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被几个领导玩弄一晚上

云端上的村莊

魏榮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韓生學------撰文</span></p> <p class="ql-block">開頭語:</p><p class="ql-block">魏榮光同志向筆者介紹,幾十年來,他在山背村攝影期間發(fā)現(xiàn)了兩個東西,一是發(fā)現(xiàn)山背梯田版塊極其浩大并很秀美,同時還有極富內涵的花瑤民族文化,可以開發(fā)旅游。二是1992年3月在攝影中無意發(fā)現(xiàn),這里的梯田風光雖浩大秀美,卻還是全國非常罕見的雷電重災區(qū)。曾引起省、市、縣各級黨政領導高度重視和撥款。十八大以后,為徹底解決雷災,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下,兩位中央領導親自簽字,國家投資1680萬元,雷電工程技術人員和數(shù)十位民工在山背村建造防雷設施,通過兩年多的辛勞安裝,現(xiàn)已徹底解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背花瑤梯田是中國花瑤梯田的核心景區(qū),位于湖南省溆浦縣境內。梯田始建于先秦,主景區(qū)位于葛竹坪鎮(zhèn)山背村及鹿山、黃龍等村,是我國海拔最高的梯田之一。它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它的梯田版塊線條優(yōu)美,氣勢磅礴,集雄偉、壯觀、秀美于一身,從海拔400多米一直鋪展到1400多米的高山上,集中連片縱橫15華里,為國內罕見。據考,它是我國目前已知的、在可視范圍內最大規(guī)模最原始的梯田,是湖南省繼張家界、峎山之后,又一處享譽世界的自然遺產和人文遺產,被專家教授搞旅游規(guī)劃時定位為五級旅游資源(即世界級最高旅游資源,可升報世界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及打造AAAAA級國家旅游風景區(qū))。</p><p class="ql-block">給花瑤梯田增色添美的,還有古風淳樸的花瑤文化?;ì幨乾幾逯械囊粋€分支,全國僅10000余人,是個特少民族,分布在溆浦、隆回兩縣?;ì幍闹T多奇婚異俗,構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風情畫。他們的打泥巴訂婚、蹾屁股、強吻和炒茅殼栗等婚禮習俗,新奇、圣潔、浪漫、瘋狂和怪誕,這是一支至今依舊保持最原始生態(tài)的民族,這種瘋狂而怪誕的婚禮習俗,再現(xiàn)了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代的遺風。</p><p class="ql-block">花瑤挑花古樸獨特,精致艷麗,極富文化內涵,2008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另外,魏榮光同志將作品與民生融為一體,利用手中的筆和照相機,把寫文章、拍照片與反映人民生活、開發(fā)旅游、富民強縣結合起來。他1984年開始在山背梯田攝影,發(fā)現(xiàn)這里的梯田版塊非常大,同時春夏秋冬的景致各不一樣,非常美,可以開發(fā)旅游。</p><p class="ql-block">山背村又是罕見的雷擊區(qū),其拍攝的《神奇雷災區(qū)呼救》組照及文章,曾被《湖南日報》、湖南《湘聲報》等多家報刊,雜志刊登和轉載,在全國反響強烈。為了盡快清除雷災隱患,多次給省府主要領導寫信,先后引起了湖南省三屆省委書記楊正午、張春賢、周強的重視.,省財政為此先后撥出防雷專款100萬元,使該村500多戶人家戶戶安裝了避雷設備。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雷災問題,2012年5月,該又將歷年來收集的山背村雷擊災害的各種資料匯集成冊,向領導匯報,引起了懷化市委市政府、溆浦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副市長青覺和I副縣長韓國鵬等領導通過實地調研后,于2012年12月去北京爭取了國務院前副總理鄒家華和李克強副總理(2013年3月當選總理)的關注、簽字,正式由國家發(fā)改委立項,國家拿出1680萬元(其中省配套資金380萬元)在山背村制高點上以仿真樹形式建造16個大型避雷鐵塔和10個避雷亭,使危害多年的山背村雷擊災害永遠告別歷史。</p> <p class="ql-block">人間天堂”、“世外桃源”。