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游“三寺”楊柳(上海) <p class="ql-block"> 五臺山最高峰3000多米,峰巒疊嶂,自然雄奇。因五峰環(huán)抱,峰頂如平臺而得名;又因盛夏涼爽而稱清涼山。全山現(xiàn)有寺廟47座,列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p><p class="ql-block"> 漢代起,五臺山就是文殊菩薩的演教道場,也是中國佛教中心。歷代先后有北魏孝文帝、隋煬帝、宋太宗、元成宗、元英宗和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等9位皇帝巡幸五臺山,是無數(shù)信徒禮拜祈愿的圣地。更有千百年來,印度、日本、蒙古、朝鮮、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的許多佛教徒,來五臺山朝圣求法巡禮,有些甚至留在五臺山修行終身。</p> <p class="ql-block"> 那年我們在忻州參觀閻錫山故居后,來到五臺山,在臺懷鎮(zhèn)住宿,觀賞了壯美的五臺山風光,游覽了顯通寺、塔院寺和菩薩頂,感悟了博大精深的中華佛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顯通寺:最大最老的五臺山第一寺</b></p><p class="ql-block"> 走進梵音繞梁、香霧裊裊,金碧輝煌的大顯通寺,頓感莊嚴肅穆。</p><p class="ql-block"> 顯通寺是五臺山第一座寺廟,始建于東漢永平年(公元69年),初名大孚靈鷲寺,已有1950多年歷史。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唐代重修并更名大華嚴寺。明初重建,太祖賜額 “大顯通寺”,是中國歷史最久的寺廟之一。</p> <p class="ql-block"> 顯通寺蒼松環(huán)繞,宏大整肅,占地8萬平方米,有觀音殿、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和藏經(jīng)閣等七重殿宇。藏經(jīng)殿為全寺最高建筑,收藏有各種佛家經(jīng)典及各代珍貴文物。還有鐘樓、僧舍和各種配殿,各種建筑多達400余間,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我們參觀了其中三座大殿:觀音殿、文殊殿和文殊殿后的大雄寶殿。</p> <p class="ql-block"> 恭敬地踏進觀音殿大門,只見正上方掛著由乾隆皇帝御筆的橫匾:“霞表天城”。殿內(nèi)供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以及普賢菩薩,所以又被稱作三大士殿。坐南向北的觀音殿,是清朝時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不少信徒向觀音菩薩金像叩頭跪拜,求子求財求平安。</p> <p class="ql-block"> 大文殊殿重建于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殿內(nèi)佛燈高照,寶鼎焚香,佛音不絕,案上擺著供果,敬有鮮花。</p> <p class="ql-block"> 殿內(nèi)供奉七尊文殊菩薩像,正中為大智文殊,另六位是西臺獅子文殊、南臺智慧文殊、中臺孺者文殊、北臺無垢文殊、東臺聰明文殊和甘露文殊。文殊像前有護法神韋馱像,兩側(cè)有十八羅漢像,還有禪宗經(jīng)典一一《圓覺經(jīng)》中的12位大菩薩。</p> <p class="ql-block"> 走出文殊殿,來到大雄寶殿。殿前有“清涼妙高處”石碑和五座銅塔。五座聳立的銅塔,暗合五臺山的五個臺頂,亦代表文殊菩薩擁有的五種智慧(法界體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彰顯了文殊菩薩在佛教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高大莊嚴,是顯通寺的主殿,全木結構,重建于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入殿見眾僧誦經(jīng),香客跪拜。正前方的橫梁上高懸康熙御筆“真如權應”的木匾,兩旁錦幡垂掛。殿臺上有三尊主佛,中間是釋迦牟尼佛,東面是藥師佛,西面是阿彌陀佛,殿墻兩側(cè)是十八羅漢,背后有觀音、文殊、普賢三尊菩薩像,均金光閃閃,為明代和清代雕塑。</p> <p class="ql-block"> 殿中供奉的佛祖釋迦牟尼金像,肉髻飽滿,方額廣頤,兩耳長垂,眉若彎月,面容慈祥。</p> <p class="ql-block"> 我們被顯通寺的鍍金銅殿所吸引。銅殿方型,約有3層樓高,寬近5米,殿脊兩端有兩個鴟吻,中間裝有寓意福祿的葫蘆狀寶瓶,全殿外層貼有金箔,金碧輝煌,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一座銅殿。