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還是污穢——佛教發(fā)展與藏密修行方式淺探鶴鳴 <p class="ql-block">神圣還是污穢——佛教發(fā)展與藏密修行方式淺探</p><p class="ql-block">云華之舞 原創(chuàng)</p><p class="ql-block">2023-1-26 16:28 · 自北京</p><p class="ql-block">首先聲明,出于對佛陀釋迦牟尼的尊重,本人并不信佛。但是很欣賞大乘佛教的菩薩觀念,堪稱兩千年前的活雷鋒。同時也很欣賞早期密宗男女平等,以女性為“智慧”化身的理念。此文是我近期學(xué)佛的總結(jié),資料基本全部源于網(wǎng)上的各類文章,加上一些個人的粗淺理解整理而成,前面梳理了從小乘邁向大乘再到密宗的發(fā)展脈絡(luò),后面著重整理了藏密的來源、發(fā)展、與中土佛教的差異、以及具體修煉方法??傮w來說,圣神與污穢并存,有很多值得我們敬佩的地方,但也不應(yīng)執(zhí)著。文中若有不當(dāng)之處還望各位看官指點。</p><p class="ql-block">目錄</p><p class="ql-block">1、起源——公元前6世紀</p><p class="ql-block">2、發(fā)展與分化——公元前2世紀阿育王時期</p><p class="ql-block">3、佛教真正的誕生,大乘佛法——1世紀的貴霜帝國</p><p class="ql-block">4、佛教與儒、道兩家的結(jié)合,禪宗——5世紀</p><p class="ql-block">5、佛教與印度教的結(jié)合,密宗——7世紀</p><p class="ql-block">6、密宗的興盛,藏傳佛教——8世紀</p><p class="ql-block">6.1、藏密的產(chǎn)生</p><p class="ql-block">6.2、藏密與中土佛教的表現(xiàn)差異</p><p class="ql-block">6.3、藏密與大乘佛法的根本對立點——對欲望的看法</p><p class="ql-block">6.4、藏密的修行體系</p><p class="ql-block">6.5、藏密的宗教改革與爭端——格魯派</p><p class="ql-block">6.6、藏密的權(quán)力繼承制度——活佛轉(zhuǎn)世</p><p class="ql-block">6.7、藏密的一大特色——女神崇拜</p><p class="ql-block">6.8、藏密最為人詬病的部分——雙修</p><p class="ql-block">6.9、密宗的瑜伽與無上瑜伽——注重加持的氣功</p><p class="ql-block">6.9.1、密宗修行方法——與氣功類似的觀想</p><p class="ql-block">6.9.2、密宗修法的本質(zhì)——尋找加持</p><p class="ql-block">6.9.3、密宗瑜伽修行帶來的啟示——觀想原來可以這么玩</p> <p class="ql-block">1、起源——公元前6世紀</p><p class="ql-block">佛教發(fā)源自印度,但并非今日的印度,而是古印度,現(xiàn)今的尼泊爾地區(qū)才是釋迦摩尼的證道之地,所以一提到菩提子、佛像,大家就會想到尼泊爾。喜馬拉雅山脈北側(cè)就是藏區(qū),南邊就是尼泊爾了。</p><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是個小國的王子,彼時中國正處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王公貴族要學(xué)詩書禮儀,要各種明爭暗斗,但是人家那里沒這些,老爸眼巴巴的等著他繼承王位,估計也是在家悶壞了,就離家修行做了一個比丘尼(修行者),體察世間疾苦,最終頓悟傳法,創(chuàng)立佛教。原始的教義主要是四圣諦。</p><p class="ql-block">苦諦:認為人生在世就是苦,輪回轉(zhuǎn)世繼續(xù)苦,包括: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取蘊(色受想行識五種身心產(chǎn)生的執(zhí)著)</p><p class="ql-block">集諦:是諸苦產(chǎn)生的緣由,包括:貪、嗔、癡、傲慢、懷疑等,其中以貪嗔癡為最,稱為三毒</p><p class="ql-block">滅諦:指滅除惑業(yè)苦貪嗔癡等無明煩惱的方法,此法便是涅槃,不生所以不滅,說白了就是“空”、“放下”、“自性”。</p><p class="ql-block">道諦:指達成涅槃的途徑,有八正道:正見(正確的價值觀)、正思維(由正見引申出的官店)、正語(積口德)、正業(yè)(從事正當(dāng)職業(yè))、正命(不損害他人)、正精進(離惡向善)、正念(不生邪念)、正定(禪定)</p><p class="ql-block">四圣諦與其說是教義,更像是一篇人生觀、價值觀的論文。給一個對佛教絲毫不了解的人,絕對不會覺得她和宗教有什么關(guān)系,沒有神靈、沒有信仰之所在,就像是一個老人給后輩講述人生的感悟,沒有寓言、沒有國家大勢,卻引來了諸多追隨者一同修行。地位如同中國的孔子、莊子,釋迦是其種族名稱,摩尼即是"圣人"之意。</p><p class="ql-block">2、發(fā)展與分化——公元前2世紀阿育王時期</p><p class="ql-block">阿育王時期是古印度難得的大一統(tǒng)時期,孔雀王朝版圖幾乎遍及南亞,當(dāng)時古印度的主流信仰是婆羅門教,但是阿育王不是婆羅門,甚至可能連剎帝利都不是,要穩(wěn)固政權(quán)就需要扶持別的宗教,佛教無視出身的觀念正好適用,于是大力推廣,廣建佛塔與寺廟供奉佛祖的佛骨舍利。</p><p class="ql-block">此時出于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重,寺廟里是沒有一尊佛像的,因為釋迦摩尼本身即反對偶像崇拜,也不贊同持咒、結(jié)印等迷信思想(在彼時有如此超前的思想,圣人二字實至名歸)。所以早期僧眾只能通過菩提樹、佛陀的腳印來追憶佛祖。</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50年左右,阿育王召集高僧千人舉行結(jié)集,史稱第三次結(jié)集。據(jù)傳這次結(jié)集編輯了一部《論事》以記載各派觀點。這是首次對佛經(jīng)進行文字記載,以往皆是口口相傳。</p><p class="ql-block">第一次集結(jié)是在佛陀死后不久,大家集結(jié)起來整理佛經(jīng),背誦佛經(jīng)。首先找?guī)讉€記性好的比丘背誦,有不同的地方,提出來討論。背誦之前要先說“如是我聞”,意思是我聽佛祖這樣說,然后再講時間、地點,最后背誦佛經(jīng)內(nèi)容,以后的佛經(jīng)幾乎都以這樣的模式固定下來。比如《金剛經(jīng)》開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諦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p><p class="ql-block">第二次集結(jié)則是在佛陀死后百余年,因為一部分僧眾認為可以接受金錢布施,另一部分堅持原則認為只能接受食物布施。