這是山背花瑤梯田留給每一位走近它的人的第一印象。山背,地如其名,位于雪峰山的背后,是湖南省溆浦縣最邊遠的一個村,遠離縣城87公里,與邵陽市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xiāng)接壤。它在高山之背,更在高山之巔,被形容為“云端上的村莊”。由于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被群山阻隔,山背村保持著較為完整的“原生態(tài)”,居住在這里的花瑤民族同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安寧平靜的生活。曾經有記者這樣描述它的美麗:“滿眼的青山綠水,讓鏡頭激動得差點休克;滿耳的松濤蟲鳴,疑在聆聽大師的交響樂;白云在腳下繚繞,總擔心誤入了神仙的禁地;金銀花燦爛而放,清香撲鼻讓人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朝美人間</p><p class="ql-block">走進山背,是一個雨后秋霽的秋天。有人說,山背的最美,在秋天,而最美的最美,又是雨后天晴。的確,雨后秋霽的山背秋天之美,完全可以用形容美麗女子的兩個詞語來形容:麗質天成,儀態(tài)萬方。麗質,來自于秋雨洗過后的梯田以及梯田上金黃的稻穗。梯田,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線條優(yōu)美,氣勢磅礴,隨山勢起伏,依溝壑蜿蜒,扶搖直上,涌向山頂,聳入云霄,如千龍騰躍,似萬鶴翔飛。</p><p class="ql-block">稻穗,黃閃閃,金燦燦,顆粒飽滿,成色十足,秋雨洗過,含露未干,晶瑩剔透,凝富貴之氣,飄縷縷稻香。置身其中,只想采一滴穗露入茶,只品清香,不聞塵雜。捻一根稻香為墨,只描素念,不涂繁華。拾一片稻葉寫詩,只寫情意,無關風月。選一處田埂端坐,品稻間的故事,聽風中的暖韻,賞畫里的薄念,看云里的素雅。儀態(tài),來自于波起云譎的霧嵐。豐富多彩,變幻莫測,似隱似現(xiàn),似凝似流,一會波濤翻涌、江海奔流,一會脈脈含情、凝眸不語。前一秒,還陽光燦爛,一陣風過,霧從藏匿的山谷洶涌而來,開始像薄紗,輕描淡寫地鋪一層,接著像炊煙,從這個山頭繚繞至那個山頭,繼而像潮水,鋪天蓋地,瞬間淹沒眼前的一切。向下看,白茫茫一片,大海般浩瀚。向上看,山頭兀立,如一葉葉小舟,隨波飄流。置身其中,似夢似幻,如神如仙。據考證,山背的梯田,先秦時期就開始開墾,唐、宋、元、明時期,每朝每代都有發(fā)展,逐步完善成片成形。數(shù)千年來,居住在這里的瑤、漢民族,完全靠自己的一雙手,如燕兒銜泥筑巢一樣,一點點,一滴滴,一丘丘,一灣灣,一層層,從海拔400多米的山谷,一直到1400多米的山頂,共1300多級,大范圍可綿延15公里(注:含山背、冇禾田、洞上、鹿洞、黃田等多個村寨),面積達6萬多畝,終于造就出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令人驚嘆的奇觀。其規(guī)模之大,在號稱“世界第一”的云南省紅河縣撒瑪壩梯田之上;其造型之美,勝過“世界之冠”的云南省元陽梯田和廣西龍脊梯田。</p><p class="ql-block">對山背,我是熟悉的。山背村與我的家鄉(xiāng)葛竹坪鎮(zhèn)方竹村同屬一鎮(zhèn),四十多年前,尚在鄉(xiāng)中學讀初中時,我就曾多次去過山背,只是那時不是為了欣賞風景,而是為了去幫瑤民們擔糧谷。擔糧谷,是當?shù)氐耐ㄋ渍f法,就是送公糧。山背梯田多,在按田畝面積計算公糧的年代,每年山背村要上繳很多公糧。因為勞動力少,更因為大山阻隔、山坡徒峭,在交通極不發(fā)達、沒有任何現(xiàn)代交通工具的當時,進出村莊的所有貨物,都得靠肩挑背扛,且所挑重量不及平地的一半,加上路途遙遠,從村里到鄉(xiāng)上一天都打不了一個來回,這就為每年的“按時”上繳公糧帶來困難。為了保證如期將公糧挑進鄉(xiāng)里的糧站,村里向鄉(xiāng)里求援,鄉(xiāng)里想到了學校,于是,就有了學生援助村里的“擔糧谷”,每年至少一次,多時會有兩次、三次。學生們都只是些十多歲的小娃娃,挑不起多少,大多都是20來斤,但人多力量大,幾百學生,挑一次就是數(shù)千斤,甚至上萬斤,這對勞動力少、路途遙遠的山背村來說,感激不盡,為表達他們對學生的感謝,村民打了熱烘烘、軟糯糯的糍粑,站在出村路口,每出村一個挑谷的學生,就發(fā)一個,給學生們當中飯。那時山背留給我的印象,除了這個熱烘烘的糍粑外,就是山高、路遠、霧大和貧窮。山高路遠,可用當?shù)氐膬删渌渍Z來形容:“望到屋,行得哭?!