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之金屬類肥歡 <p class="ql-block"> 此件釋迦牟尼佛鋼像,頭頂高肉髻,發(fā)轡正中及頂部各飾 家珠。內(nèi)地在唐代后期佛像頭頂出現(xiàn)摩尼寶珠,位于單層發(fā)髻前方正中;藏傳 佛教金銅造像也飾寶珠,位于發(fā)髻的頂部; </p><p class="ql-block"> 這種飾雙珠的佛像是結(jié)合了漢藏兩種風(fēng)格,從明代中期一直流行至劉明后期,此佛像身著袈裟,腰部露出僧裙的裙腰;左手結(jié)觸地印,右手結(jié)禪定印,結(jié)跏趺坐。</p><p class="ql-block">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的恒河流域,創(chuàng)始人為釋迦牟尼,本名喬答摩·悉達多(公元前 565-前 485 年),意為釋迦族的圣人,他是占印度迦毗羅國凈飯王的太子,為尋求對人生諸苦的解脫而出家,經(jīng)過六年苦修,最后得道成佛。佛意譯為覺者、知如者,有覺悟真理的意思,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過去世出現(xiàn)的佛(如過過去七佛、燃燈佛等)被稱為過去佛或古佛,未來將出現(xiàn)的佛(如彌勒佛)被稱為未來佛或后佛。小乘佛教認為現(xiàn)在世不可能二佛井存,因此小乘佛教一般為一佛說;而大乘佛教認為一時中有多佛并存,因此大乘佛教為多佛說。</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 世紀(jì),佛教藝術(shù)開始出現(xiàn),以菩提樹、法輪、佛塔、足印等象征物代表佛陀,被廣泛使用。佛教造像活動始于公元1世紀(jì)前后,貴霜時期開創(chuàng)了佛陀具象化時代,印度中部的馬土臘、西北部的犍陀羅、南部的阿瑪拉瓦蒂成為三大佛教藝術(shù)中心。佛教藝術(shù)傳入中國與絲綢之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是在公元2 世紀(jì)前后由經(jīng)綢之路從西域傳人我國的。我國金銅佛像鑄造的記載最早見于漢末。根據(jù)歷史記載,在中國,金銷銅佛的制作早于其他材質(zhì)佛像。</p> <p class="ql-block">鎏金銅觀音造像</p><p class="ql-block">吳越(公元893年-978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浙江金華萬佛塔塔基出土</p><p class="ql-block"> 唐代出現(xiàn)了與法相莊嚴觀音像風(fēng)格迥異的普陀落迦觀音造像,觀音以自然舒適的姿態(tài)坐于巖石上,表現(xiàn)了他居住在落迦山谷中的形象。 生活在公元8世紀(jì)末的畫家周昉在普陀落迦觀音圖像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作了水月觀音,以水、月、圓光、竹及思維相的觀音為主要元素。水月觀音又可分為兩種基本樣式,常見于石窟造像和壁畫的是一手撫膝、不持物的造型,另一種是手持柳枝、凈瓶的形象,多見于絹畫。</p> <p class="ql-block">鄭和鑄銅鐘</p><p class="ql-block">明 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p><p class="ql-block">1981年福建南平采集</p><p class="ql-block"> 此鐘是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前為祈求出海航行平安而鑄。</p><p class="ql-block"> 鄭和每次下西洋前,他率領(lǐng)的龐大艦隊一般都要在福建長樂五虎門一帶集結(jié),做好各種準(zhǔn)備工作,等候東北季風(fēng)來臨再揚帆出海。在等候季風(fēng)期間,鄭和在副手福建人王景弘的陪同下到福建各地的寺廟行香布施。永樂十年(1412年)第四次下西洋之前,曾奏準(zhǔn)在長樂南山建天妃宮,并修葺天妃宮旁的南山塔寺。宣德六年(1431年)最后一次下西洋前,鄭和重修了天妃宮和南山塔寺,并在天妃宮立《天妃靈應(yīng)之記》碑。據(jù)碑文可知,鄭和在建三清寶殿時,曾鑄鐘設(shè)鼓供于殿內(nèi),以保佑航行的平安。</p> <p class="ql-block">秦檜鐵跪像</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原在北京市崇文門外精忠廟</p><p class="ql-block"> 秦檜(公元1090-1155年),字會之,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南宋初年權(quán)臣。秦檜全力主張與金議和,于公元1141年幫助宋高宗解除了韓世忠、岳飛等抗金將領(lǐng)的兵權(quán),又用“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父子,此后推動南宋與金簽訂“紹興和議”。