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在歷史上發(fā)生的幾次重大決口、改道和治理簡介常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圖是黃河歷史上若干朝代路線圖之一)</p> <p class="ql-block"> 根據文字記載,從公元前1046年以來,黃河中下游曾經發(fā)生過的災害有1500多次,其中比較大的災害約有30次,本文簡要介紹其中8次大決口造成的大規(guī)模改道的情況。</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大暴雨沖毀河南??h的一段堤壩,使黃河沿著東北方向流向山東西北部,再進入河北,流入現在的衛(wèi)河河道,再向北匯入另一條支流,在今天河北黃驊市注入渤海。</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王莽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在河北大名東部決口,直接從山東淄博市高青縣入海。公元60~70年,水利專家王景主持治理黃河,使黃河從山東東營市利津縣入海。黃河在這次治理后的幾百年都比較穩(wěn)定。</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北宋慶歷八年(1048年),黃河在河南濮陽東岸決口向北再次流入衛(wèi)河河道,從天津入海。北宋朝廷只做了小修小補,沒有大的改善。</p> <p class="ql-block"> 第四次: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十二月,當時宋金軍隊沿著黃河兩岸對峙。汴京(今開封)留守杜充為了防止金軍南下,在河南滑縣李固渡人為的挖開黃河堤壩,使黃河沖決而出,向東南方向奪泗水、濟水匯入淮河,沿著淮河入海。造成黃河水的70%由淮河入海,30%仍從山東入海。</p> <p class="ql-block"> 第五次: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黃河大決口,由大臣劉大夏主持治理,他將黃河北岸的堤壩全部堵死,使黃河全部走淮河河道入海(注: 黃河從淮河入海增大了淮河流域發(fā)生水災的頻率。據統(tǒng)計: 從1400~1900年,淮河共發(fā)生水災350多次)。從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到萬歷二十年(1592年),明朝水利專家潘季訓曾經四次擔任治河總督,采取“束水攻沙”(即減小河道寬度,增加流水速度,以利于沖沙)、“蓄清刷黃”(即在洪澤湖東岸建筑長30公里、高3米的高家堰大壩,提高洪澤湖的水位,用洪澤湖的“清水”來沖刷黃河的“泥沙”)的方法治理黃河,取得一定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第六次:康熙年間黃河發(fā)大水。朝廷派靳輔、陳潢治理黃河(兩人治理黃河約20年時間;康熙朝治理黃河的時間大約在1670~1700年),他們將高家堰大壩從3米提高到7米、長度從30公里增加到60公里(注: 明祖陵因此于1680年被淹沒,直到1965年被重新發(fā)現),提高了抗洪能力。電視劇《天下長河》反映的就是這段時間治理黃河的情況。</p> <p class="ql-block"> 第七次: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中游開封附近連續(xù)下了一個多月的特大暴雨,黃河在蘭考縣發(fā)生大決口。這次,黃河拐向了山東,從東營市入海,大致形成了現在的黃河河道。此時的清朝因為內憂外患無力也沒有時間治理黃河,任其泛濫。</p> <p class="ql-block"> 第八次:1938年,國民黨當局阻止日軍的進攻,在鄭州花園口挖開黃河南岸的堤壩,使黃河沿著賈魯河、穎河、渦河匯入淮河,從淮河入海,直到1947年堵上決口,使黃河回歸山東的河道。(注: 這次人為的決口對日軍造成的損失不大,而對中國人造成的損失卻非常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圖是歷史上若干朝代黃河路線圖之二)</p> <p class="ql-block">注: 本文參考了《治河——那些動人的江蘇故事》(載于2022年12月23日《揚子晚報》)等文章。</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