庇捎谏奖车貏荻盖?,房屋都修建在山坡上,在山坡下雖然可以望得見房屋,但走起來需要大半天時間,有時還要從這邊山坡下到谷底,再從谷底順那邊山坡往上爬。</p><p class="ql-block">每年擔糧谷都在秋收后的冬天,冬天的山背,天無三日清。清,就是清明、晴朗的意思,也就是說,在冬天,山背的天沒有幾日是晴的,要么下雨,要么陰天。而只要一下雨或陰天,便必定有霧。當時有一首民謠這樣唱:“有女不嫁山背灣,老蟲叫到大門邊,霧露罩到飯爐罐”。我們每次上山擔谷,爬到半山腰,便被迷霧籠罩,五米之外看不清人影,但聞人語響,不見人兒身。好在我們每次都是大部隊,要不走在這樣的路上,真有些心怵。走進村子,稀稀落落的舊木板房,散落在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山坡上,濃霧迷濛里,辨不清詳細模樣,模模糊糊,似有似無,倒有幾份朦朧美。但走近一看,它們不但陳舊,而且極其破敗。特別是屋頂蓋的,不是杉木皮,就是茅草。茅草和杉木皮,日曬雨淋,早已腐爛,長出了一株株植物,冬天,植物葉子已經落盡,剩下枯萎的桿莖在風里顫栗。山背的冬天,氣候十分惡劣,村民們冬日里一般很少出門,在爐堂里燒一堆火,一家人圍爐而坐,一貓就是一個冬天。當時山背人外出,有一個明顯的“標識”,頭上、衣服上落滿一層白色的灰,都是爐堂里燒柴給弄的。柴在燃燒過程,不斷有細小的灰燼隨熊熊燃起的火苗騰空而起,在空中一陣翻滾,再落下來,沾到圍爐人的發(fā)上和衣上,形成特殊的“標識”。所以,當年只要看到毛發(fā)上、衣服上落滿了白灰的人,無疑是山背來的。那時,我就堅定地認為,山背人不但生存在道路阻隔的大山里,更是生存在暗無天日的雨霧里,其生存條件何其艱難?。?lt;/p><p class="ql-block">然而,幾十年后的今天,當我再一次走進山背時,一切竟變得如此美好,就連當年最心怵的霧,也變成了難得一見、令人贊嘆的美景。這一切,完全是它翻天覆地的變化帶來的。的確,今天的山背,與當年我擔糧谷時的山背,有了本質的改變。不但修了公路,而且路基達7米之寬,全部鋪上了6米寬的水泥或瀝青,使村民得到了極大的方便。家家戶戶的住房,也早已改朝換代,大部分換成了洋氣十足的樓房磁磚墻面,琉璃瓦蓋頂,一棟挨著一棟,一片連著一片,造型別致,豪華美觀,粗一看去,仿佛不是農村民房,而是美麗的別墅群,煞是氣派。特別是那1300多級梯田,不但是出產“高山生態(tài)大米”的糧田,更成了艷驚天下的美麗景觀。開發(fā)商將游步道修進了梯田深處,不用走彎彎曲曲的田埂,便可欣賞到梯田的美景。我登上隨梯田蜿蜒而上的游步道,在一會兒來一會兒去的云霧里穿行,終于來到梯田的最高處,開發(fā)商修建的一排別墅群,在霧氣纏繞里突起。別墅群取名為“星空云舍”,這是一個極其空靈且有幾份佛韻的名字,一下將人拉入鉛華洗盡、似仙非仙的境界?!靶强赵粕帷钡拿恳粭潣牵钟凶约邯毺氐拿?。比如第一棟叫“泊心居”——“泊心蕩塵,天寬地闊”;第二棟叫“養(yǎng)心居”——“養(yǎng)心頤性,性篤行貞”;第三棟叫“靜心居”——“靜身獨處,歲月靜好”……泊心。養(yǎng)心。靜心。還有什么比這樣的體驗更令人清心寡欲?還有什么比這樣的體驗更令人心曠神怡?的確,住在這樣的房子里,雙手握云霧,俯首看梯田,仰頭望星空,沒有什么心事不可放下,沒有什么煩惱不可拋卻,沒有什么疲憊不可洗盡,心胸了然開朗,靈魂秒變干凈。星空云舍的工作人員對我說,別看這些別墅,節(jié)假日它比城市里星級大賓館的房間還緊俏,每天都是客滿,不提前預訂,根本要不到房子。這讓我記起曾經看到的一些報道,山背村已經成為炙手可熱的“網紅村”,游客為一睹梯田尊容,從四面八方涌來,僅2022年的前兩個季度,梯田景區(qū)共接待游客11.8萬人次,旅游收入3116萬元。昔日窮山溝,今朝美人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流在親人臉上的淚水.</p><p class="ql-block">在山背呆的時間久了,便不斷有人向我提起比貧窮更觸目驚心的災難——雷擊。村民告訴我,每年都有不少家庭在雷擊中經受失去親人或被雷電擊傷的痛苦,雷電造下的罪惡,罄竹難書。據統(tǒng)計,山背村自1979年來的二十年內,有記錄的雷擊事故達數(shù)百次,共致12人死亡,168人受傷,打死耕牛、生豬及雞、鴨、鵝無數(shù),村里的變壓器20多次被擊毀,村民家里的電視機、電表、插頭、燈頭經常被打壞,還數(shù)十次擊毀房屋、家俱、樹木、莊稼和田地。由于雷災頻頻光顧山背村,村民們談雷色變。凡雷雨天氣,白天村民不敢外出,晚上不敢開電燈、看電視和打電話。雷災使山背村2000多村民極度恐懼,成為影響村民生產、生活的一大公害。想不到,如今如此美麗、安寧、祥和、富裕的村莊,背后竟藏著如此深重的災難。我想了解更多的情況,村民告訴我,老支部書記胡家從最清楚。