</p><p class="ql-block"> 銅殿鑄于明萬歷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共用銅10萬斤,所用資金來自于明代萬歷皇帝朱翊鈞之母李太后的師傅妙峰和尚從各地的布施。</p> <p class="ql-block"> 銅殿正面橫梁有銅鑄的“二龍戲珠”和“雙鳳朝陽”雕塑,中央臺上端坐一尊佛祖如來,四壁鑄有小佛萬尊,金光照人,栩栩如生,人稱“萬佛如來”。</p> <p class="ql-block"> 銅殿前東西方聳立著兩座8米高的鍍金銅塔,13層的塔身鑄滿精美生動的佛像圖案。銅塔原有5座,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臺山五座臺頂,但被侵華日軍盜走3座。</p><p class="ql-block"> 金光閃爍的銅殿、銅塔,不同凡響的氣勢,顯通寺不愧為五臺山寺院之首。</p> <p class="ql-block"> 據(jù)說,顯通寺是求健康、求事業(yè)、求財運的庇佑之地,所以祈拜的香客、信徒絡繹不絕。寺內(nèi)還有光緒皇帝載湉御筆的“愿力宏大”匾額。</p> <p class="ql-block"> 顯通寺內(nèi)還有毛主席手書“指點江山”的石碑,筆跡豪放磅礴。五臺山曾是全國第一個抗日敵后根據(jù)地,晉察冀邊區(qū)總部。當年,顯通寺等寺院藏有護寺的武器,愛國僧侶將武器偷運出山送給八路軍。不少僧人還俗扛槍,用熱血和生命保家衛(wèi)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塔院寺:五臺山標志大白塔與文殊發(fā)塔</b></p><p class="ql-block"> 游罷顯通寺,來到南側(cè)的塔院寺。塔院寺的標志是高聳入云的大白塔。</p><p class="ql-block"> 塔院寺全稱為護國大塔院寺,原是顯通寺的塔院,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年)重修舍利塔后獨成一寺,又因院內(nèi)有座大白塔,故名塔院寺。</p> <p class="ql-block"> 大白塔全稱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又叫大慈延壽寶塔。始建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重修,用米漿攔和石灰砌筑而成,大白塔內(nèi)中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在巍巍群山、紅墻灰瓦殿的寺院映襯下莊觀純潔,當仁不讓成為五臺山的標志。</p> <p class="ql-block"> 進山門,寺前有座明代木牌坊,三樓四柱,為明萬歷年間所建,已有600余年。牌坊高檐下正中嵌刻著“清涼勝境”四個藍底金字,背面是“祗園精舍“,字跡雄健,系清代康熙皇帝御筆。進入塔院寺,只見寺前松柏挺立,寺后白塔高聳。</p> <p class="ql-block"> 大白塔位于殿閣之間,雄偉挺拔,直指藍天,有氣蓋山河、一覽五臺之慨。塔基正方形,環(huán)周83.3米,通高75.3米。寶塔通體潔白,造型優(yōu)美。塔銅頂圓盤連同塔腰有風鈴252個,鳥雀圍翔,風吹鈴響。</p> <p class="ql-block"> 站在白塔下抬頭仰望,我們感受到它在群寺簇擁之下的巍峨壯觀,不僅是我國塔式建筑中的珍品,也是佛教徒首要朝拜的圣跡。1983年,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被國務院確定為重點寺院。</p> <p class="ql-block"> 佛塔的回廊有123個轉(zhuǎn)經(jīng)筒,幾乎每個來塔院寺的朝拜者都會虔誠地順時針繞三圈轉(zhuǎn)動轉(zhuǎn)經(jīng)筒,我們也跟著游客一起轉(zhuǎn)了三圈,然后進殿。</p> <p class="ql-block"> 塔院寺有鐘鼓樓、天王殿、大慈延壽寶殿、塔殿藏經(jīng)閣,以及山海樓、文殊寺塔等建筑,氣魄雄偉;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阿彌陀佛、藥師佛、迦葉佛等九尊佛像。</p><p class="ql-block"> 我們參觀了天王殿和大慈延壽寶殿,然后到大白塔北側(cè)木結構的建筑藏經(jīng)閣。樓內(nèi)有33層的木制轉(zhuǎn)輪藏,各層放滿經(jīng)書,現(xiàn)存內(nèi)有用漢、蒙、藏多種文字所寫的經(jīng)書2萬多冊。</p> <p class="ql-block"> 大慈延壽寶殿殿前香火裊裊,殿內(nèi)僧人誦經(jīng)念佛,正中端坐著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分列左右。香客和信徒們正恭敬地向菩薩跪拜,以求菩薩保佑平安,賜予智慧。</p><p class="ql-block"> 但奇怪的是,塔院寺文殊殿的文殊菩薩卻是黑須男相。