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國會大廈,了解美國歷史(上)? 報子胡同 ? <p class="ql-block">文字,攝影,編輯 — 報子胡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美國歷史由多個時代組成,美國原為英國殖民地,在獨立之后后逐漸興起,成為當(dāng)今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超級大國,了解美國歷史最好是從了解國會大廈開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美國國會山是美國政治的象征,也是美國立法機(jī)構(gòu)美國國會的聚會場所。國會大廈是一座保證國家正常運轉(zhuǎn)的辦公樓,但它也是來自美國和世界各地的游客來了解美國政治制度和歷史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對于來自美國和世界各國的游客來說,國會山這片街區(qū)是游覽華盛頓不可錯過的景點。公眾最熟悉的前總統(tǒng)、前國會議員和著名的歷史名人可能是議事大廳里的西裝革履、正襟危坐的雕像,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臍v史人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國會大廈的建設(shè)始于1793年。1800年11 月,國會與國會圖書館和最高法院一起遷入新落成的北翼。南翼于1807年完工。英國在1812年戰(zhàn)爭期間燒毀了國會大廈?,F(xiàn)在國會大廈的中心部分于1826年完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隨著國家的擴(kuò)張,更多的州加入了聯(lián)邦,更多的眾議員和參議員來到國會大廈,代表這些新成立的州及其選民。從1850年代開始,國會大廈必須擴(kuò)大,以便為這些新眾議員和參議員騰出空間。第一個重大建筑項目延伸了兩翼并擴(kuò)大了國會大廈圓頂。后來,國會大廈的西線和東線都進(jìn)行了擴(kuò)建,并于2008年完成了美國國會大廈游客中心。</p><p class="ql-block">國會大廈的其他建筑物包括:</p><p class="ql-block"><br></p> <ul><li>眾議院和參議院的辦公樓</li><li>植物園和國會圖書館</li><li>最高法院</li></ul><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國會大廈的演變</p><p class="ql-block">“國會大廈的規(guī)模應(yīng)該遠(yuǎn)遠(yuǎn)超過這個國家的任何東西?!?lt;/p><p class="ql-block">— 喬治·華盛頓致托馬斯·杰斐遜,1792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國會大廈是美國國會 — 眾議院和參議院的所在地。其設(shè)計競賽由威廉·桑頓博士贏得,他是一位有天賦的業(yè)余建筑師,曾學(xué)過醫(yī)學(xué),但很少做醫(yī)生。桑頓在參議院(北)和眾議院(南)兩翼之間放置了一個中央淺圓頂圓形大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國會大廈東立面設(shè)計;威廉·桑頓博士;紙本水彩,約1793-1797年;資料來自美國國會圖書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一系列建筑師的帶領(lǐng)下,他于1800年完成了參議院翼樓。本杰明·亨利·拉特羅布于1803年被聘用到1811年,他翻新了參議院翼樓并完成了眾議院翼樓。1814 年,英國軍隊在1812年戰(zhàn)爭期間放火燒毀了國會大廈以及白宮和其他地區(qū)的建筑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幸運的是,一場暴雨阻止了國會大廈的徹底破壞,第二年拉特羅布開始重建和重新設(shè)計。查爾斯·布爾芬奇(Charles Bulfinch)是1818年接替拉特羅布的杰出波士頓建筑師,于1826年完成了這座建筑,僅對拉特羅布的內(nèi)部計劃進(jìn)行了輕微的修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為不斷發(fā)展的國會擴(kuò)建大樓</p><p class="ql-block">雖然國會大廈被認(rèn)為在1826年完工,但到1850年,隨著國家領(lǐng)土的巨大增長,擴(kuò)建建筑的必要性變得非常緊迫了。自1793年以來,聯(lián)邦中的州數(shù)量增加了一倍多,隨著國家的發(fā)展,國會也隨之增加。參議員從30人增加到62人,眾議院從69名眾議員增加到233名。