因為那時他當過多年的村長和支書,村里發(fā)生的重大雷災,他都有登記。于是,我走進了胡家從家。年過七十歲的胡家從拿出一個小本子,上面記錄著這二十多年來山背村遭雷擊事件的一些具體情況:</p><p class="ql-block">1980年農歷4月18日,牛場組譚克書(1943年出生)在田里栽禾,天氣突變,跑回家里躲雨,被雷電打死在堂屋門下。</p><p class="ql-block">1985年農歷6月19日下午4點左右,月形組18歲的張貽春,被突如其來的雷電打死在家里的米桶邊,當時家里有好幾人,凡穿了鞋的,只打倒在地,未死,他因沒有穿鞋,因而被當場打死。</p><p class="ql-block">1985年農歷6月23日,和平組袁盛永的3歲兒子袁敘徐,被雷電打死在睡房內,其祖母和3個在他家玩的村民,被雷擊暈倒,半小時后才清醒過來,家中一只大母雞也被當場打死。</p><p class="ql-block">1989年農歷6月5日下午1時許,月形組六年級學生韓學秒,署假期間和幾個小朋友在自家中堂屋打撲克,突然烏云密布,傾盆大雨,閃電雷鳴,突如其來的一聲驚雷將韓學秒打死,其他幾個雖無事,卻被雷電沖擊波排開好幾尺遠,多恐怖啊!</p><p class="ql-block">2007年農歷4月26日早上5點左右,雷暴雨交加,桐木灣組鄧貽青(1971年出生)拿著鋤頭去責任田看水,被一聲驚雷打死在水田里。2008年8月9日下午2點半左右,楓木垴組吳盛常、吳盛江、吳盛海三戶村民的房子被雷電擊中,引起大火,焚燒一盡。------</p><p class="ql-block">我一頁一頁往后翻,越翻心里越沉重,這是一組催人淚下的血淋淋事例。山背村每逢雷雨天氣,都要發(fā)生雷擊事故。進入春,夏兩季,雷電尤其兇猛。其中1997年這一年,就發(fā)生雷擊達10次之多,死亡4人,傷48人。這年的5月15日(古歷四月初九)發(fā)生的雷擊,就死亡2人,傷23人。秧田灣組10人正在田里插秧,全部被擊倒在水田里趴著,其慘狀無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1998年發(fā)生雷擊8次,雖然沒有死人,但受傷65人。多人遭遇過多次雷擊。牛場組胡家貴,于1979年和1980年就兩次被雷電打暈在地。他的弟弟胡家禮,就是在1979年5月15日這次雷擊中被打死的。陪著我一頁頁翻看的胡家從,回憶起過去的雷電災難,心有余悸地說,山背自古就是雷電多發(fā)區(qū),以前,只有山上的樹木不時遭雷擊,很少發(fā)生雷擊傷人事件。1979年村里架設低壓電線后,雷電傷人越來越嚴重,只要一打雷,每家每戶的電源、燈頭、開關、保險等電源接頭處四處冒火,不時傳出人、畜、禽傷亡的消息,十分嚇人,村民人心惶惶。以后,村民只要聽到起風了或看到天上起了烏云有下雨跡象,就沒人敢用電,寧愿點蠟燭??杀M管如此,還是仍然躲不過災難。比如時任村長韓道偉的弟弟韓道達,沒有被雷電擊死在有電的房間,而是倒在無電的廂房;村民梁和定在田里擋水時沒出事,回到家里就釀成悲?。灰淮迕耜P掉所有電源以為萬無一失,可呆在屋檐下只一小會兒就被雷擊死……胡家從心情沉痛地說,山背村的雷電神出鬼沒,防不勝防,村民們一點辦法也沒有。幾十年來,雷電如同一道魔咒,一直籠罩在山背村的上空,這連年不絕的雷擊事件讓村民們聞雷色變。一到雷雨季節(jié),村民們就提心吊膽、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過日子。只要一下雨,全村人除了呆在家里,什么事都干不了,沒法進行生產、發(fā)展經濟,使原本貧窮落后的生活雪上加霜,250多名青壯勞力不得不出門靠打工謀生。有段時間村里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孩子,青壯勞力嚴重缺失,村民的年平均收入只有700元,大大低于鄰村。看著這一切,卻束手無策,作為村支書的胡家從幾乎愁白了頭。筆者一邊翻看這些血淋淋的事例和數(shù)據,一邊聽著老支書心有余悸的訴說,沉重的心里越發(fā)沉重。為了了解到更多情況,我對胡支書說,想找一些群眾談談,老支書馬上建議,去找找遭遇多次雷擊的胡家貴。在老支書的指引下,我來到牛場組,走進胡家貴家。已經五十多歲的胡家貴,說到雷擊,頓時沉下臉來,我仔細觀察他的變化,分明感覺到他全身一陣緊縮,仿佛惡夢尚沒有散去,一切都還在昨天。說起弟弟的死,忍不住流下了痛失親人的淚水。他一邊抹著淚水,一邊沉重地說,弟弟死時太年輕了,還只有23歲,連婚都沒有結。他永遠記得弟弟被打死的情形。那是1979年5月15日,這天是農歷四月初九。下午3點左右,天突然陰了,眼看就要下雨,弟弟胡家禮,想起秧田里才撒了肥料,不想讓雨水進秧田,跑去擋水,正當他擋時,嘩啦啦,下起了大雨,沒一會,衣服就淋得透濕,他拼命地往家里跑,剛進門口,被一聲炸雷擊倒在地。