兩撥人聚一起撕逼~這被認為是佛教的第一次大分裂。</p><p class="ql-block">第三次集結(jié)時佛陀走了幾百年了才有了第一部文字記錄的佛經(jīng)。所以,佛經(jīng)與其說是佛祖的主張,不如說是高僧們的集體意志,因為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單憑一句"如是我聞",你敢信嗎?</p><p class="ql-block">結(jié)集后,阿育王分派高僧去各地弘揚佛法,所到一處,自成一派,有主張尊崇經(jīng)典的,有主張重修經(jīng)典的,不一而足。此時大家雖尊佛祖,但佛陀似乎已經(jīng)化為一個符號,隨著佛教逐漸傳播開來,這個符號離大家越來越遠,派系林立的現(xiàn)象也越發(fā)嚴重。</p> <p class="ql-block">3、佛教真正的誕生,大乘佛法——1世紀的貴霜帝國</p><p class="ql-block">公元1世紀,大月氏人(也算是咱中國人,古羌人,希臘后裔)在印度北部建立了貴霜帝國,地處中亞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其中心在現(xiàn)在的阿富汗地區(qū)。佛教就是通過此處傳入中國的。</p><p class="ql-block">貴霜國王迦膩色伽一世信奉佛教,由于當(dāng)時佛教各部各執(zhí)一詞,搞得國王腦殼疼,于是召集了第四次佛教集結(jié)大會,共五百高僧結(jié)集,匯集經(jīng)藏、律藏、論藏各制十萬偈頌,名為《大毗婆沙論》,以梵文刻于赤銅碟(此后佛經(jīng)就都用梵文書寫了)。同時迦膩色伽還下令建造了歷史上第一批佛像。當(dāng)然,形象和現(xiàn)在的不太一樣,都是典型的希臘塑像的面孔與肌肉線條。有人形容說“有著阿波羅的面孔,希臘哲學(xué)家的穿著”。</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見迦膩色伽信的是大乘佛教,因為小乘佛教是不塑佛身的,只有大乘佛教才造佛像。以往的小乘佛教,其實不能算是宗教,因為里面壓根就沒有神明,只是單獨講修身。直到大乘佛教的出現(xiàn),將佛祖“神”化,為其塑像才真正的發(fā)展成為一種宗教。</p><p class="ql-block">大乘佛教的奠基人一般認為是“龍樹菩薩”。相傳其先于喜馬拉雅山巔閱得大乘經(jīng)典,后于海底龍宮得《大般若經(jīng)》(主張一切事物在本質(zhì)上是空的,所謂“諸法性空”)、《法華經(jīng)》(主張人人可以成佛)、《楞嚴經(jīng)》(主要講的是大乘的世界觀,以及佛祖法力高強,感覺可以改叫佛祖神通錄)等大乘經(jīng)典。</p><p class="ql-block">大小乘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大乘主張渡己更要渡人,而小乘只渡己。一般小乘要求出家,強調(diào)出世。大乘則不一定出家,相對來說重視入世,重視與世俗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主張為使眾生脫離苦海而不離世間。菩薩就是大乘佛法才有的(所謂菩薩,即是立下大宏遠,要救渡一切眾生的修行者,如大家最為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們本可成佛,但為救世人而留于世間。確實比小乘更有感召力,也更適合統(tǒng)治階級。</p><p class="ql-block">可“小乘”不干了,提出“大乘非佛”,根本就不是佛陀的教導(dǎo),佛陀都寂滅幾百年了,一下子冒出來那么多聞所未聞的經(jīng)書肯定是假。大乘則說,這些佛經(jīng)都是佛陀親口教導(dǎo)的,只是這些真經(jīng)一直封存在龍宮之底,你們修法不成,不得見而已。</p><p class="ql-block">此時大乘佛教已成為主流。然而迦膩色伽一世對佛教采取大小乘兼容的政策,佛教從貴霜帝國傳入中國時也是大小乘佛教一同傳入。不過,總而言之,以后大乘佛教主要從北方傳入中國,再傳到朝鮮和日本,稱為北傳佛教;小乘佛教則向南傳入斯里蘭卡,再而進入東南亞諸國,以及云南等地區(qū),稱為南傳佛教。</p><p class="ql-block">大小乘之爭,感覺最憋屈的還是佛陀他老人家,不管他愿不愿意,他先從修行者,變成了圣人,又從圣人變成了神明。他想說自己沒有說過,想說自己不是神明,但是他有口難開~相信老子在天有靈可能會和佛陀一同扼腕嘆息吧~</p><p class="ql-block">現(xiàn)今普遍流傳的《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出自大般若經(jīng))等皆為大乘佛法的經(jīng)文,其中觀點不像原始教義那樣樸素,其中空的概念、非的概念都較為晦澀,如果把原始教義看做人生觀,那么大乘教義更像是一個哲學(xué)流派。比如: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中觀思想,不主張非黑即白)。既包含哲理,更富有禪機,這也是為什么會有禪宗出現(xiàn)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4、佛教與儒、道兩家的結(jié)合,禪宗——5世紀</p><p class="ql-block">中國禪宗的鼻祖是"達摩祖師",也是個王子,波斯人種,剎帝利種性,稱禪宗第二十八祖,于南北朝時期將禪宗帶到中國,于少林寺面壁九年而頓悟,《楞伽經(jīng)》、《金剛經(jīng)》為該派的經(jīng)典。但并非其核心。禪宗核心在于求"頓悟",屬于唯識學(xué)派,主張“明心見性”,通俗來說和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一個意思。其傳承也很有特點,簡單的說就是沒有傳承。因為其教義明確指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反正去悟就行了。說白了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這也難怪禪宗能在中國興盛起來。</p><p class="ql-block">咱們先看幾句禪宗的傳法偈語,體會一下:</p><p class="ql-block">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p><p class="ql-block">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p><p class="ql-block">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p><p class="ql-block">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p><p class="ql-block">所以能修禪宗的那一定得是有學(xué)問的人,中國有學(xué)問的人,基本都出自儒家,在“子不語怪力亂神”的熏陶下,指望他們對佛祖有多虔誠,指望對戒律多看中,那是不現(xiàn)實的,所以在禪宗出現(xiàn)了很多禪機的小故事,比如丹霞禪師把佛像劈了烤火,院主一看就急了,丹霞則說:“莫生嗔念,我在燒取舍利子?!痹褐鞲鼩庹f:“木佛哪有什么舍利?”