隨著國會的迅速擴(kuò)張,這座建筑顯然太小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然而,國家及其政府繼續(xù)增長,需要更多的空間。1897年,國會圖書館搬出國會大廈,搬進(jìn)了自己的大樓,為新的委員會會議室騰出了空間。在20世紀(jì),建造了單獨的建筑物,為眾議院和參議院提供辦公室和委員會會議室。最高法院于1935年搬進(jìn)了自己的大樓。今天的國會大廈包括國會大廈、六座主要的眾議院和參議院大樓、三座國會圖書館大樓、最高法院大樓、美國植物園和其他設(shè)施。在1958年至1962年,國會大廈的東中央前線擴(kuò)建為90個新的房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20世紀(jì)后期,隨著游客數(shù)量的增加,國會認(rèn)識到需要更好的游客設(shè)施和可舒適性,改善安全和保障,以及提供公民更好地了解國會和國會大廈的更好的機(jī)會。新國會大廈游客中心的建設(shè)始于2001年。國會大廈游客中心于2008年開放,滿足了游客聚集和觀看展覽和電影,參加導(dǎo)游和特別活動,迎接國會議員以及近距離觀察政府工作的地方的需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美國國會大廈是新古典主義建筑的地標(biāo)。它的設(shè)計源自古希臘和羅馬,喚起了指導(dǎo)國家建國者構(gòu)建新共和國的理想。在建筑物內(nèi),您會發(fā)現(xiàn)雄偉的繪畫,雕塑和其他描繪美國歷史各個時期的美術(shù)作品。國會大廈的中心是圓形大廳,這是一個直徑 96 英尺的圓形大廳,頂部是國會大廈的內(nèi)部圓頂。通過圓頂?shù)难劬Γx地面180英尺,可以看到意大利藝術(shù)家康斯坦丁諾·布魯米迪(Constantino Brumidi)繪制的巨型壁畫。這幅名為《喬治·華盛頓的神化》的壁畫由美國第一位總統(tǒng)升上天空的肖像組成,兩側(cè)是自由/權(quán)威和勝利/名聲的寓言人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喬治華盛頓的神化</p><p class="ql-block">康斯坦丁諾·布魯米迪的壁畫,1865年;圓形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壁畫的中央組,布魯米迪描繪了喬治華盛頓在榮耀中升上天堂,兩側(cè)是代表自由和勝利/名譽(yù)的女性人物。一道彩虹在他的腳下拱起,象征著原始狀態(tài)的十三個少女在三個中心人物的兩側(cè)。標(biāo)題中的“神化”一詞的字面意思是將一個人提升到神的級別,或?qū)⒁粋€人升華為理想;喬治華盛頓在十九世紀(jì)被譽(yù)為國家偶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六組人物排列在樹冠的周邊;以下列表從中心組下方開始,順時針進(jìn)行:</p><ul><li>戰(zhàn)爭,武裝自由和鷹擊敗暴政和王權(quán)</li><li>科學(xué),密涅瓦教授本杰明·富蘭克林、羅伯特·富爾頓和塞繆爾·F·B·莫爾斯</li><li>海軍陸戰(zhàn)隊,海王星拿著他的三叉戟,金星拿著跨大西洋電纜,在繪制壁畫時正在鋪設(shè)</li><li>商業(yè),水星將一袋錢交給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金融家羅伯特·莫里斯</li><li>機(jī)械師,火神在鐵砧和鍛造,生產(chǎn)大炮和蒸汽機(jī)</li><li>農(nóng)業(yè),谷神星坐在麥考密克收割者號上,伴隨著戴著紅色自由帽的美國和采花的植物。</li></ul><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國會大廈的鑄鐵圓頂由國會大廈的第四任建筑師托馬斯·沃爾特于1854年設(shè)計,他還設(shè)計了該建筑的南北延伸部分,圓頂?shù)墓ぷ魇加?856年。1862年,沃爾特要求布魯米迪提供“一幅直徑65英尺的壁畫,用于美國國會大廈新圓頂眼睛上方的凹形樹冠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美國國會大廈的四扇圓形大廳門的上方,每扇門都是美國殖民地歷史的場景,這些場景以浮雕形式刻在砂巖墻上。在歷史場景之間,有花圈和肖像的裝飾板浮雕環(huán)繞著整個圓形大廳的墻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示了美國殖民歷史場景的四個浮雕面板:</p> <p class="ql-block">波卡洪塔斯保存史密斯船長,1606年,浮雕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607年,英國人來到北美大西洋沿岸,開始建立第一個殖民地弗吉尼亞。