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ぐ倮蠀R大廈子虛 <p class="ql-block"> 簡 敘</p><p class="ql-block"> 原名“百老匯”大廈,陳毅提議改名上海大廈。</p><p class="ql-block"> 常會來上海大廈,尤其調(diào)回上海之后,常有應酬邀約于此,西餐招待與周遭環(huán)境尤其令人心醉。記起援藏前后,曾于此拜訪時任西藏自治區(qū)政協(xié)副主席、日喀則地委書記平措并簡潔交流,藏漢高誼,旨在一家,他則以哈達更以援藏時接回家中款待答謝示義。</p><p class="ql-block"> 上海大廈,原名“百老匯”大廈,1934年由英商所建。地處北蘇州路20號,南靠蘇州河,東臨黃浦江。大廈高76.7米,22層,氣勢雄偉挺拔。</p><p class="ql-block"> 大廈原址是上海英商電車公司,民國19年動工興建,民國23年竣工。1951年4月16日,經(jīng)陳毅市長提議、潘漢年副市長批示,決定自5月1日起把百老匯大廈改名為“上海大廈”?,F(xiàn)為掛牌五星級涉外飯店。</p><p class="ql-block"> 上海大廈,屹立于黃浦江之濱、蘇州河畔的上海大廈作為外灘經(jīng)典的五星級老飯店,由英國著名設計師佛蘭賽設計的上海大廈原名Broadway Mansions(百老匯大廈),誕生于上世紀三十年代。</p><p class="ql-block"> 至今有80多年歷史的上海大廈,猶如外灘的一塊瑰寶,屬外灘14棟近代歷史文物保護建筑之一,曾經(jīng)擁有上海最高的觀景餐廳,最早樓內(nèi)停車場,是上海這座美麗城市的標志,熙熙攘攘的外白渡橋是她的姐妹,共同構筑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它是歷史的見證,忠實地記錄著上海灘的變遷,但它又是年輕而充滿活力的,內(nèi)部裝飾不僅體現(xiàn)出上海大廈原有的建筑風貌,更融入現(xiàn)代美學的發(fā)展趨勢,現(xiàn)代化的娛樂設施,盡顯人性化經(jīng)營理念,讓人時時感受到一股時代氣息撲面而來。酒店現(xiàn)有248間客房、多家餐廳、酒吧、宴會廳和商務中心等,并設有健身中心、SPA等休閑娛樂設施。</p> <p class="ql-block"> 舊聞新議·要義畢彰(一)</p><p class="ql-block"> 周恩來總理最后一次陪外國客人來上海,為什么選擇登上這棟建筑?</p><p class="ql-block"> 屹立于黃浦江濱、蘇州河畔的上海大廈,原名百老匯大廈,誕生于上世紀30年代,是外灘14棟近代歷史文物保護建筑之一,忠實記錄著上海灘的變遷。從百老匯大廈到上海大廈,可以說也是上海這座城市從“冒險家樂園”變成“人民城市”的縮影。</p><p class="ql-block"> 1935年春,由英商業(yè)廣公司承建的百老匯大廈落成。新建的這幢大廈高22層,一度是上海灘最高的建筑。大廈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房間布局精致華貴,其中有“迄今為止現(xiàn)代創(chuàng)造所能夠實現(xiàn)的最誘人的便利設備和舒適設施”。</p><p class="ql-block"> 1939年3月25日,在日本人的軟硬兼施下,業(yè)廣公司將大廈出售給日本人控制的恒產(chǎn)公司。恒產(chǎn)公司是華中振興公司的分公司,實為日本對中國進行經(jīng)濟侵略和經(jīng)濟掠奪的機構。1939年4月,汪精衛(wèi)叛國后,搬至百老匯大廈,并以此為進行所謂“和運”的大本營。</p><p class="ql-block"> 抗戰(zhàn)勝利不久,國民黨進駐上海,開始接收工作。率先入駐百老匯大廈的,是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的上海辦事機構。之后,駐華美軍接管百老匯大廈,并在此成立美軍遣撤部。</p><p class="ql-block"> 1947年元旦,上海全市學生舉行抗暴示威游行。1萬多學生包圍美軍駐扎的百老匯大廈,并散發(fā)標語傳單,高呼“美軍從中國滾回去”,還有勇敢的同學爬上屋頂扯下了美國旗。在百老匯大廈工作的人,此前也開始起來反抗。1946年2月,百老匯大廈工人因“待遇欠薄”、不能維持生計,要求美方增加工資,美方不但不加工資,反而開除了14名工友。全體職工忍無可忍,決定于3月8日發(fā)動罷工,并提出收回開除職工的成命、調(diào)整工資待遇等要求。