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心得】探秘美篇寫作之我見張灝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稱:張灝</p><p class="ql-block">美篇號:11133574</p> <p class="ql-block"> 國外未來學家曾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那些目不識丁的人,而是那些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表現(xiàn)是不善于分析,歸納,概括,綜合。"。本文將今年投稿到探秘圈的美篇歸納整理,談談寫作心得,爭取做學會學習的人。</p> <p class="ql-block"> 首先說說標題。標題,即題目,"題"指人的前額,"目"是人的眼睛??梢姌祟}處在顯要地位,故此十分重要。對標題有什么要求呢?</p><p class="ql-block"> 一、確切。這是基本要求,標題必須確切揭示文章的內容,這樣才合格。</p><p class="ql-block"> 二、精煉。標題語言要求高度簡潔,如此才便于理解和記憶。</p><p class="ql-block"> 三、醒目。標題要引導讀者關注,看到標題就想讀下去。</p><p class="ql-block"> 四、新穎。標題最忌公式化,標題新穎內容才會出新。</p> <p class="ql-block"> 標題很重要,那么怎么寫好標題呢?</p><p class="ql-block"> 一、揭示主題</p><p class="ql-block"> 標題一定與中心內容匹配,下面幾個標題均是直接揭示主題,做到首句標其目。</p><p class="ql-block"> 這是六月組織的征文,中心記述童年,故標題設計一位老人訴說童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這是四月組織探尋古建筑古跡的征文。金澤被稱為古橋博物館,標題直指主題金澤古橋。</p> <p class="ql-block"> 這個標題簡單而明確揭示主題:探秘瓷都景德鎮(zhèn)。</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三月的征文,突出"春",標題只四字,點明時間地點。</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運用簡短有吸引力的詞 </p><p class="ql-block"> 這美篇標題用了"唯一",醒目又有吸引力,吸引讀者去參觀這獨一無二的牌樓街。</p> <p class="ql-block"> 美篇標題中用了"曾經(jīng)有過輝煌"的過去式詞語,會讓讀者想了解過往是怎樣的輝煌,如今又是如何,有讀下去的緊迫感。</p> <p class="ql-block"> 三、嵌入文言詞語,古典詩詞等</p><p class="ql-block"> 這美篇標題用了"化腐朽為神奇"一語,出自《莊子?知北游》中的"腐朽復化為神奇"。標題喻意恰切,有典雅古樸之美。</p> <p class="ql-block"> 四、善用俗稱俚語</p><p class="ql-block"> 媧皇宮是華夏祖廟,在這里沒用這個詞,而用了俗稱"吊廟"。老百姓稱媧皇宮是吊廟,活樓,使用百姓的稱呼生動有趣,耳目一新,讓人躍躍欲試。</p><p class="ql-block"> 以上分析的是對標題的要求以及如何寫好標題。下面以《探尋千年英雄蘇東坡》為例談談謀篇布局的寫作心得。</p> <p class="ql-block"> 為了完成探尋歷史人物金點子計劃,今年春季走進西湖尋找蘇東坡的足跡,與千年英雄對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這是文章開頭第一段,是目的式開頭,用介詞"為了"發(fā)端,交待制文目的,是為了完成金點子計劃。</span></p> <p class="ql-block">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2000年法國主流媒體《世界報》評出千年英雄,全球共12名,蘇東坡是唯一入選的中國人。眉山蘇軾已成為世界東坡,了解千年英雄,歌頌千年英雄,此行不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這是開頭第二段,說明式開頭,交待背景及意義。介紹"千年英雄"的根據(jù),烘托出蘇東坡走向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們先參觀了《杭州蘇東坡紀念館》。在紀念館前的廣場上屹立著蘇東坡全身塑像,高3米,花崗巖雕刻而成。塑像衣袂飄然,昂首云外,仿佛還在與杭州百姓訴說著當年的過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這是正文的中間部分,言之有序地按時間空間順序介紹探尋過程。</span></p> <p class="ql-block"> 紀念館匾額《杭州蘇東坡紀念館》是蘇步青題寫。主建筑為一幢翹角飛檐的二層仿清樓閣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紀念館由庭院,展廳,東坡世苑三部分組成。</p> <p class="ql-block"> 主樓展廳有兩層,一層介紹蘇東坡身世和在杭的政績。</p> <p class="ql-block"> 二層主要介紹蘇東坡在杭期間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成就。</p> <p class="ql-block"> 蘇東坡兩次任職杭州,第一次是公元1071年。