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南里歷史文化休閑街區(qū)CYS 江蘇(美篇號44510547) <p class="ql-block"> 南京城內(nèi)的古民居,從歷史文化分類,有幾個著名的街區(qū)是大家所熟悉的:一是夫子廟,那是六朝金粉地,朝廷顯貴,社會名流居地;二是老門東,明清商賈民居;三是頤和路公館,民國公使達(dá)官貴人居所。</p><p class="ql-block"> 還有一個熙南里街區(qū),與以上不同,是平民化的歷史文化休閑街區(qū)。</p> <p class="ql-block">面向中山南路的“熙南里”牌樓</p> <p class="ql-block"> 熙南里街區(qū)在南北向的中山南路,與東西向的昇州路交匯的西北角,與夫子廟和老門東是斜對面,習(xí)慣稱“老門西“。中山南路與昇州路明清以來本是商業(yè)繁華地區(qū),民國時期也是燈紅酒綠一條街。</p> <p class="ql-block">昇州路街面的民國建筑</p> <p class="ql-block">還原舊時的街面燈市</p> <p class="ql-block"> 在熙南里西邊是千年古街“大板巷”,因有一家是做大板生意的,俗稱“大板巷”。這是手工作坊一條街,為平民百性和手藝人的作坊,稱土街,只有官辦的才叫“市“。直到現(xiàn)在市民只要有一個家傳手藝,便能在此謀生。</p><p class="ql-block"> 在熙南里核心地區(qū)有一個南京最大的明清私宅“甘熙宅第”,是南京首屈一指的甘氏名門望族,梨園世家,書香門第。深宅大院,號稱“九十九間半”,現(xiàn)在是南京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和民俗博物館所在。</p><p class="ql-block"> “熙南里”地名,熙南,指甘熙故居以南,里,古時指小街坊。我曾有兩篇文章《千年古街大板巷》和《甘熙宅第》專門作了介紹,不再贅言。</p> <p class="ql-block">大板巷牌樓</p> <p class="ql-block">甘熙宅第熙南里南門</p> <p class="ql-block"> 熙南里街區(qū)泛指大板巷與甘熙宅第地在內(nèi)的外圍地區(qū)。街區(qū)立足于保護(hù)傳統(tǒng)歷史風(fēng)貌、街巷肌理和建筑空間。書店、文化展示、咖啡、酒吧、文創(chuàng)零售一應(yīng)俱全,引進(jìn)名家大師工作室,打造集旅游、文化、商業(yè)等多功能有機結(jié)合的綜合體驗區(qū)。2002年被確定為國家級夜間文化及旅游消費集聚區(qū)。</p> <p class="ql-block"> 這里有南京老字號“綠柳居”、“桂花鴨”、“六華春”、附近還有清真的“李記牛肉館”,“章元板鴨”店和“安樂園清真館”等等,生意興隆。各色茶館,小吃,糕點,面點也有些名氣。但有些名字也很奇特,什么“老舍茶館”、“拿破侖糕點”等等,有些標(biāo)新立異。</p> <p class="ql-block"> 建筑是可觸摸的歷史,熙南里街區(qū)改造的過程中,盡量保留了明清及至民國以來的古建筑,修繕也保留原有風(fēng)格,留存了一個城市真實的記憶。甚至于老地名,都隱藏了歷史文化故事,如“南捕廳”、絨莊巷,紅土橋、七家灣、評事街等等,每一個街名都有一個故事。例如“評事街”倒不是議事論理的地方。元朝蒙古族官定居于此,喜歡吃牛羊肉,穿皮衣,于是有了“皮市街”,后來就叫“評事街”。</p> <p class="ql-block">主要歷史建筑都有南京文物標(biāo)識牌</p> <p class="ql-block"> 時值夏季,藤本植物長勢旺盛,有紫薇、牽?;ā⒘柘ǖ?。它們攀援到窗戶、門頭、屋檐甚于房屋瓦面,形成了特有的“空中花園”,是熙南里街區(qū)靚麗的風(fēng)景線。</p> <p class="ql-block"> 因為熙南里有夜市,為市民及游人休閑之所,在燈光的照射下十分漂亮!有詩曰:</p><p class="ql-block"> “奮力攀援向碧空,</p><p class="ql-block"> 花開萬朵似霞紅。</p><p class="ql-block"> 青藤更有登天志,</p><p class="ql-block"> 欲把芬芳送玉宮?!?lt;/p><p class="ql-block"> 焦作市.西坡居士《詠凌霄花》。</p> <p class="ql-block"> 一個古城的改造,應(yīng)盡量保存其歷史文化,熙南里街區(qū)的改造是一個典范。那天正是我八十一歲生日,我和老伴特地到此美食一條街犒勞自已,並用手機隨興拍攝。其間一副對聯(lián)引起了我的興趣…</p><p class="ql-block"> “百業(yè)齊興名都繁會喜聞見,</p><p class="ql-block"> 千秋一脈雅韻弦歌貫古今?!?lt;/p><p class="ql-block"> 我常來熙南里,市井百態(tài),尋常生活中,“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l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