同在家里的胡家貴也被擊倒在地上暈了過去。等他蘇醒過來,發(fā)現(xiàn)倒地的弟弟一動不動,腳攤在門里,頭倒在門檻上。他爬過去,將弟弟扶起,口對口拼命喝氣,怎么努力,也沒能將弟弟救活。他抱著弟弟的尸體,號天長哭。就在這一天,同組的王小林也被打死在家里。本組還有4人被打傷,多人被擊打,但沒有受傷。村民譚聰秀,正準備打開高柜為小孩拿衣服,突然雷電炸來,火光四射,將她掀翻在地,高柜上的鏡子,被擊打得粉碎,所幸她沒有受傷。胡家貴說,后來才發(fā)現(xiàn),他弟弟和那個王小林,都是同時間被打死在電燈泡下。大家都認為,是電線將雷電引到了家里,電線是罪魁禍首。自此后,每到下雨天,大家都將電閘拉了,有的將電燈泡取了,還有更絕的,干脆將電線拆了,一家人不再用電,比如月形組的張學林家和韓道昆家就是這樣。聽到這里,我心里無不沉重。電,是現(xiàn)代文明的重要象征,為了結束無電的歷史,所有邊遠偏僻的鄉(xiāng)村都付出了艱辛的努力,除了出錢外,還要出力。出錢,不是一般的多,而是很多,因為距離遠,線路長,通電成本特別高,每家每戶集資都在數(shù)千元,人口多的戶,甚至上萬元。出力更大,這些地方,一般還沒有公路,無公路,便無汽車拖運,就靠村民的一雙雙手和肩膀,將一千多斤重的一根根水泥電桿抬進大山,將一捆捆電線挑進大山。而一般大山深處的村莊,貧窮落后,缺錢,缺勞力,但為了用電,他們拼了,很多家庭將家里所有值錢的全部賣掉,用來交集資費。沒有勞力,就連七八十歲的老人都上了,一雙雙蒼老的肩膀磨出了血,他們說,為了子孫后代,值了。通過如此艱苦努力才通上的電,而如今,卻因為雷擊原因不得不忍痛拆掉??梢韵胍?,他們拆掉電線時的痛苦與難受有多大。但有什么辦法呢?生命比照明更重要??!胡家貴告訴我,那些年月,整個山背村談雷色變。只要天一陰,大家就憂心忡忡,只要天一下雨,大家就膽戰(zhàn)心驚,惶惶不可終日。山背,過去我只認為它邊遠偏僻,貧窮落后,連送公糧都要我們學生去幫忙,想不到它的背后,還隱藏著如此深重的災難,村民心靈里還埋藏著如此多的恐懼和傷痛,我到底還是不夠了解它。胡家貴說,結束這一些,得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當然,還得感謝一個人,他,叫魏榮光,大家都親切地稱他“魏老師”,也有稱他“魏老”的。是他不斷地為山背鼓與呼,才引起了上面的重視,才投入大量的資金,才徹底解決了山背村的雷災問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恩人魏榮光</p><p class="ql-block">這次采訪,也許是上天有意眷顧我,魏榮光這天正好也在山背村。一路打聽,終于在一棟兩層樓的磚房里找到了他。他說,這次上山已經有十多天了。在采訪中得知,他是1984開始在山背村攝影的,每年都要來山背梯田拍攝照片。2007年上年退休后,更是有了時間,每年春夏秋冬四個不同季節(jié)都有一定時間呆在山背,因為他與山背結下了不解之緣。魏榮光曾在溆浦縣農村公社工作20年,先后擔任過區(qū)委秘書、公社黨委委員和公社副書記,1984年3月后,調任溆浦縣委臺辦主任,以后又任職縣委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基層領導干部。他非常熱愛攝影和寫作,成為當?shù)赜忻摹巴劣浾摺焙汀皵z影家”。曾在國內外各新聞媒體發(fā)表消息及其他文章2000多篇,發(fā)表新聞圖片1200多幅,并在國家、省、市級報刊和各類展覽中發(fā)表、展出攝影作品220多幅,其中27幅在省內及全國攝影藝朮作品展覽中入選或獲獎,160多幅作品被國內雜志封面或封底刊出。2009年被溆浦縣委、縣政府授予“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稱號,他歷經艱辛25年拍攝的《中國·溆浦花瑤梯田》畫冊,2009年11月在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這是中國首部反映全國超大板塊梯田風光和花瑤風情的畫冊,集觀賞價值、收藏價值和開發(fā)旅游參考價值于一身,為世人了解溆浦縣山背花瑤梯田打開了一扇窗,也給黨和政府領導開發(fā)這片美麗的山水風光提供了唯一而絕對的決策依據。</p><p class="ql-block">1984年5月下旬,他第一次踏進山背村采風時,就被這里雄偉壯觀而秀美的梯田風光吸引了,而且,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個不同季節(jié)的景致又各不一樣。春天一片水,夏天一片綠,秋天一片黃,冬雪一片白,是攝影、繪畫及文學、文藝工作者們的最好去處。