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險烏巖嶺,三上白云尖大田 <p class="ql-block"> 楊梅熟了,梅雨也隨之而來,迷迷蒙蒙,灑灑揚揚的。</p><p class="ql-block"> 這幾天,特別關(guān)心起天氣預報來,天天企盼著天氣好轉(zhuǎn)。因為十五年前的5月27日,瑞安登山協(xié)會探長,邀請了剛剛從珠峰登頂下來的溫州籍登山家南時珍,和我們幾位朋友,一起探險烏巖嶺攀登白云尖。雖然<span style="font-size: 18px;">時隔多年</span>,最近大家又聚集一起,盤算著去故地重游一番。十天以后的6月7日,天氣轉(zhuǎn)好了,我們就迫不及待的驅(qū)車前往泰順。</p><p class="ql-block"> 車子沿著開通的不久龍麗溫高速公路馳去,蜿蜒的飛云江不時映入眼簾。</p> <p class="ql-block"> 行次途經(jīng)司前畬族鎮(zhèn),在鎮(zhèn)上吃過午飯又開始出發(fā)。這次登山路線的選擇,跟上次從烏巖嶺林場登頂,往返需要六個小時不同,我們是從景寧縣望東垟白云山莊,飛云江的源頭處上山。</p> <p class="ql-block"> 路況跟以前相比,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石板打造成整整齊齊的臺階,把我們引向了遠方。林木森森,路旁的種類不同的樹木上,掛有各種標簽,分門別類的進行宣傳科普。一路上大家談笑風生,只用了四十多分鐘,就到了溫州與麗水市分界的山脊線,兩條登山的道路,到此合二為一 ,然后沿著森林防火帶,通向山頂白云尖。</p> <p class="ql-block"> 從防火帶開始沖頂,登頂?shù)纳铰?,雖然十分陡峭,但修建的很好,而且在稍見平緩的臺地處,都筑有平臺供人休息觀景。</p> <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一個小時十分鐘的努力,我們又沖上了溫州之巔,這是我第三次登上白云尖。</p> <p class="ql-block"> 站在山頂,遙望群山,時隔十多年了,烏巖嶺的山山水水也發(fā)生很多變化,回首世事更是滄海桑田。大家相約,五年之后再次相聚山頭。</p><p class="ql-block">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時,在心頭憋了好久的一句話,突然涌出喉嚨,告訴大山,登山人不會老去,只是凋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18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上:一篇當年寫的烏巖嶺游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烏巖嶺探險——青山依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一片繁華海上頭”溫州的西南角上,有一方凈土,那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泰順縣的烏巖嶺。有人從地形地貌上比喻說,如果泰順是溫州的西藏,烏巖嶺是喜馬拉雅山;那么,它的頂峰,白云尖就是珠穆朗瑪峰了。這次到烏巖嶺探險,有剛從珠峰登頂歸來的南時珍君(昵稱阿南)作伴,為此行壯色不少?!?lt;/p><p class="ql-block"> 在浙閩交界的分水關(guān)下了高速公路,車子就像一葉扁舟,一頭扎進了茫茫大山,在山的洶涌澎湃波濤里穿行。行到水盡處,坐看云起時,經(jīng)過兩個多小時驅(qū)馳,路徑由大漸漸變小,終于到了末端——烏巖嶺林場。下車之后,帶路的朋友泰順老陳,匆匆地到林場辦妥了進山的交涉??吹搅謭鲛k公樓前貼著醒目的入山警示,大家的心里都在默默祈禱,但愿這個標識能夠成為永久的分界線,現(xiàn)代文明到此為止,再也不要過度延伸,不要去驚醒這片沉睡的大山了。</p><p class="ql-block"> 登山的路可以分為兩段。從林場到林間小屋這一段,與平常的山路一樣,有石徑可循。但烏巖嶺由于人跡稀少,一進山就覺得空氣中彌漫著濃厚的腐植物,所帶來特有的森林氣息。走在山路上,黑壓壓的老林,無聲無息地漫了過來,藤牽蔓掛,密不透風,只有溪流對岸枝頭上油油的蠟質(zhì)葉面,脩忽折射過來的日光,就像野獸眼睛森森的窺視著我們。路旁歇息的林工告訴說,在這個高海拔的茂密林帶里,棲息著好多種類的野生動物,滿山遍地又都是野果,要不是這幾天正在修理水毀的山路,環(huán)境有些嘈雜,一準可以遇見呼嘯而來采食嬉鬧的猴群。此外,這里還有一叫黃腹角雉禽鳥類的瀕危物種,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上有鷹隼下有貍獾,充滿了天敵的生存環(huán)境里,其種群自然繁衍有點難以為繼了,野外數(shù)量僅有400余只,珍稀程度可以與朱鹮相媲美。</p><p class="ql-block"> 山,野。野得有滋有味,野得一行人卯足了勁,一股腦地往大山的懷里鉆去。可山里人卻非常地樸實、憨厚。走了將近一個小時,到了林間小屋。