經(jīng)過不斷拓殖,到18世紀(jì)30年代,英國人已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在此期間大批移民移居北美,其中大多數(shù)是英國人,也有不少來自歐洲其他國家。</p><p class="ql-block">殖民地的統(tǒng)治模式是依照英國政體建立的,每個殖民地都有自己的總督和議會??偠酱碛鴮χ趁竦剡M(jìn)行統(tǒng)治,擁有行政、經(jīng)濟(jì)和軍事大權(quán),可以否決議會通過的法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朝圣者的登陸,1620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威廉·佩恩與印第安人的條約,1682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丹尼爾·布恩和印第安人的沖突,1773年,浮雕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美民族意識的崛起</p><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英屬北美各殖民地的經(jīng)濟(jì)來往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統(tǒng)一的國內(nèi)市場。同時,在長期的交流、融合過程中,英語成為來自各殖民地的共同語言,逐漸產(chǎn)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礎(chǔ)上,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民族意識逐漸覺醒。18世紀(jì)上半期,啟蒙思想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得到傳播,涌現(xiàn)出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如本杰明·富蘭克林和托馬斯·杰斐遜。英屬北美殖民地的民族和民主意識日趨增強(qiáng)。</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美國獨立戰(zhàn)爭(1775年—1783年)也稱美國革命戰(zhàn)爭是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反抗英國統(tǒng)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戰(zhàn)爭,以及其他幾個歐洲強(qiáng)國之間的一場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是始于為了對抗英國的經(jīng)濟(jì)政策,但后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zhàn)爭對抗英國,而使戰(zhàn)爭的范圍遠(yuǎn)遠(yuǎn)超過英屬北美殖民地之外。</p><p class="ql-block">由于英國一直以來對殖民地進(jìn)行剝削,對北美殖民地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起到嚴(yán)重阻礙作用,為了對抗英國的經(jīng)濟(jì)政策,北美人民奮起抗?fàn)?。始?775年4月19日的來克星頓的槍聲,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托馬斯·杰斐遜執(zhí)筆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國的誕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的四個獨立戰(zhàn)爭時期場景:</p> <p class="ql-block">1. 《獨立宣言》</p><p class="ql-block">這幅畫描繪了1776年6月28日《獨立宣言》初稿提交給第二次大陸會議的那一刻。該文件陳述了革命戰(zhàn)爭所要爭取的原則,這些原則乃是國家的根本。不到一周后,即1776年7月4日,該宣言正式通過,后來于1776年8月2日簽署。</p><p class="ql-block">在畫作中,《宣言》的主要作者托馬斯·杰斐遜將文件放在國會主席約翰·漢考克面前。與他站在一起的是創(chuàng)建草案的委員會的其他成員:約翰·亞當(dāng)斯、羅杰·謝爾曼、羅伯特·利文斯頓和本杰明·富蘭克林。這一事件發(fā)生在費城的賓夕法尼亞州議會大廈,即現(xiàn)在的獨立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 伯戈因?qū)④娡督?lt;/p><p class="ql-block">1776年8月底,威廉·豪率英軍3.2萬人,在海軍艦隊配合下進(jìn)攻紐約。