以后,每年的春夏秋冬各個季節(jié),他都要來此轉一轉,拍點賞心悅目的作品。開始,他拍照思想單一,只為了投稿,在報刊上發(fā)表圖片。后來,他想到另一個問題,山背梯田版塊這么浩大,層次感這么強,春夏秋冬的景致這么秀美,而且格調各不一樣。同時,為梯田增色添美的還有古韻厚重的花瑤文化,可不可以開發(fā)旅游呢?如果能用圖片和文字將這個美在深閏人未識的原生態(tài)美景宣傳報道出去,啟不是一件與國與民的大好事嗎?以后,他每個季節(jié)上山背村拍照時,開始有目的的積累梯田風光和花瑤風情的圖片資料,并不斷向新聞媒體投稿,宣傳這里的美景,以引起領導者和社會的關注。但是,正當他滿懷信心地構架這一雄偉藍圖時,意外地發(fā)現(xiàn),山背村還有一個與開發(fā)旅游相搏的殘酷事實,原來,這里風光雖很壯美,卻又是一個雷災非常嚴重的雷擊村。魏榮光告訴筆者,山背村的雷災,是他一次偶然的機會發(fā)現(xiàn)的。</p><p class="ql-block">1992年3月的一天,他與縣機關一位同志從隆回縣茅坳鄉(xiāng)大瑤山釆訪歸來,途經溆浦縣山背村時,天色已晚,離葛竹坪鄉(xiāng)政府還有30里路,只好在時任村長的胡家從(后任支部書記)家下榻。晚飯后,忽然起風,胡村長一看天色,知要下雨,急忙外出忙了一陣子,突然,電燈熄滅了,胡村長進屋告訴說,“天要下雨,我已把電線拆下來了”,下雨就拆電線,聽起來還是件新鮮事,魏榮光因是初到此地,也不便多問。第二天一早起床,已雷雨過后,天氣轉晴。說來也巧,他在睡房內無意中發(fā)現(xiàn)縫紉機上的膠合板凹了一塊下去,用手觸摸還是光滑,便好奇地問是怎么回事。胡村長說:“是被雷打凹了的。”從未聽說過此類事的魏榮光感到非常驚呀,怎么,雷打到家里來了?一番細問之后,終于弄清了昨晚斷電的個中原委。原來,這個方圓15華里的山背村,自古以來就是令人提心吊膽的雷災集中區(qū),不僅連年打毀樹木和房屋,還傷人、畜,1979年村里通電以后更為嚴重。村民為了對付這種雷電災害,從多年的血的教訓中,摸索出了一種防雷擊的土辦法------切斷電源法。魏榮光了解發(fā)現(xiàn),該村500多戶都在離房屋兩丈遠左右處,埋下一根低壓線電桿,將室內兩根皮膠線拉至電桿處,皮膠線的零線和火線盡頭處,各制作一個鐵勾子,與戶外低壓線電桿上的裸體線采取活接頭處理,每逢雷雨來臨之前,村民們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用竹竿叉子將戶外勾在低壓線上的火線和零線掛勾拆下來,待雨過天晴后再接上。魏榮光說,當時看到這些,真是觸目驚心,心想,一個村家家戶戶都采取這種活接頭接電,在全國還從未看到這種報道。他將村民的這些苦難看在眼里,記在心頭,毅然決定要為山背村民鼓與呼??梢哉f,山背村的雷擊災害是魏榮光在拍攝梯田風光中發(fā)現(xiàn)的新問題,它與開發(fā)旅游是相搏的,如果不將雷擊災害消除掉,老百姓就常年沒有生命財產保障,旅游開發(fā)也就無從做起;要搞旅游開發(fā),就必須下大決心將雷災控制住并徹底解決。</p><p class="ql-block">從1993年開始,老魏全神貫注,每年去那里踏勘,不斷收集山背村民遭雷災的事例?;氐娇h城后,他提筆寫下報告,將山背村雷擊區(qū)的情況向縣委、縣政府以及縣政協(xié)作了匯報,引起了縣領導的重視,縣政協(xié)兩屆主席謝順培、張光田先后與魏榮光親赴山背村踏勘災情,與當?shù)剜l(xiāng)、村干部實地研究措施,引導村民作好防范工作,力爭把雷災降到最低。魏榮光當時是政協(xié)特邀界召集人,他將該特邀界10個政協(xié)委員組成視察組,在時任政協(xié)主席謝順培的帶領下,實地踏勘、視察了海拔1300多米的山背村,深入到村干和群眾中了解雷災情況,通過實地視察,引起了謝主席的高度關注和重視,回縣后,將魏榮光撰寫的《關于我縣葛竹坪鄉(xiāng)山背村連年遭雷災情況視察報告》在縣政協(xié)主辦的內部刊物《社情民意反映》發(fā)了專輯,分別送到該縣副縣級以上領導參閱。同時,還以政協(xié)建議案形式,向領導和有關部門提出。為了加大力度,魏榮光和縣政協(xié)特邀界委員以及部分省、市政協(xié)委員又分別以個人提案、集體提案等多種形式,向省、市、縣三級提案,引起了各級黨、政領導的關注和重視。</p> <p class="ql-block">圖片說明:</p><p class="ql-block">村民為了對付這種雷電災害,從多年的血的教訓中,摸索出了一種防雷擊的土辦法------切斷電源法。