。丹霞則說:“既然沒有舍利,那就再弄他兩尊來燒“。又有一次,丹霞禪師遇見一位身著綢衣的美女,無法走過泥濘的小路,就把那位女子抱過了小路(唐朝時期男女關(guān)系相對開放,很正常的),一個和尚說:“出家人不近女色,你犯戒了呀”。丹霞則說:“那個女人嗎?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嗎?”這些小故事則正是禪宗的魅力之所在。</p><p class="ql-block">禪宗的"頓悟"觀念,與中國傳統(tǒng)的“悟道”觀很接近。就是你不要說什么“法”,法由道生,得“道”則萬法自明。所以在求道觀的影響下。禪宗始終保持著較高的逼格。不愛搞那些神神秘秘的玩意。現(xiàn)在一些禪宗的高僧也不愛干開光之類的事情,說"我讓佛像靈他就能靈,那你供佛像干嘛?干脆供我不是更好?佛像只是讓大家返照自身罷了"。</p><p class="ql-block">雖然南北朝時期禪宗就已傳入中國,但真正的大發(fā)展卻是在唐朝。丹霞禪師、惠能禪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都是唐代的高僧。當(dāng)然拋開這些儒門出身的大師不談,民間佛教的主要作用其實還是祈福、做法事之類的,到今天也依然如是。</p><p class="ql-block">說到中國的佛教,特別是唐朝時期,不得不說一下觀世音菩薩。觀世音本是一枚猛男,曾發(fā)愿:若眾生遭遇種種苦惱恐怖,念其名號,即為之免除,寶藏佛為其命名觀世音。唐代以前中國的觀音都是男性造型,據(jù)傳,有位皇妃出家為尼,法號觀音?;丶彝局?,見無辜百姓被殺,便裝作觀音大士的樣子救下了眾人。被她救的人,四處宣傳其美德,觀音的名氣就越來越大。后來便有人以她的形象繪制了觀音像。武則天上位后,為了凸顯女性的地位,便確立了觀音女像的形態(tài)。至此以后中國的觀音就變成慈祥的大姐姐了。不得不說,改的真好。女性形象才符合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性格嘛~而且漢傳佛教如果一位女菩薩都沒有那也太說不過去了~</p><p class="ql-block">看看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和中國南北朝時期的觀音像,是不是特別難以接受~~</p> <p class="ql-block">5、佛教與印度教的結(jié)合,密宗——7世紀</p><p class="ql-block">繼貴霜帝國后,印度的笈多王朝也信佛教,唐三藏學(xué)法的那爛陀寺就是在笈多王朝時期建立的。但最原始的東西往往最具生命力,印度教在印度生長了上千年,也不是吃素的,到了7世紀的戒日王朝印度教就成國教了,佛教失去了大金主,就要去找小金主,就要改革創(chuàng)新,搞搞實用主義,所以正式吸納印度教的內(nèi)容向密教發(fā)展。</p><p class="ql-block">佛教密宗的思想萌芽見于《阿含經(jīng)》(第一次集結(jié)確定基本內(nèi)容,一世紀形成文字)。以唱誦《律藏》和某些簡單經(jīng)文除災(zāi)招福,稱為明咒信仰。雖然這種形式佛陀并不支持,但為了基層民眾的需要也不太反對,所以佛教一直就有這種“密咒”的種子。大乘時期,這種密咒越發(fā)常見,如《心經(jīng)》(取自《大般若經(jīng)》)中就有說“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p><p class="ql-block">直到七世紀后半葉,產(chǎn)生了《大日經(jīng)》(是密教的最高法,相當(dāng)于一個總剛,主要講述密教的基本教義、各種儀軌和修行、供養(yǎng)的方法)和《金剛頂經(jīng)》(瑜伽密典,包含灌頂儀式和參禪姿勢,以及密印和種種祭儀,為"金剛乘"的基礎(chǔ))標志著密宗的正式形成。</p><p class="ql-block">密教稱:密教由大日如來(始祖),傳給金剛薩墔(第二祖)。釋迦摩尼圓寂后八百多年,龍樹菩薩出世,開取南天寶塔,接受金剛薩墔的灌頂、面授密乘,為第三祖。果然是天道好輪回,龍樹把佛陀推上神壇后,自己也被別人推上了神壇。而且龍樹比佛陀更慘,龍樹所傳的楞嚴經(jīng),開篇就說要戒淫,最后自己卻被追封成雙修教派的祖師,龍樹菩薩若是有靈不知會作何感想。而且龍樹只是說他得到的經(jīng)文是傳于佛陀,密宗更厲害了,大日經(jīng)是佛陀的法身“大日如來”所傳,佛陀則只是大日如來用以開化世人的一尊化身。</p><p class="ql-block">密宗相對于顯教(大眾佛教)最大的不同在于注重“身”,“口”,“意”三密以及相關(guān)的宗教儀式。而且強調(diào)現(xiàn)世即身成佛。身密包括打坐形態(tài)姿勢和結(jié)手??;口密則是咒語,如觀世音六字大明咒“唵(嗡)、嘛、呢、唄、美、吽”;意密是指意念和觀想。在打坐時內(nèi)觀,導(dǎo)氣打通中脈上的各個脈輪。具體在藏傳佛教部分詳述。</p><p class="ql-block">密宗的出現(xiàn)確實給佛教帶來了蓬勃的生命力,在印度出現(xiàn)不到一個世紀,就由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等人在唐開元年間傳入我國,并形成我國最初的密宗——“唐密”。開元年間,不空等人因經(jīng)常為皇帝、朝廷“息難除災(zāi)”誦讀真言、開壇做法,備受重視,先后被封為“國師”。尤其是不空“翼贊三朝”,不僅位列“國公”,還受封“食邑三千戶”。再往后佛教的主陣地就要遷移到中國了,因為到了13世紀阿富汗入侵印度摧毀了那爛陀寺,佛教就基本被逐出印度了。</p><p class="ql-block">由于唐武宗滅佛等歷史原因,從唐朝以后,密宗在我國幾乎沒有完整的傳承,所以唐密在中國已斷。但跟隨日本朝貢團隊來到大唐學(xué)法的空海法師,將唐密帶到了日本,現(xiàn)在傳承于日韓的“東密”就來源于此,空海大師帶回日本的除了經(jīng)書、法器,還有一串唐朝賜予的佛珠。網(wǎng)上的資料說這可能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佛珠。目前日本的佛珠基本上都是依照這串佛珠的制式做的雙頭佛珠。</p><p class="ql-block">日本寺廟的外觀也和唐代的寺廟極為相似??纯葱迯?fù)后的唐密第一寺西安“青龍寺”(空海大師就是于此處學(xué)習(xí)的唐密),是不是和日本的寺廟幾乎一模一樣呀?也有滿園的櫻花飛舞(櫻花樹是日本贈送的)</p> <p class="ql-block">6、密宗的興盛,藏傳佛教——8世紀</p><p class="ql-block">6.1、藏密的產(chǎn)生</p><p class="ql-block">西藏自七世紀松贊干布(第33位藏王)在位時就已信奉佛教,從大唐迎來的文成公主信佛,從尼泊爾來的妻子也信佛,就是大臣們大多都信奉藏地的苯教,為了權(quán)利的平衡,松贊干布大力推廣佛教,但效果不那么好,直到赤松得贊(第37位藏王)時期才把局面扭轉(zhuǎn)過來,關(guān)鍵在于早期他們引入的都是大乘經(jīng)典,密宗的都沒引入,赤松德贊開始請來的寂護大師沒呆幾個月也回去了,直到請來了密宗的“蓮花生”。</p><p class="ql-block">根據(jù)前文所述,從小乘到大乘、到密宗一個比一個來頭大,藏密的來頭還能更大嗎?當(dāng)然可以,蓮花生大師相傳是觀音菩薩與阿彌陀佛的佛心所化,于蓮花中降生?!