華盛頓率1.9萬人與英軍打陣地戰(zhàn),結(jié)果損失慘重,被迫于11月率余部5000人撤往新澤西,英軍占領(lǐng)紐約。當(dāng)年圣誕節(jié)前夕和新年之夜,華盛頓利用英軍疏于戒備之機(jī),奇襲特倫頓和普林斯頓得手,俘敵近千人,士氣大振。</p><p class="ql-block">1777年夏,約翰·伯戈因率7000英軍從加拿大南下,企圖與豪會師。但豪未按計劃北上,反而率軍1.8萬南下,于9月奪取了大陸會議的所在地費城。伯戈因孤軍深入,行至薩拉托加地域時,遭到1.2萬美軍和游擊隊的圍攻,5000英軍被迫于10月17日向美軍投降。薩拉托加戰(zhàn)役成了獨立戰(zhàn)爭的轉(zhuǎn)折點,促使法國、西班牙、荷蘭先后對英宣戰(zhà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幅畫中顯示的事件是1777年10月17日英國將軍約翰·伯戈因在紐約薩拉托加投降。由于英軍1777年9月和10月在薩拉托加附近與美國將軍霍雷肖·蓋茨的兩次交戰(zhàn)中都失去了人員和防御工事,伯戈因帶著一支被削弱的軍隊撤退到薩拉托加,在那里他向蓋茨將軍投降。美國革命的這一轉(zhuǎn)折點阻止了英國將新英格蘭與其他殖民地分開,這是法國積極支持美國獨立事業(yè)的決定性因素。</p><p class="ql-block">這幅畫描繪了伯戈因?qū)④姕?zhǔn)備將劍交給蓋茨將軍。蓋茨表示對伯戈因的尊重,拒絕拿劍,而是通過引導(dǎo)伯戈因到帳篷吃茶點來招待伯戈因;美國國旗在帳篷頂部隨風(fēng)飄揚(yáng)。美國軍官聚集在兩側(cè)見證了這一歷史事件;他們不同的著裝反映了他們不同的單位。在畫作的中心,并延伸到背景中,是伯戈因的軍隊及其德國增援部隊。他們被美國軍需官劉易斯上校引導(dǎo)到營地,他在遠(yuǎn)處騎馬。這個場景暗示著和平,而不是戰(zhàn)斗或敵對:在藍(lán)天和白云下,軍官穿著制服,武器被套或懸掛,大炮保持沉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 康沃利斯勛爵投降</p><p class="ql-block">1781年4月,英軍在康沃利斯率領(lǐng)下,實行戰(zhàn)略收縮,向北退往弗吉尼亞半島頂端的約克敦。此時在整個北美戰(zhàn)場英軍主要收縮于紐約和約克敦兩點上。1781年8月,華盛頓親率法美聯(lián)軍秘密南下弗吉尼亞,與此同時,法國艦隊也抵達(dá)約克敦城外海面,擊敗了來援的英艦,完全控制了戰(zhàn)區(qū)制海權(quán)。9月28日,1.7萬名法美聯(lián)軍從陸海兩面完成了對約克敦的包圍。</p><p class="ql-block">在聯(lián)軍炮火的猛烈轟擊之下,康沃利斯走投無路,于1781年10月17日即伯戈因投降的四周年紀(jì)念日,請求進(jìn)行投降談判。10月19日,8000名英軍走出約克敦,當(dāng)服裝整齊的紅衫軍走過衣衫襤褸的美軍面前放下武器時,軍樂隊奏響了《地覆天翻,世界倒轉(zhuǎn)過來了》的著名樂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幅畫的主題是1781年英國軍隊在弗吉尼亞州約克鎮(zhèn)投降,結(jié)束了獨立戰(zhàn)爭的最后一次重大戰(zhàn)役。烏云密布的藍(lán)天和破碎的大炮暗示了這一戰(zhàn)斗的激烈程度。在畫面場景的中心,美國將軍本杰明·林肯騎著一匹白馬出現(xiàn)。他向投降的英國軍官攜帶的劍伸出右手,后者領(lǐng)導(dǎo)著延伸到背景的長長的部隊。在左邊,法國軍官站在波旁王室的白色旗幟下。右邊是星條旗下的美國軍官;喬治·華盛頓將軍騎著一匹棕色的馬,留在后臺,因為康沃利斯勛爵本人沒有出席投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 喬治·華盛頓將軍辭去他的職務(wù)</p><p class="ql-block">這幅畫描繪了1783年12月23日在安納波利斯的馬里蘭州議會大廈,當(dāng)時喬治·華盛頓辭去了大陸軍總司令的職務(wù)。這一行動對于建立文官對軍隊的權(quán)威具有重要意義,這是美國民主的基本原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早期探索的四個場景:</p> <p class="ql-block">1. 哥倫布登陸</p><p class="ql-block">這幅畫描繪了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和他的船員在西印度群島的一個海灘上,從他的旗艦圣瑪麗亞號上登陸。這是他們探險隊的第一次登陸,以找到從歐洲到中國,日本和也許未知土地的西行路線。