魏榮光了解發(fā)現(xiàn),該村500多戶都在離房屋兩丈遠左右處,埋下一根低壓線電桿,將室內兩根皮膠線拉至電桿處,皮膠線的零線和火線盡頭處,各制作一個鐵勾子,與戶外低壓線電桿上的裸體線采取活接頭處理,每逢雷雨來臨之前,村民們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用竹竿叉子將戶外勾在低壓線上的火線和零線掛勾拆下來,待雨過天晴后再接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他采取兩手抓,一是通過新聞媒體廣為宣傳;二是給各級黨、政領導寫信反映情況。他采訪拍攝的《神奇雷災區(qū)呼救》文章和組照,湖南《湘聲報》1997年12月17日以頭版頭條大版面刊出,湖南日報等國內外60多家報刊相繼刊登,在全國反響強烈,先后有全國各地的多位專家、教授出于愛心,紛紛來電來信詢問并獻計獻策,建議安裝大型避雷裝置。但是山背村本來就是湘西邊遠山區(qū)少數(shù)民族貧困村,不少村民目前連溫飽問題都還不能得到解決,哪有錢來安裝避雷裝置?后來,魏榮光想到了黨和政府。于是,1998年1月9日,他鼓足勇氣向時任湖南省省長楊正午(后任湖南省委書記)寫了題為《湘西溆浦雷擊區(qū)2000村民求救》的信。他在“求救信”里說:“為了使山背2000村民的生命財產免受雷災之苦,懇請領導伸出救援之手:一是派出專家、教授到實地考察,弄清造成反復雷災的原因;二是在資金和避雷設備上向社會呼吁,給予援助,山背村2000村民一定會感謝您的大恩大德,并會流傳千古的?!睏钍¢L收到求救信后立即批示:“請省氣象局張正洪局長研處,組織有關專家考察,提出解決意見?!备鶕¢L的安排,湖南省氣象局、省防雷中心、懷化市氣象局立即組成了專家小組,于1998年3月趕赴山背村探根尋源。專家們認為,地下的金屬礦常常是引起雷擊的原因之一。為了弄清雷災的形成原因,專家小組首先對當?shù)氐牡氐V條件進行了調查分析,基本排除了地礦引雷之說。因為,從地質條件來看,山背村除了花崗巖層和少量煤層外,地下尚未發(fā)現(xiàn)其他金屬礦藏。那么,又是什么因素造成山背頻繁雷災的呢?專家們根據雷暴形成的基本條件——充足的水汽、不穩(wěn)定層結構和沖擊力,對山背村的地形和氣象條件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專家們認為,山背村產生雷暴現(xiàn)象,除了大的天氣系統(tǒng)影響外,還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地形條件的影響。山背村村民住宅分布在一個東南高、西北低類似“鍋”狀的山坡上,上下落差大,不管何方刮來的風,都從該村山坡刮過,風速越大,風向越垂直于山,遇到陡峭山坡時,抬升力越強。當氣流在“鍋”內迂回流動以及地形的抬升作用造成空氣強烈上升運動時,最.容易引發(fā)局地強對流天氣發(fā)生,因而地方性雷暴云增加。第二,局地熱力抬升作用的影響。山背村四周為陡峭高山,“鍋”內遍布大片水田、森林和空曠地表,因受陽光照射角度不同和下墊面差異,使其受熱不均,這樣就極易造成局部大氣不穩(wěn)定,形成小型垂直環(huán)流。因此,當雷暴云系統(tǒng)移到該村時,其小型環(huán)流會使雷暴云在此加強。第三,感應電荷的影響。由于山背村地勢較高,本身就接近雷暴云層,而布局在山背村的低壓電線、變壓器及村民住宅進出電線,均未安裝避雷裝置,而感應電壓沿著電線傳輸?shù)礁鞔迕窦抑?,從而造成雷擊災害。造成雷災的原因找到了,如何解決山背村的雷災呢?曾有兩種觀點:一是讓村民整體搬遷,遠離這塊迷信色彩甚濃的罕見雷擊區(qū);二是科學治理,安裝避雷設施,防雷消災。湖南省政府決定,與大自然作堅決斗爭,徹底治理雷災隱患,不僅要圓山寨瑤鄉(xiāng)“沒有雷患,安居樂土”的夢想,更要帶領山背村民破除迷信,運用科學技術加快脫貧致富。針對雷災的形成原因,防雷專家祭出“倚天劍”——山背村雷災綜合整治方案。此方案集中了全國數(shù)名知名防雷專家的智慧,兼顧了科學與經濟承受能力,如果按這種方案實施,山背村的雷災隱患完全可解除。方案包括防直接雷擊和防感應雷擊兩方面,分三期工程:一期工程80多萬元;二期工程100多萬元,三期工程200多萬元。山背村海拔高,大部分山體已接近雷暴云體。當雷暴云體底負電荷釋放時,地面凸起的地方或易于導電部位,就容易成為具體的落雷點。如何防止直接雷擊?該方案提出:在山背村周圍閃電通道多發(fā)方向或變壓器安裝處,架設防雷鐵塔,通過引下線和接地體將雷擊電流直接泄進大地。這樣就能把雷電的大部分能量消耗掉,從而大大減小山背村建筑物、樹木、人畜遭受雷擊的機率。山背村通電以后,雷擊傷亡的概率增大,其主要原因是布局在該村的低壓電線和變壓器沒有采取防雷電脈沖措施。一旦雷暴云體經過電線上方,強大的感應電壓和感應脈沖電流會沿著電線進入村民家中。方案還提出:在變壓器輸入、出端和村民進戶線前安裝防感應雷避雷器,使感應雷安全泄入大地,從而有效保護人員和家電、家畜的安全。