稛o垢稱天女經(jīng)》中也說:“十方三世一切佛,事業(yè)歸為一體相,殊勝稀有之佛子,生于鄔金西北隅”。和佛陀一樣,蓮花生大士也是個王子,卻拒絕了王位一心修行。于印度的八大尸陀林中苦修最終證道。</p><p class="ql-block">看看這經(jīng)歷就知道,這是一位佛法大師,更是一位瑜伽行者,所以他帶來的是最新鮮的密宗傳承。入藏之后與苯教各部斗法,降服苯教諸多妖魔,這些外道被其佛法所折服,愿意歸入佛教成為護法神,這才有了藏密的一干神佛。</p><p class="ql-block">6.2、藏密與中土佛教的表觀差異</p><p class="ql-block">藏密和漢地的佛教表面上看有三個顯著的不同點,第一是有很多忿怒尊,二是有很多雙身佛,三是以人尸為法器。忿怒身好理解,為降服妖魔就得比妖魔更兇殘。但是雙身佛就讓漢地的和尚們羞于啟齒了,人體法器更是讓人大呼殘忍。其實這些都來自于印度教。至于哪些是來自苯教的我實在是沒查到資料。但在藏地這么些年,中間還經(jīng)歷過朗達瑪滅法,沒有苯教的成分基本不大可能。</p><p class="ql-block">忿怒尊:</p><p class="ql-block">忿怒尊在印度教很常見,比如濕婆神(男的)降魔時所化的六臂忿怒形態(tài)。他老婆難近母誅魔時所化的迦梨女神。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夫妻的合照很有現(xiàn)代感:濕婆神躺在地上,被他老婆伽梨女神踩著(由于她老婆剛誅殺完惡魔很憤怒,他怕老婆以足盾地會讓生靈涂炭,所以就躺在地上讓迦梨女神泄憤,這么看佛教的慈悲觀好像也是從印度教來的,密宗完全就印度教plus版本)。</p><p class="ql-block">密教中最開始是給金剛薩陀來了個忿怒身:降三世明王,后來大日如來之類的大佛們就都有忿怒身了,大黑天在藏傳佛教中就是大日如來的忿怒身,不僅能誅魔,還是財神哈~</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密宗真的很能挑事兒。降三世明王腳底下踩著的正是迦梨女神夫婦。密宗有一則故事,說濕婆、迦梨女神不肯皈依佛門。所以不空成就佛化身成為降三世明王,與大威德金剛、不動尊明王一同降服了他們,把他們變成了佛教的護法神。這種“外道”的觀念真的是讓人無法茍同。密教拿印度教當(dāng)外道降服,后來被伊斯蘭教當(dāng)做外道逐出印度,也是天道輪回了。這個故事提醒我們莫做反骨仔啊~</p><p class="ql-block">雙身佛:</p><p class="ql-block">藏密的雙身佛更多是一種符號性質(zhì),男性代表慈悲、女性代表智慧,男女的結(jié)合代表慈悲與智慧的結(jié)合。達到圓滿的狀態(tài)。雙身法主要源于印度教女神性力派,該派認為所有神靈根本上說都是女性,大梵天、濕婆都是,只是以男性的樣貌示人而已,反對女性歧視,信奉女神難近母、時母、吉祥天女、辯才天女等,保留著自石器時代沿襲下的女性崇拜。認為陰陽結(jié)合是宇宙萬物創(chuàng)造和誕生的本源,認為結(jié)合時能與神明更加接近。</p><p class="ql-block">人體法器</p><p class="ql-block">至于阿姐鼓,嘎巴拉碗,人皮唐卡很多人說是原始苯教帶來的,苯教的人直叫冤,人家很早就廢除生祭了,藏地資源那么稀缺,生祭,浪費啊。這些其實也是來自印度教,據(jù)稱,在古代北印度佩戴人骨和持有人骨念珠是婆羅門瑜伽修行者的標志。蓮花生大師也是在尸林中證道。至于生祭,印度教則一直保留至今。2014年,迦梨女神節(jié)祭典一共屠殺了20萬只動物,祭司們則用自己的鮮血獻祭。不過好在藏密也是佛教,只有極少數(shù)派別有生祭的習(xí)慣,畢竟與教意不符,生祭的對象也主要是一些外道神明,如茶吉尼(空行母一脈,在印度教中是迦梨女神一脈)。</p> <p class="ql-block">6.3、藏密與大乘佛法的根本對立點——對欲望的看法</p><p class="ql-block">密宗的核心思想就是《大日經(jīng)》中的: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前兩個沒啥矛盾。就是這個“方便”成了矛盾的根源。哪怕是殺、盜、淫在“有余方便”時可不受戒律的束縛。《大日經(jīng)》還稱“隨諸眾生種種性欲,令得歡喜”,這矛盾就更大了。發(fā)展到《金剛頂經(jīng)》“奇哉自性凈,隨染欲自然,離欲清凈故,以染而調(diào)伏”(就是說可以用欲望調(diào)服貪嗔癡,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這時高僧們就開始破口大罵了;又有《維摩詰經(jīng)》說“或現(xiàn)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勾牽,后令入佛智”高僧們就炸了~</p><p class="ql-block">“方便”其實是密宗理論的精髓,黑貓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管他戒律清規(guī),管他佛陀教誨,人本圣賢,只要隨心而動,但行好事,我自佛陀。這其實是很前衛(wèi)的思想。禪宗六祖惠能法師也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求什么佛性啊,人本來都有,沒了人性才是絕了佛種)。王陽明就曾把一個坐枯禪三年的高僧勸還俗了,他問和尚可有家人,說有一老母;又問是否想念,說如何不想,王陽明就說:那就回去唄~,和尚就還俗了。雖脫了僧袍,卻得了佛心。</p><p class="ql-block">密宗認為愛欲不應(yīng)被壓抑,因愛欲的本質(zhì)與我們的本性是一同存在的??梢酝ㄟ^修習(xí),將本有的欲念轉(zhuǎn)化成獲得解脫的動力和法門。有經(jīng)驗的都知道,不論做的是單人運動還是雙人運動,運動時都會很專注,絕對的"心流"狀態(tài),運動后切換到“圣者模式”,然后心情也會比較好,貪嗔癡自然會被斬斷。所以“以染而調(diào)服”不是很香嗎?而且愛欲、和食欲一樣都是人的基本需求,堵不如疏,想要一個饑腸轆轆的人對食物不感興趣,唯一的辦法就是喂飽他。所以在愛欲觀念上我給密宗點贊。</p><p class="ql-block">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禁欲主張都是男權(quán)社會提出來的,認為女性是不潔的,簡單說來就是“女人只會影響我拔劍的速度”。相反母系時代沒人會有這個看法(有也被老媽老姐組團滅掉)。印度信仰女神的性力派據(jù)說都是在偏遠的地方,繁華之地的婆羅門、剎帝利們可不會崇拜女性。佛陀就是這樣,最開始女性想入教他老人家還不愿意收呢。同理,藏地在唐朝初期也還存在諸多女國。所以不像中土對女性的歧視那么嚴重,所以就很容易接受密宗。后來蒙古、女真都很喜歡密宗。說白了,雖然都是男性當(dāng)家,但誰不是娘生娘養(yǎng)的呢?有個問題我特別想請教孔子他老人家“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汝母知之乎?大巴掌抽汝乎?越是文明,越丟了佛心;越是蠻荒,卻越有真情。不過感覺多少還是要講點文明,密宗拿紅菩提(女水),白菩提(男精)做神佛的供養(yǎng)之物確實有點過分了~</p><p class="ql-block">在漢地,唐代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文化大融合的洗禮,社會風(fēng)氣相對開放,因此對密宗的接受度也是很高的,現(xiàn)今延安寶塔山的寶塔相傳就是為紀念“鎖骨菩薩”所建。