1492年10月12日,他們到達(dá)了這個島嶼,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瓜納哈尼島,哥倫布命名為圣薩爾瓦多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 德索托發(fā)現(xiàn)密西西比河</p><p class="ql-block">威廉·亨利·鮑威爾的戲劇性和色彩鮮艷的畫布是國會委托的圓形大廳八幅大型歷史畫作中的最后一幅。它展示了西班牙征服者和探險家埃爾南多·德索托(1500-1542年)騎著白馬,身著文藝復(fù)興時期的服裝,于1541年5月8日抵達(dá)納奇茲下方的密西西比河,德索托是第一個有記錄的歐洲人看到這條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 波卡洪塔斯的洗禮</p><p class="ql-block">這幅畫描繪了有影響力的阿爾岡基酋長波瓦坦的女兒波卡洪塔斯在圣公會教堂受洗并取名為麗貝卡的儀式。它發(fā)生在1613年或1614年弗吉尼亞州詹姆斯敦的殖民地,這是北美大陸上第一個永久性的英國定居點。波卡洪塔斯被認(rèn)為是英國殖民地最早皈依基督教的本地人;這個儀式以及她隨后與約翰·羅爾夫的婚姻有助于在殖民者和潮水部落之間建立和平的關(guān)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波卡洪塔斯和主持人的形象通過他們的位置、明亮的白色衣服和照在他們身上的光線而突出。波卡洪塔斯跪在階梯式講臺的頂層,低著頭,雙手緊握在身前。亞歷山大·懷特克牧師抬起眼睛和左手,而右手放在洗禮字體上。波卡洪塔斯未來的丈夫約翰·羅爾夫則站在她身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 朝圣者的登船</p><p class="ql-block">這幅畫描繪了1620年7月22日,朝圣者在斯皮德韋爾船的甲板上,然后他們從荷蘭的代爾夫斯港出發(fā)前往北美,在那里他們尋求宗教自由。他們首先航行到英國南安普敦,加入五月花號,五月花號也在航行中。在泄漏迫使斯皮德韋爾在達(dá)特茅斯和普利茅斯進(jìn)行額外停留后,其乘客登上了五月花號。五個月后,清教徒在今天的馬薩諸塞州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歷史時鐘之車</p><p class="ql-block">卡洛·弗蘭佐尼(Carlo Franzoni)的大理石歷史車位于國家雕像大廳(眾議院舊大廳)的北門上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克里奧,希臘歷史繆斯女神,被描繪成站在她的有翼戰(zhàn)車或汽車中。汽車從西向東行駛,她的身體朝南,左腳擱在車沿上;她轉(zhuǎn)過頭看著右肩,觀察著過去的事。她的左手拿著一本書(古典時期描繪她的卷軸或石板的現(xiàn)代版本)。她的右手放在書上,手指的位置表明她不知何時握著一支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車頭是勝利女神有翅膀的耐克,她右手吹著成名號;在她的左邊,她拿著一根棕櫚樹枝,這是傳統(tǒng)上與她相關(guān)的勝利或和平的象征。喬治華盛頓的半身像出現(xiàn)在克里奧腳下的汽車側(cè)面。汽車的車輪是時鐘的表面,黑色涂漆的羅馬數(shù)字鑲嵌在鍍金的帶子內(nèi);它位于一個裝飾有射手座、白羊座和水瓶座的黃道十二宮的部分地球儀上。雕塑家的銘文“C. Franzoni Faciebat 1819”出現(xiàn)在車輪上方汽車側(cè)面的頂部邊緣,只能從上方看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由與鷹雕塑</p><p class="ql-block">在國家雕像大廳南墻柱頂上方的壁龕中,矗立著英雄大小的自由身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只美國鷹站在自由的右邊,她右手的卷軸是美國憲法。在她的左邊,一條蛇,智慧的象征,纏繞在柱子的一部分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國會圖書館</p><p class="ql-block">美國國會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收藏了數(shù)百萬本書籍、電影和視頻、錄音、照片、報紙、地圖和手稿。圖書館是美國國會的主要研究機(jī)構(gòu),也是美國版權(quán)局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國會圖書館保存并提供對豐富,多樣化和持久的知識來源的訪問,以告知,啟發(fā)和吸引您的智力和創(chuàng)造性努力。無論是國會圖書館的新手還是經(jīng)驗豐富的研究人員,圖書館都有世界一流的工作人員隨時準(zhǔn)備為您提供幫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國會圖書館占據(jù)了國會山的三座建筑。托馬斯杰斐遜大廈(1897年)是最初的獨立國會圖書館大樓。(圖書館于1800年在美國國會大廈內(nèi)開始。