成長期累積的問號有了可尋之處。記得改開初期(70年代末及80年代)出現(xiàn)的傷痕文學思潮,是喚起我思想覺醒的萌芽期,1986年起開始接受世界音樂教育體系學習培訓,是我思想覺醒的成長期,之后繼續(xù)學習并將其用于教學實踐,直至退休并影響至今??偨Y這幾十年可以說是自我救贖,不斷突破認知瓶頸,觀念更新轉變及再成長的過程。</p> <p class="ql-block">市場經(jīng)濟后,港臺影視文化與文學及以韓寒為代表的80后通俗清新、幽默冷峭的文風,沖擊著高高在上的假大空官話,這種有煙火氣的語言如一股清流,令呼吸????暢通。</p><p class="ql-block">我們成長在宏大敘事的語言環(huán)境,生活氣息欠缺,特別體制內。這群80后以及港臺文化展現(xiàn)給我們50后的是另一種表達,一種對文本語言的叛逆,一種更現(xiàn)代和人情味落地的表達。因此“重新學習說話”,就成了修煉自我的一門新課????…。</p><p class="ql-block">09年定居魔都,索興開了博客,重新學說話的第一篇是觀北京實驗劇團在一廢棄工廠上演的“陰道獨白”,第二篇“觀盧浦大橋”,為舉辦世博會所建的新橋,再之后是包括回憶母校在內的習作等等?。</p> <p class="ql-block">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的關系,個人認為以行萬里路帶動讀萬卷書,是成長最優(yōu)路徑。</p><p class="ql-block">萬卷書、萬里路,會帶我們走向遠方。</p><p class="ql-block">本人對歷史的探究和熱愛是隨著國門的漸漸打開,而拉近了我們與世界的距離與認知。</p><p class="ql-block">走進21世紀,央視播的九集《大國崛起》、國家地理系列等,06年的紀念莫扎特誕辰250周年歐洲6國13市音樂之旅,近距離觸摸到發(fā)達國家音樂、建筑、文化藝術、美食等的脈搏,看到??聽到了??書本??之外的許許多多,生命仿佛重新啟動哈哈????</p><p class="ql-block">次此回青能走近90華誕的母校,倍感喜悅!在此祝母校永遠充滿活力和自信!祝母校的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p> <p class="ql-block">特邀校友嘉賓閃亮登場:61屆馮瑞龍祖孫三代,62屆劉淑俊。</p> <p class="ql-block">“祝大學路小學歲月崢嶸”馮兄的小孫子稚嫩又可愛的童聲,引來陣陣掌聲!</p> <p class="ql-block">劉淑俊代表八兄妺及家族三代發(fā)言。75歲啦依然底氣滿滿,音質干凈、音色漂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未錄全,好遺憾!從校方也未覓到完整版。</p> <p class="ql-block">淑俊姐手稿</p> <p class="ql-block">與負責學校宣傳的劉璐妤老師合影.</p> <p class="ql-block">半世紀未見淑俊姐,不曾想在此相遇,驚喜!記得上世紀50年代,她們姐妹穿著白色蝴蝶袖??小裙子,小皮鞋,顏值像國際童星秀蘭·鄧波兒,好漂亮好養(yǎng)眼!那畫面至今記憶猶新。</p> <p class="ql-block">嘉賓與校友席</p> <p class="ql-block">順便收集了一組照片????</p><p class="ql-block">62屆4班畢業(yè)57周年紀念照。</p><p class="ql-block">班內屬牛的同學2019年正好七十歲。譚澤特擬對聯(lián):</p><p class="ql-block">六年同窗常入夢 </p><p class="ql-block">七十重逢憶少年</p> <p class="ql-block">青島晚報對該班回母校聚會進行了報道</p> <p class="ql-block">同天該班校園留影后接著參觀校史館。瞧!譚澤、張愛生、鄭斌分別找到了幼兒園合影中的自己,好開心!至今我還記得小時候的他們。</p> <p class="ql-block">古稀之年的相聚一同桌的你 66屆1班</p><p class="ql-block">五十六年前我們懷著一顆對未來朦朧憧憬的心告別了母校大學路小學。教室里朗朗的讀書聲,籃球場上揮汗如雨的拼搏,身先士卒的騎馬打仗,樂此不疲的跳大繩,舍我其誰的抗拐,歡蹦亂跳的放學路上……都已定格在美好的過去。時光流逝了我們童年的純真,歲月開啟了少年的懵懂。而同學少年結下的情誼是一片真誠的心靈花瓣,是千金難買的情緣。多少個黃昏,多少個清晨,我們都講述一個永恒的故事:歲月可以改變我們的容顏,無法改變我們的同學深情。</p><p class="ql-block"> 選自倪海青開篇第一段2022.8.8</p><p class="ql-block">照片由徐友鳳老師女兒于濱(前排左三)提供</p> <p class="ql-block">1994年教師節(jié),時任青島日報社副總編輯、青島晚報總編輯譚澤要求每位編輯記者請一位小學或者中學期間印象最深刻的老師來報社師生共度教師節(jié),并向當年的老師們匯報工作。譚澤請的是在大學路小學期間一二年級的班主任(左二)盛毓申老師。</p><p class="ql-block">青島晚報有情有意有點子,為此點贊!????</p> <p class="ql-block">62屆4班同學每年春節(jié)、教師節(jié)都會去看望班主任徐友鳳老師</p> <p class="ql-block">2009年10月19日62屆4班看望準80歲的盛毓申、徐友鳳老師。