而這位鎖骨菩薩就是密宗“方便”思想的發(fā)揚者。金鎖骨菩薩的故事有三個版本,我們說說最原始的唐朝版:有一貌美女子,孤行城市,有想與她共眠的,從不拒絕,數(shù)年后就死了,當(dāng)?shù)厝斯餐鲥X埋葬了她。后來一胡僧來此,焚香禮拜數(shù)日。當(dāng)?shù)厝瞬唤?,說此女人盡可夫,為何如此禮敬?僧曰:“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無不徇焉,此即鎖骨菩薩,不信,即啟以驗之“。眾人開墓,見骨頭鉤結(jié)如鎖狀,所以起塔紀念。</p><p class="ql-block">6.4、藏密的修行體系</p><p class="ql-block">藏密傳承于金剛乘一派,在大乘佛法的基礎(chǔ)之上引入了很多的咒術(shù)、真言、以及瑜伽修行的內(nèi)容,神佛品類極端豐富,同時還有著一套完備的傳承方式。以前的佛教如果說是一座大樓,那藏密就是一個五花八門的城市了。雖然這座城市于今日看來很多建筑上都應(yīng)該用大紅油漆刷個拆字,但這些并不妨礙這座古城的瑰麗與引人入勝。</p><p class="ql-block">藏傳佛教很注重修行的次第,入門先要修習(xí)四圣諦(佛陀的原始教義)以及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然后才有資格修習(xí)密教,即金剛乘。金剛乘一般分為事、行、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四部密續(xù),也是逐層遞進,進而達到即身成佛的目標。所謂成佛并不是成神,而是成為“覺者”,求得解脫。</p><p class="ql-block">事部:包括誦持真言、結(jié)印、各種儀式等,密法步驟復(fù)雜、且嚴格。咱們會個禪定?。ň拖袷掷锉€大西瓜一樣),知道觀音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也就差不多了。</p><p class="ql-block">行部:可以理解為世界觀與行為準則,主要以《大日經(jīng)》為理論依據(jù),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普度一切眾生。</p><p class="ql-block">瑜伽部:以內(nèi)心觀想為重,致力于內(nèi)在的禪修。算是高層次密法,修行者需要經(jīng)過多種灌頂,才有修持的資格。這里所說的瑜伽與平常做的瑜伽不同,更側(cè)重冥想,或叫觀想。和道家的氣功很類似,講究對氣的引導(dǎo)。心經(jīng)開頭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其實就是說觀音冥想時進入了空的狀態(tài)。</p><p class="ql-block">無上瑜伽部(8世紀形成):其實是瑜伽部plus版,瑜伽部的重點是修行“拙火”(就是冥想時有暖和的感覺),打通主脈,修煉明點。無上瑜伽則要在體內(nèi)構(gòu)建一個大神的道場,讓大神進入體內(nèi)佛我和一,我即是佛,這就算是即身成佛了。</p><p class="ql-block">會不會驚奇為何沒有雙修?因為密宗雖然有雙修,但那只是“方便”法門。上根器(也就是天靈根)者只需冥想即可,雙修是為了使根器不足者體會"大樂"之感所用。而且藏密也不都崇尚雙修。比如現(xiàn)在掌握話語權(quán)的“格魯派”(因僧人頭戴黃帽,也稱為黃教,雍和宮即為黃教的寺廟)就明令禁止雙修。這才有了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闭f到格魯派就不得不提宗喀巴大師的宗教改革。以上這些修行的次第即是宗喀巴大師所奠定的。</p> <p class="ql-block">6.5、藏密的宗教改革與爭端——格魯派</p><p class="ql-block">在“方便”的理念主導(dǎo)下,藏傳佛教的腐化是無法避免的,畢竟任何行為都可以說是“有余方便”。正是格魯派的出現(xiàn)扭轉(zhuǎn)了這一局面。其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為了提倡并宣傳僧人必須嚴守戒律。在1388 年,宗喀吧改戴黃色僧帽,以示他嚴守戒律的思想。401 年,他開始寫作《菩提道次第廣論》,奠定了藏傳佛教的修行的次第體系。該派認為僧人不應(yīng)干預(yù)世俗事務(wù),不得娶妻和從事生產(chǎn)勞動,同時也不提倡雙修,認為雙修可以在觀想中進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該派還有辯論、考試以及學(xué)位制度~這也難怪西藏有那么多佛學(xué)院了~都出家了還得考試,怎一個慘字了得~</p><p class="ql-block">宗喀巴的宗教改革理念很快受到了當(dāng)?shù)卣闹С郑?415 年,永樂皇帝封其第子為“西天佛子大國師”。1577年三世達賴會見了蒙古的俺達汗,被授予了“圣識一切瓦奇爾達賴喇嘛”的尊號,其后明朝政府也承認了其“達賴喇嘛”的稱號。至此格魯派算是徹底的站穩(wěn)了腳跟。但是有派別就有斗爭,藏地的佛爺們可不是吃素的和尚。</p><p class="ql-block">1618年,格魯派和支持噶瑪派的攝政藏巴發(fā)生糾紛,藏巴的軍隊殺死了大量格魯派僧人,禁止尋訪四世達賴的轉(zhuǎn)世。格魯派則在1633年在幾千名蒙古支持者的幫助下,擊敗了藏巴在拉薩的部隊。經(jīng)過談判達成了和平協(xié)議。其后,蒙古固始汗應(yīng)五世達賴喇嘛之請,發(fā)兵西藏。1642年攻破日喀則。藏巴國王被處死。固始汗將整個西藏的最高權(quán)力交給五世達賴喇嘛。其對手噶舉派則被沒收財產(chǎn),僧侶改信格魯派。自此,確定了格魯派在西藏的統(tǒng)治地位。</p><p class="ql-block">五世達賴取得政權(quán)后,將統(tǒng)治中心遷到拉薩,在松贊干布宮殿的遺址上建立了布達拉宮(“布達拉”是“普陀”在藏語中的音譯。歷代達賴被視為觀音菩薩化身,因此得名)。整座布達拉宮的建設(shè)花費了四十三年的時間,落成時五世達賴已圓寂。此后還形成了前藏達賴,后藏班禪的藏區(qū)管理框架,并一直延續(xù)到解放前。這也真是應(yīng)了那句“不垢不凈了”,而且由此可見勾結(jié)外邦也是達賴的傳統(tǒng)作風(fēng)。</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雖然格魯派手握大權(quán),但其他幾派也依然留存,主要包括:</p><p class="ql-block">寧瑪派——戴紅色僧帽,也被稱為紅教。"寧瑪"在藏語中的意思是"古"和"舊"。其傳承始于蓮花生入藏,歷史悠久,且與”苯教“有密切的關(guān)系。由于朗達瑪滅法的原因,后世寧瑪派傳承主要源于"伏藏"。伏藏為蓮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經(jīng)典法門,滅法事件過后,被發(fā)掘出來弘傳于世。</p><p class="ql-block">薩迦派——由于該教派寺院圍墻涂有紅、白、黑三色花條,故又稱花教。