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四大佛教名山靜觀自得 <p class="ql-block"> 九華山,<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西南境內,</span>名稱源于李白“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的詩句,屬黃山山脈支脈,主峰和最高峰為十王峰,海拔1342米。九華山素有九十九峰之稱,其中有名峰70余座,千米以上高峰30余座。</p> <p class="ql-block"> 九華山文化底蘊深厚。晉唐以來,有許多名人留下詩詞歌賦畫。九華山現(xiàn)存文物2000多件,歷代名人雅士的詩詞歌賦500多篇,書院、書堂遺址20多處。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p> <p class="ql-block"> 唐開元年間(公元719年),新羅國(韓國)王子金喬覺來此修行,因其生前逝后種種跡象酷似地藏,所以被認為是地藏菩薩應世,尊為金地藏,于是九華山成為地藏的道場,與普陀山、五臺山、峨眉山合為佛教四大名山。歷代高僧肉身是九華山的一大特色,在常年濕潤的氣候下,高僧圓寂后肉身能一直不腐化,非常神奇,現(xiàn)在可供朝拜的有五尊肉身。</p> <p class="ql-block"> 據(jù)舊志載,佛教初傳九華,始于晉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來山創(chuàng)建茅庵,傳經(jīng)布道,但影響甚微,至唐開元末,新羅僧金喬覺卓錫九華,應化為地藏靈跡,遂成道場。從此,僧眾云集,寺廟林立,香火不絕,九華佛山日益興盛。</p> <p class="ql-block"> 五代以后,特別是明清以后,中國漢地佛教隨著社會經(jīng)濟、政治的變化,時盛時衰,但衰是其趨勢,而九華山佛教卻衰中見長,影響與日俱增。</p> <p class="ql-block"> 地藏大愿的感召力,使九華佛山名聞遐邇。地藏,是大乘經(jīng)中所說的他方世界的菩薩?!兜夭厥喗?jīng)》謂其“安忍如大地,靜慮可秘藏”,故名“地藏”。他在釋迦既滅、彌勒未生之前發(fā)下宏愿:“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人們尊之為“地藏大愿”。</p> <p class="ql-block"> 九華山現(xiàn)存寺廟共104座,化城寺等9座名剎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寺院;小天臺等30座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寺院。各廟宇的海拔分布呈現(xiàn)兩個集中趨勢,分別是50—270米和540—810米,其中27座寺廟修建在山峰,大多集中在天臺景區(qū),如百歲宮和華嚴?;鬯?。另外77座寺廟修建在盆地,主要集中在九華街盆地和中閔園盆地,如化城寺、海會寺、大覺寺等。</p> <p class="ql-block"> 【地藏菩薩露天銅像】坐落于九華山大愿文化園內,也是九華山風景區(qū)的北大門。像體總觀瞻高度139米,為世界第一高地藏菩薩露天銅像,是九華山國際性佛教道場的標志性景觀。像身高度84米,加上蓮花座底盤高度99米,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佛教造像之一。地藏菩薩為比丘相,右手持錫杖,左手持摩尼寶珠。面向西北方,端莊慈祥,以示“昭示眾生,國泰民安”。2023年6月27日清晨,在此舉辦了地藏菩薩圣號千日精進共修圓滿回向活動。</p> <p class="ql-block"> 【花臺景區(qū)】由大花臺、小花臺組成,作為九華山核心景區(qū)之一,更是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的核心地段,位于九華山中部,面積10平方公里?;ㄅ_景區(qū)位于“天然睡佛”所在地,因盛產山花而得名,為九華山風景區(qū)以自然景觀為主的游覽區(qū)。2023年6月27日下午游覽隨拍。</p> <p class="ql-block"> 花臺景區(qū)為高山游覽區(qū),由大花臺(花臺正頂,海拔1299米)和小花臺組成,因盛產高山杜鵑(映山紅)而得名,以奇峰怪石、云海霧凇而著稱,是九華山最美的自然景觀,天然睡佛所在地?;ㄅ_景區(qū)為環(huán)線全長2500米,其中1300米為高空棧道,棧道沿途依次是母子情深、地藏曬靴、夢幻石谷、睫毛峰、清涼臺、小花臺等景點。</p> <p class="ql-block"> 花臺景區(qū)內風光壯美,景色綺麗,以奇峰怪石、云海霧凇、花的海洋而著稱,素有“靈山九華,美在花臺”的說法。每年的四至十月份,景區(qū)內有我國品種最為集中的稀有高山杜鵑花,紅、黃、白、紫等爭相綻放,爭奇斗艷,鑲嵌在山野絕壁中,宛若“天街花市”,儼然一副華美的山水畫。奇特的地質地貌,神奇地構成了九華山最著名的“天然睡佛”奇觀?;ㄅ_正頂是景區(qū)內最高峰,登臨花臺頂,一覽九華全景,更可以“親近睡佛,聆聽佛音”,與神奇的“睡佛”零距離接觸,得大佛護持、倍感靈氣。</p> <p class="ql-block"> 【祗園寺】位于九華山風景區(qū)九華街東北,插霄峰西麓,原名“祗樹庵”,又名“祗園禪寺”。