</p> <p class="ql-block">鎏金青銅銜環(huán)鋪首</p><p class="ql-block">十國·前蜀(公元907年-925年)</p><p class="ql-block">1942-1943年四川成都王建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鋪首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門飾,通常以銅、鐵做成圓形底盤,上置門環(huán),用來啟閉門扉或叩門。其底盤一般制成獸面,多為椒圖、饕餮、獅、虎、螭龍等兇猛獸類,有不銜環(huán)而僅作裝飾用的。亦有用于青銅器、陶器等器物上以為提手。此鋪首原飾于前蜀的建立者王建永陵的墓門。</p> <p class="ql-block">青銅觚(gū)</p><p class="ql-block">商后期(約公元前14世紀(jì)-前11世紀(jì))</p><p class="ql-block">1957年安徽阜南月兒河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銅斝(jiǎ)</p><p class="ql-block">商后期(約公元前14世紀(jì)-前11世紀(jì))</p><p class="ql-block">1957年安徽阜南月兒河出土</p> <p class="ql-block">“頌”青銅壺</p><p class="ql-block">西周晚期</p><p class="ql-block"> 冊命制,是西周王朝的官員任免制度。冊命,則是一項隆重的典禮。一般周王任命百官、諸侯或卿大夫任命其下屬,都要舉行冊命儀式。綜觀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銘文。冊命類堪稱大宗,反映出西周王朝組織森嚴的官僚體系。</p><p class="ql-block"> 頌壺的頸部內(nèi)壁鑄有銘文,較為詳細地記錄了周王冊命頌之事,包括冊命儀節(jié)、內(nèi)容、賞賜品等具體內(nèi)容。這些材料可與《周禮》、《左傳》等典籍中的有關(guān)記載相互印證,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p> <p class="ql-block">鄭閉叔鐘</p><p class="ql-block">西周晚期</p> <p class="ql-block">“婦好”青銅鸮尊</p><p class="ql-block">商王武丁時期</p><p class="ql-block"> 1976年河南安陽毅墟婦好基出土</p><p class="ql-block">得得為酒器,屬鳥會形尊,即俗稱的“犧尊”,的好男醫(yī)可調(diào)商后期青銅器造型藝術(shù)的鴻器巨制。整器外形望站立的猛鸮。下重的鍋尾在構(gòu)感上好心獨具、形成與聯(lián)足平衡的三點、功能與審美二者兼?zhèn)?、?jīng)過商前期的技術(shù)保者,商后期的青鋼器鑄造無論在冶轉(zhuǎn)工藝還是在紋樣制作工藝方面,均有巨大飛沃。分鑄技術(shù)練于完善。這成飲了鸮養(yǎng)上鼓冠高聳一類氣勢揮的的的持結(jié)館,游道的紋樣器作工藝采用了地較繁復(fù),主校鮮明,主紋上輔紋勾勒繼就的“三層花”技藝。</p> <p class="ql-block">青銅雁尊</p><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1955年遼寧凌源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銅爵</p><p class="ql-block">商王武丁時期</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婦好”青銅三聯(lián)甗</p><p class="ql-block">商王武丁時期</p><p class="ql-block">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青銅甗多為上甑下鬲的聯(lián)體器物,上部甑置食物,下部鬲盛水,中間以鏤孔的箅相隔。鬲下舉火煮水,以蒸汽蒸炊食物,作用與現(xiàn)在的蒸鍋相似。隨時代變遷或構(gòu)造革新,也有下部不做鬲形的蒸炊器具,宏觀來看,這類器物也可稱作甗。</p><p class="ql-block"> 婦好青銅三聯(lián)甗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為3件甑,下部則為聯(lián)體的長方形器身,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灶臺的功能。整器的下部可以舉火,也滿足蒸炊器具的功能,故稱為三聯(lián)甗。三聯(lián)甗可以同時加工數(shù)種食物,是今可見青銅器中較早的一灶數(shù)眼炊具。</p> <p class="ql-block">青銅鼎</p><p class="ql-block">商前期(約公元前16世紀(jì)-前14世紀(jì)) </p><p class="ql-block">1974年河南鄭州杜嶺出士</p><p class="ql-block"> 青銅鼎是商周時期數(shù)量最多、地位最為重要的青銅器。防涂了作為貴族日常生活的炊器與盛食器,鼎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成語“鐘鳴鼎食”即把鼎與鐘分別作為商周貴族使用禮樂器的代表,可見鼎地位的尊貴。