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傳。有血統(tǒng)、法流兩支傳承。薩迦派不禁娶妻,但規(guī)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僧人戴紅色、蓮花狀僧冠。13世紀發(fā)展成具有強大政治勢力的教派,于1247年率西藏各個封建勢力歸順蒙古。薩迦五祖八思巴,被元朝封為“國師”,創(chuàng)制了“八思巴文”即蒙文流通蒙古全境。</p><p class="ql-block">噶舉派——重視密宗學(xué)習(xí),創(chuàng)立者都曾到印度學(xué)習(xí)了不少的密法,由祖師口語相傳,代代延續(xù)故稱為語傳,藏名叫“噶舉”。因該派僧人按印度教的傳統(tǒng)穿白色僧衣,故稱為白教。噶舉派創(chuàng)始人米拉日巴(1040-1123),師承修成了“奪舍秘法”的瑪巴譯師,全藏最著名的瑜伽大修士。另外活佛轉(zhuǎn)世制度也是由噶舉派創(chuàng)立的。</p><p class="ql-block">6.6、藏密的權(quán)力繼承制度——活佛轉(zhuǎn)世</p><p class="ql-block">佛教稱佛有三身即法身、報身、化身。法身代表著佛法,無形無相;報身是經(jīng)過艱苦修行,證得真理而成佛;化身是佛為了教化眾生,所展現(xiàn)的眾生相,所謂活佛就是說這個人是佛的化身,所謂佛法無邊,化身的數(shù)量自然也是無限的。既然活佛們是佛的化身,轉(zhuǎn)世投胎繼續(xù)普度眾生也就屬于基本操作。</p><p class="ql-block">藏傳佛教的活佛有很多,所謂一寺一活佛,說白了就是寺廟的住持,只是一個頭銜。在活佛轉(zhuǎn)世制度產(chǎn)生之前,藏傳佛教有:師徒相傳、父子世襲、選賢繼承等傳承方式。13世紀,噶舉派為了維護本派的團結(jié),便創(chuàng)立了活佛轉(zhuǎn)世辦法,這一制度始于噶舉派的第二代祖師噶瑪拔?!s吉喇嘛(1204—1283年)。說白了,就是誰也別掙,一起領(lǐng)養(yǎng)個孩子,讓你們的干兒子繼承,你們這些元老都是太上皇。</p><p class="ql-block">活佛轉(zhuǎn)世制度真正流行起來還是靠掌管全藏的格魯派。所以就有了我們所謂的一世、二世、三世的稱謂。聽起來感覺又浪漫又無趣。浪漫是因為有前世、今生、來世;無趣是因為,生生世世工作、住址、名字都一樣~換你你愿意嗎?青少年時期年年日日上”高三“,畢了業(yè)也不能娶媳婦~,加班也沒有加班費,這不是人過的日子啊,關(guān)鍵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生生世世看著噶舉派等其他鄰居家的活佛們龍鳳合鳴,著誰受得了?</p><p class="ql-block">所以達賴到第五世就不干了,說他要雙修,大家說不行,不行就走唄~沒過幾天自己涅槃了~到第六世,達賴想通了,管你們同不同意,干就是了~于是六世達賴風(fēng)流倜儻,開后門,偷偷去酒家約會。結(jié)果因為下雪天被人發(fā)現(xiàn)才有了那句“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后來消息傳到順治帝那里,就召他進京處理,六世走到青海就不走了。法王去見人王,憋屈啊~怎么辦?圓寂吧~再往后的幾世似乎是絕望了,都默默無聞。</p><p class="ql-block">乾隆帝決定金瓶掣簽制度前,對轉(zhuǎn)世靈童的認定,一般是根據(jù)活佛的遺囑、占卜等方式確定地點,然后去挑一個孩子。但是這就很容易作弊。乾隆就看到六世班禪喇嘛,以及其他幾個活佛都出自一家,而蒙古地區(qū)藏傳佛教的活佛則基本出于王公貴族之中。于是議定了《二十九條欽定章程》。第一條即是金瓶掣簽:尋認靈童時,將靈童的名字及出生年月寫于簽牌上,放進瓶內(nèi),祈禱七日,然后于大昭寺釋迦牟尼佛像前抽簽確認。</p><p class="ql-block">當(dāng)下活佛也是要國家認證的。2016年藏傳佛教活佛查詢系統(tǒng)正式上線,通過官方認證的,拿到了活佛證的活佛,就有1700多個。但是在中華大地上活躍的活佛們遠不止這些。有網(wǎng)友調(diào)侃說:在北京朝陽區(qū)這片一座喇嘛廟都沒有的行政區(qū)就活躍著上千位活佛,其中約80%說話帶東北口音且長相有濃厚的在《鄉(xiāng)村愛情》演員海選第二輪被刷掉的感覺,約90%從來沒完整地看過任何一本佛經(jīng)且對任何佛學(xué)相關(guān)的問題都會回答“這是密法不可說”,近100%在聽到“供養(yǎng)、雙修”的時候會精神振作。央視也報道過假活佛10年行騙2億的事件。不過就算真活佛也有不少性侵女弟子的丑聞?,F(xiàn)在密宗大部分經(jīng)典費點力其實都能搞到,何須向所謂的“上師”求法。但如果就是奔著“愛供養(yǎng)”去的,那就是各取所需了。</p> <p class="ql-block">6.7、藏密的一大特色——女神崇拜</p><p class="ql-block">與中土佛教只有觀音一位女菩薩(還是武則天給改成女性的)不同,藏密中的女性神佛數(shù)不勝數(shù)。很多都是從印度教中吸收過來的,所謂“外道”神明。當(dāng)前我們比較熟悉的有:綠度母及21度母、大傘蓋佛母、金剛亥母、那洛空行母等。其實這些只是冰山一角,藏密每個佛都是有“明妃”的。有多少男神就有多少女神,再加上神界也需要服務(wù)人員,還有持糖菩薩,持鏡菩薩,持花菩薩,佛珠菩薩……</p><p class="ql-block">這里需要介紹一下“空行母”的概念。藏密中的女性神佛都可以稱作空行母。也可以用作對女修行者的尊稱,比如:如益西措嘉空行母、瑪吉拉準空行母等等。總體而言空行母是佛國與修行者之間的橋梁,根據(jù)一些學(xué)者對佛教典籍的統(tǒng)計,大部分成就者證道的路上都經(jīng)受過“空行母”的指點。密宗認為空行母常以凡人的樣貌降臨世間。如果找到空行母就將獲得“大成就”,所以追尋空行母就成了修行者成功的捷徑,傳說密宗中也有一些辨識空行母的方法,能讓修行者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空行母,得到其智慧的加持。</p><p class="ql-block">藏密中,女性被認為是"智慧"的象征,而空行母則是一切智慧的總集。密宗最為重要的女神是金剛亥母、那洛空行母等擁有自身壇城的女神,都可以作為本尊進行修持。金剛亥母是母繼的本尊之一,在噶舉派中,她為女性本尊之首;在格魯派中,則是勝樂金剛的明妃。頭側(cè)長有一豬首是她重要的身份標志。這里就看出差異來了,禁止雙修的格魯派的三大主尊全是男性,女性只能居于輔助地位,只有在古老的不反對雙修的教派中才有單獨的女性本尊。另外,金剛亥母、那洛空行母不僅是女性修行者進行無上瑜伽修行的本尊,在瑜伽部的入門修行中,比如修煉拙火時,不管男女都要先觀想自己剎那間變?yōu)榭招心?,具有斬滅一切煩惱,消除貪嗔癡的能力。</p><p class="ql-block">那洛空行母,則是印度大成就者那洛巴尊者(也算噶舉派的祖師)留下的傳承,據(jù)說是勝樂金剛的明妃傳授給那洛巴的,包括那洛六法(包括幻觀成就法,睡夢瑜伽,中陰成就法等6項法門)等一系列的傳承。</p><p class="ql-block">說到藏傳的佛像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腳底下總愛踩著人,比如金剛亥母踩在尸體上寓意勘破生死;那洛空行母一腳踩一個,一般是表示降伏外道;大威德金剛、大傘蓋佛母腳底下踩著六道眾生,則寓意庇護六道眾生。