只見文殊身色黑藍,發(fā)髻高隆,袒著上身,身佩掛鏈、斜披圣帶。右手高舉除魔之劍,左手胸前拈盛開的蓮花。原來,五臺山有五色文殊,塔院寺供黑色文殊,顯通寺供綠色文殊,菩薩頂供黃色文殊,羅喉寺供白色文殊,殊像寺供藍色文殊。該殿系明萬歷皇帝為母親延年益壽而建。</p> <p class="ql-block"> 殿內(nèi)懸掛的由清代三位皇帝登臨此殿所留墨寶刻成的三塊匾額引人注目,即康熙御筆“景標清漢”,乾隆御筆“攬妙曼云”和嘉慶御筆“尊勝法幢”。筆跡勁道有力,渾厚舒展。許愿者和信徒們?nèi)枷氵M殿拜佛,以求獲得菩薩保佑,解脫煩惱,獲得永恒的平安和智慧。也有不少年輕人跪拜,乞求學業(yè)進步或事業(yè)順利,據(jù)說很靈驗。</p> <p class="ql-block"> 在塔院寺方丈院東側(cè),我們看到一座約7米高的小白塔。它建于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明萬歷24年(公元1596年)重建,因塔內(nèi)藏有文殊菩薩顯圣時遺留的頭發(fā),故稱文殊發(fā)塔。</p><p class="ql-block"> 小白塔來源于貧女乞食的故事。相傳北魏年間,寺廟每年三月廟會,赴會者不分僧俗,不分貴賤,也不分男女老幼,均可飽餐一頓。文殊菩薩化作貧婦,帶著兩個孩子和一條狗前來赴齋,和尚給她和兩個孩子分了飯,但貧婦說狗也要吃飯又分了一份,貧婦又說她腹中胎兒也要吃飯,大師不悅,說她“貪得無厭”。這時貧婦剪下一縷頭發(fā)作為布施,然后騰空而起,現(xiàn)出真身,嬰兒和小孩變成善財童子,狗也變成了綠帽獅子,并在空中吟偈子道:“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舍盡,其如憎愛何?“僧客紛紛跪地朝拜,祈求文殊菩薩原諒,后來在菩薩現(xiàn)身處建了小白塔,將文殊菩薩頭發(fā)藏在塔中供養(yǎng)。《清涼山志》(清涼山即五臺山)記載道:“在大塔東側(cè),昔文殊化為貧女,遺發(fā)藏此,萬歷間,圓廣道人重修,見發(fā)若金,隨人視之不一?!?lt;/p> <p class="ql-block"> 看罷文殊發(fā)塔,走進塔院寺方丈院。迎面就見漢白玉的毛澤東和周恩來并排座在椅子上的雕塑。背后朝南的房門口牌子上赫然寫著“毛澤東路居舊址”。</p><p class="ql-block"> 1948年4月9日,毛澤東率中央機關離開延安前往西柏坡,路過五臺山時突遇大雪,無法前行。毛主席和周恩來、任弼時、董必武、葉劍英等便在方丈院住宿一夜。次日雪停,毛主席等離開五臺山,前往西柏坡,在那里指揮了著名的遼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戰(zhàn)役,推翻了蔣家王朝。</p> <p class="ql-block"> 進屋,見床鋪、桌凳、洗漱用具,筆墨用品的復制品均按當年原樣陳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菩薩頂:108級臺階的皇家寺院</b></p><p class="ql-block"> 菩薩頂位于靈鷲峰上。從山下仰望,菩薩頂前陡峭的石階,如同懸掛在空中的天梯。一般寺院均是紅墻青磚灰瓦,唯獨菩薩頂金瓦覆頂,宛若一座金色的梵宮佛國佇立于群山最高處。</p><p class="ql-block"> 菩薩頂是五臺山等級最高的寺廟,也是五臺山最大的喇嘛寺院和皇家寺廟。清代康熙皇帝曾5次、乾隆皇帝曾6次來五臺山拜謁,均住宿于菩薩頂,并賜菩薩頂大喇嘛提督印。</p> <p class="ql-block"> 菩薩頂滿族語言意為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間(公元471~公元499年),時名“大文殊寺”。唐太宗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僧人法元重建后稱真容院。明永樂以后,內(nèi)蒙、西藏等地藏傳佛教進駐五臺山,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菩薩頂由青廟(和尚廟)改為五臺山最大的黃廟(喇嘛廟),并從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五臺山成為全國唯一青廟與黃廟共處一山的佛教圣地。清康熙年間,敕令重修菩薩頂,并向該寺授“番漢提督印”。菩薩頂?shù)闹饕钣钗蓓斾伭酥挥械刍什拍苁褂玫狞S色琉璃瓦,金碧輝煌,雄冠五臺。</p> <p class="ql-block"> 我們沿著108級石臺階逐級而上,看到一些老年信徒背著杏黃色繡著紅字“佛”的包,五體投地,匍匐在臺階上爬行,每爬一個臺階雙手合一,跪拜叩頭,滿是皺紋的臉上充滿了虔誠。據(jù)說108級臺階代表了人生的108種煩惱。踏上一個臺階就意味著解脫一種煩惱,踏完108級石臺階,登上平臺,等于把人世間的108種煩惱全部踩在了腳下。</p> <p class="ql-block"> 登上108級臺階,身上己經(jīng)微微出汗。