此外,鼎也被當(dāng)做王權(quán)的象征。 《左傳·宣公三年》記載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故事為人熟知,表明鼎在商周社會中具有極為特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這件青銅方鼎出土于河南鄭州杜嶺,是目前發(fā)現(xiàn)商代前期青銅器中體量最大者,應(yīng)是當(dāng)時的國之重器。從科技價值角度來看,杜嶺大方鼎也具有劃時代意義,展現(xiàn)出商代前期質(zhì)樸而高超的青銅冶鑄技術(shù),是對大型青銅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制作工藝的探索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青銅尊</p><p class="ql-block">商王武丁時期</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銅爵</p><p class="ql-block">二里頭文化</p><p class="ql-block">1984年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p><p class="ql-block"> 青銅爵始見于二里頭文化,是目前已知最早出現(xiàn)的青青銅酒器,通行至西周中期。青銅爵與、觚、尊、鼎等器物組成禮器群,在商周禮制的繼承與發(fā)展過程中,成為為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核心之一。</p><p class="ql-block"> 二里頭文化發(fā)現(xiàn)的青銅爵在文明發(fā)展史上具有十分重就要的意義。一方面,由于青銅器與文字、城市并稱為文明的三大標(biāo)志,而青銅爵作為最早出現(xiàn)的青銅容器之一, 冶鑄水平的技術(shù)要求不同于刀、鏡等扁平器物,其誕生揭示了科技史上一次劃時代的飛躍。另一方面,正因為具具有劃時代的文化內(nèi)涵,青銅爵在消亡后,仍廣泛存在于后世文獻,反映出深遠的文化影響力。</p> <p class="ql-block">“后母戊”青銅方鼎</p><p class="ql-block">商王武丁時期</p><p class="ql-block">傳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后母戊鼎相傳于20世紀(jì)30年代出土于河南安陽武官村,早年流傳經(jīng)歷頗為波折,曾多次躲過日本侵略者的掠奪。新中國成立后,后母戊鼎入藏于前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之一)。</p><p class="ql-block"> 后母戊鼎因其腹壁銘文得名。鼎的造型方正,形體巨大,顯得雄偉莊重。鼎身四壁沿周緣裝飾饕餮紋,足部也裝飾饕餮紋,鼎耳上部則裝飾魚紋,鼎耳外側(cè)裝飾虎食人紋。今測鼎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p><p class="ql-block"> 以歷史價值、藝術(shù)價值和科技價值三個主要的文物解讀視角觀察,后母戊鼎在科技價值方面可謂商周青銅器的翹楚之作。因鼎的體量、重量均遠超過一般青銅器,因此在原料冶煉、塑模制范、澆鑄充型一系列鑄造過程中的技術(shù)要求極高,充分顯示出此時青銅器鑄造業(yè)龐大的生產(chǎn)規(guī)模和杰出的技術(shù)成就,是這一時期青銅文化發(fā)展高度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盂”青銅鼎</p><p class="ql-block">周康王時期</p><p class="ql-block">傳陜西郿縣出土</p><p class="ql-block"> 大盂鼎相傳于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陜西郿縣禮村,幾經(jīng)輾轉(zhuǎn),后為潘祖蔭所有。1951 年潘氏后人潘達于女士將其捐贈予上海博物館,1959 年入藏前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之一)。</p><p class="ql-block"> 大盂鼎宏偉凝重,是西周早期大型青銅鼎的典型式樣。鼎內(nèi)壁鑄有長篇銘文,記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冊命一事。銘文中周康王向盂追述了文王、武王的立國經(jīng)驗與商人因沉湎于酒以致亡國的教訓(xùn),告誡盂要效法其先祖,忠心輔佐王室,并對盂進行賞賜。銘文追述殷商變革的內(nèi)容與《尚書·酒誥》等傳世文獻相吻合,具有珍貴的文獻價值。從書法角度來看,大盂鼎的銘文通篇布局規(guī)整,書風(fēng)凝重。</p> <p class="ql-block">“虢季子白”青銅盤</p><p class="ql-block">周宣王時期</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年間陜西寶寶雞出土</p><p class="ql-block"> 該青銅盤的內(nèi)底鑄制長篇銘文,記述了虢季子白率軍對獫狁作戰(zhàn),斬敵首500,俘虜50人,戰(zhàn)后獻馘,周宣王宴饗虢季子白,并賞賜馬、弓矢、鉞以資勉勵。