</p> <p class="ql-block">母校幼兒園的歷史比小學長,其前身是慈幼托兒所(私立),由吳秉衡先生1935年創(chuàng)辦。</p><p class="ql-block">下圖:1935年青島市慈幼托兒所的6位董事合影(選自青島城市檔案論壇)</p> <p class="ql-block">下圖:1947年吳秉衡在慈幼托兒所基礎上創(chuàng)辦了慈幼小學(選自青島城市檔案論壇)</p> <p class="ql-block">林璇忱應該是慈幼小學幼兒園的第一任教師,元老級。</p><p class="ql-block">林璇忱,字淑玉,祖籍煙臺棲霞,1920一2012享年92歲,自幼居住煙臺。</p><p class="ql-block">三十年代中期,進入美國傳教士詹姆士·馬茂蘭夫妻開辦的培真女校(后更名為煙臺南山路小學)學習幼兒教育。1947年底進入慈幼小學幼兒園任教,直到1977年退休,期間經(jīng)歷了從私立到公立的變化。</p><p class="ql-block">在長達30年的教學生涯中,育桃李無數(shù),獲成績斐然,被評為青島市優(yōu)秀教師,山東省三八紅旗手,幼兒園遠近聞名,成為大學路小學知名品牌。</p><p class="ql-block">林老師與盛毓申老師編導的前蘇聯(lián)版本兒童劇《小白雁》,也成為學校知名品牌與保留節(jié)目,劇中伴演小白雁、小先生、老鷹、大風等的同學,各屆同學對她(他)們都如數(shù)家珍般記憶猶新,至今談論起來仍興奮不己。</p> <p class="ql-block">“小白雁”劇情:一群大雁在天空飛翔,一會兒排成一字形,一會兒排成人字形,小白雁在最后,她生性不高興受約束,想著自己飛該多自由爽快,于是就飛離雁群,自由翱翔起來。</p><p class="ql-block">忽然一陣狂風暴雨,把她吹落在地無法起飛,正在傷心難過時,一位小先生尋哭聲走過來問原因,小白雁委屈地訴說給小先生聽。小先生聽后鼓勵她不要怕,并主動教她飛。</p><p class="ql-block">小白雁在小先生誠心誠意指導下,恢復飛翔能力,此時一只老鷹突然飛來,一把抓住了小白雁,正在緊急關頭,小先生帶著大雁飛過來,救起了小白雁,并把老鷹趕跑了。</p><p class="ql-block">小白雁終于歸隊了,她們告別了小先生,又飛翔在自由自在的天空中。</p><p class="ql-block">下圖:小白雁扮演者張愛生,1962屆畢業(yè)生。</p> <p class="ql-block">“小白雁”兒童劇大約從1952年開始上演.</p><p class="ql-block">第一屆:小白雁欒敬文扮演、小先生夏冠玲扮演,大風卜慶莊扮演。</p><p class="ql-block">之后的小白雁扮演者分別是郭小倩、張愛生、曲世鸞、于樹媚等。</p><p class="ql-block">小先生扮演者蔣維明、大風扮演者王則民、老鷹扮演者劉玉興,孫國賢.</p><p class="ql-block">下圖:小白雁扮演者曲世鸞.1963屆畢業(yè)生</p> <p class="ql-block">下圖:最后一屆小白雁扮演者于樹楣.1968屆畢業(yè)生,林璇忱老師的三女兒。</p> <p class="ql-block">大風扮演者卜慶莊.1959屆畢業(yè)生。</p><p class="ql-block">僅收集到以上4張照片,希望能有更多同學提供并表示感謝!</p> <p class="ql-block">林老師的大女兒于淑林憑記憶記錄,淑林姐78有余,70年前的“小白雁”歌詞與旋律還如此清楚,牛!</p> <p class="ql-block">母親保留的嘉隆哥從私立到公立幼兒園的4張生活記錄表及我倆畢業(yè)證書。</p><p class="ql-block">1949年改名私立向民小學,其附設幼兒園,</p><p class="ql-block">校長:于成之</p><p class="ql-block">主任:林璇忱</p><p class="ql-block">教師:宮莉香</p><p class="ql-block">于成之校長在50年代的三五反運動中被打成歷史反革命,被捕入獄,十幾年后才釋放。</p> <p class="ql-block">1952年7月與山東大學附屬小學合并為大學路小學(公立),其幼兒園編制.</p><p class="ql-block">校長:李書籍</p><p class="ql-block">主任:林璇忱</p><p class="ql-block">教師:陳瑞芳、劉瑞華</p> <p class="ql-block">1953.7幼兒園生活記錄表中</p><p class="ql-block">校長:張翰卿</p><p class="ql-block">主任:林璇忱</p><p class="ql-block">教養(yǎng)員:陳瑞芳、楊雨亭、劉瑞華</p> <p class="ql-block">1954.1幼兒園生活記錄表中</p><p class="ql-block">校長:張翰卿</p><p class="ql-block">主任:林璇忱</p><p class="ql-block">教養(yǎng)員:聞元鴻、楊雨亭</p><p class="ql-block">從4張表中看出,林璇忱老師始終在位,校長與教師變化比較大。</p> <p class="ql-block">66屆1班倪海青畢業(yè)證書與少年先鋒隊優(yōu)秀隊員獎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