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演員的動情打動人心葉羽翩翩 那些依然在戲劇行業(yè)耕耘、不離不棄的演員、領導,不知道會是什么滋味。<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div> <font color="#39b54a"><i>保護眼睛,可聽音頻</i></font> 演員,多愁善感,情緒化,才能演繹好各種角色。是位優(yōu)秀的好演員。這樣的情不自禁,純真,打動人心。 我們普通民眾需要這樣激動嗎?換個角度談此事。 看到不足,關心是好事,沒問題。 問題在于,是否認為只有自己良心未泯,關心藝術(shù)家,其他人都冷血,不愛惜。真實情況是這樣嗎? 如果一個團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指出改正。 如果所有梆子戲都有這個問題,那么,一定有超越人性、能力、短期里很難解決的客觀因素,比如:戲劇內(nèi)容唱腔跟不上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沒有觀眾。 改革,怎么改?往哪個方向改?如何在傳承中改?允不允許方向錯誤?劇本、譜子、演奏、演員、舞美、劇場、觀眾,哪個不花錢,哪個不會碰到瓶頸和迷茫? 相聲,不也差點后繼無人了嗎?北京現(xiàn)代舞團工資發(fā)不出,面臨解散壓力,舞者劉妮街頭舞蹈;楊麗萍的原生態(tài)舞,也是自己砸鍋賣“首飾”,幾乎破產(chǎn),有幸遇到投資方,才緩過來,現(xiàn)在如何,也不清楚;金星說自己出來做節(jié)目當評委,為了養(yǎng)活自己的舞蹈團。 2014年溫哥華教師罷工,要求漲工資,省長說,我答應民眾財政收支平衡,給教師漲工資,那么環(huán)衛(wèi)、交通、公共設施維護等等其他部門呢? 溫哥華的藝術(shù)館,每年都為運營經(jīng)費犯愁,搞點募捐也是捉襟見肘,高雅掩蓋不了囊中羞澀,里面沒啥驚喜。有一次,因曾經(jīng)捐過款,被邀請先睹為快的展覽,進去一看,男士同浴之類的作品,我還邀請了一位男性攝影師朋友一起去。我倆都傻眼了,好失望,沒看幾個,早早就離開了?,F(xiàn)在想想,會不會是某些組織“贊助”搞這樣的展覽呢?缺資金時,這些組織的傳播成本也降低了。 溫哥華的歌劇季越來越短,從曾經(jīng)的半年,到4個月,到現(xiàn)在不足3個月。曾經(jīng)捐過款,之后募捐電話頻繁打來,有點煩人了。能請到的主角水平越來越平平,可能水平高的支付不起吧。票價上漲了50%,水平卻一年一年下降。去,也就是為了支持一下,而不是有什么激動和欣喜。當然,不能責怪他們,有這個閑情逸致去聽歌劇的有多少呢? 多年前,結(jié)識一位美國畢業(yè)的聲樂博士,歌劇院簽約藝術(shù)家,經(jīng)常是群眾演員中的首席,也只能靠教我們這些初級入門的業(yè)余愛好者才能養(yǎng)活自己,賣了house,換成公寓,聽他說:“演出結(jié)束聽到觀眾掌聲時,很滿足,但是回到家,就得面對各種賬單?!?有時也抱怨:“為什么去看一場冰球賽幾百無所謂,上一次聲樂課60元卻斤斤計較?!? 因為生活形式改變了,去看冰球可以放松,去聽歌劇要換好禮服、化好妝、做出優(yōu)雅的樣子,完全脫離生活。這里大部分家庭沒有阿姨,我是做完飯,滿身油煙味,換身稍微好點的衣服就匆匆趕去了,實在沒有時間收拾裝點自己。站在里面,我經(jīng)常想,那是與有人伺候的貴族生活相匹配的一種藝術(shù)享受??梢跃S持,但要發(fā)揚光大,難度著實不小。誰都知道要改革,怎么改?沒跟上時代,是因為沒有人想改?太簡單化了。 看不到他人的努力與不易,往往因為沒到那個層面,沒有機會面對更多的客觀環(huán)境、條件限制、入不敷出、僧多粥少、一碗水難端平等等難題與困境。 換個角度看,戲劇還能維系,難道不是依然有一批人在堅守嗎? 搞大劇,搞梅花獎,不是在探索如何傳承? 那些依然在戲劇行業(yè)耕耘、不離不棄的演員、領導,聽到這樣的哭訴,不知道會是什么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