虢季子白盤是西周著名的青銅器之一,其銘文是一篇優(yōu)美的韻文,文中“薄伐獫狁”、“折首”、“執(zhí)訊”及“是以先行”等句,可與《詩》之《采薇》、《出車》、《六月》、《采芑》等篇所記史實相互印證,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p> <p class="ql-block">“蠡”青銅駒尊</p><p class="ql-block">西周中期</p><p class="ql-block">1955年陜西郿縣李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執(zhí)駒之禮見于《周禮·夏官·校人》的記載,是小馬二歲離開母馬而升入王閑為服馬時,初系馬具所行之禮。西周時期注重馬政,因此執(zhí)駒禮由天子親自參加。這件駒形青銅尊胸、蓋部分別鑄有銘文,記述甲電日周王在斥地舉行執(zhí)駒禮,期間賞賜作器者盞兩匹馬駒。蠡為感謝王恩,鑄制這件駒尊告知先祖并以為紀(jì)念。</p><p class="ql-block"> 李村窖藏出土駒尊一件,但駒背部的尊蓋卻發(fā)現(xiàn)兩件。蓋銘一件稱駒為“勇雷騅子”,另一件稱為“勇雷駱子”,是對兩駒特征的專稱,前者為青白色間雜,后者為白色黑鬣尾。蓋銘均記載蠡參加執(zhí)駒禮并接受周王賞賜,但典禮地點有所不同。據(jù)此推測,蠡至少制作過兩件完整的駒形青銅尊,另一件器身下落不明。</p> <p class="ql-block">“長思”青銅編鐘</p><p class="ql-block">周穆王時期</p><p class="ql-block">1954年陜西長安普渡村長思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長思墓隨葬有青銅編鐘、4尊青銅鼎、2尊青銅段等禮樂器。據(jù)周代用鼎制度,作器者長思的爵位應(yīng)為“士”。</p> <p class="ql-block">青銅罍(léi)</p><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1980年四川彭縣竹莊出土</p><p class="ql-block"> 1959年與1980年,四川彭州竹莊先后發(fā)現(xiàn)了兩處青銅器窖藏,出土器物包括容器、兵器兩類。民器是典型的巴揭式兵器、容器則是中原地區(qū)常見的冊、觶等酒器。這件象首耳青銅冊便是1980年窖藏中出上的青銅容器之一。器物造型帶有西周早期的作風(fēng),盎身的卷龍紋、牛紋等也屬周人的代表性裝飾紋樣。這件器物出現(xiàn)在蜀文化的腹地。卻并非萄文化自身創(chuàng)造或吸收周文化后創(chuàng)造的冶詩品,面反映了中原文化與蜀文化在這一時間節(jié)點上的文化交融事件。據(jù)《尚書·牧譽》記載,在武王天商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中,古蜀之師追隨周人。參與了滅商的戰(zhàn)爭。竹莊兩處窖藏存有中原風(fēng)格青銅容器的現(xiàn)象,反映了蜀人征戰(zhàn)凱賽,班師回朝攜帶戰(zhàn)利品或軍功品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四羊青銅方尊</p><p class="ql-block">商后期(約公元前14世紀(jì)-前11世紀(jì))1938年湖南寧鄉(xiāng)出土</p><p class="ql-block"> 四羊青銅方尊,在現(xiàn)存商代青銅方尊中體型最大,造型雄奇,肩部、腹部與足部作為一體,被巧妙地設(shè)計成四只卷角羊,各據(jù)一隅,莊靜中突出動感,匠心獨運。方尊的邊角飾長扉棱,既用以掩蓋合范痕跡,又可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diào),增強了造型氣勢,渾然一體。此器在器范制作中,并用線刻、浮雕、圓雕技法,將器用與裝飾有機結(jié)合,鑄造工藝精湛,是我國古代青銅文化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青銅面具</p><p class="ql-block">商(約公元前16世紀(jì)-前11世紀(jì))</p><p class="ql-block">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銅人首</p><p class="ql-block">商(約公元前16世紀(jì)-前11世紀(jì))</p><p class="ql-block">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p><p class="ql-block">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首數(shù)量較多,面貌特征均一致,為方臉、窄頤、菱形眼、蒜頭鼻、薄唇、雙耳巨大。這些青銅人首可能是宗廟中的祭主頭部,即被祭祀先人的塑像頭部。這批青銅人首中,有數(shù)件殘存有金面具,顯得華美異常,彰顯出高貴的地位。從發(fā)型、發(fā)飾的角度觀察,這批青銅人首還可以劃分出辮發(fā)和笄發(fā)兩大類,暗示了這一時期三星堆人的族屬構(gòu)成較為復(fù)雜。