約翰·亞當(dāng)斯大廈建于1938年,詹姆斯·麥迪遜紀(jì)念大樓于1981年完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國會圖書館是無與倫比的世界資源。館藏超過 1.73 億件物品, 跨越書架,總計一千三百五十公里 - 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和學(xué)術(shù)重要性的地方。包括 470 種語言的5100多萬本編目書籍和其他印刷材料;超過7500萬份手稿;北美最大的善本藏書;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法律材料、電影、地圖、樂譜和錄音收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國會圖書館的裝飾元素中使用了珍貴的元素,包括知識火炬,大廳和主閱覽室。金,銅,青銅和鋁元素在杰斐遜大廈的靈感中起著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廳</p><p class="ql-block">大多數(shù)人從國會大廈游客中心通過隧道進(jìn)入托馬斯杰斐遜大廈,但您也可以直接從街上進(jìn)入。當(dāng)您走進(jìn)托馬斯杰斐遜大廈時,您首先看到的是主廳,這絕對令人驚嘆。</p><p class="ql-block">你感覺好像你走進(jìn)了夢幻般的華麗鍍金時代。作為國家學(xué)習(xí)紀(jì)念碑,人民大會堂擠滿了奇妙的雕塑,向一些世界上最杰出的文學(xué)思想和科學(xué)致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托馬斯杰斐遜大廈大廳</p><p class="ql-block">國會圖書館托馬斯杰斐遜大廈被公認(rèn)為美術(shù)風(fēng)格的典范,該風(fēng)格具有戲劇性,裝飾精美且充滿動感。這種風(fēng)格非常適合鍍金時代的年輕、富裕和帝國主義國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廳天花板</p><p class="ql-block">國會圖書館托馬斯杰斐遜大廈華麗的彩色玻璃格子天花板的美術(shù)建筑照片。這張照片的限量版美術(shù)印刷品有各種木材、金屬和亞克力風(fēng)格的框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民大會堂</p><p class="ql-block">圖書館托馬斯杰斐遜大廈的大廳是一間兩層樓的房間,以意大利文藝復(fù)興風(fēng)格裝飾,有美麗的壁畫、馬賽克和拱形大理石天花板。杰斐遜大廈建于 1890 年代,位于東南第一街 10 號,正對美國國會大廈隔面。您的客人將被這個宏偉的空間所震撼,最多可容納 450 人的雞尾酒會和就座晚宴,最多可容納 1200 人的站立式招待會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民大會堂擁有近50位美國畫家和雕塑家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華盛頓特區(qū)國會圖書館大會堂裝飾性馬賽克的精美藝術(shù)建筑照片這張照片的美術(shù)印刷品有各種木材、金屬和丙烯酸風(fēng)格的框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華盛頓特區(qū)國會圖書館托馬斯杰斐遜大廈閱覽室的天花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當(dāng)您參觀托馬斯杰斐遜大廈時,請?zhí)ь^看看。每個天花板都是一種享受。有幾個畫廊和亭子裝飾著大廳。這些畫廊和展館中的每一個都有幾件藝術(shù)品和豐富的歷史可供研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例如,西北館以貝拉·里昂·普拉特(1867-1917)的浮雕為特色。這些雕塑代表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威廉·德·萊夫維奇·道奇(1867-1935)的壁畫裝飾著墻壁和天花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國會圖書館展覽</p><p class="ql-block">圖書館還提供館藏和展覽,以幫助美國人了解他們國家的歷史。這些展覽的范圍從杰斐遜收藏的圖書館的第二次建立到更現(xiàn)代的藝術(shù)和體育收藏。</p><p class="ql-block">國會圖書館擁有豐富的歷史,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jì)初,英國人在 1812 年戰(zhàn)爭期間入侵時將圖書館燒毀,導(dǎo)致托馬斯·杰斐遜總統(tǒng)捐贈了6000多本個人的圖書,開始圖書館目前的收藏。