</p><p class="ql-block">另外,空行母原本是夜叉族的,喜食鮮血;其護法為尸陀林主(露天大型墓葬場的守護神,前文說過蓮花生就是在八大尸陀林修行證道的),也是一個行走在墓地中的神靈。后被佛教所收服,成為佛教的護法神。所以正規(guī)的空行母像是呲著獠牙呈現(xiàn)憤怒狀的,表示驅(qū)逐邪魔。</p><p class="ql-block">6.8、藏密最為人詬病的部分——雙修</p><p class="ql-block">雖然宗喀巴大師禁止雙修,但是據(jù)南懷瑾的研究,宗喀巴認為,要想得法報化三身成就,只好等到自己這個肉體毀壞,中陰身時雙修。說白了,就是宗喀巴大師為了教派的發(fā)展,寧可放棄成佛也要推行戒律。由此可見雙修在藏密中的重要性。所以雖然格魯派不雙修,但是其他流派肯定不會放棄的。</p><p class="ql-block">其實密宗比印度教的性力派更加注重愛欲,性力派的弊端主要因為其形式太過古老,公開場合“輪座”,實在是與現(xiàn)代倫理觀沖突比較大,但總的來說,只是一種對“性”和女神的崇拜。但密宗修行所用佛像均為雙身像。意思就是此即為“大樂”,佛在凈土中都是一直維持著雙身的形態(tài)永享“大樂”的。為何說空行母具有斬斷“貪嗔癡”的力量,就是因為與其結(jié)合而生的“大樂”可祛除一切負面情緒。就算是魔王也可以被空行母度化成佛。</p><p class="ql-block">按說雙修只要因時因地,其實也沒啥,現(xiàn)在各種亞文化玩的不比這刺激多了,壞就壞在《密宗道次第廣論》這部著作內(nèi)容太刺激了,其中說:以紅菩提、白菩提(女水男精)做神佛的供養(yǎng)物;第二,灌頂。秘密灌頂,需將自己妻女獻于上師,結(jié)合后取紅白菩提給弟子飲下;還有大型的秘密灌頂,要貢獻9位女子給上師們結(jié)合,然后取紅白菩提飲下。典型的邪教做派。其作者現(xiàn)在一般說是宗喀巴大師,這也是關(guān)于改革者喀巴大師的一樁懸案。因為這不像一個主張嚴格實行戒律的人會寫出的東西。</p><p class="ql-block">但這種情況在佛教經(jīng)典的傳承中是有淵源的,比如龍樹說大般若經(jīng)是佛祖所著,密宗的《大日經(jīng)》、《金剛頂經(jīng)》則說是龍樹從天南寶塔取得,蓮花生大師于中土并無著作卻有很多著作冠以蓮花生之名。所以有理由相信《密宗道次第廣論》可能也只是借宗喀巴之名而已。當(dāng)然也有可能是有人斷章取義,宗喀巴大師只是要批評這些傳統(tǒng)習(xí)俗故而引用而已~</p><p class="ql-block">其實網(wǎng)上找到的其他內(nèi)容倒更像是早期的性教育,比如:蓮花生之《金剛引水教授》里面很多講的是紳士們?nèi)绾巫屌總冮_心;《女印受持密修》中則說女行者修無上瑜伽之法者有四:一、觀想而修,二、于指上自修,三、以軟和物自修,四、與勇士和合,最后給出建議,實在不行就養(yǎng)個年輕的小白臉~太有現(xiàn)代氣息了。當(dāng)然不論怎么修都離不開觀想,所以《女印受持密修》中最先說的就是觀想而修,畢竟佛家自大乘起就以“唯識論”為核心了,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總而言之,沒有異性相伴是可以的,但沒有相應(yīng)的觀想就是淫了,說白了目的決定一切。</p><p class="ql-block">個人看來密宗的雙修之道最大的弊病有兩個,一個是把上師放的太高,另一個就是上面《密宗道次第廣論》中的灌頂儀式。一般漢地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藏密則是要求弟子將上師看做佛。要觀想上師身上發(fā)出五顏六色的光芒,然后化作一道光與自己的靈魂合一。這在男弟子身上有些鬼畜,但換到女弟子身上問題就大了,很容易形成字母圈里面bdsm的主從關(guān)系。再加上現(xiàn)在以密宗之名行騙財騙色者甚多,且密宗自己的大師們也是不垢不凈、緋聞不斷,這就導(dǎo)致密宗現(xiàn)在名聲很臭。近期很火的宗薩仁波切就冒出給噶舉派的活佛當(dāng)皮條客給人介紹女弟子,并慫恿弟子亂其心智的丑聞。不管孰是孰非,反正只要和利益搭上邊就沒有“不垢”只剩下“不凈”了。</p><p class="ql-block">6.9、密宗的瑜伽與無上瑜伽——注重加持的氣功</p><p class="ql-block">6.9.1、密宗修行方法——與氣功類似的觀想:</p><p class="ql-block">密宗的瑜伽和平常女生們做的瑜伽不同,從練習(xí)方式上看更加像中國傳統(tǒng)的氣功,注重內(nèi)觀與觀想。記得道家的修習(xí)方式,站著、坐著練都可以,白天對著太陽,觀想自己溶于虛空直面金烏,吸氣時觀想于太陽中吸收純陽之氣至丹田,呼吸時想象體內(nèi)雜質(zhì)由從毛孔蒸騰。夜晚則可納諸天星辰之力??傊兰业姆ㄩT就是比較宏大,所謂天人合一嘛~</p><p class="ql-block">正規(guī)的拙火修煉則更為復(fù)雜,修煉前要先經(jīng)過灌頂,修煉時首先要觀想自己剎那間變?yōu)椤敖饎傝べつ浮笨蓴嘁磺胸澿涟V,以身演神,在此基礎(chǔ)上結(jié)合密文進行觀想。</p><p class="ql-block">無上瑜伽秘法則更為復(fù)雜,因為其目的在于即身成佛,所以觀想的對象就變成“本尊”了,說白了就是想成為誰就以誰作為本尊進行觀想,比如以大威德金為本尊剛進行觀想,最終所謂即身成佛就是成為大威德金剛。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觀想的本尊都是有雙身像的(所以藏密才會注重雙修)。進行本尊的觀想前先要在體內(nèi)建立壇城,然后請觀想的本尊入駐。最后是自己與本尊和二為一。</p><p class="ql-block">6.9.2、密宗修法的本質(zhì)——尋找加持</p><p class="ql-block">總的來看密宗的修煉更像是一種自我催眠。不斷地通過各種方式讓自己相信自己能夠即身成佛。而種種加持則是增加催眠成率的手段。</p><p class="ql-block">密宗的從瑜伽部開始就非常注重加持了,首先在修習(xí)前需要將上師視為佛,觀想上師發(fā)出五彩光芒,然后化作光與自己靈肉融合~這叫上師相應(yīng)法,以此獲得上師的加持。</p><p class="ql-block">然后就是各種灌頂儀式的加持,前面說的比較重口的秘密灌頂后可以開始進行瑜伽部拙火、幻身法、睡夢瑜伽等法門的修煉。進行無上瑜伽修煉前還有智慧灌頂,這個具體內(nèi)容還未能了解,不過想來應(yīng)該比秘密灌頂更高級一些,畢竟是修無上密法前的灌頂嘛~</p><p class="ql-block">第三則是觀想法的加持,包括密文、壇城、與本尊合一等等觀想其實都是加持所用,通過復(fù)雜的體系讓修行者更加堅信自己能夠成功。</p><p class="ql-block">有一種說法,說密宗其實是給一些根器不佳的人提供的“方便”法門,讓他們能夠修法有成。我們設(shè)想一下,如果是一個不自信,注意力不易集中,又膽小的人,要修禪宗,想都別想。但是若修了密宗,依著種種加持說不定倒是能夠變得自性,活躍起來。與密宗相對,不留文字的禪宗可以說是沒有絲毫加持,坐禪的法訣總結(jié)起來就兩個字"放空",連觀想都沒有,不要去想任何東西,也不能執(zhí)著于空。確實是只有上上根器的人才能修。