</p><p class="ql-block"> 這件青銅人首的面部未覆有金面具,腦后有一條麻花辮,屬于辮發(fā)族群。</p> <p class="ql-block">青銅面具</p><p class="ql-block">商(約公元前16世紀(jì)-前11世紀(jì))</p><p class="ql-block">1986年四周廣區(qū)三星堆出士</p><p class="ql-block"> 這樣破大的青銅面其是三星堆文化籃具的的特征的器物之一。面像呈方臉,寬顧,臣字形服,臉型與同時出士的其他人面具成頭像相近,韓雙耳巨大,隨花保出,就上有一條級起的旅飾,雖然是古警人在人面具基糖上所驗的藝術(shù)開華,是蜀人相神世界的對照。</p> <p class="ql-block">“鮑子”青銅镈</p><p class="ql-block">春秋 ·齊</p><p class="ql-block">傳1870年山西榮河出土</p><p class="ql-block"> 镈是一種古代青銅打擊樂器,也是王侯貴族用來象征其地位和財富的重要禮器。其有鈕可懸掛,也被稱為平口鐘,最早見于商代晚期,流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剛。這件銅镈表面銘刻174字,追述了鮑子的祖父跑叔有功于齊,齊候媽子鮑家封邑的榮耀大事,勉勵自己要奮發(fā)努力;同時也祭祀自己的各位先人,乞求先祖保佑鮑家子孫健康長春;也乞求齊國國運昌盛,福澤萬年。</p><p class="ql-block"> 這件<span style="font-size: 18px;">镈</span>是春秋晚期齊國鮑氏家族名為鮑子的人鑄造面成的,他是齊國政治家鮑叔牙的孫子。鮑叔牙因輔佐齊桓公、舉薦管仲有功而被封賞,鮑家子孫也因此世代享受齊國的厚待。</p> <p class="ql-block">青銅缶</p><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曾</p><p class="ql-block">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p><p class="ql-block"> 這件大銅缶肩部有銘文兩行:“曾侯乙作持用終”。該器重達300多公斤,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東周時期最大最重的酒器。</p><p class="ql-block"> 這件大器的鑄造,采用的是分段鑄造再拼合的工藝,器身分兩次鑄接,即先鑄上半截,再接鑄下半截。從內(nèi)壁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接合處有凸起的箍帶。器表有四條縱向接范的痕跡,由于范塊結(jié)合不整齊,所以上下的范痕線不在一條直線上。器表的耳和鈕是單獨鑄造然后拼接上的。多范合鑄技術(shù)代表了青銅時代范鑄法技術(shù)的高峰,這種工藝的熟練應(yīng)用為大型精美的青銅禮器鑄造提供了前提。</p> <p class="ql-block">獸鈕青銅镈(b6)</p><p class="ql-block">春秋·鄭</p><p class="ql-block">傳1923年河南新鄭李家樓出土</p> <p class="ql-block">“王命傳”青銅虎節(jié)</p><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楚</p><p class="ql-block">傳安徽壽縣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節(jié)是出入關(guān)驛的一種憑證。</p> <p class="ql-block">青銅提梁卣(yǒu)</p><p class="ql-block">春秋</p><p class="ql-block">湖南湘潭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銅缶</p><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蜀(公元前403年-221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四川成都羊子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繪雁魚青銅釭(gāng)燈</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85年山西朔縣照十八莊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釭燈整體作鴻雁回首銜魚佇立狀,由雁銜魚、雁體、燈盤和燈罩魚身、雁頸和雁體中空相通,可納煙塵。燈盤、燈罩可轉(zhuǎn)動開合以調(diào)整擋四部分分鑄組合而成。燈罩為兩片弧形板。當(dāng)風(fēng)和光照。各部分可拆卸以便除垢。</p><p class="ql-block"> 釭指的是導(dǎo)煙管,釭燈就是帶導(dǎo)煙管的燈,是漢代新創(chuàng)制的一種燈具具。漢代釭燈通常被做成人形、動物形和器物形,其導(dǎo)煙管有單管和雙管兩種,都能將煙氣導(dǎo)入燈腹內(nèi),使室內(nèi)減少少煙炱而保持清潔。