第一次任杭州通判,職務是在知府下掌管糧運,水利,農(nóng)田等,相當副市長。</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來杭主要功績是疏通修復六井。六井是相國井,西井,金牛井,方井,白龜井,小方井。杭州億萬年前是大海,加之錢塘江返潮,當時杭州地下水又苦又咸,居民主要依賴六井與西湖溝通提供水源。然而六井日久失修,常堵塞,疏通修復后居民吃水問題解決了。這對西湖日后發(fā)展奠定了基礎。</p> <p class="ql-block"> 蘇東坡第二次來杭州是公元1089年,任知州,相當?shù)胤降氖虚L。第二次任職主要政績是疏浚西湖筑蘇堤。蘇堤俗稱蘇公堤,南起花港觀魚,北接曲院風荷,是西湖十景之首。</p><p class="ql-block"> 《元史》記載,北宋元祐四年(1089)蘇東坡任杭州刺史時,曾疏浚西湖,將挖出的淤泥葑草筑起一條南北走向的堤岸,后人為紀念其浚湖筑堤的成績,就將這南北堤稱蘇堤。</p><p class="ql-block"> 春日最獲賞春踏青的妙處,西湖十景中的"蘇堤春曉"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紀念館展覽內容很多,如果按順序純客觀介紹會拉長篇幅而且枯燥乏味。這就要選擇好敘事角度,思考讀者想知道什么,從讀者閱讀習慣和心理出發(fā),站在讀者的立場上總結蘇東坡兩次來西湖任職情況,使讀者提綱挈領地了解了蘇東坡。好的敘事角度猶如春風化雨,點滴入土。</span></p> <p class="ql-block"> 四月的西湖一樹繁花,嫵媚曼妙。雙色桃花一起綻放,澎湃著人們春天的激情。人們不會忘記老市長,曾經(jīng)的杭州是"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作生祠以報"。如今的杭州有"東坡路","東坡大劇院"以及每家菜館都會做的"東坡肉",香遍大街小巷的吳家酥油餅。</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看到蘇東坡當年的功跡留下的西湖美景不由得有所感悟和抒情,這是寫景文中不可少的,感悟也需貼切主題,表現(xiàn)歷史及現(xiàn)實人民對蘇東坡的愛戴。</span></p> <p class="ql-block"> 在西湖第二天我們游孤山一帶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中山公園。從孤字處向右拾級而上有一處小巧玲瓏的園林,中心有個單檐歇山頂四角亭,取名"西湖天下景"。這出自蘇東坡的《懷西湖寄晁美叔同年》:"西湖天下景,游者無愚賢。深淺隨所得,誰能識其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湖天下景"亭在西湖眾多亭中地位極高。當年太平天國戰(zhàn)亂中將孤山行宮壯麗建筑化為灰燼,而此亭因獨特地理位置幸免于難。</p> <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著名學術團體,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1904年創(chuàng)立。青石月洞門上的橫匾"西泠印社"是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題寫。</p> <p class="ql-block"> 這是栢堂,西泠印社最重要的也是最古老建筑之一。額枋上"西泠印社"是第一任社長吳昌碩題寫。栢堂初建于北宋,這里有蘇東坡的足跡,傳唱著一個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栢堂這個地方據(jù)說最早是廣化寺,也稱孤山寺。陳文帝天嘉二年(561)在此地種了兩棵檜柏,到了宋朝還存活一棵,人稱"陳朝栢"。蘇東坡做詩《孤山二詠》序云:"孤山有陳時柏二株,其一為人所薪,山下老人自為兒時已見其枯矣,然堅悍如金石,愈于未枯者。僧志佺作堂其側,名曰`柏堂'"。這意思是另一棵栢樹枯萎了被人砍了做柴火,但是樹干屹立不倒。一位老人少年時看到它枯死了,年邁時過來擊打樹干發(fā)出金石聲,堅硬異常,便把這奇象四處傳揚。北宋廣化寺方丈志佺在枯栢旁筑室作祀,取名"栢堂"。</p> <p class="ql-block"> 栢堂建好后方丈志佺邀好友蘇東坡作詩以記。蘇東坡感慨于枯柏堅如金石的風骨,欣然寫下詩《孤山二詠 柏堂》:"道人手種幾生前,鶴骨龍筋尚宛然。雙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見太平年。忽驚華構依巖出,乞與佳名到處傳。此柏未枯君記取,灰心聊伴小乘禪"。僧志佺將"雙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見太平年"制成對聯(lián)懸掛室前。</p><p class="ql-block"> 此詩記載了栢堂的成因,筑造等事是后人研究依托的主要文字。后宋孝宗聞此事,御書蘇東坡這首詩,勒石于栢堂前,筑一小亭。</p> <p class="ql-block"> 蘇東坡作詩,皇帝御書,朋友圈越傳越大,點贊留評者溢,文人墨客,過往落筆,作詩者眾。</p><p class="ql-block"> 不幸的是1861年,太平軍火燒杭城,孤山的柏堂連同那棵曾有過輝煌傳奇的栢樹均沉沒在大火中未能幸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現(xiàn)在堂前那棵栢樹是1983年西泠印社八十周年紀念大會時補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西泠印社要介紹的內容很多,這里只交待了栢堂和栢樹,這是剪裁,對所用材料嚴加選擇,選擇突出主題的,典型的材料,即和蘇東坡有關的事,這樣文章才生動顯旨。