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甘南之旅(3)志宏 <p class="ql-block">九色甘南之旅(3)游覽景點:臘子口—官鵝溝—天水伏羲廟—麥積山石窟—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等。</p> <p class="ql-block">臘子口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東北部,這里自古就是甘川通道之咽喉,有“天險門戶”之稱,峽谷兩面懸崖峭壁對峙,僅8米寬的狹道中臘子河從中奔流而過,只有一座1米寬的小木橋,實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天險臘子口戰(zhàn)役的勝利,使紅軍第一方面軍得以突破國民黨重兵扼守臘子口天險,打開了通往陜甘革命根據(jù)地的道路,實現(xiàn)了北上抗日的偉大目標。</p><p class="ql-block">為了紀念在臘子口戰(zhàn)役中光茉犧牲的烈士和戰(zhàn)役的勝利,1980年8月21日經中共中央同意,甘肅省人民政府修建了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官鵝溝國家森林公園,位于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城郊,由官珠溝、鵝嫚溝、木隆溝、廟溝等景區(qū)組成,總面積達66平方公里。官鵝溝景區(qū)以山水為特色,集山體、水體、森林、雪山、石體、冰體等自然景觀為一體,地質遺跡規(guī)模宏大,種類齊全,是自然景觀的天然寶庫,被專家譽為最有觀賞價值的“地質公園”。走進官鵝溝自然人文景觀數(shù)不勝數(shù),湖泊如珠、峽谷如線、瀑布如織,動植物分布多樣,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自然景觀奇特,被稱為隴南“小九寨溝”。</p> <p class="ql-block">官鵝溝風景區(qū)既有九寨溝的水美,又有黃山華山的奇峻,其視覺沖擊力、心靈震撼力和原生態(tài)之美,當屬全國一流,西北最佳。</p> <p class="ql-block">官鵝溝的瀑市眾多,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天瀑、虎口瀑、龍須瀑、素練瀑等。官鵝溝的瀑布大多藏身于崖頂綠林處,幾十米高的白練騰躍而出,直入深潭,視覺感受蔚為壯觀。</p> <p class="ql-block">位于海拔2278米的官鵝天瀑,是官鵝溝的靈氣所在,瀑布自一山峰摯天的極頂處奔涌而下,好象從天上飛落而來,瀑水至半空濺起無數(shù)水珠,山風吹起變成飛動的薄霧,恰遇陽光直射會形成美麗的彩虹,峽谷也得名“彩虹峽”。</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間(1483~1484年)的伏羲廟,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qū)伏羲路110號,是中國西北地區(qū)著名古建筑群之一,為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與媧皇宮并肩的伏羲廟,也是世界華人尋根祭祖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天水祭祀伏羲已有2000多年歷史。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復公祭伏羲活動,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伏羲廟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由于伏羲是古史傳說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宮殿式建筑模式,整個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p><p class="ql-block">伏羲廟作為明、清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伏羲廟牌坊有三座,“開天明道”牌坊在伏羲廟大門前,處臺基上。牌坊通高11米,面闊3間計10.5米;檐樓三架,兩級廡殿頂,累經重建,依舊呈明代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繼天立極”牌坊在臺基前當街東面,“開物成務”牌坊在臺基前當街西面,跨街而建,兩廂對峙。</p> <p class="ql-block">伏羲廟儀門上明代榜書“文祖”,清代改懸“道啟鴻濛”匾,現(xiàn)懸著各書法家楚圖南的“伏羲廟”匾。</p> <p class="ql-block">單檐歇山頂?shù)奶珮O殿又稱退殿、寢殿、寢宮,明嘉靖二年(1523年)創(chuàng)建。</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qū),是麥積風景名勝區(qū)核心景點。麥積山石窟位于秦嶺西端北側,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農家麥垛而得名。</p><p class="ql-block">麥積山石窟與莫高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石窟被國務院批準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麥積山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組成部分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國后秦時期,歷經十余個王朝、1600余年的開鑿和修繕,現(xiàn)存窟龕221個,各類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畫979.54平方米。