水禽銜魚圖案,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水禽銜魚造型的漢代釭燈在陜西、山西等地均有出土,說明這種傳統(tǒng)形象在當(dāng)時依舊博得人們的喜愛。</p> <p class="ql-block">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63年陜西興平出土 </p><p class="ql-block"> 此尊呈犀牛形,犀牛昂首佇立,身體肥碩,四腿短粗,皮厚而多皺,兩角尖銳,雙眼鑲嵌黑色料珠。尊腹中空,用來盛酒。尊背有橢圓形口,口上有蓋。犀??谟覀?cè)有一圓管狀的“流”。通體飾細如游絲的錯金銀云紋。</p><p class="ql-block"> 此犀牛是古代生活在中國的蘇門犀的形象。在古代,中國不僅產(chǎn)犀牛,而且數(shù)量很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曾多次發(fā)現(xiàn)犀牛骨,殷商甲骨文中有焚林獵犀的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犀牛皮做成的犀甲是武士艷羨的裝備。由干大范圍的捕殺,犀牛在關(guān)中一帶最遲到西漢晚期已經(jīng)絕跡。</p> <p class="ql-block">七牛虎耳青銅貯貝器</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p><p class="ql-block">1955-1960年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貯貝器器身作筒形,中束腰,腰部有對稱虎形耳一對,看器蓋上鑄七牛,其中六牛環(huán)繞于器蓋邊緣,一牛佇立于青銅鼓上,聳然獨出于眾牛之上。</p><p class="ql-block"> 滇國畜牧業(yè)比較發(fā)達。當(dāng)時的家畜、家禽主要有牛、馬、王羊、豬、狗和雞、鴨等品種,其中牛的數(shù)量最多。這些牛全部為黃牛,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種體型較大,前額寬寬廣,大耳,角長且上翹,頸項上有突起的肉峰,四肢粗大,頸下垂肌發(fā)達,長尾。另一種體型較小,前額突起, 兩角彎曲下垂,頸項上有突起的高肉峰,闊尾。 </p><p class="ql-block"> 此類黃牛數(shù)量較少。此貯貝器器蓋上的黃牛當(dāng)屬前者,其造型健壯威武,閃爍著奪目的藝術(shù)光輝。</p> <p class="ql-block">鎏金銅阿閎佛坐像</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皇史宬“金匱”</p><p class="ql-block">明清時期(1368-1911)</p><p class="ql-block">第一歷史檔案館藏</p><p class="ql-block"> 歷代王朝都有將國家重要典籍藏之于“石室金匱”的傳統(tǒng),即“以金為匱,以石為室”,金匱指用金屬包封的柜子,石室是用石頭修筑的房子。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皇史宬,初名神御閣、表章庫,正是體現(xiàn)“石室金匱”理念的建筑,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皇家檔案庫。</p><p class="ql-block"> 金匱是明清兩朝極具特色的皇家檔案特制裝具,專門用于盛放皇帝實錄、圣訓(xùn)。其中實錄記載著帝王在位期間的主要事跡,圣訓(xùn)(明代稱之為寶訓(xùn))是皇帝諭旨的分類匯編。</p><p class="ql-block"> 金匱存放于皇史宬正殿內(nèi),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體現(xiàn)出高超的皇家工藝水平。金匱內(nèi)為楠木材質(zhì)并飾以萬壽藤花黃綾,外裹鎏金銅皮并鏨刻云龍紋圖案。清朝工部在制作金匱時,確實要使用一定數(shù)量的黃金,主要用八成色金作為制造金匱的原料。稱為“金匱”是名副其實的。</p> <p class="ql-block">景泰款銅胎掐絲琺去瑯葫蘆瓶</p><p class="ql-block">明</p> <p class="ql-block">掐絲琺瑯鼎</p><p class="ql-block">明</p> <p class="ql-block">鏤空繡球熏香香銅爐</p><p class="ql-block">明</p> <p class="ql-block">江千里制黑漆嵌螺鈿執(zhí)壺</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 此執(zhí)壺黑漆錫胎,壺底嵌有“千里”二字,是明末著名鑲嵌漆藝工匠江千里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螺鈿”是一種用貝殼薄片制成人物、鳥獸、花草等形象,鑲嵌在髹漆器物之上的裝飾技法。明代在螺鈿鑲嵌工藝的基礎(chǔ)上,又發(fā)明了稱為“白寶嵌”的新工藝。這種工藝是用象牙、珊瑚、翡翠、玉石等珍貴材料,在器物表面鑲嵌出各種浮雕花紋。