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脊背下掀巨浪,壘峰巖上出人頭——山里人部落仙游探巖奇趣行行者無疆 <p class="ql-block"> 仙游在戶外愛好者眼中,真的是眾多驢友徒步的好去處,石谷解,菜溪巖,麥斜巖,何嶺古道……真不愧是神仙游過的地方。壘峰巖位于仙游縣西苑鄉(xiāng)鳳山村,山頂上的巨石相互堆疊塊壘,形狀各異。那里景點眾多,有石人頭、飛來石、龍脊背、巨浪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這一方的山石打造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p> <p class="ql-block"> 山里人部落一個月前就想到那覽勝了,只因連月來陰雨不斷,未能成行。5月13日星期六,多云,不冷不熱,正是外出徒步的好天氣。部落一行18人驅(qū)車從甬莞高速行駛百多公里,直達山腳下儀明祠前的簡易停車場。站在祠前抬頭仰望,那一段東西走向,綿延數(shù)百米在山巔的山石確實震撼人心。</p> <p class="ql-block"> 大約9點人到齊,我們準備登山。沿著觀音寺東邊的石階拾級而上。眼前這近乎筆直的粗磨階梯約有千級,簡直就是一部“天梯”。它的正上方有一塊巨石,人稱蛤蟆巖,其下白色建筑物就是麒麟洞。待我們登上了麒麟洞前的平地處,已經(jīng)有點氣喘吁吁了。我們沒有進麒麟洞,而是從左邊山路前往觀賞“石人頭”。</p> <p class="ql-block"> 行進的路上開滿了一團團潔白的繡線菊,清新可人。我們轉(zhuǎn)過一道彎,標志性景點“石人頭”在我們面前一覽無佘,它面朝南方,栩栩如生,有眼睛鼻子,像一位戴著帽子的老者,面目猙獰。巨大的巖石竟幻化出人的頭像,真是太神奇了。我們隔著防護欄,向其揮手致意,仿佛與遠古的石人進行面對面的時空對話。前方?jīng)]有路了,于是我們只能回頭,往巨石旁老驢們開辟出來的路往上攀爬,決定由上一條路走到“石人頭”的頭頂上去。</p> <p class="ql-block"> 我和阿德走在前面,先到達埡口,往下可以近距離欣賞“飛來石”,往上可以登頂“石人頭”。我們決定先上“石人頭”頂。上去的路不難,都有鐵鏈防護欄圍著。“石人頭”頂部地勢比較平坦,觀賞美景的同時,好好體驗了一把站在巨人頭頂上的感覺!說來也怪,剛才在下面對視“石人頭”時,還覺得它奇險無比、高不可攀呢!</p> <p class="ql-block"> 在“石人頭”上繞了一圈,遠眺四周座座如黛的青山,一座連著一座,“一覽眾山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遠處山頂矗立著十幾竿風力發(fā)電風車,一條蜿蜒山間的公路如絲帶般伸向遠方,消失在天際。千里橫黛色,散峰出云間。此情此景,真是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 下了“石人頭”,沿著后方山路一直走到最東邊麒麟宮的上方——蛤蟆巖。那里有兩座突出的山頭,一上一下,絕對是觀景的好場所。走在這段刀鋒一樣的山脊上,腿微微有點發(fā)抖,兩邊都是懸崖絕壁,恐高的人是絕對不敢上的!膽大的驢友紛紛爬上危巖,擺姿拍照,一展“山高我為峰”的豪邁之情,膽小的驢友們不禁為他們捏一把冷汗。</p> <p class="ql-block"> 該去“龍脊背”了。于是我們往回走三四百米,下切到后山的林子往西走了大約20分鐘,就到了“龍脊背”。這是一道長長的石頭山脊線,長約200米。說也奇怪,它的后面一側(cè)林木蔥郁,前面卻毫無遮擋。這也是一處航拍的好地方,藍老師的無人機再次飛上高空。我們在藍老師和阿淼兩位“攝影大咖”的執(zhí)導下,排成一列長長的隊伍,揮舞著隊旗,連同五顏六色的登山服,在初夏的暖陽映照下煞是好看。</p> <p class="ql-block"> 在“龍脊背”上吃過午飯,我們決定下山了??墒墙裉煳覀冏钕胍姷降木蘩藥r這個主角卻遲遲未肯露面。它到底躲在哪兒呢?當我們借助繩子下到最陡的一段山路后,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原來這個巨浪巖就藏在龍脊背的下方,其實它就是一片石壁,整個石壁大約高十米,長近百米。只是它的上方突出,中間凹進,整座石壁從上到下布滿了黑白相間波浪一樣的條紋,讓整座石壁看起來就像是從海里卷來的巨浪被定格。</p> <p class="ql-block"> 驢友們盡情地”“沖浪”“戲水”,拍夠玩夠,就此準備下山,今天壘峰巖探奇之旅也接近尾聲。走在山下的公路上,竟有點意猶未盡。這么多年來跟隨山里人部落,走出戶外,親近大自然,感受到自然之美,處處皆風景,同時也讓自己多了一份沉穩(wěn),多了一份靜謐,體會到不一樣的感覺?;赝约鹤哌^的路,把一座座山頭甩在身后,內(nèi)心的喜悅不言而喻。</p> <p class="ql-block"> 每一次戶外,最大的感受就是大自然的力量,它帶給我們不只是克服自己,走得更遠,還讓我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走在戶外,感受快樂,只要出發(fā),就會到達目標,克服困難,累并快樂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