</p><p class="ql-block">但是當(dāng)前不似以往,大家文化水平與數(shù)千年前的普通人比已經(jīng)是天壤之別。當(dāng)下的我們還需要冒著上當(dāng)受騙的風(fēng)險去尋求上師、神秘的灌頂儀式的加持嗎?個人認為大可不必,只需通過觀想進行相應(yīng)的加持就足夠了。而且,現(xiàn)在有《遮天》等一系列的修仙小說,這要是放在千年以前給密宗的大師們看了一定會驚為天人,千年前以觀想構(gòu)建個壇城就算是無上瑜伽了,放在現(xiàn)在構(gòu)建出個大須彌山格局都顯得不夠啊~</p><p class="ql-block">所以個人認為~學(xué)藏密完全不必拘泥于其秘法。經(jīng)文是人寫的,秘法是人琢磨的,活佛是否能轉(zhuǎn)世是中央政府說了算的。所以如前所示,掌握其核心理念,認清自己要的是什么,求其道,以自身意念為加持即可。</p><p class="ql-block">6.9.3、密宗瑜伽修行帶來的啟示——觀想原來可以這么玩~</p><p class="ql-block">所謂觀想道家叫做內(nèi)景,俗話叫“白日夢”,以氣功的法門做觀想可以緩解頭暈,暈車的一些反應(yīng),比如配合長且慢的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太陽穴的部位想象打通脈節(jié),確實會有種針灸時的感覺,然后出一腦門子汗癥狀就能緩解些(當(dāng)然有的人試了就沒效果)。但是如果借鑒密宗的觀想法,完全就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啊。</p><p class="ql-block">人生在世總有些東西求而不得,用密宗的觀想法實在是太香了!比如密宗說每日晨起觀想諸佛自凈土而來有拿糖的,有奏樂的,有跳舞的,一起喚你去修行。那咱們能不能換成觀想愛豆們或是女神們以或溫柔、或粗暴、或者不可描述、或任何我們所期待的方式來叫我們起床來開啟心情美好的一天呢?密宗說觀想上師化光與自己融合,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所以我們能不能觀想身邊每個人都綻放出人性的光輝而與自己相融呢?這樣會不會無形中增加對別人的信任感,和別人交流時變得更自信呢?密宗說觀想各種雙身佛像為本尊修樂空雙運,那我們能否觀想愛情動作片里的主角為本尊修樂空雙運呢?</p><p class="ql-block">密宗還有一個修行法門就是每天都當(dāng)做自己身處夢中,夢中世界自然是以意識為主導(dǎo),我們可以觀想一切讓我們開心,使我們平靜、安心、幸福的場景。不用擔(dān)心陷入內(nèi)景無法自拔,因為咱們還沒那個功力。不過觀想時確實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一個小時就過去了。</p><p class="ql-block">記得七田真的早教方法里面就有觀想的引導(dǎo)法,讓幼兒想象自己在森林中,想象有各種美麗、奇異的風(fēng)景來訓(xùn)練孩子們的形象思維,構(gòu)建三維立體想象能力。作為成年人的我們,想象力其實要比孩子們匱乏的多。此時是否更應(yīng)該加強我們想象力的訓(xùn)練,盡量拖延我們思維固化的進度呢?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精神空間與其被資本制造的垃圾填滿,還不如用自身的意識去搭建“我的世界”。</p><p class="ql-block">個人經(jīng)驗來看,早上將醒未醒之時和觀看愛情動作片時觀想的效果是最好的,這兩個時候虛與實的界限最為模糊,觀想時產(chǎn)生的感受也最為真切。其他時候差不多只能當(dāng)做是平靜內(nèi)心的輔助buff吧。另外觀想時最好配合呼吸來讓意識變得更為專注,關(guān)鍵點在于盡量拉長呼吸平心靜氣,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可能一分鐘只進行了一兩次呼吸。</p> <p class="ql-block">結(jié)語</p><p class="ql-block">佛教之中我最認同的有三點:一是大乘佛教的"菩薩行",發(fā)大宏愿,為救世人而存于世間,遂禮敬諸菩薩。雖然宗薩仁波切有些丑聞,但是他的宏愿也讓我感慨頗多。他說“來世愿轉(zhuǎn)世為娼妓度化世人”,弄的我也想找未來佛彌勒發(fā)個宏愿了;二是禪宗的灑脫風(fēng)骨;第三則是密宗的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因其方便為究竟,因其對女性沒有那么歧視才有了其他男權(quán)佛教派系中所沒有的一眾女神。我就是因為空行母的銅像才對佛教生起了興趣的。所以雖然密宗有種種不好的地方,我最喜歡的還是密宗,因為相性相符嗎~</p><p class="ql-block">鎖骨菩薩是我很贊嘆的一則故事。人人皆以妓者為恥,密宗敢尊娼婦為菩薩,這是罵了所有自以為是的偽君子,假道學(xué)啊,比禪宗還禪宗,單憑這一點我感謝蓮花生大士為中土帶來了密教!雖然不得不說密教的核心思想和王陽明的心學(xué)很像,但是密教來的更直接、更大膽、更有沖擊力?;蛟S這就是原始文化的魅力所在吧。</p><p class="ql-block">說到觀想,很多人會說白日做夢有什么意義?能從中獲得滿足,更加的開心,平靜,也就明心見性了。佛教講究唯識論就是這個道理,生活不如意,那我們就用我們的意識令它如意。意識的視界,內(nèi)心的視界,我們自己應(yīng)為主宰,而非為環(huán)境外物所左右。此即我理解的"即身成佛",成的是自己的"佛"。最后為大家推薦一首在B站上聽到的《白日妄想》,三無、祖婭納惜合唱的,摘錄歌詞如下,致敬所有還在白日做夢的朋友們。</p><p class="ql-block">最是清醒者才愛作夢</p><p class="ql-block">妄想鐵銹開出花朵,飛鳥和晴空邂逅,孤獨者見人間煙火,失去的都重逢;</p><p class="ql-block">妄想廢墟里堆滿糖果,高塔之下有騎士仰首,</p><p class="ql-block">人魚在瀕死之前開口,所有故事開始便善終;</p><p class="ql-block">妄想蝴蝶安眠芳叢,紅舞鞋踏碎刀鋒,玫瑰如她永不凋落,孩子擁有夢;</p><p class="ql-block">若非整個世界都向我袒裸著荊棘刀鋒</p><p class="ql-block">若非每段命運都像黑夜里溺水求活</p><p class="ql-block">若非連每一次呼吸都是七情六欲的負重</p><p class="ql-block">又怎么敢命懸一線還堂而皇之作夢</p><p class="ql-block">有誰撞破南墻不回頭不是因為期待重逢</p><p class="ql-block">有誰能夠赴湯蹈火不是因為尚能夠心動</p><p class="ql-block">有誰負夜而行不是因為還懷存星火</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敢白日作夢怎么讓現(xiàn)實低頭</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尹翀云(一個做管理咨詢出身的數(shù)據(jù)分析師)</p><p class="ql-block">2023年1月23日完稿,歡迎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