</p><p class="ql-block"> 最終,百老匯大廈的管理權交給了勵志社。勵志社其實是蔣家的后勤部,根本不怎么在意員工的死活,工資“隨便主張之發(fā)給”。工人們再度提出增加工資的要求,并向社會局提交了投訴。但勵志社聲稱,自己是特殊組織,一切辦法均由南京總部規(guī)定,上海區(qū)部不好變更。</p><p class="ql-block"> 1947年6月21日,社會部下達指令,稱“勵志社并非政府機關,該社所屬招待所職工工資調(diào)整,以往非按生活費指數(shù)計算,自可由勞資評斷委員會參照實際情形予以評斷,如勞資發(fā)生爭議,可依勞資爭議處理法及復員期間勞資糾紛評斷辦法處理”。7月8日,《大公報》將這一指令披露。勵志社看到報紙后,不僅不按指令對工資進行調(diào)整,還專門發(fā)文指責社會局,要求“設法更正為荷”。到了10月31日,更是以奉命緊縮裁減員工為借口,開除了9名員工。</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25日,蘇州河南解放后,解放軍部隊一鼓作氣向蘇州河北進攻??墒?,面對30米寬的蘇州河,解放軍遇到了一個難題。上海是建設新中國的重要基地,“打上海,要文打,不要武打”。</p><p class="ql-block"> 陳毅司令員把這一階段形象地比喻為“瓷器店里捉老鼠”,老鼠要捉,瓷器還不能碰壞。但是,蘇州河一帶的地形對我軍非常不利。敵人憑借百老匯大廈等北岸的高大樓房和工廠、倉庫等建筑,居高臨下地交織成嚴密火力網(wǎng)。</p><p class="ql-block"> 時任第27軍軍長的聶鳳智堅定地表示,我們今天是以主人的身份進入上海,現(xiàn)在這些被敵人占據(jù)的樓房再過幾小時就為工人階級和全國人民所有。因此,必須想盡一切辦法,盡最大的努力去保全它。</p><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反復討論,大家最后統(tǒng)一了認識。一方面,通過國民黨代理市長趙祖康往大樓里打電話,勸敵人放下武器、迎接解放;另一方面,從蘇州河西部敵人兵力部署較薄弱的地區(qū)突破,強行渡河,然后迂回到大樓的后面。不久,百老匯大廈,戰(zhàn)上海的這最后一個堡壘,終于回到了人民的懷抱。</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城解放。百老匯大廈頂上懸掛起了巨幅標語“熱烈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上?!薄A羰氐墓と朔彭懥吮夼?,向解放軍表示熱烈歡迎。</p><p class="ql-block"> 1951年4月16日,經(jīng)陳毅市長提議、潘漢年副市長批示,決定自5月1日起把百老匯大廈改名為“上海大廈”。當時的報紙這樣報道:最近,舊百老匯大樓的管理方面與全體職工,將帝國主義殘留下來的污穢遺跡打掃一新,從今年“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那天起,“百老匯大樓”這個名字永遠不存在了,鮮紅的“上海大廈”大字已在這座雄偉的大建筑物的大門、后門、東西側門上鐫刻上去。</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50年代,上海大廈工作人員的工資或是實行包干制,或是薪金制。無論實行哪種制度,工資拖欠的情況都沒有發(fā)生,且一律享受公費醫(yī)療,并有家屬補助。大伙感慨,今天的政府真是人民自己的政府,處處為人民打算。同時,大廈舉辦職工業(yè)余文化學習班,并按照各組的具體工作時間劃分班組。學習班于1953年3月6日正式開始,分初、中、高三個班,還建立了簽到請假考試制度,并對優(yōu)秀學員進行發(fā)獎。一份1954年下半年的學習班報表顯示,學習班已經(jīng)舉辦了6期,有教師2名,參加人數(shù)總計81人。比如,有人以前只認識幾個常用字。通過學習后,現(xiàn)在能寫短篇文章,還能閱讀理論書。數(shù)學方面,現(xiàn)在開始學習代數(shù)了。</p><p class="ql-block"> 作家靳以在《上海頌》中寫過這樣一段話:“過去它叫什么百老匯大廈,上海哪里來的什么百老匯,還不是那些帝國主義分子和奴才們的白日夢,現(xiàn)在它屬于中國,它是我們的上海大廈?!绷硪晃蛔骷抑苁甍N是這樣寫的:就是我腳下站著的這座雄峙蘇州河邊的上海大廈,在解放以前叫作百老匯大廈,是外國人的產(chǎn)業(yè)。等到上海解放,仿佛有一支起死回生的神針從天而降,給上海注入了新的血液、新的生命,把一切黑暗的、惡劣的、腐朽的、沒落的東西全給掃盡了。