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書法字體被國家禁止使用?淺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瑞鶴圖卷》,趙佶,51×138.2cm ,遼寧省博物館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歷代眾多的帝王之中,有一位皇帝對書法酷愛癡迷,他不愛江山,偏愛書畫,成為中國歷代皇帝書法之冠,他就是宋徽宗趙佶[jí](1082-1135年),他早年學薛稷,黃庭堅,參以褚遂良諸家,出以挺瘦秀潤,融會貫通,變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風格,號“瘦金體”。亦稱“瘦金書”或“瘦筋體”,也有“ 瘦金體、鶴體”的雅稱,是楷書的一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瘦金體的特點是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有些聯(lián)筆字象游絲行空,已近行書。其用筆源于褚、薛,寫得更瘦勁;結體筆勢取黃庭堅大字楷書,舒展勁挺。現(xiàn)代美術字體中的“仿宋體”即模仿瘦金體神韻而創(chuàng)。</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瘦金體與晉楷唐楷等傳統(tǒng)書體區(qū)別較大,運筆靈動快捷,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見風姿綽約處。因其筆畫相對瘦硬,故筆法外露,可明顯見到運轉提頓等運筆痕跡,是一種風格相當獨特,極具個性的字體。代表作有《楷書千字文》《秾芳詩》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既然瘦金體風格如此獨特,那為什么網絡上會有傳言稱瘦金體被國家禁止使用呢?淺墨主要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一,古人受君臣大義的思想影響,認為瘦金體是宋徽宗獨創(chuàng),是御用書法,作為臣民,不能擅用,否則有亂了君臣大義的嫌疑。而當時大眾可以選擇的書法數不勝數(顏體,魏碑等等),因此,瘦金體逐步淪為一種“觀賞書法”,鮮有人敢擔著擾亂君臣大義的嫌疑去研習瘦金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二,瘦金體本身有較大的局限性,這種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的書體,需要極高的書法功力和涵養(yǎng)以及神閑氣定的心境來完成,給人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較少,需要按照規(guī)定好的樣式去一板一眼地書寫。這對研習者的要求有些苛刻,不利于被廣泛傳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三,傳統(tǒng)文化思想影響。北宋王朝斷送在宋徽宗趙佶手里,他作為一代帝王,無疑是失敗的!他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的罪魁禍首,靖康之恥為什么叫做“恥”?國破家亡,皇親國戚尚且沒有尊嚴,死相凄慘,當時的平民百姓自然也是苦難深重。 因此,瘦金體書法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宋徽宗,進而想到這是亡國、破家之書法。這種不吉利的聯(lián)想,可能在某種層面導致自古以來,樂于研習瘦金體書法的人很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瘦金體究竟有沒有被國家禁止呢?答案是<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否定的</span>。經淺墨考證,原來是提出“瘦金體為什么被國家禁止”這個問題的網友把概念搞混了,國家沒有禁止大眾練習瘦金體書法, 當然也不會禁止,但是作為瘦金體創(chuàng)始人的宋徽宗,他的一些書法作品確實被國家禁止出國展示,比如他的狂草書法作品《草書千字文》,這是國家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淺墨為大家獻上趙佶瘦金體的代表作——《秾芳詩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秾芳詩帖》,</span>絹本楷書,寬 27.2cm,長265.9cm,每行二字,共20行。朱絲欄界格,字大近5寸,為傳世所見徽宗書法字跡最大者,書法結體瀟灑,筆致勁健,行筆于瘦金體中屬剛勁一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代陳邦彥曾跋趙佶瘦金書《秾芳詩帖》:“此卷以畫法作書,脫去筆墨畦徑,行間如幽蘭叢竹,泠泠作風雨聲?!奔仁菍@一詩帖的評贊,也是對“瘦金書”的藝術效果的很好概括?,F(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秾芳詩帖》——趙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