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里太行如詩 <p class="ql-block">在太行山的兩天,我們都住在山下的石板巖鎮(zhèn)。</p> <p class="ql-block">這里的民宅建筑,就地取材,石街、石院、石墻、石柱、石梯、石樓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古色古香,令人尋味,石板巖鎮(zhèn)也由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我們住的民宿頂樓有個大平臺,擺放著桌子、沙發(fā)、吊籃、搖椅和一些花花草草,環(huán)境雅致。坐在平臺上,放眼四周,綿延的群山,如墨似玉,我們就在這如畫的長卷里,悠然愜意。</p> <p class="ql-block">一早,我們從石板巖鎮(zhèn)驅(qū)車向南,行駛在前一天我們在太行天路夢幻谷觀景臺上看到的這條路上,一路山水相依,宛若畫廊,頭天俯瞰看到的遠(yuǎn)景此刻在眼前重合,遠(yuǎn)景氣勢壯,近景細(xì)節(jié)美。</p> <p class="ql-block">不一會就到了高家臺村。這個太行山深處的傳統(tǒng)古村落,背靠青山,面向蒼溪,恬淡幽然的山村風(fēng)情深受繪畫愛好者的青睞,素有“畫家村”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高家臺村是國內(nèi)知名的寫生勝地,每年都有數(shù)以百萬計的院校師生、畫家和藝術(shù)愛好者來此地寫生,許多院校把這里作為長久寫生基地,中國文聯(lián)已在此成功舉辦了三次中國山水畫培訓(xùn)班。</p> <p class="ql-block">走進(jìn)村里,路邊、墻上,都是寫生的畫作,那一幅幅或大或小、或彩色或黑白的畫作,無不是描繪太行鄉(xiāng)村的美麗畫卷,也成為高山、民居映襯下的畫中之畫。</p> <p class="ql-block">樹下、溪畔、墻角、屋旁,四處都是寫生的人們,他們面對著高山流水、村舍院落,揮動著手中的畫筆,在畫布上盡情涂抹著色彩,用心描繪著各自心中的太行鄉(xiāng)村。</p> <p class="ql-block">寫生的人群大多數(shù)是年輕的學(xué)生,也有花甲的老人,他們或成群結(jié)隊,或獨自一人,有的在認(rèn)真作畫,有的在聽指導(dǎo)老師點評……無一例外都認(rèn)真至極,無論是有人從身前背后經(jīng)過,還是一群人聚在身旁圍觀,他們皆心無旁騖。整個村莊洋溢著濃厚的藝術(shù)氣息。</p> <p class="ql-block">遠(yuǎn)方,層巒疊嶂;近處,流水潺潺;抬眼,綠樹蔥蘢;俯首,曲徑通幽。一座座風(fēng)格獨特的民居錯落有致地掩映在這秀美的風(fēng)景中,讓人眼前一亮。</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房屋都是用石塊壘砌,一片片不規(guī)則的石板巖層疊著覆蓋屋頂,這些石材與山體一色,保持著原生態(tài)的本色,天然去雕琢,與大自然的風(fēng)韻協(xié)調(diào)一致,遠(yuǎn)遠(yuǎn)望去,仿佛融入在大山之中,別有一番景象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漫步村中,猶如行走在一幅山水畫里,陽光、大山、古樹、石屋和畫畫的人們,演繹著恬淡悠然的山村風(fēng)情,構(gòu)成一幅靜謐安詳?shù)漠嬅?,溫潤而美好。我們邊走、邊看、邊拍,也融入在這畫中,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河南林州與山西平順交界,高家臺村是最靠近山西的村莊。出高家臺村往西南方向5公里,就到了山西平順的穽底村。