平臺之上立著康熙皇帝手書“靈峯勝境”四個藍底鎏金大字的牌樓,兩旁豎立著兩根高高的旗桿。</p> <p class="ql-block"> 站在靈鷲峰上,但見群山起伏,云霧繚繞,四周紅墻青磚灰瓦的寺廟掩映在群山之中,塔院寺的大白塔一柱擎天,格外醒目,唯有紅墻紅柱金頂?shù)钠兴_頂矗立靈鷲峰上,深感“靈峯勝境”名副其實,是五臺山絕佳的登高覽勝的觀景點。</p> <p class="ql-block"> 菩薩頂有殿堂樓房110間,我們由南向北依次參觀了天王殿、大雄寶殿和大文殊殿。</p><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內(nèi)供奉釋迦牟尼佛、彌陀佛、彌勒佛,藏傳佛教的達賴、班禪活佛朝拜五臺山時都曾在此講經(jīng)說法。菩薩頂?shù)奈氖獾钍浅叫磐奖厝サ亩Y拜之處。</p> <p class="ql-block"> 大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臺圣境”,系康熙皇帝親筆所題。碑坊后是紅墻金瓦的文殊殿。這時想起了明代施耐庵所著《水滸傳》中魯智深的故事。嫉惡如仇的魯達因三拳打死惡霸鎮(zhèn)關西,被迫逃到菩薩頂文殊殿,剃發(fā)為僧,并改名魯智深。后因耐不住佛門清規(guī),魯智深喝酒吃肉,倒拔垂柳,毀壞寺門,打傷小僧,被智真長老趕下五臺山,去了水泊梁山。</p> <p class="ql-block"> 大文殊殿金碧輝煌,莊嚴肅穆,香火旺盛,梵音不絕。殿內(nèi)有三幅對聯(lián):一是“萬法皆空性,光明照世塵”。二是“靜心修慧海,智慧照靈山”。三是“蓮花開智慧,金剛坐慈悲”。香客信眾,人人合十,向端坐中央的文殊菩薩焚香叩拜,許愿文殊菩薩帶來智慧和好運。</p> <p class="ql-block"> 大文殊殿前聳立著三塊清朝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的御碑,每面御碑高達六米,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鐫刻的碑,字體流暢,氣勢不凡,象征著民族團結,社會安定,國家昌盛。</p> <p class="ql-block"> 來到大雄寶殿,大門兩邊刻有對聯(lián):真容容真真容真,靈鷲鷲靈靈鷲靈。殿內(nèi)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佛像,金光閃爍。殿前路面有九龍翻騰,互相纏繞,活龍活現(xiàn)的九龍吸水圖雕塑。</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內(nèi)有兩幅對聯(lián):“八部常護圣教,四王永鎮(zhèn)邪妖”。 “進這步通身是佛,伸著臂雙手擎天”。殿兩側(cè)供奉四大天王塑像:手拿琵琶的東方持國天王,手持慧劍的南方增長天王,身上纏龍的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持傘的北方多聞天王。四大天王威風凜凜,代表著“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 走到菩薩頂前院,見康熙御碑;至東禪寺,碑亭內(nèi)有乾隆御碑??滴跣詈颓『霘v兩帝在五臺山分別題寫了52塊和49塊匾額。還有乾隆皇帝1786年、1792年第五次、第六次來五臺山所作的兩首七律詩石碑,充滿對五臺山的崇拜和對文殊菩薩的恭敬??上覀儧]看到。問了僧人,才知乾隆兩塊詩碑在黛螺頂。</p> <p class="ql-block"> 五臺山不僅是佛教圣山,而且是國家重點旅游風景名勝。2004年,五臺山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2007年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2009年被聯(lián)合國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chǎn),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shù)仁笏略簽槭澜缥幕z產(chǎn)。</p> <p class="ql-block"> 人生必去五臺山。遙望層巒疊嶂,氣象萬千的五臺山,我們贊美祖國江山如此多嬌;環(huán)顧矗立在群山峻嶺之中的千年古剎群,我們驚嘆古代勞動人民在高山之巔建造了如此莊嚴神圣的寺院;漫步寺院殿宇古跡之中,我們感恩祖先留下舉世稱絕、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chǎn);聆聽深沉悠揚的梵音,我們感嘆中華佛教文化的深邃奧妙。朝拜圣地,洗滌心靈,我們要修身養(yǎng)性,完善自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背景音樂:《五臺山拜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