始建于明代,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清康熙年間為九華山化城寺東寮之一。祗園寺,與甘露寺、百歲宮和東巖禪林合稱九華山四大禪林,本名祗樹庵,據(jù)說因為釋迦牟尼在世時居住的地方既不是寺,也不是院,而是精舍或園,所以易名祗園,或稱給孤獨園,現(xiàn)代一般稱為祗園寺。</p> <p class="ql-block"> 祗園寺是九華山唯一一座宮殿式廟宇。除彌勒殿和大雄寶殿屬宮殿式建筑外,余皆民居式建筑。該寺院雖按山門──天王殿(即彌勒殿)──大殿──其它配殿的傳統(tǒng)格式來布局,但在手法上曲折多變。</p> <p class="ql-block"> 【九華山護國月身寶塔】俗稱“肉身殿”,又稱“肉身塔”,坐落在九華山神光嶺(老爺頂)上,為佛教徒朝謁九華圣地的主要場院所,這里因主供地藏菩薩,故與一般佛寺不同。九華山肉身殿是典型的宮殿建筑,殿高15米,門朝西南。入殿須登八十一級臺階,站在臺階之下,舉目仰望,可見南門廳上兩塊匾額:上額書“肉身寶殿”,下額書“東南第一山”。大殿四周回廊上方雕梁畫棟,仙鶴、麋鹿等珍禽異獸,牡丹、靈芝諸鮮花奇草。2023年6月28日上午朝拜。</p> <p class="ql-block"> 【上禪堂】原名“景德堂”。位于神光嶺南半山腰,全國重點寺院。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六年(1667年)玉林國師徒弟宗衍重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住持僧忝石擴建觀音殿。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國師徒宗衍新修殿宇,始易今名。</p> <p class="ql-block"> 【九華山旃檀林】<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又稱“旃檀禪林”,十九世紀末期興建的規(guī)模宏大的寺廟。位于九華街西南,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為化城寺七十二寮房之一。清道光時寺尚存,咸豐年間兵毀。光緒十二年(1886)定禪和尚募化重建。</span>寺內斗拱、窗欞上遍刻唐僧取經(jīng)和佛經(jīng)神話故事,精美而生動。主樓山門內兩層佛殿,樓上前進為彌勒殿,后殿為韋馱殿。</p> <p class="ql-block"> 【化城寺】為九華山的開山寺廟。唐開元年間(773~741年),地藏王金喬覺入山傳教,當?shù)厝耸繛橹ㄋ拢浜髮矣袕U興。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明神宗朱翊鈞兩次敕賜御制“藏經(jīng)”,并子寺內建高大藏經(jīng)樓收藏。藏經(jīng)長達6770卷,裝幀精美,印制考究,至今保存完好。另藏一套手抄佛經(jīng),朱紅字體,工整秀麗,相傳為山中一位教徒用自己手指上的血摻合朱砂精心寫成,被稱為“血經(jīng)”。</p> <p class="ql-block"> 【通慧禪林寺】始建于清初,為化城寺東序寮房之一。1988年住持僧仁義重修,恢復道場,香火日盛。該寺座東朝南,由5座民居式殿宇組成。相傳比丘尼仁義在五臺山受戒出家前曾潛心中醫(yī),懸壺濟世,后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加抗美援朝?;貒笤朴嗡姆剑?995年在九華山坐化。1995年11月比丘尼仁義法師85歲時圓寂。其徒遵師囑,將其遺體坐缸存放。1999年1月開缸,其肉身完好,今裝金供奉于通慧禪林,擬建悅殊殿以安放。大殿以南及后殿大花廳仍稱“通慧庵”。</p> <p class="ql-block"> 【百歲宮】始建于明代,初名“摘星庵”,又名“萬年禪寺”。與祗園寺、東崖寺、甘露寺同為九華山“四大叢林”。百歲宮也是九華山第二座肉身殿,百歲宮的建筑依山勢而建,上下相連,左右貫通,形成一個整體。主要建筑有山門、大雄寶殿、齋堂和寮房等,大殿內供有無瑕肉身像。 </p> <p class="ql-block"> 在百歲宮可以看到明代無瑕和尚的肉身,是九華山現(xiàn)存較為古老的肉身。肉身寶殿里有唐代金地藏的肉身,不過游客是看不到肉身真容的,只能在大殿中,順時針繞著安置肉身的佛塔祈福。</p> <p class="ql-block"> 【九華山睡佛】位于花臺景區(qū),基本呈南北走向,由大小不等、高低不等的山巖或山峰組成。其神奇在于,無論從南向北觀看,或從北向南觀看,皆成佛像,而且五官清晰,神形兼?zhèn)?。百歲宮是睡佛的最佳觀賞位置。把圖片旋轉90度,形象更為逼真,有“橫看是山,豎觀為佛”之稱。</p> <p class="ql-block"> 【九華山天臺峰】又稱天臺正頂。海拔高度1325米,略低于十王峰,因天臺是教徒朝拜地藏“圣跡”之所在,所以往往將天臺稱為九華山的主峰。坐落在峰頂?shù)牡夭厮拢吹夭囟U林),古名天臺寺。區(qū)內奇峰突兀,危崖層疊怪石嶙峋,以“雄、奇、特、神”為主要特征。</p> <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27日至28日游覽隨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