然而,1851年的第二次大火燒毀了杰斐遜2/3的捐贈書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國會圖書館的歷史</p><p class="ql-block">1800年,作為國會法案的一部分,規(guī)定將新的國家政府從費城遷往華盛頓,約翰·亞當(dāng)斯總統(tǒng)批準(zhǔn)了一項國會法案,提供5,000美元購買書籍供國會使用,這是國會圖書館的開始,同時一個聯(lián)合國會委員會將提供監(jiān)督。1802年,托馬斯·杰斐遜總統(tǒng)批準(zhǔn)了一項立法妥協(xié),使國會圖書館員的工作成為總統(tǒng)任命,使國會圖書館與美國總統(tǒng)建立了獨特的關(guān)系。杰斐遜任命了國會的前兩位圖書館員,他們每個人也都同時擔(dān)任眾議院書記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總統(tǒng)杰斐遜,退休到蒙蒂塞洛,他在1812年戰(zhàn)爭期間拯救了新的圖書館。1814年,英國人燒毀了華盛頓,摧毀了國會大廈及其北翼的小型國會圖書館。國會接受了杰斐遜的提議,出售他擁有6,487本書的綜合個人圖書館,以“重新啟動”國會自己的圖書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外,杰斐遜對知識的力量以及知識與民主之間的直接聯(lián)系的信念塑造了圖書館的理念,即盡可能廣泛地分享其豐富、通常也是獨特的館藏和服務(w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國會圖書館顯然在立法、國家和國際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圖書館在美國國會大廈的最初幾十年里,并不清楚它是否會演變成一個立法機(jī)構(gòu),這是聯(lián)合圖書館委員會所青睞的角色。此外,它還受到火災(zāi)、空間短缺、人手不足和缺乏年度撥款的困擾。雖然它向公眾提供普通服務(wù),但圖書館的主要目的還是為國會服務(w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內(nèi)戰(zhàn)結(jié)束后,隨著國家逐漸安定下來,經(jīng)濟(jì)發(fā)展,聯(lián)邦政府和華盛頓市迅速擴(kuò)張,情況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安斯沃思·蘭德·斯波福德(1864-1897年任國會圖書館館長)充分利用新興的文化民族主義來說服國會將其圖書館視為國家機(jī)構(gòu),從而將其圖書館視為國家圖書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著杰斐遜的精神,斯波福德成功地倡導(dǎo)了一個單一的、全面的美國出版物匯集,供國會和美國人民使用。1870年,美國版權(quán)登記和存放在國會圖書館的集中化對于這些館藏的年度增長至關(guān)重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斯波福德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說服國會建造一座急需的獨立圖書館大樓。這個過程始于1873年的建筑競賽,直到1897年這座巨大的建筑才向國會和公眾開放。令人印象深刻的意大利文藝復(fù)興風(fēng)格的新建筑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是美國成就和雄心壯志的紀(jì)念碑。它于1980年以托馬斯·杰斐遜的名字命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20世紀(jì),這座宏偉的建筑歡迎更多的員工,多樣化的多媒體收藏和源源不斷的讀者。這一進(jìn)步大部分是由赫伯特·普特南塑造的,他于1899年被任命為國會圖書館館長,當(dāng)時美國正處于大發(fā)展時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為一名經(jīng)驗豐富的圖書館員,普特南帶著國會圖書館作為國家圖書館的全面計劃上任。西奧多·羅斯??偨y(tǒng)同意普特南的基本前提:新的“國家圖書館”應(yīng)該“伸出援手”,支持全國的其他圖書館。在1900年代初期,總統(tǒng)同意普特南不斷增加的額外資金要求,國會也是如此。此外,1903年,羅斯福發(fā)布了一項行政命令,將大陸會議的記錄和六位開國元勛的個人文件轉(zhuǎn)移到圖書館,以“保存并使其更容易訪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14 年,普特南成立了立法參考服務(wù) (LRS) 作為一個獨立的圖書館部門。