麥積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為主,體現(xiàn)了千余年各個吋代塑像的特點,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fā)展和演變過程,為后世研究中國佛教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史實,有“東方雕塑陳列館”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第98窟位于麥積山西崖中部,稱“西崖大佛”由摩崖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薩造像組成,通高14米,寬10,進深1米。</p><p class="ql-block">“西崖大佛”右胎泥塑除右側脅侍菩薩保存尚好,具有鮮明的北周至隋代造像特征。正中立佛經不同歷史的維繕,原貌基本無存,左側脅侍菩薩除裙裾尚存外,其余部份已全部剝落無存。</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第13窟俗稱“東崖大佛”,開鑿于隋代,系摩崖淺龕,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薩像,高17米、寬約18米,是麥積山現(xiàn)存最大的一組石胎泥塑造像。</p> <p class="ql-block">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qū)自強東路585號。大明宮始建于唐貞觀八年(634年),始稱永安宮;貞觀九年(635年)正月,改名大明宮,為唐王朝200余年的統(tǒng)治中心。唐元祐元年(904年),大明宮廢毀,淪為廢墟。2010年10月1日,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成開放。</p><p class="ql-block">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延續(xù)唐代大明宮的歷史格局,由南向北以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玄武門-重玄門,為中軸線,分為殿前區(qū)、宮殿區(qū)、宮苑區(qū)三大區(qū)域。</p><p class="ql-block">包括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在內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被文化和旅游部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丹鳳門遺址博物館。丹鳳門是長安皇宮大明宮的正南門,是唐朝皇帝出入宮城的主要通道,也是外朝大典的重要政治場所。是大唐王朝的國家象征,有“盛唐第一門”之稱。</p> <p class="ql-block">大明宮含元殿遺址。含元殿是長安城大明宮的大朝正殿,含元殿宮殿結構的建筑組群,構成唐代大明宮內規(guī)模宏偉、禮制莊嚴的外朝聽政區(qū)域,是唐王朝的皇權象征和國家標志。</p> <p class="ql-block">大明宮遺址博物館位于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內,整體采用半地下式建筑格局,總面積約一萬平方米,以非常獨特的展示手法,將古代文物,用新型展示方式,向人們展示了大明宮宏偉壯觀的宮殿建筑和昔日的輝煌,以及內涵深邃的唐代歷史文化。</p><p class="ql-block">大明宮遺址博物館分為序廳和四個展廳介紹大明宮的歷史。</p><p class="ql-block">序廳:以前沿和動態(tài)壁畫介紹古今大明宮的概況。</p><p class="ql-block">第一展廳:“千宮之宮”展示了唐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材料。</p><p class="ql-block">第二展廳:“如日之升”展示了大明宮的營建歷史。</p><p class="ql-block">第三展廳:“萬國來朝”展示了唐朝鼎盛時期的輝煌。</p><p class="ql-block">第四展廳:展現(xiàn)了大明宮遺址建成之前當?shù)氐臉用?,喚醒人們保護遺址的意識。</p><p class="ql-block">館內還展示了其他出土文物和其他博物館收藏的文物精品。</p> <p class="ql-block">大唐不夜城,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qū)的大雁塔景區(qū)腳下,是全國唯一一個以盛唐文化為背景的大型仿唐建筑群步行街,街區(qū)南北長2100米,東西寬500米總建設面積約65萬平方米,為西安市地標性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為背景,以唐風元素為主線,建有大雁塔北、玄裝、貞觀、創(chuàng)新新時代四大廣場,西安音樂廳、陜西大劇院、西安美術館、曲江太平洋電影城等四大文化場館,大唐佛文化、大唐群英譜、貞觀之治、武后行從、開元盛世等五大文化雕塑,是西安唐文化展示和體驗的首選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