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詩十四行 ——縉云三友唱和錄萬龍生 <p class="ql-block">三友在北碚金剛碑合影</p> 【釋題】<div> 論詩詩古已有之,而以十四行體寫十四行詩卻不多見。這一次在“東方詩風”微信群突然冒出了三首論詩的十四行,就有點兒稀罕了。而這三位作者為什么叫“縉云三友”呢?說起來話長:時間要推移到上世紀的1956年了,夠長了吧。而起始的地點呢,則是重慶北碚,縉云山下團山堡:重慶一師(今重慶師大初教學院)的所在地。這年秋天,三個少年學子開始了畢生的友誼:萬龍生早入學一年后,王端誠、石家遠才進入這座美麗的校園。從那時起,因緣際會,60余年過去,他們至今仍然是至交摯友。而友誼的紐帶是繆斯綰系的:他們都熱愛詩歌,那時就開始做起了自己的文學夢。畢業(yè)以后,雖然人生道路各異,可以說迥然不同,然而最終還是在詩路上攜手前行,頗有點兒傳奇色彩呢:萬、王一直沒有放棄詩歌,如今算是圓了少年時代的詩人之夢,而石家遠一直忙于在校園里教書育人,離詩就遠了些。但是退休以后,在三人的交往中,尤其是近年來又一起在“東方詩風”論壇進出,后來又一道進入了重慶市詩詞學會格律體新詩研究院(現(xiàn)名“專委會”)家遠逐漸恢復了詩悟詩感,重拾詩筆,奮起直追,出手不凡,佳作連連。三個詩友的詩觀詩見也高度一致,就是都崇尚古今的格律詩,立志創(chuàng)造今日中國的格律體新詩。雖然明知如今詩壇還是自由詩占居主流優(yōu)勢,但是他們甘居少數(shù)派地位,堅信明天詩國的版圖將重新分割,愿意為自己的詩歌理想而奮斗。于是就有了這組論詩十四行的唱和。有趣的是,因為格律體新詩眼下還不入官刊袞袞諸公的法眼,他們主要在網(wǎng)絡及民刊上廝混,各自都取了網(wǎng)名,依次是詩酒自娛、微齋先生、云松石。<br></div> 最先是王端誠的作品:<br> <div>讀梁宗岱《新詩的十字路口》有感<br> <br>來到這十字路口<br> 且跟著音韻行走<br> 莫錯進隔壁房間<br> 那里歸散文所有<br> <br>來到這十字路口<br> 隨詩歌規(guī)律行走<br> 莫誤入非詩歧路<br> 那里是谷深壁陡<br> <br> 來到這十字路口<br>沿既定方向行走<br>找準詩歌的歸宿<br> 才放開你的歌喉<br> <br> 詩歌大膽朝前走<br> 莫要出軌莫回頭<br> <br></div> <p class="ql-block">萬龍生80誕辰紀念冊</p> 萬龍生讀后,立即引起共鳴,乃臨屏和就一首十四行:<br> <br> 徐志摩不知道風往何處吹<br> 王端誠卻知道詩往何處走——<br> 當你困惑于十字路口之時<br> 要認準詩的方向不能回頭<br> <br> 那么詩的正確方向是什么<br> 得牢記詩與散文各有千秋<br> 詩與音樂才有不解的緣分<br> 離開了音樂詩就沒有戶口<br> <br> 詩要有韻律還得講求節(jié)奏<br> 方塊字碼詩建筑之美可求<br> 既然獻身于詩就永遠別再<br> 癡心妄想天馬行空的自由<br> <br> 格律體新詩基礎已經(jīng)奠定<br> 堅信平地能蓋起萬丈高樓<br> <br>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端誠采用的的七言三步的行式,在容量上就受了限制,只是抓住“十字路口”這個意象,反復強調(diào)詩要與散文劃清界限,不能犯“方向錯誤”,而我是采用十一言五步行式,容量大些,所以就提出了韻律、節(jié)奏這兩個不可或缺的格律要素,并且重申了聞一多先生詩的“建筑美”主張,并且表示了對于格律體新詩前景的信心。 家遠在微信群讀到我們這兩首詩以后很是興奮,立即跟帖,說此時在外,晚上回去后再寫和詩。果然,當天晚上,他的和詩就貼了出來:<br> <br> 志摩不知道風向哪方吹<br> 我們卻知道詩往何處走 <br> 當新詩處在這十字路口<br> 風從各方來不要吹昏頭<br> <br> 新詩要具有音樂的美感<br> 自然離不開音韻和節(jié)奏<br> 中國的詩歌要有中國范<br> 看起來漂亮讀起來順口<br> <br> 分行寫的不一定是詩歌<br> 詩不是散文不是順口溜<br> 基本的法則一定得遵守<br> 若粗制濫造會自己蒙羞<br> <br> 在新詩發(fā)展的緊要關頭<br> 更需要努力呀我的朋友<br> 家遠的和詩綜合了前兩首的意蘊,而且又有所開拓:提出了中國傳統(tǒng)的問題(用了“中國范兒”這個詞語,頗為新穎),提出了詩質(zhì)的問題,最后發(fā)出了有力地的呼吁,讓人動情。 <p class="ql-block">縉云三友重返母校紀念冊</p> 【余緒】<div> 有趣的是,我在和詩之余,還寫了這樣幾行來“自我表揚”:<br> 縉云三友,異曲同工。<br> 新詩前途,了然于胸。<br> 先賢開路,吾儕繼承。<br> 六十年后,未改初衷。<br></div> 哪知家遠還覺得“表揚”不夠,又續(xù)了幾句:<br> 縉云三友,心靈相通。<br> 啟明晨曦,雨后彩虹。<br> 新詩有矩,存異求同。<br> 奔八之身,不忘初衷。<br> “啟明”“晨曦”“虹”是我們當年參與的文學社團;“奔八”是說我們現(xiàn)在的年齡:他剛滿77歲,我和端兄翻年也滿77了,都在“奔八”呢。昔日“文青”,皆為詩翁:這正是我們,縉云三友晚年的幸福!<br> 2017·12·7,逸龍灣<br> <br> <p class="ql-block">家遠,你在天國也會受到繆斯的恩寵</p> 【后記】<div> 找出這篇文字——咱們?nèi)押喴臍v史介紹,以及一段“詩交”的記錄,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5年,而我們的長兄家遠已于今年6月15日仙逝。三友僅余二,這是何等的悲哀喲!<div>那么就僅以此文作為半個多世紀友誼的見證與紀念吧。</div><div> 嗚呼哀哉!</div></div> <p class="ql-block">在母校重慶一師音樂館前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