美輪美奐的高樓大廈上,不見一面迎風招展傲氣凌人的洋旗,“這真是我們中國人、我們上海人揚眉吐氣的時候了”。</p><p class="ql-block"> 上海大廈正如它的新名字一樣,成了上海的大廈、人民的大廈,也為人民的上海作出了重要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 舊聞新議·要義畢彰(二)</p><p class="ql-block"> 上海解放初期,物價能不能穩(wěn)住,通貨膨脹能不能抑制,成為共產(chǎn)黨人面臨的全新考驗,也直接關系新政權能否穩(wěn)固、能否長久。中央決定由陳云同志著手籌建中央財政經(jīng)濟委員會,來解決以上海為中心的全國的經(jīng)濟問題。</p><p class="ql-block"> 1949年7月22日,陳云到達上海,便以百老匯大廈為中心開展工作。他在上海發(fā)起經(jīng)濟戰(zhàn),使投機分子受到嚴厲打擊,讓上海和全國的物價迅速穩(wěn)定下來。平抑物價、統(tǒng)一財經(jīng)的意義,“不下于淮海戰(zhàn)役”。打那以后,共產(chǎn)黨政權在大城市里站穩(wěn)腳跟,共和國的財政經(jīng)濟走上正軌。</p><p class="ql-block"> 當時,上海匯集了眾多民族資產(chǎn)階級上層人物、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代表人士以及文化、教育、醫(yī)衛(wèi)、科技界知名人士。他們中的許多人與黨組織早就有交往和合作,這為開展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人民政協(xié)工作準備了良好條件。</p><p class="ql-block"> 考慮到這一點,中共中央華東局成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部,兼管上海市統(tǒng)戰(zhàn)工作,由陳毅兼任部長、潘漢年兼任副部長。統(tǒng)戰(zhàn)部就在百老匯大廈辦公,占用了兩層樓。</p><p class="ql-block"> 上海大廈與新中國外交聯(lián)系在一起,始于軍管會的外僑事務處。1949年8月,外僑事務處開始在百老匯大廈辦公,后改名為上海市外事處。遵照“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外事工作指標,在中央及市委、市府的正確領導下,外事處的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p><p class="ql-block"> 雖然1954年10月上海市外事處遷至南京西路1418號,但上海大廈和新中國外事工作的淵源沒有就此結束。如今掛在上海大廈18樓貴賓室里的《登高銘牌》上寫道:新中國成立后,共有120多批世界各國政要登臨上海大廈。</p><p class="ql-block"> 1958年,金日成首相和朝鮮政府代表團登上上海大廈17層樓,俯瞰上海全景。1973年9月,周恩來總理和法國總統(tǒng)蓬皮杜在上海大廈陽臺上,共祝中法友好合作關系的發(fā)展。這也是周恩來總理最后一次陪同外國客人來上海。</p><p class="ql-block"> 1980年,經(jīng)市政府辦公廳同意,上海大廈屋頂懸掛日本索尼電器公司廣告。這是上海大廈屋頂上30年來第一次出現(xiàn)廣告。</p><p class="ql-block"> 1989年9月,“百老匯大廈”成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國務院公布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其中的上海外灘建筑群,特指“從外灘的東面上海大廈起至延安東路口的1906年至1937年的老建筑”。</p><p class="ql-block"> 21世紀以來,為迎接世博會,上海對蘇州河進行綜合整治,上海大廈周邊的風景風貌、交通狀況得到有效改善。尤其是,2009年經(jīng)過重新修復的百年外白渡橋回歸,占據(jù)蘇州河和外灘最佳地理位置的上海大廈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p> <p class="ql-block">附注:部分圖片積年積攢,部分圖文來自網(wǎng)絡綜合,添頁觀世察史究性,純粹學習交流,虔誠開心度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