有客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守林人忙不迭為我們搬凳、沏茶,他那接人待物的情感,都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其態(tài)度之親切之純真,真叫人領(lǐng)略了猶存的古風。屋邊菜蔬滿畦,瓜果累累,雞鳴樹顛,犬吠深山,檐下蜂桶里蜜蜂釀蜜嗡嗡作響,一派怡然自樂景象。還有那屋里雜具并陳的山間竹筍,松下蘑菇,這些時令的野菜,鮮嫩無比,看上去就是難得清歡的口腹之美。真是世外桃源哪,在這人間仙境里能夠偷得半日清閑,足可抵上十年塵夢!可惜的是我們塵緣未了,因為旅程計劃是當天登頂當天返回。</p><p class="ql-block"> 歇息了片刻之后,我們又啟程了。這時,抬頭望望山頂,剛剛走進林場,還在云端里時隱時現(xiàn)的白云尖卻不見了,是不是亡羊歧路——走岔了道呢?還沒來得及問守林人,阿南堅定的說,沒錯。他又說,山路是不可能走直線的,因為要選擇適宜行走的坡度,還得避開溝壑,繞過峭壁,往往要圍著山轉(zhuǎn),所以藏族兄弟也把走山路稱為“轉(zhuǎn)山”。</p><p class="ql-block"> 其實從這兒到山頂,真是無路可言,離林間小屋近一些的地方,尚有人跡可尋,稍遠就是野山一片了,只能溯著溪流上山。溪里面石頭大大小小,或蹲或踞,各具模樣,清清的溪水從中潺潺流過。在石頭上跳躍著行進,盤算在心里頭的,是因地因時制宜的行進路線和跳躍落腳點,這時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而且體能消耗也很大,特別是不能出現(xiàn)一個小小的差錯,否則后果都很危險。山行越高,溪流細了,石頭小了,路也漸漸平坦起來。水源的盡處,是一片杉木林,林木泛有紫光,仔細辨認之下,原來這是能夠提取抗腫瘤生物制劑紫杉醇的紅豆杉。烏巖嶺!你的漫山遍野可都是寶藏啊。突然,一陣山風襲來,林濤怒吼,群山響應。山脊,就在前面了。</p><p class="ql-block"> 在山脊的防火帶上,我們圍坐一起,一面打尖補充體力為沖刺山頂做好準備,一面又閑聊著戶外活動的經(jīng)歷和趣聞。阿南是我們的偶像,話題就自然而然以他為中心了。阿南今年四十多歲,是個快樂的單身漢,高高的個子,目光清澈,身材略顯單薄而文雅秀氣,話語不多但言必中的,言談間嘴角常常掛上一種難以言表的羞澀,使人覺得又神秘又迷人。他是國家健將級運動員,選擇登山運動已經(jīng)十幾年了,今年二月從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登頂歸來后,五月間又轉(zhuǎn)戰(zhàn)珠峰取得了成功,是首個登上地球第三極的溫州人。 </p><p class="ql-block"> 登山,是極具冒險乃至挑戰(zhàn)生命極限的體育運動項目。高山雪頂,氣溫常在零下三四十度,空氣含氧量只有沿海平原的四分之一,再加上變幻無常的惡劣氣候環(huán)境,連低等植物——苔蘚都不能生存,草木如此,人更何以堪呢?自從一九五三年開創(chuàng)登頂記錄以來,征服珠峰的不過一千八百多人,而且又以當?shù)氐耐林臓柊腿司佣?,但其背后是,百?shù)人把自己的生命永恒地融入了雪山。所以,從事登山運動,不僅要有超人的體能,驚人的意志,更需要的是一種獻身的精神。在大山面前,豪情萬丈,風蕭蕭兮易水寒,一切世俗都將化為烏有,而這種虔誠精進、奮不顧身的精神追求,幾近走向了宗教的層面。</p><p class="ql-block"> 沿著山脊線向山頂行進時,只見這條防火帶在風和雨的侵蝕下,水土流失殆盡,山體裸露,幾乎寸草不生,戈壁一片。不妨暫且把防火帶的功用擺在一邊。我們從那里看到了,大自然也是十分脆弱的,一經(jīng)遭到破壞就極難恢復,甚至有時這種破壞是具有永久毀壞性的。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的江南也是如此,那么,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要知道,珍惜和保護自然環(huán)境,就是愛護人類自己的家園。</p><p class="ql-block"> 沖刺頂峰要經(jīng)歷三個臺階。臺階坡度不小,陡崖峭壁間礫石滾滾,一不小心踩在浮石上,失去了重心,身體不由己地隨著石流往下滑,心也就懸在了半空中,手腳并舉,還覺得不夠用,恨不得自己能長出三頭六臂來。當沖上臺階,回望來路時,心里又充滿了一種征服感。此間,雖說是有驚無險,但其中的艱辛和歡樂,與平常的生活體驗一樣,心里頭都是明明白白的。一個徹悟的人說過,觸類是道,即事而真。這時候,天頂上沉雷滾動隆隆作響,這難道是打開生命枷鎖的棒喝嗎?</p><p class="ql-block"> “溫州第一高峰——白云尖 海拔1611.3米”,石碑矗立在面前,我們已經(jīng)登頂了。走上瞭望臺,放眼遠望,只見天地蒼蒼,四野茫茫,群山在蒼茫間涌動,站在山巔的我們,僅僅是滄海中的一粟,渺小而又脆弱。知識告訴我們,川流不息的江河是高山的血脈,平整肥沃的土地是高山的肌膚,薪火相傳的人類是高山的子孫。我們要感恩高山,我們要敬畏高山,我們更要用行動來告慰高山。</p><p class="ql-block"> 青山依舊,幾度夕陽。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歸去的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07年6月</p><p class="ql-block"><br></p>