</p><p class="ql-block">2000年初,湖南省政府下達防雷治理???0萬元,懷化市政府出資5萬元,縣直有關單位為山背村捐款3.8萬元,防雷技術人員走上山背村,開始實施一期工程。2001年8月,經省、市、縣三級防雷工程技術人員的努力,山背村第一期防雷工程建設勝利竣工。第一期工程在山背小學附近后山安裝高22米的避雷塔一個,在500多戶村民家中及戶外安裝電源避雷器和避雷針,重點解決防直擊雷問題。安裝完成后,山背村村民們終于松了一口氣。據2001年觀察,整個山背村安然無恙,過了二十多年來的第一個平安年。山背村黨支部、村委會代表全村村民滿懷喜悅感謝黨。春節(jié)前夕,帶了十二個糍粑和一大張感謝信送到懷化市政府,并將感謝信張貼在市政府辦公樓門口。信是這樣寫的:</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市委、市政府領導:我們山背村瑤山2000村民向你們問候、致敬!千言萬語一句話:感謝給我們雷擊區(qū)無限的關懷和厚愛。山背村是懷化市溆浦縣最邊遠的山區(qū)村,居住著瑤、漢兩個民族,全村21個村民小組,507戶,1904人,海拔在500米至1400米之間,是全國最罕見、最嚴重的雷擊村。據統(tǒng)計,近15年來,被雷電打死11人,擊傷168人,雞、鴨、鵝、豬、羊、牛、狗打死無數(shù),還經常打毀家用電器、房屋、樹木和田土,嚴重影響著山背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這一奇特的自然災害,引起了省、市、縣黨政領導的高度關注。省委書記、省長先后兩次派氣象部門的防雷專家實地踏勘,市委書記、市長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把山背村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派專門的調查組深入山背進行調查,為落實省里下?lián)艿谋芾踪Y金,除電話聯(lián)系外,還先后多次派人到省里催辦落實,省里的50萬元避雷資金到位后,市委、市政府也為山背村撥???萬元。為了盡快使我們i雷災之苦,氣象防雷專家大年三十還在山背村緊急施工……這種一心為民的德政是踐行中國共產黨宗旨的具體體現(xiàn),為山背村民做了一件實事。山背村民不謝天,不謝地,只謝恩人共產黨。</p><p class="ql-block">今特寫此感謝信,以表村民一片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1年-2012年,隨著第二期工程推進,山背村防雷系統(tǒng)進一步升級,進入防雷的第三期工程。2013年,省、市、縣黨委政府把山背村防雷當成一件大事來抓,爭取了中央首長的高度重視和簽字,國家發(fā)改委派員深入到山背村雷災區(qū)調研,并對該防雷工程正式立項,國家投入1680萬元,規(guī)劃在山背村縱橫15華里山地村寨內,以仿真樹形式,架設16個大形避雷樹,還建造10個避雷亭,2014年下年開始動工,防雷工程技術人員同民工共70多人不畏嚴寒和酷署,每天奮斗在山背村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通過兩年多的艱辛努力,終于于2017年2月,山背村由區(qū)域防護裝置防雷樹、應急避險亭、民居避雷帶、浪涌保護器等組成的雷電防御體系全面建成,第三期防雷工程勝利竣工。從此以后,山背村再沒有發(fā)生因雷擊引起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如今,山背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村,游客紛至沓來。不但甩掉了“雷擊村”的舊帽子,而且還被省有關部門評為“湖南省文化和旅游扶貧示范村”和“湖南省第三批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說起這些,魏老師臉上泛起了燦爛的笑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1日修改稿</p> <p class="ql-block">山背村雷災區(qū)有關參閱圖片、文稿。</p> <p class="ql-block">注:2023年4月22日,魏榮光將韓生學的這篇《云端上的村莊》文章轉入自己的“美篇”。</p><p class="ql-block">此稿修改好后于2023年9月2日已發(fā)給韓生學,他說編到他書里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