</p><p class="ql-block"> 明代是中國漆器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涌現(xiàn)出一大批制漆名家,揚州漆匠江千里(一作姜千里,字秋水)就是其中之一。當(dāng)時有“杯盤處處江秋水,卷軸家家查二瞻”之說。二瞻是新安派名畫家查士標(biāo)的字,將一位漆匠制作的杯盤與名畫家的畫相提并論,這在中國工藝史上并不多見。</p> <p class="ql-block">八旗各旗佐領(lǐng)圖記</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 努爾哈赤在統(tǒng)一女真族過程中創(chuàng)建八旗制度。八旗,是指黃、白、紅、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不同顏色的旗子,每旗下轄一定數(shù)量的屬民,實行旗主、參領(lǐng)、佐領(lǐng)三級管理制,戰(zhàn)時出征,平時務(wù)農(nóng),軍政合一,兵民一體,它具有行政管理、軍事征伐、組織生產(chǎn)三項職能。人關(guān)后,八旗的社會、生產(chǎn)職能逐漸縮小,軍事為其主要職能。佐領(lǐng)為八旗組織的基層官吏。</p> <p class="ql-block">孝端皇后鳳冠</p><p class="ql-block">明萬歷(公元1573年-1620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北京明定陵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件鳳冠1957年出土于“明十三陵”定陵地宮。此次考古發(fā)掘共出土2648件文物,包括紡織品、衣物、金器、銀器、銅器、錫器、瓷器、琉璃器、玉器、石器、漆器、木器、首飾、寶石、珍珠、冠、帶、佩飾、錢幣、武器等,全面直觀地反映了明中后期高度發(fā)達的物質(zhì)文化水平。</p><p class="ql-block"> 鳳冠的主人是孝端皇后,因其生前無子,故引發(fā)了一場是立長子朱常洛(恭妃所生)還是三子朱常洵(鄭貴妃所生)為太子的“國本”之爭,影響明末政局甚深,使萬歷朝成為明朝歷史上由治轉(zhuǎn)亂的轉(zhuǎn)折期。</p> <p class="ql-block">五世達賴銅鎏金像</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 五世達賴名阿旺羅桑嘉措(公元1617年-1682年),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應(yīng)請率侍從3000人到達北京,與順治帝在南苑相會,居住在專為他修建的黃寺。次年在返回途中接到順治帝頒給他的金冊、金印,被正式封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lǐng)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p> <p class="ql-block">環(huán)紋帶蓋青銅壺</p><p class="ql-block"> 青銅壺是一種盛酒具,流行時間很久,從商代直到漢代,式樣頗多。春秋以來,壺座也可以用為盛水的器皿,此時壺已取代了</p><p class="ql-block">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流行一時的尊,且比 尊更為華美、實用。 </p> <p class="ql-block">鏨花花鳥紋金執(zhí)壺</p><p class="ql-block">遼(916-1125年) 鏨花工藝用鏨、戧等方法雕刻圖案花紋,這些圖案花紋有深有淺,富有藝術(shù)感染力。鏨金技術(shù)是一種高超的黃金加工技藝,早在北魏時期即已達到相當(dāng)高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奶茶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1644-1911年)</span></p><p class="ql-block"> 奶茶是蒙古族等草原民族的傳統(tǒng)飲品之一。將磚茶揉碎,放入壺或鍋中煮熬,兌入鮮牛、羊奶,再加適量食鹽,有的還加入少量酥油,等茶乳充分交融,即得清香可口的奶茶。因這些民族從事畜牧業(yè)生產(chǎn),吃肉食品較多,飲用此茶既可助消化、驅(qū)寒暑,又可解渴充饑。</p> <p class="ql-block">海棠式金盤 1</p><p class="ql-block">金碗 2 </p><p class="ql-block">海棠式金杯 3 </p><p class="ql-block"> 內(nèi)底刻有“章仲英造”四字。與其同時出土的金銀器有101件,個別器物刻有“廬洲丁鋪”和“至順癸酉”年款及“章仲英造”字樣,“章伸英”可能是其手工作坊字號或工匠姓名。在實物與文獻上留下姓名的元代工匠除了“章仲英”外,還有朱碧山、謝君余、謝君和、唐俊卿等。</p> <p class="ql-block">金杯</p><p class="ql-block">扁圓形金執(zhí)壺</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北京昌平定陵出土</p><p class="ql-block"> 據(jù)記載,萬歷皇帝生前喜飲酒,所以死后隨葬品中有不少精妙的酒器,絕大多數(shù)珍藏在棺內(nèi)貼身處,計有金托玉爵、金托金蓋玉盞、金托玉酒注、金托青花瓷盞、金爵、金酒注、金杯、金箭壺等 20多件套。