</span></p> <p class="ql-block"> 六一泉在西湖孤山南麓,俞樓北側,西泠印社西。是個小眾景點,多數(shù)人不知。景點小卻記錄了兩位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和蘇軾的情誼。其泉池不大,約2平方米,依山有半壁亭,上書"六一泉"三字。</p> <p class="ql-block"> 六一泉處原是宋代高僧惠勤的講經(jīng)處。宋熙寧四年蘇東坡任杭州通判時,這是第一次任杭州職,經(jīng)歐陽修介紹,認識惠勤于孤山,兩人品茗論文結為詩友。元祐四年蘇東坡第二次任杭州職時,歐陽修和惠勤已相繼謝世,蘇東坡不勝感慨,為紀念故友,乃以歐陽修的號"六一居士"命泉,且筑泉銘刻于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六一泉是小眾景點,但這景點是蘇東坡所建,表現(xiàn)他對老師對故友的真誠情義,因是直接材料,真實材料,典型材料故選用。</span></p> <p class="ql-block"> 在西湖景區(qū)大麥嶺東麓的小經(jīng)中隱藏著蘇東坡親筆題記。是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杭州現(xiàn)存唯一的蘇東坡題記原物。</p> <p class="ql-block"> 題記內容:蘇軾,王瑜,楊杰,張璹同游天竺,過麥嶺。</p><p class="ql-block"> 時1090年3月2日,蘇東坡為杭州知州,題記中的王瑜,楊杰是兩浙路的提點刑獄官,張璹是兩浙路轉運司的官員。幾位結伴到此一游。蘇轍曾說:"昔年蘇夫子,杖履無不至,三百六十寺,處處題清詩"。</p> <p class="ql-block"> 在蘇堤建成之前,從北山到南山最便捷的通道就是麥嶺。今天的麥嶺是一條偏僻山間小道,但在當年可是熙熙攘攘的燒香大路,所以蘇東坡等才會約過麥嶺,游天竺。</p> <p class="ql-block"> 這副題記是經(jīng)過處理的,現(xiàn)場題記模糊不清,即便如此亦異常珍貴,因為在元祐黨爭期間大部分題刻被后人鑿平或私存,只有大麥嶺一處僥幸保存下來。(目前尚有爭論)</p><p class="ql-block"> 歷史的塵煙終將散去,這枚題記吸收日月精華為千古絕唱。它隱于青山蒼翠的小徑中默默等待有緣人的尋訪,我來了!看著那千年的分辨不清的題記,仿佛在和東坡先生對話,仿佛體驗到了東坡先生"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溫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望著這模糊的蘇東坡千余年的親筆題記又發(fā)出徹骨銘心的感悟!加里寧說:"寫東西要加點血進去,所謂血就是濃烈的情感"。這濃烈的情感是千年英雄造就!</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杭州的第三天我們坐這種公交船到小瀛洲。俯瞰小瀛洲猶如一個碩大的"田"字,島中有湖,湖中有島。</p> <p class="ql-block"> 湖中有三座石塔,為蘇東坡在杭疏浚西湖時所創(chuàng)設。塔腹中空,球面體上排列著五個等距離圓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紙,塔中點燃燈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現(xiàn)許多月亮,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當年蘇東坡清理西湖淤泥時,這里挖掘最深,為了標志水域界限和標示淤泥淤積情況在此修建石塔。為了使淤泥不再積累,水草不再滋生,將岸邊湖面租給民戶種菱角,因為種菱角必須按時清除雜草。并且嚴禁民戶在三座石塔之間水域內種植。清雍正《西湖志》卷三載:"東坡留意西湖,極力浚復,在湖中立塔以為標表,著令塔以內不許侵為菱蕩"。后小石塔逐漸演變著名的"三潭印月"。</p> <p class="ql-block"> 石塔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蘇東坡俊湖筑堤期間。三座瓶形石塔形成"湖中有深潭,明月印水淵,石塔來相照,一十八月圓"的奇異景致。</p> <p class="ql-block"> 三潭印月形象被放在錢幣上。最先是七十年代末的1元外匯兌換券上,正面就是翠綠色的三潭印月圖案。然后第五套人民幣的1元紙幣的背面也是三座石塔圖案,因此,三潭印月名氣更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文章正文部分選擇人和事緊貼主題,劉勰在《熔裁》中所說的"熔",是指思想的提煉,即煉意。"裁"是指文章剪裁,即煉辭。本文盡量熔裁,提煉文章思想內容,使之較為規(guī)范。清除一切浮泛之辭,使之簡潔練達。</span></p> <p class="ql-block"> 連著幾天行走在春日的西湖里感覺時光飛逝,因為那橋,那水,那塔的故事,彈指已千年。最美的花,開在詩里。最美的景,嵌在西湖里。這花,這景,醉了整個春天,讓人難返,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p> <p class="ql-block"> 浩瀚中華,千古歲月,只走出你一位英雄!你一生曲折,卻曠達傳千秋!當你的生命攜著光彩,竹杖芒鞋穿過時光遂道時,有多少人踏著你的足跡追隨著你!你如一抹清輝,隔著山河歲月,映澈著古今。</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全文圍繞著"金點子"展開,形散意連。以抒情語句結尾,首尾圓合,言辭得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