這段路不太好走,盡是炮彈坑,時速不到20公里。</p> <p class="ql-block">穽底村的“穽”字非常形象地描繪出了這個村子的地形,村莊坐落在太行山深處,四周被高大峻峭的群山環(huán)抱,從高空看去就像是位于井底一樣,穽底村這個名字的確名副其實。</p><p class="ql-block">穽底村的地形不太通風(fēng),山外不霧它也霧,山外晴空,溝里白云;山雨欲來時,山洞、山縫盡冒霧氣,煙霧匯集絕壁之間,形成長長的云帶,給奇山秀水蒙上了一層面紗,故穽底村又被稱為“白云谷”。</p> <p class="ql-block">被水壩攔住的祥云湖,是穽底村的標(biāo)志,因湖面常年濃霧繚繞,如祥云飄蕩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水壩的一側(cè),清澈的湖水在陽光下粼粼閃光,青山如畫,嫵媚妖嬈;平湖若鏡,瀲滟旖旎。不由遐想起“屋后一灣流水,門前幾點青山。云去月來橋上,鳥啼花落林間”的唯美意境來。</p> <p class="ql-block">水壩的另一側(cè),湖水從泄洪道流出,水簾直下,氣勢浩蕩,形如瀑布。壩底深谷幽潭,水深數(shù)尺,青綠可人。放眼望去,山水層次分明,卻又相依相偎,深情款款。</p><p class="ql-block">這個小山村因為地勢的險峻、環(huán)境的閉塞、交通的不便,千百年來一直與外界相隔絕,隱秘低調(diào),不為人知,宛若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因為沒有通達(dá)外界的公路,以前穽底村民想乘車去平順縣城,需要經(jīng)過三個省(山西省、河南省、河北?。齻€地級市(長治市、安陽市、邯鄲市),四個縣(林州市、涉縣、潞城市、平順縣)以及十個鄉(xiāng),共需要6個小時才能到達(dá)平順縣城。</p> <p class="ql-block">月亮橋旁的哈嘍梯是穽底村民出山的唯一通道,這條在懸崖上開鑿的石臺階,有三十六盤,一千八百級臺階,由于臺階幾乎成70度,當(dāng)人們上下盤時,累得氣喘吁吁。當(dāng)?shù)厝朔Q這種喘息聲為“哈嘍”,故而取名哈嘍梯。</p><p class="ql-block">大山阻擋了山里人的視野,大山阻隔了山里人走向富裕的步伐,但大山不能阻止山里人追求文明的夢想。為了改變與世隔絕的閉塞面貌,走出大山,穽底村民決定開鑿出一條掛壁公路來。</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山勢陡峭,巖壁筆直如削,巨大的巖體隨著峽谷溝壑延伸,似一面面巨大的石墻,因此在這個區(qū)域根本無法修建盤山公路。太行山人因地制宜,別出心裁地在絕壁上用打洞鑿隧的方法,鑿出了一條條奇險公路,創(chuàng)造了掛壁公路這一世界奇觀。因為是在懸崖絕壁上開鑿的,所以也被稱為絕壁公路。</p> <p class="ql-block">勤勞堅強智慧的太行山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以驚人的毅力在絕壁之上先后開鑿出8條掛壁公路,均位于南太行區(qū)域,自北向南,分別為:虹梯關(guān)掛壁(山西平順)、穽底掛壁(山西平順)、陳家園掛壁(山西陵川)、齊王寨掛壁(河南輝縣)、郭亮掛壁(河南輝縣)、昆山掛壁(山西陵川)、錫崖掛壁(山西陵川)、回龍掛壁(河南輝縣)。是中國唯一、世界罕見的掛壁公路集中地。</p> <p class="ql-block">穽底掛壁公路于1985年動工,沒要國家一分錢。當(dāng)時沒有設(shè)計藍(lán)圖,沒有施工機械,穽底人就掄起鐵錘、鋼釬,利用自制的火藥,土法上馬,開山放炮,在懸崖峭壁中一點一點地掘進(jìn),年復(fù)一年,一代一代,鑿山不止,水滴石穿,歷時15年,穽底村800名老老少少齊上陣,用最原始的辦法打通了通向平順縣城的這條掛在懸崖峭壁上的公路,演繹出了現(xiàn)代版的“愚公移山”新傳,創(chuàng)造了世界公路建筑史上的奇跡。