</p><p class="ql-block">獸首流花枝提梁瓜棱金壺</p><p class="ql-block">遼(916-1125年)</p><p class="ql-block"> 瓜棱壺古代壺式的一種。器身作瓜棱狀,瓜棱形腹部一俱流,另一側(cè)有曲柄或肩上安有提梁。遼代金銀器受唐代文化影響頗深,此器頗有唐代遺韻。</p> <p class="ql-block">“滇王之印”金印</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55-1960年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印為金質(zhì),蛇鈕,印鈕與印身為分鑄后焊接而成,印面鑿刻篆書“滇王之印”4字。</p><p class="ql-block">《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漢,漢武帝在滇國地區(qū)設(shè)置益州郡,賜滇王王印,使其繼續(xù)統(tǒng)領(lǐng)滇民。金印的出土,證實了這一歷史事實。有學(xué)者認為,漢代諸侯王印及文職官印之印文均為鑄成。只有部分軍職官印因急于封拜而有鑿文的。此金印印文為鑿制,是由于西漢政府為封賜降漢的滇王而倉促制成的緣故。也有學(xué)者認為用鑿文的原因可能是原來鑄文的金印不能用來隨葬,滇王需要代代相傳,所以只能用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河?xùn)|南路兵馬都總管印”青銅印</p><p class="ql-block">金 大定|二年(公元1172年)</p><p class="ql-block"> 金的行政區(qū)劃設(shè)置分為路、府州、縣三級,府州、縣的設(shè)置具有區(qū)域和民族特點:這是河?xùn)|南路兵馬都總管的官印。</p><p class="ql-block">“韓州刺史之印”青銅印</p><p class="ql-block">金 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p><p class="ql-block">吉林九臺縣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印是金上京路韓州長官的印信。</p> <p class="ql-block">鎏金四人舞俑青銅扣飾</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55-1960年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扣飾作4人并排站立舞蹈狀。4人均頭戴尖頂高筒帽,身著長衣,肩部披帔,腰束帶,帶上佩圓形扣飾;右手執(zhí)鈴,左手揮舞于胸前;口微張,似乎在說教。</p><p class="ql-block"> 為取悅、祈求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和逝去的祖先給人間帶來恩賜和保護,滇國居民常舉行繁雜的祭祀儀式。在這些儀式中,巫師承擔(dān)著溝通人與神之間信息的職能。他們一般有兩種形象,一種服飾雖與眾不同,但形象平和、穩(wěn)重,以說唱表演為其作法方式;另一種不僅服飾奇特,而且裝神弄鬼,狂奔亂跳。此扣飾表現(xiàn)的是滇國巫師起舞作法的場面,巫師的形象和風(fēng)格屬于前者。</p> <p class="ql-block">鱗紋銀壺</p><p class="ql-block">遼(公元916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 1954年內(nèi)蒙古赤峰遼駙馬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這件銀壺腹部中間飾帶狀紋,上下布滿魚鱗紋,肩部前后鼻鈕接弓形提梁。壺蓋中部隆起,有鈕,上套鏈連接提梁。此銀壺造型優(yōu)美,說明當(dāng)時契丹族的金銀器制作工藝已經(jīng)達達到相當(dāng)高的水平。</p><p class="ql-block"> 我國北方草原地區(qū)早在夏商時期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金銀器,經(jīng)過東胡、匈奴、鮮卑、烏桓、突厥等民族的繼承發(fā)展,到契丹族建立遼政權(quán)后,達到了金銀器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已發(fā)現(xiàn)的遼代金銀器涵蓋了契丹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遼代早期金銀器受唐代金銀器工藝的影響,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本民族的獨特風(fēng)格,成為中國古代北方草原民族金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器發(fā)展的高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