這一努力得到了威斯康星州參議員老羅伯特·M·拉福萊特的支持,他認(rèn)為國會因此“在使立法工作更加精確,經(jīng)濟(jì)合理和科學(xué)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羅斯??偨y(tǒng)的認(rèn)可下,通過國會增加年度預(yù)算和一座有吸引力的新附樓(今天稱為約翰亞當(dāng)斯大廈)提供的空間進(jìn)行信任投票,普特南以其他人所說的“充滿活力的民族主義”來推行他的計劃。結(jié)果,在1901年至1928年之間,一系列新的國家圖書館服務(wù),研究出版物和目錄,文化功能和新辦公室建立起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書館作為民主傳統(tǒng)的存儲庫和促進(jìn)者的象征性角色對普特南的繼任者阿奇博爾德·麥克利什特別有吸引力,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大部分時間里擔(dān)任國會圖書館員。麥克利什喜歡圖書館作為《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保管人的角色,并幫助計劃將文件和其他寶藏運送到肯塔基州的諾克斯堡,以及在戰(zhàn)爭期間的其他保管地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圖書館編目程序中引入自動化以及圖書館海外采購和編目計劃的初步發(fā)展為該機(jī)構(gòu)在1954年至1975年間前所未有的增長速度做出了巨大貢獻(xiàn)。在國會圖書館館長L.昆西·芒福德主持的21年中,圖書館的藏書量從1000萬冊增加到1700萬冊,工作人員從1,600人增加到4,500人,年度撥款從950萬美元增加到1.16億美元。1958年,圖書館與國會大廈和國會大廈建筑師辦公室合作,開始規(guī)劃國會山的第三座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經(jīng)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擴(kuò)大了館藏并建造了第二座建筑之后,國會圖書館在1960年代站穩(wěn)了腳跟。然而,新的全球增長時代正在到來,圖書館逐漸承擔(dān)了新的國際角色。這一時期的特點是二戰(zhàn)后對國際事務(wù)(特別是與蘇聯(lián),非洲和亞洲的關(guān)系)的興趣持續(xù)存在,各行各業(yè)的技術(shù)變革加速,以及美國和國外圖書館和研究資料的資金增加。種族暴力和約翰·肯尼迪總統(tǒng)、參議員羅伯特·肯尼迪和小馬丁·路德·金牧師被暗殺引發(fā)了全國對民權(quán)的新關(guān)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1990年代和21世紀(jì)頭十年,國會圖書館館長詹姆斯·H·比林頓的領(lǐng)導(dǎo)下,在各級開展了擴(kuò)大圖書館功能的主要活動。其中包括國家數(shù)字圖書館,約翰·克魯格學(xué)者中心的發(fā)展,以及在弗吉尼亞州卡爾佩珀圖書館的新帕卡德校區(qū)開設(shè)國家視聽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6年,美國總統(tǒng)巴拉克?奧巴馬提名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伊諾克?普拉特免費圖書館首席執(zhí)行官卡拉?海登為第14任國會圖書館館長。作為第一位擔(dān)任圖書館員的女性和非裔美國人,她繼承了一個獨特的全球性機(jī)構(gòu),以其為國會、圖書館員、學(xué)者和公眾提供的免費、無黨派服務(wù)而聞名于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為美國國會永久性的辦公地點,大部分美國人都認(rèn)為國會山是代表美國強(qiáng)大民主形象的最佳地標(biāo),它比白宮在電視里出現(xiàn)的幾率還要多得多。由于新聞報道美國政府決策時大部分都會選用國會山(Capitol Hill)作為背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為美國政府的象征,國會山上的國會大廈被全世界公認(rèn)為最杰出的標(biāo)志建筑之一。引人注目的白色圓頂是該建筑的焦點,每年歡迎成千上萬的游客。既是一座工作中的立法大樓,也是一座國家紀(jì)念碑,能使參觀者深入了解、體會政府的運作方式以及美國的歷史和文化。(未完待續(x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字、攝影、編輯 — 報子胡同。文字及圖片均為原創(chuàng),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引用請注明出處,謝謝閱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