</p> <p class="ql-block">為了施工方便和開通后取自然光照明,掛壁公路多貼壁而鑿,相隔十余米旁開一側(cè)窗。穽底掛壁公路全長1526米,共有33個連體洞和39個窗口。</p> <p class="ql-block">那一個個洞口成為天然的風(fēng)景畫窗,眺望窗外,風(fēng)景如畫,美不勝收。只見群峰林立直插云端,絕崖峭壁如刀劈斧削,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俯瞰谷底,農(nóng)田星羅棋布,一派田園風(fēng)光與山色融為一體。宛如置身于一幅大氣磅礴的山水國畫之中,震撼之余又讓人心境開闊。</p> <p class="ql-block">公路的一側(cè)是堅硬的山體,另一側(cè)是壁立千仞的懸崖峭壁,完全懸在半山腰,距山頂和谷底都有上百米。它穿山越嶺,宛如一條神話中的飛龍,蜿蜒盤旋于太行山間,故又名神龍灣掛壁。</p> <p class="ql-block">穽底掛壁公路在2007年進(jìn)行了拓寬改造鋪油升級后,路況不錯,是南太行通行條件最好的一條掛壁公路,除了遇上大型車輛會車有點困難外,還是很好通過的。這條路被當(dāng)?shù)乩习傩辗Q作“天路”、“致富路”和“幸福路”。</p> <p class="ql-block">駕車行駛在忽明忽暗的掛壁公路中,感受著懸崖之上的刺激與美妙,那是無法用言語表達(dá)的體驗。至此,我已走過南太行的四條掛壁公路,分別是:郭亮掛壁公路、昆山掛壁公路、錫崖掛壁公路、穽底掛壁公路。</p><p class="ql-block">出掛壁,停車回望,穽底掛壁公路在絕壁上構(gòu)成一幅壯闊的奇景。鑿開太行山,天塹變通途,這就是太行人;這就是不屈不撓、不畏艱難的太行精神!</p> <p class="ql-block">既然已經(jīng)到了山西平順,聽說這里的張家凹村也是個畫家村,就再走一段去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張家凹的來歷眾說紛紜。一說上古時代,這里景色怡人,奇山幽峽,恰似人間仙境,女媧娘娘煉彩石補天路過此處,彩石盒不慎掉落下來,在大山中間砸出了一個大凹。另一說清朝道光年間,河南林州遇大旱,人們生活苦不堪言,于是便逃難來到了此處,恰好這里的地形為一處坑凹,又因逃難的人中張氏較多,所以就叫張家凹。</p> <p class="ql-block">去村里的路上只有我們一輛車,到了村里,與我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也與我們上午去的高家臺村大相徑庭。幾棟老舊的房子,見不到人影,更別說看到什么畫家了,顯得有些冷落。</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老房子有些已破爛不堪、雜草叢生,無人居住了。只有一位大爺坐在墻根曬太陽,孤寂而落寞。</p> <p class="ql-block">和老人聊天得知,近年來村里的大部分人家都遷移出去了,只剩下老人家一戶。老人戀舊,習(xí)慣呆在自己生活過的地方,不愿挪窩。</p> <p class="ql-block">村中,一棵三百多年的大榆樹昂然挺立,忽然覺得老人就如這大樹一般,守望著這片家園,與青山綠樹永相依??粗@古樹、老房,歷史的細(xì)痕,把一種古樸的生活方式凝固下來,留住了歲月的年輪,也留住了曾經(jīng)的過往。</p> <p class="ql-block">行在村中,望遠(yuǎn)處,山巒連綿起伏,綠意盎然;看眼前,桃花、梨花、杏花、連翹,俏然綻放,空氣中飄著花香,透著靜謐。這個寧靜自然的小村莊沒有畫家也成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