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道 同行 同修格格--老帥 <p class="ql-block">相逢已是上上簽,還能同修共得道,彼此滋養(yǎng),彼此成就,共同提升生命的層次,不得不說已得上蒼偏愛。約定踏遍祖國大好河山,我們在路上,這一站:山東嶗山太清宮。</p> <p class="ql-block">道教的自然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和諧的法則就是“天人和一”與“道法自然”。</p> <p class="ql-block">道家的基本思想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里的“二”是指天地、陰陽等,這些石刻與道家崇尚陰陽學說相契合,標識著即將進入道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樷cóng</p> <p class="ql-block">老子的形象據(jù)說是依據(jù)唐代畫圣吳道子所畫,老子銅像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意為開天辟地意思。銅像坐落于嶗山老君峰下,俯瞰太清宮,面朝大海</p> <p class="ql-block">太清宮的建筑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組成,風格清淡簡樸。三官殿這組建筑最大,前后三進院落。太清宮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周圍有許多景點和名人刻石。</p> <p class="ql-block">在三官殿東側有一株山茶,樹齡已有600余年,是明代著名道士張三豐渡海從附近的長門巖島上移植過來的。山茶花現(xiàn)為青島的市花。每當冬天飄雪季節(jié),這株山茶千花怒放,整個樹上象是落了厚厚的紅色的雪。七八月的季節(jié),我們只看到了山茶花的果實,還第一次得見。</p> <p class="ql-block">圍觀的圍觀,拍照的拍照,原來是遇到了兩位圣人在論道。孔子與老子,一個是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一個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很多人都認為,儒家與道家最大的區(qū)別之處就是,一個主張入世,一個主張出世。當矗立于他們面前,在古樹下宛若觸發(fā)了時光機,穿越至春秋,那一年李先生(老子)長我們20載……</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523年,那一年孔子風華正茂28歲,老子人到中年48歲。</p> <p class="ql-block">王陽明:穩(wěn)定的情緒,是最好的修養(yǎng)!</p><p class="ql-block">情緒穩(wěn)定的人,都懂得“虛己”。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嘗試放下“我”,站在對面的角度去考慮,去理解,去寬宥。</p><p class="ql-block">虛己游世,虛己、忘己、忘掉私欲、偏見,這樣才能不害物也不害于物,不害人也不害于人。放下我執(zhí),自然可以事事不計較,事事看得開,情緒自然穩(wěn)定健康。</p> <p class="ql-block">太清宮院內有銀杏、紫薇、牡丹、耐冬等古樹名花。物件可再造,而生命不可。見證歷史和文化的除了古建筑,唯有這些生命可與我們同呼吸,共度日日夜夜,滄海桑田。我在你在,我不在了,你還在。帶著你我的記憶講述我們相見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此樹叫“龍頭榆”,傳說是嶗山道士李哲玄建三皇廟時所親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現(xiàn)仍枝葉繁茂,生機勃勃。</p> <p class="ql-block">古樹旁邊是一只綠石龜,烏龜是“麟鳳龜龍”四靈中的一個,這是名為“玄武朱雀青龍白虎”的四個圖像中的第一個。它是北方的神,是水的神,是生殖的神,是被道教敬拜的統(tǒng)帥的神。它是不朽的象征。問的人可以得到長壽,與老樹遙相呼應,來的人都摸摸老龍頭和綠石龜背,寓意著一輩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p> <p class="ql-block">在三進院大門兩側,各有一棵銀杏,高25米以上,胸徑都有數(shù)圍,樹齡1000余年,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敕封嶗山道士劉若拙重修太清宮時所植。一顆比一顆厲害了呢,此生哪得一次見過這么多古樹。</p> <p class="ql-block">在這株古柏樹干北側距地面1.5米處生長著一株藤本植物棗凌霄,這株凌霄的根全部長在樹干中,在此古柏的南側距地面約10米的樹干上又生有一株木本植物棗鹽膚木。凌霄的樹齡已超過100年,鹽膚木的樹齡也快100年了。近百年來三樹一體同生,形成獨特景觀,被稱為“漢柏凌霄”。攀高枝的凌霄花名不虛傳。</p> <p class="ql-block">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曾經(jīng)在嶗山住過,看到這種美景,寫下了《聊齋志異》中的《香玉》。文章中穿紅衣的花神名為“絳雪”,“絳”是紅色,意為紅色的雪,實際上是寓意這棵山茶為神工所成</p> <p class="ql-block">東萊福地仙云山,九宮八觀七二庵。云霧鴻濛太清宮,不落紅塵道緣終。</p> <p class="ql-block">波瀾壯闊的大海與崇山峻嶺交相輝映,多少年來大海與嶗山相輔相成,大海使得嶗山有了“一山鎮(zhèn)海,萬象歸懷”的氣勢,大海也成就了嶗山“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譽。此次旅程的終點就是這個大海螺,不,是下一段旅程的起點……</p> <p class="ql-block">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各位道友,愿道路越走越寬,道理越學越通,道法越煉越精,道德越修越明,道果越結越多!</p><p class="ql-block">此篇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